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308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第10课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

专题三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

走近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

北宋散文家,文学家。

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通判、太守、中书舍人。

留世《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等。

曾巩文章“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他认为作文章应注重“事理”,要“穷尽事理”。

比较轻视辞章之文,而重视学术文章,尤重史传和碑志文。

相关背景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

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

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

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

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富盛名。

《宋史·赵抃传》载:

“吴越大饥痉,死者过半。

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

”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

他记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文意感知

本文通过详细记载赵公越州救灾的始末,总结了救灾的经验,歌颂了赵公关心民瘼的精神,并号召其他官吏以赵公为榜样,表现了作者“民为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同“嘱”,译为“委托”

2.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同“早”,译为“前”

同“稍”,译为“稍稍”

3.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同“殓”,译为“装殓”

4.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同“抚”,译为“抚慰,安抚”

5.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同“志”,译为“记载”

6.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同“恺悌”,译为“和乐平易”

二、古今异义

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古义:

是“旧例”、“先例”的意思

今义:

指运用通俗口语描写人物或事件、具有生动情节的文学体裁

2.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古义:

这里是指对救灾有利

今义:

是方便合适、便利。

读biànyí,与pián·yi不同

三、一词多义

1.有

2.所

3.与

4.且

5.为

6.之

7.者

8.于

9.以

10.而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面向东

(2)名词作动词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安家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用副词“皆”修饰,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

(动词“属”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即“僧”)

(2)令无失所恃。

(动词“令”的后面省略宾语“其”,指那些病人)

(3)不以累其属。

(介词“以”的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事有非便文者”)

3.状语后置句

(1)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介宾短语“于籍”作动词“书”的状语,后置)

(2)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

(介宾短语“于境”作动词“寓”的状语,后置)

(3)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

(介宾短语“以视医药饮食”作动词“属”的状语,后置)

(4)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

(介宾短语“于衢”作活用动词“家”的状语,后置)

4.定语后置句

(1)民能自食者有几。

(用助词“者”作后置定语的标志)

(2)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用助词“者”作后置定语的标志)

(3)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用助词“者”作后置定语的标志)

(4)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用助词“之”“者”作后置定语的标志)

(5)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

(用助词“之”“者”作后置定语的标志)

(6)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

(数词“二”作“僧”的定语,后置)                 

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

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的忧心如焚。

(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公从哪些方面去安排救饥、救疫工作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么样的赵公?

明确:

工作安排

救饥

(1)忧领粮秩序混乱——男女分开

严谨周密、细致深入的工作作风和忧民爱民的品格

(2)忧百姓流亡——广设救济点

(3)忧官吏不够——聘离职官员

(4)虑能自食者——令富人开仓

(5)虑需举债者——令富人放债

救疫

(1)忧疾病无归者——为病坊,属人照顾

(2)忧死无葬者——就地安葬

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试简析。

明确:

文章结尾既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又补充介绍了赵公其他方面的品质、修养。

正是因为赵公为人正直、厚道,所以才会在救灾过程中时时体恤百姓,关爱百姓。

作者在这段中明确了自己的写作目的:

供后人救灾时借鉴学习。

4.本文描写赵公救灾,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

本文描写赵公救灾,是希望所有官员都来学习赵抃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行。

而赵抃救灾恰是作者曾巩匡时救世、推利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体现。

曾巩通过对赵抃的赞赏,表达了自己所追求的民本思想。

写法鉴赏

1.以史家的笔法有详有略地叙述

“九月”“十月朔”“明年春”等时间的交代和呼应,使叙事条理十分清楚。

写救灾措施,详写“救饥”,略写“救疫”。

有详有略地记叙,使行文简练,重点突出。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第二段和第四段中,作者以一个“故事”、一个“法”,同赵抃的做法相比,突出了赵抃救灾突破常规的做法和高尚的人品。

3.纡徐曲折的笔法

如第五段,虽直接写出了救灾之巨——吴越诸州县死了近一半人,对于当时的吏治却不能直接指责,而说天子忧劳,官吏尽力;同时特别指出了越州治下的百姓,“尤以为得其依归”,即以在赵抃治下为幸。

事实上,曾巩是以“死者殆半”的事实,曲折地指责了其他州县的救灾工作不力。

素材挖掘

赵抃直言敢谏,“弹劾不避权幸”,素有“铁面御史”之称,“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伎”(《宋史·赵抃传》)。

从《越州赵公救灾记》中,我们知道了“父母官”赵抃事无巨细地了解灾情,一一拿出切实可行的救灾措施,立即付诸行动,使“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深刻感受到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民本主义思想、精神。

在这种思想精神指导下任劳任怨的为吏之道更值得关注。

任劳,是赵抃为了救灾,“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任怨,是在救灾中“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在灾疫横肆的特殊情况下,为了百姓疾苦,敢于打破僵死的陈规惯例,即所谓“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等,并坦然为之承担责任。

这与千百年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昏官庸吏,不啻天渊之别。

[应用角度]

人类自诞生起,就从未间断过与灾害作斗争。

不论在哪个朝代,都会有天灾,也不论在哪个朝代,或清明或黑暗,总的说来,都会有“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又能想到“野有饿莩”的官吏。

赵抃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些官吏们具有“民本”的思想,懂得并且能够做到“以民为贵”;他们救灾的工作细致周到,富有成效。

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而他们的为官之道、为民之心更值得褒奖与发扬。

这则素材可用到“民本”“担当”“为官”“效率”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时间:

40分钟 分值:

55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以视医药饮食      属:

委托

B.书于籍者其几具存籍:

登记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经营:

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识:

记述

解析:

选B B项,籍:

簿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B.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与夫先事而为计者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解析:

选C C项,均为介词,替。

A项,目的连词,来;介词,凭借;B项,代词,代一升粟;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D项,指示代词,那;句首发语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B.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C.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D.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解析:

选B B项,累,读lěi,连累,这里的意思是因为救灾工作中有权宜从事、不合常规条文的事情而去牵连下属,使下属也受到损害。

A项,“蚤”同“早”,“少”同“稍”;C项,“识”同“志”,记载;D项,“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

灾未有巨于此也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王尝语暴以好乐

C.洎牧以谗诛

D.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析:

选B B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A项,定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代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解析:

选D D项,“不作裁减”错,应为“作了精心裁减”。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译文:

(2)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译文:

(3)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译文:

答案:

(1)(赵公)担心他们将要流亡,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

(2)(赵公)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3)(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

(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

每个分句一分,该分句所有知识点翻译正确才能得分。

二、能力拓展(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雪屋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

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

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

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

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

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

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

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

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

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

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

宁独是邪?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

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

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济:

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韪:

正确

解析:

选A A项,造:

拜访。

8.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D.且 于 所

解析:

选C 首先要依据原文,理解句意,前半句应该理解为“圣人建造房屋居住”,因此选项锁定在A或C,表示承接关系或目的关系。

然后分析后半句,“冀”意思是“希望”,句意应是“希望能免除这两样忧患罢了”。

联想《逍遥游》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可知虚词“乎”正确。

故得出答案为C。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解析:

选D 解答文言断句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句首发语词、句间停顿词和句末语气助词,一是充当语句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文中的“者”“也”后面要断开,虚词“则”前面要断开。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通过分析句意关系,在选项中做比较,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穷而在下”和“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应该是独立的两个意思,所以排除A、B选项;C选项“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中“而有成物之心”,虚词“而”表明句意应该是紧密联系的,“而”前应停顿,其后不能断开,因此答案应为D项。

10.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简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解析:

选B B项,由原文“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可以知道,作者认为大雪有孕育生机、弭除灾祸的作用,而不是因为孕育生机而弭除灾祸。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4分)

译文: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3分)

译文: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3分)

译文:

答案:

(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参考译文:

··················································教师用书独具

吴地有一位读书人叫徐孟祥,(他)读书写文章,志向远大,品行高洁,在光福山中安家。

跟着他学习和向他请教的人很多,他的名声在郡国默默地流传。

士大夫们到西山游玩,一定会到他家拜访他。

徐孟祥曾经盖了几间房屋,上面盖着白茅,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是用白土刷墙壁,房子就好像雪屋一样。

(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范阳的卢舍人用古隶书写了匾额,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冬神当令,草木消失,天地闭塞,冬天来临。

天地积累阴冷的气息,空气潮湿就会下雨,天气寒冷就会下雪,雪缓缓而下,千里之地一片雪白,山林大地全都被雪覆盖。

万物埋没在雪中,什么都看不到,万物的生机不都几乎停止了吗?

谁能想到它们的生机反而蕴含在其中呢?

所以冬至这一节气,在小雪这一节气后,在大雪这一节气前,而一线生机已经在五阴之下产生了。

因此腊月有雪,那么来年就会大丰收,人也没有了疾病的祸患。

这雪,不只是因为它的颜色洁白而值得推崇,还有蕴含生机、消除灾祸的功劳在这儿。

上古的人,有的住在树上,有的住在洞穴里,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圣人建筑房屋来居住,就是希望凭此免除这二者的祸患罢了,起初不曾有后代这样奢华的装饰。

徐孟祥读书学习古人,用茅草盖屋,没有奢华的装饰,这不是古人的思想吗?

如今又加上大雪的帮助,不正能表现他高洁的志向品行吗?

难道单单是这些吗?

徐孟祥隐居深山,不被世俗重用,贫穷困顿居于人下,就像天寒地冻的冬天;说到他用善惠及别人,并且有成就万物之心,他这样做大概不是为了结果吧!

这就如大雪一样有蕴含生机、消除灾祸的功绩啊。

把房屋命名为“雪屋”,难道不对吗?

至于打开这个房屋的门观看到的雪的样子,就可以在各位作诗歌咏者的描述中见到,我就不再做更多的记叙了。

三、语言运用(8分)

12.以“曾巩”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

可以调整语序,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

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曾巩、

答案:

(示例)(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等许多人才原来并不是那么出名,但经过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

13.(山东高考)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

要求:

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4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答:

解析:

“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既是解题的要求,也是答题的线索。

首先,根据节日特点,尝试着将提供的短语分成两组(初步分组,因为有的不太容易看出来是属于春节的还是属于端午节的):

一组表现春节——门上桃符、江边柳线、迎春绿,一组表现端午节——碧波竞舟、青艾驱瘴。

然后根据节日特点和对联要求,尝试着进行组合:

“门上桃符”可以和“耀眼红”组合,因为桃符是红色的;“江边柳线”可以和“迎春绿”组合,因为柳树是绿色的;“碧波竞舟”和“十里欢”组合,因为龙舟竞赛有十里之遥;剩下的“青艾驱瘴”和“千家乐”组合,因为挂艾草是在家里,驱瘴是为了生活的安宁。

这样两两组合完毕后,再根据对联的特点——出句末字一般是仄声(三四声),对句末字一般是平声(一二声),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答案: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