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542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docx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比较文学专题

授课教案

第1本

本课程共有教案1本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

2008163初等教育(中文)三年制学生

授课教师

黄健(副教授)

开课单位

中文系

编写日期

2009.8

教材处理情况

一、总体说明

本课程是中文系初教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初步了解世界比较文学界包括中国著名学者在比较文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扩大文化视野,引发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思考,在面临全球化的国际社会背景中,加强关注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自觉意识,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并更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比较文学新编》(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二版,2005年1月第二次印刷。

21世纪高等院校课程教材。

该教材对我系三年制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适中,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基本的比较文学知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参阅其他材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删减和补充。

二、删减的内容

三、补充更新的内容

部分作家作品

四、备注

 

一、章节: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意义

二、课时安排:

4课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的逐渐明确的演变过程。

2.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四、教学重点:

比较文学在中国

五、教学难点:

比较文学领域的两大学派——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对“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回答。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

导入语: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正式产生于70、80年代,兴盛于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那么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

这是每一个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人不约而同会发出的疑问。

这也是这门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几乎没有停止过争论的问题,甚至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

这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概念、定义有一个逐渐完善的演变过程。

一、法国学派

法国是比较文学的摇篮,比较文学经由法兰西而播散于欧洲大陆,进而波及全球。

法国学派是最早的比较文学学派,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人物有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1、梵·第根(1871-1948)

1931年,梵·第根出版了《比较文学论》一书,这是法国学派的奠基之作。

梵·第根认为:

“一个清晰明确的比较文学概念首先意味着一个清晰明确的文学史概念,比较文学就是文学史的一支。

……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归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解释每一个事实;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对于不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使我们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

理解:

(1)注重事实,主张在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时,采纳大量的、来源不同的事实来说话,显示出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痕迹。

(2)注重联系。

(3)注重辨析。

(4)注重影响。

(5)注重跨越,强调比较文学是对用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字所写成的文学所进行的研究。

2、马里耶·卡雷(1887-1958)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不同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理解:

(1)重申了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2)强调了比较文学所研究的是“不同文学背景”下的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大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比重。

(3)明确了比较文学的“跨国界”特征。

(4)倡导比较文学所强调和重视的是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实际联系”,明确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证性”色彩。

意义:

卡雷所提出的,把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心的论点,在国家比较文学领域首次鲜明地形成了比较文学的“跨越国界说”。

3、马里奥斯·法朗索瓦·基亚(1921-)

基亚认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家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理解:

(1)比较文学界定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使其上升为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

(2)“边缘”与“渗透”的表述更接近比较文学的中枢,更能代表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小结:

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内涵的理解

v1、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研究。

v2、比较文学是强调实际联系的研究。

v3、比较文学是以跨越为前提的研究。

v4、比较文学是排斥审美分析的研究。

二、美国学派

美国学派的回答是以法国学派的反叛者的姿态开始的。

1958年9月,美国学者韦勒克(1903-1995)宣读了他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被看作美国学派的宣言书,由此引发了法美学派之间旷日持久的“什么是比较文学”之争。

代表人物有奥尔德里奇、亨利·雷马克、威斯坦因等等。

1、奥尔德里奇(1915-)

“比较文学并不是把国别文学拿来一国对一国地进行比较,而是在研究一部文学作品时,比较文学提供了扩大研究者视野的方法——是他的视野超越国家疆域的狭隘界限,看到不同国家文化的倾向和运动,看到文学与人类活动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联系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理解:

(1)比较文学所要跨越的不仅是“国界”,而且是比“国界”还要广阔深入的“学科”。

(2)比较视野不仅是文学,而且延伸到文化。

(3)不仅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学上的相互联系和渗透,而且关注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系。

意义:

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说”。

2、亨利·雷马克(1916-)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意义:

(1)进一步明确了比较文学“跨学科”性。

(2)提出比较文学的“跨越”不仅是文学向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跨越,也是文学向自然科学领域的跨越。

(3)打破了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

(4)为日后无限制的“跨越”埋下了祸根。

3、威斯坦因(1925-)对雷马克的学说的修正

“比较文学既可研究哲学、历史、艺术,也可研究文学演变史和批评史,不过主要的是以文学为中心,凡是与文学有关的各个方面,都可列入讨论范围,可是与文学无关的科目则不应作为研究对象。

小结:

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内涵的理解

1、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范围的文学研究。

2、比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是跨越与文学有关的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附: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融合

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09-2002)认为:

“历史和历史主义并不是总是进步的,而美学也并非总是反动的;它有助于发展这么一种比较文学:

它将历史方法和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卷案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从而最终一举赋予我们的学科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

美国学者唐纳德·A·吉布斯认为:

“比较文学是超越了单一民族文学范围的文学研究,它主要关心的是不同的文学之间的实际联系:

它们的起源、影响、传播媒介等。

然而比较文学也包含这样一种内容:

对互相之间毫无联系的文学进行比较。

三、比较文学在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使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外国,思考中西强弱悬殊的文化根源,力图用西方进步的文学观、文学作品作振聋发聩的呐喊,启迪民众觉悟,走维新图强之路,开启了中国早期比较文学的序幕。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学者开始自觉运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外文学并取得显著成绩。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比较文学的研究被迫中断。

结束文革的十年动乱后,比较文学的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在大陆全面复苏并迅猛发展。

1、法国的影响

法国学派对复兴后的中国比较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复兴初期,对“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回答,与法国学派的答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6年,陈挺在《比较文学简编》中的阐述:

“通常说的比较文学是狭义的,即指超越国家、民族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主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互相关系,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之间的互相影响,找出它们的异同,通过这些关系、影响、异同的研究,认识各民族文学各自的特点,探索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理解:

(1)法国学派的”跨国界说“和”“语言或民族”的痕迹清晰可见。

(2)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纳入比较文学的视野中,既是对法国学派的突破,也是对美国学派“跨学科说”的理解和借鉴。

2、美国的影响

1982年,乐黛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比较文学”词条中指出: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意义:

这是中国学者最早作出的、带有跨学科性质的答案。

该答案没有否认法国人的观点,而是在继承法国答案的基础上,既强调了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互相作用和影响,又突出了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跨越;既借鉴了法国和美国学者的观点,也表现出中国学者的独特认识。

3、初显中国特色

20世纪后半叶,遍及全球的文化热潮给中国学者对”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回答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1991年,曹顺庆在《比较文学史》中指出:

“比较文学是以国际性眼光来探讨国际文学关系和世界文学发展规律的,跨越文化界线的文学研究。

”、“这种跨越文化,可以是大的文化圈的跨越,如东方与西方;也可以是小的文化圈的跨越,如英国和法国,等等。

意义:

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以自己的目光,自己的理解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做出的诠释。

既跳出了法国学派的国界说,也跳出了美国学者的学科说,得以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和文化氛围中对东西文学做鸟瞰式的观察,得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结论。

4、较完善的中国式答案

1997年,陈憞、孙景尧、谢天振在《比较文学》中指出:

“我们认为,把比较文学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实质,更能反映现阶段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认识。

意义:

这是中国比较文学界首次出现的以“四跨”来回答“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答案。

这个答案既包容了法国人所倡导的“跨语言”、“跨国界”,也包容了美国人所倡导的“跨学科”,更包容了中国人所倡导的“跨文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已经逐渐摆脱了对外国答案的依附,正在走上以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2001年,刘献彪、刘介民在《比较文学教程》中指出:

“比较文学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科。

意义:

(1)首次把”人文关怀“作为比较文学的宗旨。

(2)把“四跨”看作手段,而不是目的。

(3)不但强调了沟通和对话,而且把”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作为沟通和对话的终极目标,显示出对比较文学的新认识。

 

第二节:

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一、比较文学可以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

1、传统的知识结构往往是单一的、狭长的。

2、比较文学倡导的是打通和跨越

打通:

即打通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在横向的坐标系上,进行平等的对话。

跨越:

不仅跨越国家和民族文学之间的边界,还要跨越文学和其他学科的边界。

二、比较文学可以打磨人们的立体目光

1、传统的文学研究只能培养人们的平面视角

2、例

(一):

以比较文学的视角分析曹禺的戏剧

《雷雨》:

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群鬼》的影响。

《日出》: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

《北京人》:

俄罗斯剧作家契珂夫《樱桃园》的影响。

《原野》:

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琼斯皇》的影响。

3、例

(二):

文学史上的“多余人”的形象

三、比较文学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

四、比较文学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

Ø比较文学要求人们具有学贯中西的文学基础

Ø比较文学要求人们不仅要学好本民族的语言,还要学好一门,甚至多门外语。

Ø比较文学范畴内的文化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多个民族的文化。

Ø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五、比较文学可以帮助人们从他者的角度反观自身

长期以来,“西方文明优越论”、“西方中心主义”论调一直占据着西方文学的主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文化危机使西方世界“以东方作为‘他者’,在比照中深刻地反省和认识自己,并向东方寻求新的生机”。

(乐黛云)

借助比较文学的武器,我们可“以西方世界这个‘他者’来反观中国文学自身。

七、作业:

课外阅读。

八、课后反思:

要促使学生增加阅读量。

 

一、章节: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二、课时安排:

8课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明确广义神话与狭义神话的区别

2.使学生了解中西神话具有可比性应在狭义神话的层面上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西神话起源创作的共同特征

五、教学难点:

中西神话如何得以保存、流传和对后世的影响力的异同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影响研究

v关于“影响”的定义。

v影响研究的范围。

v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

v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

v影响研究的几个阶段。

关于“影响”的定义

v[法]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

“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情状。

——究其实质,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家文学精髓的渗透。

v关键:

区别于传统、借助于其它国家文学精髓的精神存在

关于“影响”的定义

v[美]约瑟夫·T·肖:

“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v关键:

“外来的”、区别于传统的,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的。

例: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v心外无物

v五祖弘忍曾召集门徒各作一偈颂,以察看他们修行的深浅及开悟的程度。

并从中找出继承衣法的传人。

神秀: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六祖慧能唱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千古绝唱。

v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

v佛在本心中;人人皆可成佛

v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性灵说”、“童心说”

菩提树:

佛教圣树;菩提:

顿悟

《西游记》对佛教思想的借鉴与修改

v佛祖施肤喂鹰——唐僧大爱大义

v神、佛、妖魔的人性化、世俗化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教思想

v如:

最高境界的武功——

不是借助外力、武功秘笈,而是达到摘叶飞花即为武器的地步,即人与武功合而为一。

v如:

强调武功修炼中的“顿悟”,十年面壁,一朝顿悟。

实际上强调的也是心对武功(外物)的驾驭能力。

v但他笔下人物对情欲的执着追求,也突破了佛教对人之本能、欲望的限制。

关于“影响”的定义

v大多强调其外来性与隐含性:

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是外来的;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溶于作家的创作中,不着痕迹。

v比较:

集体无意识(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v试列举岭南地区的“集体无意识”

“影响研究”是什么?

v主要是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自己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它并不排斥那些有意的模仿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

 

影响研究的范围

v大:

一个民族的文学或者一种思潮和运动给另一个民族文学带来的影响。

v小:

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v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作家对西方的模仿与借鉴

如:

鲁迅的《伤逝》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施蛰存的《石秀》

鲁迅:

“何以大家偏要选出Ibsen来呢?

因为要建设西洋之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之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

还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以实例来刺激天下读书人的直感,这自然都确当的。

但我想,也还因为Ibsen敢于攻击社会,敢于攻击多数。

那时的绍介者,恐怕颇有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的罢。

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 ,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

剧中田小姐和陈先生恋爱,而其父母竟以几百年前田、陈一家的荒谬理由,干涉他们的婚姻。

田小姐留下“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陈先生一起出走。

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

这批剧目,不但是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象征和载体 ,而且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之特色。

 

 

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到。

只以为一个

男人的本行是会说话,会看眼色,会小心就够了。

今天我看了这高个儿,才懂得男人是另铸

有一种高贵的模型,我看出在他面前的云霖显得多么委琐,多么呆拙……我真要可怜云霖,

假使他知道他在这个人前所衬出的不幸时,他将怎样伤心他那些所有的粗丑的眼神,举止。

我更不知,当毓芳拿这一高一矮的男人相比时,会起一种什么情感!

他,这生人,我将怎样去形容他的美呢?

固然,他的颀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但他还另外有一种说不出,捉不到的丰仪来煽动你的心。

比如,当我请问他的名字时,他会用那种我想不到的不急遽的态度递过那只擎有名片的手来。

我抬起头去,呀,我看见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的嘴角了。

我能告诉人吗,我是用一种小儿要糖果的心情在望着那惹人的两个小东西。

但我知道在这个社会里面是不准许任我去取得我所要的来满足我的冲动,我的欲望,无论这于人并没有损害的事,我只得忍耐着,低下头去,默默地念那名片上的字:

“凌吉士,新加坡……”

石秀定睛对她望着。

唔,真不愧是个美人。

但不知道从你肌肤的裂缝里,冒射出鲜血来,究竟奇丽到如何程度呢。

你说我调戏你,其实还不止是调戏你,我简直是超于海和尚以上的爱恋着你呢。

对于这样热爱着你的人,你难道还吝啬着性命,不显呈你的最最艳丽的色相给我看看么?

看过了这样的悲剧,或者,在石秀是可以说是喜剧的,石秀好像做了什么过份疲劳的事,四肢都非凡地酸痛了。

一回头,看见杨雄正在将手中的刀丢在草丛中,对着这份残了的妻子的肢体呆立着。

石秀好像曾经欺骗杨雄做了什么上当的事情似的,心里转觉得很歉仄了。

好久好久,在这荒凉的山顶上,石秀茫然地和杨雄对立着。

而同时,看见了那边古树上已经有许多饥饿了的乌鸦在啄食潘巧云的心脏,心中又不禁想道:

“这一定是很美味的呢。

影响的放送

v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一件作品在国外流传、演变的情况等。

影响的接受

v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作品的情况以及作品的外民族渊源等。

v移植与改编,都是为了使外国原著能适合本国的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其中必然经过改编者的创造性劳动。

v文学中的模仿,是指作家依据另一个民族作家的作品来进行写作,它虽不像翻译那样完全忠实于原著,但尽可能保存被模仿的对象的特征。

影响的传播途径

v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以及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沙龙等多种媒介的研究。

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

v超国界存在说

v事实联系论

v影响的历史意识论

v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影响研究的几个阶段

v影响存在的提出

v材料的搜求和考订

v假设的证明

v影响的深入研究

第二节:

平行研究

v平行研究的定义

v可行性

v具体方法

v特点与局限

什么是平行研究

v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v注意:

逻辑推理≠任意想象

v比较:

与影响研究相比,平行研究的范围更广;更注重对象的文学性,如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

平行研究的可行性

v文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

如:

封建社会的存在——同

西方:

冒险激进

中国:

平和中庸

如:

西方的城市

中国的城市

市民意识

城市与市民意识

可行性

v文学的普适性与差异性

如:

文学中对爱情的书写

西方对心理的细腻刻画——显得热烈

中国对外部动作的白描——显得含蓄

我害怕得到一个让我绝望的回答。

延长疑虑就是延长希望。

我也许能再见一见星光照耀下的府第。

我面前还是那道踏阶——还是那片田野,那天早晨我逃离桑菲尔德,急急忙忙穿过这片田野,不顾一切,漫无目的,心烦意乱,被一种复仇的愤怒跟踪着,痛苦地折磨着。

呵,我还没决定走哪条路,就己置身于这片田野之中了。

我走得好快呀!

有时候我那么奔跑着!

我多么希望一眼就看到熟悉的林子呵,我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欢迎我所熟悉的一棵棵树木,以及树与树之间的草地和小山呵!

  

树林终于出现在眼前,白嘴鸦黑压压一片,呱呱的响亮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

一种奇怪的喜悦激励着我,使我急煎煎往前赶路,穿过另一片田野——走过一条小径——看到了院墙——但后屋的下房、府搂本身、以及白嘴鸦的巢穴,依然隐而不见。

“我第一眼看到的应是府第的正面,”我心里很有把握,“那里雄伟醒目的城垛会立刻扑入眼帘;那里我能认出我主人的那扇窗子,也许他会伫立窗前——他起得很早。

也许他这会儿正漫步在果园里,或音前面铺筑过的路上。

要是我能见见他该多好!

——就是一会儿也好!

当然要是那样,我总不该发狂到向他直冲过去吧?

我说不上来——我不敢肯定。

要是我冲上去了——那又怎么样?

上帝祝福他!

那又怎么样?

让我回味一下他的目光所给予我的生命,又会伤害了谁呢?

——我在呓语。

也许此刻他在比利牛斯山或者南部风平浪的的海面上观赏着日出呢。

 

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层来看。

只见翠羽明珰,瑶簪宝珥,充牣于中,约值数百金。

十娘遽投之江中。

李甲与孙富及两船之人无不惊诧。

又命公子再抽一箱,乃玉萧金管,又抽一箱,尽古玉紫金玩器,约起值数千金。

十娘尽投之于大江中。

岸上之人观者如堵。

齐声道:

“可惜!

可惜!

”正不知什么缘故。

最后又抽一箱,箱中复有一匣。

开匣视之,夜明之珠,约有盈把。

其他祖母绿、猫儿眼诸般异宝目所未睹,莫能定其价之多少,众人齐声喝采,喧声如雷。

十娘又欲投之于江。

李甲不觉大悔,抱持十娘恸哭,那孙富也来劝解。

十娘推开公子在一边,向孙富骂道:

“我与李郎备尝艰苦,不是容易到此。

汝以奸淫之意,巧为谗说。

一旦破人姻缘,断人恩爱,乃我之仇人。

我死而有知,必当诉之神明,尚妄想枕席之欢乎!

”又对李甲道:

“妾风尘数年,私有所积,本为终身之计。

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渝。

前出都之际,假托众姊妹相赠,箱中韫藏百宝,不下万金。

将润色郎君之装,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得终委托,生死无憾。

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

今日当众目之前,开箱出视,使郎君知区区千金,未为难事。

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命之不辰,风尘困瘁,甫得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