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576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5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docx

上海市环境质量公报

概述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本市环保工作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方针,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走“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节能减排”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平台,依托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以迎“世博”为契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和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公众参与创建生态文明,塑造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良好形象。

“污染物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

按照《2008年上海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计划》,2008年上海污染减排目标为:

SO2和COD排放量分别削减5%和4%。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列为2008年市政府22项重点工作的首项内容。

2008年,在确保已建成治理设施发挥减排效益的同时,完成了外高桥等8家电厂18台共622.5万千瓦燃煤机组的脱硫改造工程,并投入运行;新建的外高桥第三电厂200万千瓦燃煤机组同步配套脱硫设备,完成了杨树浦发电厂等22.5万千瓦燃煤小机组关停;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扩容改造按期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郊区新建成了松江等9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40多万立方米/日,建成571公里污水收集管道。

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全年共有500多家化工、纺织印染、医药等高污染企业完成了结构调整,为本市较好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环境保护部按照全国统一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审核后,确认:

本市2008年SO2排放量比2007年下降10.39%,COD排放量比2007年下降9.4%,超额完成了2008年减排目标。

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

截止2008年底,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52个项目中,除个别项目受规划调整、项目审批、动拆迁等因素影响进度滞后外,98%的项目全面完成或基本完成计划节点目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得到大力推进。

中心城建成区污水收集管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郊区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初步形成,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73万立方米/日;中心城区骨干河道沟通和疏拓工程全部按计划完成,郊区完成32条段黑臭河道和40条段骨干河道的整治;保留工业区污染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基本完成,污水纳管处理率达到86%;扬尘和烟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共建成扬尘污染控制区728平方公里和烟尘控制区3892平方公里,新车全面实施“国三”标准,累计更新了5094辆公交车和31547辆出租车;固体废物着力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并积极推进固废减量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能力达到10250吨/日;崇明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吴泾工业区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等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上海以迎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全面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模”工作,明确上海市环境保护和建设协调委员会为创模领导机构,市长挂帅、三位副市长为副主任组织领导工作,全市40多个委办局和19个区县政府作为创模成员单位,共同承担创模任务。

经过广泛的意见征询和多次的修改完善,完成了《上海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编制并上报环境保护部。

对照国家最新颁布的考核指标,寻找差距,确定目标和任务,市政府下发了《上海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责任分解方案》(沪府办[2008]50号)。

依托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创模的重点工程项目。

经各委办局和区县政府的共同努力,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污染减排”、“饮用水源保护”、“工业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防治”等创模重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安全处置、循环经济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启动实施

2008年,市政府批准了由上海市各相关部门编制的“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并召开了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实施该计划。

在市容环境建设和管理方面,主要包括“三大工程”,即市容市貌改观工程、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工程。

通过实施“三大工程”,实现“五个明显”,即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市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全面推进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保工作。

研究并建立世博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世博园区空气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并建立相应的环境质量预警系统和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系统,保障世博期间的环境安全;组织编制《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环境报告》和《2010年世博会绿色指南》;开展“低碳世博战略研究”。

另外,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做好扬尘、噪声等污染控制工作。

环保投入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全市环保投入约422.37亿元,占同期上海市生产总值(GDP)的3.08%。

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284.29亿元;污染源治理投资为56.39亿元;生态建设投资为13.18亿元;环境能力建设投资为12.67亿元;环保设施运转费为41.10亿元;循环经济及其他方面投资为14.74亿元;分别占投资的67.31%、13.35%、3.12%、3.00%、9.73%和3.49%。

全市污染源普查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十一五”期间重大的国情调查。

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市和区县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编制了《上海市污染源普查方案》;组建了市、区、街道三级普查工作机构,多渠道聘用各类普查人员近万人;落实普查经费超过亿元;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受训人员超过5万人次。

2008年,对全市约10万多个污染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掌握了4.8万个工业污染源、1.7万个农业污染源和3.5万个生活污染源及128个污染治理设施的排污情况和区域分布,为科学评价本市环境容量、加快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配合2008年奥运会分赛场赛事以及2010年世博会的举行,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除保质保量完成国家普查规定的指标体系外,结合本市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增加了可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普查内容。

沪苏浙两省一市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初步建立

为贯彻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实沪苏浙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精神,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进程。

在两省一市环保部门多次交流、友好协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15日在苏州市签订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2009-2010年)》(以下简称《合作协议》)。

    《合作协议》确定:

在提高区域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创新区域环境经济政策、重点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健全区域环境监管与应急联动机制、以及完善区域环境信息共享与发布制度等6方面的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共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长三角,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环境保护道路。

为确保区域合作的顺利推进,沪苏浙还建立了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区域环境合作的重大事项,审议、决定合作的重要计划和文件。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2008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有些指标比2007年有所改善。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有328天,优良率达到89.6%,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年日平均浓度较2007年均下降0.004毫克/立方米,区域降尘同比下降0.2吨/平方公里·月,大部分区县环境空气质量也较2007年有所改善;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长江口水质状况较2007年有所好转,全市水环境重点整治河道和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水质与2007年基本持平,黑臭断面均有所减少;本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和夜间的平均等效声级较2007年有所上升,但均达到国家相应功能的标准要求;辐射环境未见异常变化,本市环境介质中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处于正常水平,电磁辐射环境背景无明显变化,主要电磁辐射设备周围环境的工频电场、工频感应强度和综合电场强度均符合《500千伏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中推荐的考核限值和《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的相关规定。

2008年新建绿地1190公顷。

其中,公共绿地568公顷。

至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51平方米。

林业建设稳步推进。

全年造林1915公顷。

其中,防护林328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11.6%。

金桥出口加工区继莘庄工业区建成为本市第二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

环境状况

环境空气质量

2008年,本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与2007年基本持平。

本市环境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有328天,与2007年持平。

优良率为89.6%,较2007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全年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的有313天,占总数的85.5%;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的有37天,占总数的10.1%;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的有9天,占总数的2.5%;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同为首要污染物的有5天,占总数的1.4%;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同为首要污染物的有1天,占总数的0.3%;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同为首要污染物的有1天,占总数的0.3%。

近5年(2004~2008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本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已连续六年高于85%。

图12004~2008年本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变化趋势图

可吸入颗粒物

2008年,本市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084毫克/立方米,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中的年平均限值,较2007年下降0.004毫克/立方米。

近5年(2004~2008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本市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均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总体呈下降趋势。

图22004~2008年本市可吸入颗粒物变化趋势图

二氧化硫

2008年,本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51毫克/立方米,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中的年平均限值,较2007年下降0.004毫克/立方米。

近5年(2004~2008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本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除2005年略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外,其余均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二氧化硫污染总体呈下降趋势。

二氧化氮

2008年,本市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0.056毫克/立方米,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中的年平均限值,较2007年上升0.002毫克/立方米。

近5年(2004~2008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本市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均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二氧化氮污染总体呈下降趋势。

图42004~2008年本市二氧化氮变化趋势图

酸雨和降尘

2008年,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4.39,酸雨频率为79.2%,较2007年上升3.6个百分点。

全市区域平均降尘量为7.8吨/平方公里·月,道路降尘量年均值为22.8吨/平方公里·月,与2007年相比,区域降尘量下降0.2吨/平方公里·月,道路降尘量上升1.7吨/平方公里·月。

近5年(2004~2008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本市酸雨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

图52004~2008年本市酸雨变化趋势图

水环境质量

2008年,本市水环境质量总体与2007年基本持平。

黄浦江和苏州河总体水质状况较2007年有所下降,长江口总体水质状况较2007年有所好转,全市水环境重点整治河道和水环境质量考核河道总体水质状况与2007年基本持平(以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挥发酚、总磷、铜、汞、镉、氰化物12项污染物作为主要污染因子进行综合评价,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和水质污染程度的判别方法详见附录)。

黄浦江

根据上海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相应的水质控制标准,黄浦江淀峰和松浦大桥2个断面水质控制标准为II类水,临江断面水质控制标准为III类水,南市水厂、杨浦大桥和吴淞口3个断面水质控制标准为IV类水。

与2007年相比,2008年黄浦江淀峰断面的水质基本持平,松浦大桥、临江、南市水厂、杨浦大桥和吴淞口5个断面的水质均有所下降。

黄浦江总体水质状况有所下降。

近5年(2004~2008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黄浦江总体水质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2004~2008年黄浦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

苏州河

根据上海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相应的水质控制标准,苏州河白鹤断面水质控制标准为IV类水,黄渡、华漕、北新泾桥、武宁路桥和浙江路桥5个断面水质控制标准为V类水。

与2007年相比,2008年苏州河华漕和北新泾桥2个断面的水质有所好转,白鹤、黄渡、武宁路桥和浙江路桥4个断面的水质有所下降。

苏州河总体水质状况有所下降。

近5年(2004~2008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苏州河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

长江口

根据上海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相应的水质控制标准,长江口水域水质控制标准为II类水。

与2007年相比,2008年长江口徐六泾断面的水质基本持平,浏河、吴淞口、竹园和朝阳农场4个断面的水质有所好转,白龙港断面的水质有所下降。

长江口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

  5年(2004~2008年)的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起长江口总体水质状况逐年好转。

2004~2008年长江口水质综合污染指数

水环境重点整治河道

2008年,全市水环境重点整治河道监测涉及16个区县的35条考核河道计40个断面,综合水质指数在2.3~7.9之间。

其中,中心城区重点整治河道综合水质指数在5.0~7.9之间,郊区重点整治河道综合水质指数在2.3~7.0之间。

郊区河道总体水质优于中心城区。

2008年,全市各区县的综合水质指数在2.4~6.9之间,其中,宝山区和长宁区最高,崇明县最低。

16个区县中,虹口区、金山区、南汇区、奉贤区和崇明县所有监测断面的水质达到相应的水环境功能区要求,达标率为100%;

普陀区、闸北区和杨浦区部分监测断面的水质达到相应的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其余8个区所有监测断面的水质均未达到相应的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与2007相比,全市水环境重点整治河道总体水质基本持平,但全市水环境重点整治河道黑臭断面数有所减少。

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

2008年,全市水环境质量考核涉及16个区县的36条河道计48个断面,综合水质指数在2.2~7.9之间。

其中,中心城区考核断面综合水质指数在4.2~7.9之间,郊区考核断面综合水质指数在2.200—7.031之间。

郊区河道总体水质优于中心城区。

  2008年,全市各区县综合水质指数在2.4~6.8之间,其中,宝山区最高,崇明县最低。

16个区县中,虹口区和崇明县所有考核断面的水质均达到相应的水环境功能区要求,达标率为100%;长宁区、普陀区、闸北区、杨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金山区、南汇区、奉贤区和青浦区部分考核断面的水质达到相应的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其余4个区所有考核断面的水质均未达到相应的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与2007年相比,全市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总体水质基本持平,但全市水环境质量考核河道黑臭断面有所减少。

声环境质量

2008年,本市区域环境噪声达到相应功能的标准要求,但道路交通噪声未能达到相应功能的标准要求。

区域环境噪声

2008年,本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为57.0dB(A),较2007年上升0.2dB(A);夜间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为49.9dB(A),较2007年上升0.5dB(A)。

  近5年(2004~2008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本市区域环境噪声均达到相应功能的标准要求,总体保持稳定。

道路交通噪声

2008年,本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为71.4dB(A),较2007年下降0.5dB(A);夜间时段的平均等效声级为66.4dB(A),较2007年上升0.5dB(A)。

主要道路交通干线昼间和夜间时段的平均车流量分别为2032辆/小时和1137辆/小时,与2007年相比,昼间和夜间时段的平均车流量分别减少160辆/小时和33辆/小时。

近5年(2004~2008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本市道路交通噪声均未能达到相应功能的标准要求,总体保持稳定。

2008年上海市网格环境噪声声级分布

环境规划

2008年,为全面推进上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本市编制完成了《上海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以及《水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交通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节能减排专项规划》和《工业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等4个专项规划,市政府于12月30日正式上报环境保护部。

编制完成《上海市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送审稿)。

该计划贯彻了“治本为先,城乡一体”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和确保环境安全,更加注重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环境问题,更加注重以环境优化发展和污染源头预防,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提出了总体目标、主要指标,七大领域安排260多个项目,投

入资金约820亿元

2008年5月,市环保局发布了《上海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2008年-2012年)》。

积极履行环境保护国际公约,编制了《上海市加速淘汰消耗臭氧

层物质工作实施方案(2008-2010年)》。

环境法制

经市政府批准,发布了修订后的“上海市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环境噪声适用区划适用范围从原仅限于城市区域扩展到全市范围;制定了《上海市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若干规定》(草案);研究制定了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方案,规范了电子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和监管;开展了《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形成了草案征求意见稿。

  按照环境保护部的要求,建立执法后督察制度并开展了试点,推进重点监管企业环境监督员试点工作。

重点开展了奥运期间专项执法、饮用水源整治后督察、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电厂和钢铁行业脱硫以及太湖流域污染企业等执法检查。

“6·5”世界环境日和2008年底,分两批公布了全市环保违法企业名单共1165户次,对严重环境违法案件和违法单位,实行分级分批挂牌督办,并组织媒体曝光,加强了社会监督,确保了整改措施的落实。

环境政策

在落实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和上网电价补贴政策、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补贴政策和郊区污水厂管网建设补贴政策的同时,2008年重点出台了三项经济激励政策:

一是污水处理厂COD超量减排奖励政策;二是SO2超量减排奖励政策;三是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费建设费用补贴办法,对提前建成脱硫设施的机组适当提高了补贴标准。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挖掘了企业的减排潜力,实现了早减排、多减排。

围绕污染减排和污染源长效管理工作,研究和制定排污许可证制度的配套政策。

环境管理

加强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服务。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一方面,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四条标准”要求,加快审批符合中央和本市政策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另一方面,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把好环评审查关,防止降低环保要求盲目引进项目现象的发生。

继续推进规划环评和区域环评。

完成了杭州湾化工集中区域环评和黄浦江北延伸段结构规划等3个规划环评,对星火工业区等7个工业区以及光明集团实施了区域和行业限批,充分发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控制阀”作用。

积极参与沪杭磁浮工程、江桥垃圾焚烧厂、青草沙水库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前期协调和环评审批,完成了415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并加强了项目中后期管理和公众参与等工作。

继续严格执行“批项目,核总量”制度。

全市共审批环评文件11082个,其中环评报告书251个,环评表7863个,登记表2968个。

环境监测

2008年,本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围绕“中心城区河道消除黑臭,郊区河道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全市河道水质持续改善”的目标,以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各区县水环境质量和重点整治河道评估监测工作为重点,加强地表水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包括污染物入境通量监测、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监测、水环境生态监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参与国家近海网、长江网、太湖网的水质监测工作,开展了苏州河生态恢复和淀山湖富营养化状况的监测工作。

  全年共获得地表水、空气、噪声、生物和放射性等环境要素监测数据335.81万个,其中,自动监测数据304.80万个,水质常规监测数据10.47万个,环境空气监测数据1.45万个,噪声、生物和放射性监测数据19.09万个。

对146家市级环保重点监管企业进行了监督监测,实施突击抽查监测85次,共获得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1.89万个,其中,废水监测数据1.36万个,工业炉窑、废气监测数据0.53万个。

 

环境监察

围绕“迎奥运”、“迎世博”和污染减排等中心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全市环境监察队伍对污染源现场执法共出动21995批次、58562人次,现场监察企事业单位47410户次。

查处行政违法案件1378起,涉及违法单位1394户,罚款3730万元。

全市征收排污费2.91亿元。

  为确保污染减排数据的准确性,加快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建设。

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建设,已建成运行的45家城镇污水厂全面完成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联网,继续推进大气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的联网验收、整改和规范化管理,基本建成了全市环保重点监管企业的在线监测系统,实施对污染物排放的定时连续监控。

本市环保热线共处理各类突发环境事件86起,环境监察部门及时赶到现场,妥善处置,未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全市有1个街道、2个镇建成“无燃煤区”,创建面积30.25平方公里;1个街道建成“基本无燃煤区”,创建面积7.54平方公里;3个区、8个街道、6个镇建成“扬尘污染控制区”。

创建面积114平方公里;各区县的镇、工业园区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达69平方公里。

南汇区时代华亭等8个小区被命名为“安静居住小区”;金山区廊下镇、南汇区城市建成区被授予“环境噪声达标区(镇)”称号。

环境科技

2008年,本市开展重点科研项目43项,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围绕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开展了“第四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前实施方案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重点领域研究”等;围绕世博会环境保障,开展了“《2010年世博会绿色指南》研究和编制”、“2010年世博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和“低碳世博”等研究;围绕污染减排,开展了“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上海市污水处理厂氮、磷减排对策研究”等。

  2008年6月,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环保局联合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本市步伐循环经济。

此次试点包括宝山区、金桥出口加工区、上海通用汽车、同济大学等,共28家试点单位。

附录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

一、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

  

  由于不同类别水体的水质要求有差异,利用单一标准来评价水质的优劣是不可取的,故在计算水质污染指数时,按照水体功能对应的标准进行计算。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是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

考虑到上海地表水污染特点,在计算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时选择了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包括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总磷和汞,其余监测项目在上海市水体中基本上都能满足相应的地表水功能要求(溶解氧虽超标,但主要是由其它污染物引起的,且计算指数时存在一定困难,故没有纳入综合污染指数计算范围内)。

  单项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

Pi=Ci/Si

  Ci—污染物实测浓度;

  Si—相应类别的标准值。

  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

Pi=1=1/nΣPi

  n:

为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