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702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的本质:

心理就是人脑的机能,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就是主观能动的。

2、意识就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构成的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就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它就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就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就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3、行为就是心理的外在表现与指标。

行为的复杂性就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4、常见的心理现象:

Ø认知活动:

认知就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与语言等具体的形式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整体及其关系的反映。

知觉就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却并不就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注意就是指人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选择以及对所选择信息的指向与集中。

人类不仅能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过去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能储存与积累过去的各种行为经验。

这就就是人类的记忆活动。

Ø情意活动:

情绪与情感就是伴随认识与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就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一方面,情感就是个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情感对人的认知与行为起着调节与控制作用。

意志就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与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与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Ø需要与动机:

需要就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就是对维持与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就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Ø能力、气质与性格:

能力就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就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脾气、秉性)性格就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也成人格,就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她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与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与。

6、总而言之,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意活动与个性心理三个主要方面。

7、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8、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9、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Ø描述与测量: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与状况就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Ø解释与理解

Ø预测

Ø控制:

控制就是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也就是最难达到的目的。

10、心理学就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可以叫做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Ø构造主义心理学:

19世纪末产生,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冯特与铁钦纳。

与相继出现的机能主义相对立,就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

Ø机能主义心理学:

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首倡者就是詹姆斯。

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与卡尔。

Ø精神分析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

Ø行为主义心理学:

就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就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创始人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就是斯金纳。

Ø格式塔心理学:

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考夫卡与苛勒。

Ø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就是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代表人物还有罗杰斯。

当代心理学的三大流派:

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1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13、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Ø描述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

轶事观察、ABC分析、事件取样法与频率记录、时间取样

访谈法

个案法

Ø相关研究方法:

问卷法、测验法

Ø因果研究方法

 

第二章认知心理

1、注意就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性:

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就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她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就是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其她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就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抑制于此不相关的对象,保证认识活动顺利开展。

指向性与集中性就是同一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

注意指向的范围与集中的程度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注意指向的范围越大,其集中性就越差;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就越好。

注意不就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就是一种心理状态,就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2、注意的功能有: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整合功能。

3、注意的种类

Ø不随意注意:

就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无意注意。

Ø随意注意:

又叫有意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能意志努力的注意。

Ø随意后注意:

就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不随意注意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随意注意的与目的任务相联系的特征。

它就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随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就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就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Ø选择性注意:

就是指个体在同时呈现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Ø持续性注意:

就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它就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又叫注意的稳定性。

Ø分配性注意:

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

4、感知即感觉与知觉,这就是个体认识事物的首要环节。

5、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首先,感觉就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来源;其次,感觉就是有机体同外部世界保持信息平衡的重要条件;最后,感觉就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6、知觉就是人脑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

知觉同感觉一样,就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对事物感性认识的范畴;知觉不就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而就是感觉的综合与深入;知觉包含了察觉、分辨与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7、感知觉的规律

Ø感觉对比:

视觉对比就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以分为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

Ø感觉适应:

包括明适应与暗适应两种。

Ø知觉的选择性

Ø知觉的整体性

Ø知觉的理解性

Ø知觉的恒常性

8、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就是在头脑中积累与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9、记忆的分类

Ø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与动作记忆。

Ø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分类:

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

Ø根据记忆的时间分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10、记忆包括3个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与重现。

识记与保持就是再认与回忆的前提,再认与回忆则就是识记与保持的必然结果。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就是遗忘。

11、遗忘就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与再认。

12、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就是先快后慢

13、影响遗忘的因素:

时间(首要)、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记忆的线索。

14、思维就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

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创造性。

15、思维的分类

Ø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分: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Ø根据思维的进程分: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Ø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

16、想象就是指人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具有形象性与新颖性的特点。

17、想象的分类:

Ø有意想象:

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与幻想。

Ø无意想象

18、智力就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与应付新情境的能力。

智力就是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就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就是一种抽象与概括的综合能力,并非就是一种单一能力。

19、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是顺利完成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

20、创造性(力):

就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从而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21、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人格因素。

 

第三章情意心理

1、情绪与情感就是对客观事物就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方式。

2、情绪与情感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成分:

Ø主观体验:

就是指一个人对情绪与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Ø生理唤醒:

就是指一个人在情绪与情感活动中所发生的生理变化。

Ø外部表现:

就是指表情,表情可以被她人直接观察到,包括面部表情、动作表情与言语表情。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通常把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成为情绪;而把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成为情感。

情绪就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就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Ø信号功能

Ø适应功能

Ø动机功能

Ø组织功能

5、情绪的种类

Ø心境:

就是一种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Ø激情:

就是一种轻度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Ø应激:

就是一种由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6、情感的种类

Ø道德感:

就是指人对自己与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就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Ø理智感:

就是指人认识事物与探求真理的需要就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Ø美感:

就是对客观事物或艺术作品就是否符合审美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7、情绪调节策略

Ø认知转换法:

情绪ABC理论;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模式

Ø情绪宣泄法

Ø自我安慰法

Ø自我暗示法

Ø自我放松法

Ø注意转移法

8、压力又称应激,就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9、压力源就是指能够引发内心紧张的刺激性时间。

10、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Ø寻找与化解压力源

Ø改变认知

Ø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Ø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1、意志就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它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由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它有三个特征:

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

假如这些并存的动机无法同时获得满足,就会产生难以抉择的心理状态,即产生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的类型:

Ø双趋冲突:

这就是指当个体面对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目标,但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矛盾状态。

Ø双避冲突:

这就是指当个体面临两种选择,每种选择都会为个体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矛盾状态。

Ø趋避冲突:

这就是指某一目标既能为个体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不利的方面,个体只想取其好处,而不想要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13、如何对待动机冲突?

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Ø了解自己的动机

Ø果断作出选择

Ø学会解除动机冲突的具体方法:

理智分析,作出选择;折衷处理,两面兼顾;以退为进,迂回而取;同时放弃,另谋出路。

14、挫折感就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的情感体验。

造成挫折感的原因包括外部原因与个体的内部原因。

15、挫折后的心理行为反应

Ø积极地自我防卫方式:

升华作用、加倍努力、改变策略、补偿作用

Ø消极的自我防卫方式:

攻击、倒退、固执、厌世

Ø妥协的自我防卫方式:

合理化效应、自我整饰、转嫁

16、挫折感的心理调适

Ø积极认识挫折

Ø理智分析挫折

Ø主动调节情绪

17、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18、大学生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

志向确定法、积极实践法、集体熏陶法、榜样激励法、自我锻炼法、挫折教育法

 

第四章人格概述

1、人格就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2、气质,心理学上的界定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敏捷性、灵活性与指向性等特点,如一个人就是急性子还就是慢性子,好动还就是好静,敏锐还就是迟钝,灵活还就是呆板等等。

3、性格就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习惯,它就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道德评价的核心部分。

4、个性通常强调的就是个体行为与众不同的一面,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体行为的独特性;而人格则多指其人的道德品行与修养。

5、人格的基本特性: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

6、人格的发展阶段

Ø弗洛伊德将个体发展的基本动力归结为性的本能她根据自己对性发展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把人的心理发展互粉微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与青春期(12岁开始)。

Ø艾里克森把人从出生到老年的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

0~1岁发展危机就是信任对不信任

1~3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3~6岁主动性对退缩愧疚

6~12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成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中年期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完善感对绝望感

7、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Ø生物遗传因素:

个体的生物遗传基础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Ø环境因素:

胎儿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

Ø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因素

8、需要就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主观状态,它就是人脑对生理的或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

归属与爱

安全

生理

10、动机就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就是内驱力与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动机具有以下四个功能:

激活功能、定向功能、维持功能、强化功能。

11、成就动机就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行为倾向。

1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都就是不利的,中等的动机激起水平才最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提示我们,当我们从事不同的活动时,赢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调控自己的动机水平,以取得最好的活动效果。

13、学习动机的种类:

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求知动机。

14、归因就是个体对自己或她人行动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

它源于个体理解环境与自身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可控性

持久努力

一时努力

她人偏见

她人帮助

不可控性

能力

心境

任务难度

运气

15、归因训练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或者乐观的归因模式,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内部因素,这可以使她们体验到成功感与自我效能感,增强今后承担与完成任务的信心;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以使她们增强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16、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察觉及调控。

17、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18、自我意识的内容:

生理自我(物质我);社会自我(社会我);心理自我(精神我)

19、自我意识的功能:

Ø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

Ø个体行为选择与经验解释的依据。

Ø促进自我监控与自我教育

20、自尊就是指个体通过社会比较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情感体验,即一个人对自己持肯定、接受与尊重的态度。

自尊主要有以下表现:

Ø关注自我形象,喜欢并爱护自己

Ø要求获得她人的尊重与重视

Ø知耻

21、自我意识的完善:

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持续的自我提升。

22、气质仅反映一个人在行为反应方式上的特征,而与其行为反应的社会意义,如正确或错误、高尚或低劣等无关。

23、气质学说

Ø体液说:

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古罗马医生盖伦)

Ø体型说:

肥胖型、瘦长型、强壮型(克瑞奇米尔)

内胚叶型(肥胖丰满)、中胚叶型(结实强壮)、外胚叶型(高大细瘦)(谢尔登)

Ø血型说(日本学者古川竹二)

Ø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

24、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脾气急躁,反应迅速,容易冲动,喜怒好形于色。

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善于交际,不善读出,注意容易转移,易于接受新事物。

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交际适度,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而不易转移,坚忍、执拗。

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多愁善感,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细腻柔懦。

25、心理学中的性格就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换言之,性格体现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并反映在她的行为举止中。

性格主要反映人的涉及属性,其所表现的行为习惯或行为方式通常具有明显的道德评价意义,如坦诚或虚伪,勤劳或懒惰、负责或敷衍、守旧或创新等等。

26、性格可以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

Ø性格的态度特征:

指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

Ø性格的意志特征:

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

Ø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一个人的情绪对她的活动的影响,以及她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Ø性格的理智特征:

指的就是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27、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课本P148)

28、性格的类型学说

Ø荣格的性格类型论:

外向型、内向型。

Ø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论:

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Ø霍兰德的性格类型论:

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艺术型、企业型、传统型。

Ø认知风格理论: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型-沉思型;同时性-继时性。

 

第五章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Ø它适应了国际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Ø它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Ø它适应了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Ø自我意识教育

Ø学习心理教育

Ø人际关系调适

Ø生活与社会适应

Ø心理健康知识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类:

Ø按任务分:

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

Ø按性质分:

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Ø专门途径: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教育、心理治疗

Ø非专门途径:

各科教学、各项活动

7、心理训练就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对训练者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就是采用特殊的方法与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与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

团体心理训练即多人一起参与心理训练的过程。

8、团体心理训练您技术-----团体活动

书写活动、肢体活动、配对活动、绕圈发言、创造性道具、美术工艺活动、幻想活动、阅读活动、回馈活动、信任活动、经验性活动、道德两难活动、团体决策活动。

9、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其健康人格、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专门教育活动。

课程内容包括三方面:

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

10、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

Ø认知法

Ø操作法

Ø集体讨论法

Ø角色扮演

Ø行为改变法

11、同理心,即设身处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心境(当事人的感觉、需要、痛苦等)的心理历程。

分为原级同情心与高级同理心。

 

第六章人际心理

1、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特点:

Ø人际关系反映的就是双方心理上、情感上的亲密性、融洽性与协调性。

Ø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与行为成分共同构成。

Ø人际关系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

3、人际交往的原则

Ø交互原则

Ø功利原则

Ø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Ø情境控制原则

4、根据人际关系建立的上述环节,可以将人际关系建立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

Ø定向阶段(选择对象)

Ø情感探索阶段(建立局部情感联系)

Ø情感交流阶段(较深的情感卷入)

Ø稳定交往阶段(高度的情感卷入)

5、人际关系破裂的发展阶段

Ø分歧(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增加)

Ø收敛(沟通量迅速减少)

Ø冷漠(放弃增进沟通的距离)

Ø逃避(相互回避)

Ø终止(人际关系的彻底结束)

6、人际吸引指的就是两个人之间在情感上的相互喜欢、悦纳与亲密。

它反映了人际关系双方在情感上的亲密程度,就是人际关系中的肯定形式。

按照人际关系中人际吸引的强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亲与、喜欢与爱情。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能力、外表吸引力、个性因素、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交往频率、交往的氛围与背景。

8、社会认知就是指个体对她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认知。

社会认知的特点:

双向互动性、主观性、多变性、社会性。

9、社会认知的内容:

Ø对她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Ø对她人性格的认知

Ø对她人行为动机与原因的认知

Ø对她人人际关系的认知

10、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Ø认知者因素:

经验与社会图式;价值观念;情绪状态

Ø被认知者的因素:

显著性信息;被认知者与认知者之间的熟悉程度

Ø交往情景与场合

11、印象形成中的社会认知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投射效应、宽大效应、负性效应。

12、人际交往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幸福;人际交往与自我肯定。

13、人际沟通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与情感的过程。

14、人际沟通的功能:

Ø人际沟通就是建立与维持、调整人际关系的工具

Ø人际沟通提供了个体身心发展所必须的信息资源

Ø人际沟通就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

15、人际沟通的工具:

Ø语言符号系统: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Ø非语言符号系统:

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与手势、身体姿势与装饰、空间距离、辅助语言与类语言。

16、人际沟通的策略

Ø真诚对待

Ø积极回应

Ø准确表达

Ø举止得体

Ø兼顾情境

Ø避免争吵

 

第七章学习心理

1、广义的学习就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在理解这个定义时,应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Ø学习就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Ø学习就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Ø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Ø学习并不一定引起外在的变化。

2、狭义的学习专门指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表现出以下三种特点:

Ø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Ø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Ø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3、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安德森把知识分为两大类:

Ø陈述性知识:

就是关于事实“就是什么“的知识。

Ø程序性知识:

就是指如何做某事的知识,即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操作的知识。

4、陈述性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