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220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docx

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习题专练

2019年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题库15篇

人格修养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12分)

傲骨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此言直接透过人的表相,深入骨髓。

“傲气”与“傲骨”,一字之差,含义决然不同。

盛气凌人是傲气,自命不凡是傲气,不可一世、目中无人,当然是傲气的极致表现,如果没有实力做内在支撑,便不免透着一种浅薄,一丝内荏。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性格里一种土豪式的张扬,是人格中低级别的傲态。

而傲骨是不露声色、虚怀若谷的内敛,是有志向、有自信、有定力的品质,是力量和尊严的内蕴,也是对人“貌相”还是“斗量”的依凭。

傲骨是一种风度,一种气质,是高写的人格姿态,是超标于庸俗的自我要求。

有傲气的人,常人觉得难以接近,更难相容,或让人敬而远之,视而疏之,及至因为走不近、看不惯而生反感,见不得、受不了而感压抑。

而有傲骨的人,表面和蔼而沉稳,使人深感有亲和力,有愿与其交往的欲望,发散出一种和谐和包容的气度,流露着从善如流、天高地广但绝不苟同流俗的开阔与坚守。

与有傲骨者相处,便似与善良、正直和真谛相行,不觉难堪而备生尊重,不觉偏狭而可以被他带向高处望远。

傲气看似趾高气扬,一口吐完,若无内里氤氲,顿化作空虚;傲骨不卑不亢,却有定海神针在,是风里浪里屹立不倒的大写人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仙李白此句,把酷爱自由、桀骜不驯的一身傲骨展露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是酒后。

李太白一生怀有远大抱负,毫不掩饰地追求浪漫和自由,黄河决堤似地挥洒着诗情诗意和诗才。

当其政治理想与现实相碰撞时,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他内心是挺立的,是傲慢的,不向权贵低头的本色藏在怀袖和笔墨中,支撑着他不但嘲弄皇帝身边的佞臣有时也让皇帝难堪。

傲骨在内,被人生放逐到哪里,也都是自由。

他时常畅怀痛饮,邀朋呼友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大半生过着流浪的生活。

奇险的山川与他叛逆不屈的性格相映照,斗酒留诗,留下的是大量仰怀古人、壮思欲飞的佳篇佳句,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情无拘地书写逆境中的心路历程,苦闷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久渴后的解放,今人读来,却感受得到李白那愁怀难遣本色不改的铮铮傲骨。

他是放浪形骸的,但那是他的表情;他的诗歌境界是瑰丽多彩的,内里却是超拔人格之孤高,傲视世俗之痛彻。

傲骨是不低头,是不屈服,是寄怀山水背后无言的愤怒,是笔墨诗行里有声的呐喊。

人因为有骨架,才能直立不倒;因为有傲骨,才能在精神上昂首挺胸,才能在文化上有不弯的脊梁。

齐国饥荒严重,有一位衣袖遮脸、饥肠辘辘者过市,尽管走路已东倒西歪,但拒绝别人的吆喝,不去低三下四接受施舍的食物,最后饿死路边。

宁可舍弃性命,不吃“嗟来之食”,这种保持尊严、升华人格的方式,可能在当下有些人看来觉得可笑。

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郡里派督邮视察,做派了得,有人提醒道:

来头不小,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去迎接吧。

陶渊明听后长叹一声:

我才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去低声下气献殷勤。

言罢,毅然辞官,永远离开多少人向往的衙门。

“不为五斗米折腰”决不是一时的负气,而是长期价值判断后的郑重选择。

陶渊明用“宁可失去”来作为维护人格尊严的代价。

是的,有人失去的是虚浮的光环,光鲜的车马,有人失去的是身体的自由乃至生命。

是傲骨,让他们对崇高情操、对正直不阿、对道德修为、对大义和气节,用决绝的方式执守。

如果现在的我们没有这一把“骨头”,又有什么资格去嘲哂故人?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8年6期)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阅读文章4、5、6段,试分析这三段之间的论证思路。

(3分)

3.选文第8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4分)

 

参考答案:

一、1.(2分)做人要有傲骨。

2.(3分)④段总说李白的傲骨体现在他的诗词里,⑤段通过列举具体的诗句,举例论证来证明李白具有傲骨,第⑥段进一步总结上文,这三段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3.(3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不吃“嗟来之食”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例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事实确凿,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4.(4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人要有傲骨,要有超标于庸俗的自我要求,与他人交往,要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不慕名利场,坚守做人的气度,保持刚正不阿的姿态,用决绝的方式坚守自己的骨气。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14分)

拯救“失写症”

尹长森

你是否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尴尬?

某研究机构的一项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301人中,只有38.1%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写字,62.8%的受访者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困扰,85.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有必要强调手写字的重要性,可见,“失写症”成为亟待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也曾发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呼吁,百余位政协委员联名倡议,唤起民众对汉字的重视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拯救“失写症”,需要在传承中重视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与当代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谋求创新发展,让汉字焕发魅力。

历史上,这也正是汉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一大动力。

正确认知汉字和书法的文化内涵是基础。

汉字只是书写和表达工具而已吗?

当然不是。

古人造字时,把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融入其中,方正的汉字满整端直、安静敦重,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匀称的结构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美观、灵动、天真,正能给人一种品德教育。

此外,阴阳相生、刚柔相济、虚实相间、计白当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等等,作为汉字重要表现形式的书法中常见的矛盾关系无不体现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等原则,也体现出了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

当下社会充满着变化和诱惑,浮躁已经成为当前文艺领域最突出的问题。

这种氛围导致人们坐不稳、静不下。

当此之时,接触优雅的汉字、养心的书法,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

然而,有人发现,他们并不能在当前的一些书法作品中看到真善美了。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原来,一段时间以来,有人打着“创新书法”的旗号刻意求怪、博出位,所书的汉字给人以歪歪扭扭、龇牙咧嘴的印象,看不懂、摸不透。

这就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造成了错误印象和行为引导,开始萌生“写不好也罢了”“不写也罢了”的想法。

可见,书法一定不能“任性”地“创新”。

试看中国历代优秀书法,哪个不是眉目清秀、结构匀称?

历史上每次被人们认同的书体创新,例如近现代的启功新米字格书体、刘炳森的隶书等,又哪个不是讲究“法度”和线条美?

千百年来的中国书法,无不继承着和谐、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

书法创新须“入得其内,出乎其上”,在掌握传统书法用笔和汉字结构的前提下,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

事实上,书法不否定阴柔美和残缺美,但刻意求怪的“审丑”书法绝不应该成为主流。

黑格尔曾说:

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当下民众的“失写症”不仅仅是技术变革和民众不重视的结果,更与审美教育缺失、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等相关。

拯救“失写症”,关键在于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04日)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2.阅读第3~7段,说说中国书法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4分)

 

3.“这种氛围导致人们坐不稳、静不下。

当此之时,接触优雅的汉字、养心的书法,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

”中“这种氛围”“当此之时”分别指的是什么?

(2分)

 

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谈谈如何才能拯救“失写症”。

(3分)

材料一: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汉字危机。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存在一个错觉,过去汉字很纯粹,使用汉字运用汉语的人都是用它来写作,创作书法艺术。

而今天,大部分人使用汉字是用来交流,毫无文采。

材料二: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

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二、1.(2分)拯救“失写症”的关键是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2.(4分)①体现出了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②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③体现了和谐、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④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

3.(2分)“这种氛围”指当下社会充满着变化和诱惑,浮躁已经成为当前文艺领域最突出的问题。

“当此之时”指在这种氛围下人们坐不稳、静不下的时候。

4.(3分)①正确认知汉字和书法的文化内涵;②书法创新不刻意求怪、博出位;③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

(12分)

漫谈读书

卢海娟

最近看到一位老师关于读书的言论,对师生读书必要性论述很是赞赏。

在讨论学生该读什么书时,却产生分歧。

他的结论是中学生不该读郭敬明的《小时代》这类书,因这与考试无关,也非“正经”书。

  世间事就是这样,难免重复——当年,我们就曾被师长耳提面命,说书有好坏之分,有正经书和闲书,有用的书和没用的书……哪些能读,哪些不能读,师长们手中总有把明晃晃的尺子。

  好在我的父母没有草木皆兵。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开启自己的读书旅程。

上世纪80年代初,那是物质和精神都较贫瘠的年代,我没有选择,遇见什么读什么,全凭个人与书的缘分。

  从《中草药手册》《赤脚医生工作手册》到各种话本、小说、传奇故事……二叔看什么我就看什么。

那些书,既不够“正经”也非主流,但情节曲折,人物命运坎坷,因此很好看。

因为看到这么多“好看”的书,尤其看到大人们不愿让看的书,读书欲望越来越强烈。

  看书并没有耽误我的学习,相反,因为热爱文字,课本就是阅读首选。

每次收到新课本,废寝忘食也要把所有文字先读一遍。

因为喜欢阅读,为了读到更多的书,我学会一目十行,阅读和学习效率都很高。

记笔记也好,写作业也好,总是最先完成。

  这种高效的读书写作方式让我受益终生。

今天,我每年利用业余时间写百余篇小文在报刊杂志发表,却不会因此而忙乱,即缘于此。

  除了文学书,我也喜欢自然科学。

大家有种偏见,认为爱读书的人都会偏科。

数理化难道不需要文字表述吗?

爱读书的人又怎会厚此薄彼?

数理化教科书一到手,我一定细心翻看一遍。

  回首童年和少年时代,凡是热爱的学科和取得好成绩的学科,上课和做题时,一定是处于亢奋状态,充满求知欲望。

做教育,能让学生一生都保持这种亢奋,这种热情,这种收放自如脑洞大开的状态,才是理想的状态。

  基于此,凭啥围追堵截,不让孩子看“好看”的书呢?

只有孩子觉得书“好看”,他才会有继续读书的欲望。

在开篇提到的那位老师眼里,读书是要与考试挂钩才有用。

除了应付考试必读书目之外,读其他书便是浪费时间。

  对此,我只能一声叹息:

被动阅读,哪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当读书完全成为一种功课,成为家庭作业,成为考试题目,成为压力,谁还会爱上读书呢?

没有爱,就没有动力,无怪乎现在的孩子整天忙于功课,疲惫不堪。

  随着国家对出版物管理日益完善,教师应对书有信心,放心大胆让孩子们走进阅读世界,自由选择。

他们认为“好看”的书,可浏览,可精读,也可陶醉其中。

不要急于让孩子做笔记,更不要写什么读后感,不要采取任何让孩子反感的方式,只需全心全意把孩子们读书的欲望培养起来。

只有爱上读书,专家学者推荐书目才不会成为孩子们讨厌的负担。

只有爱上读书,才会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选自《工人日报》2017年11月14日,有删改)

1.本文针对什么社会现象展开论述的?

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3分)

2.选文第6段中“即缘于此”中的“此”指代什么?

(3分)

3.选文第7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三、(4分)1.针对社会上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限制的问题(老师认为什么书能读,什么书不能读的问题),展开论述的。

观点:

让孩子读些“好看”的书(或放心大胆让孩子们走进阅读世界,自由选择)。

2.(4分)指我因为热爱文字,课本就是阅读首选。

因为喜欢阅读,为了读到更多的书,我学会一目十行,阅读和学习效率都很高。

3.(4分)连用反问的修辞,起强调作用,以增强否定的语气,说明大家认为爱读书的人都会偏科是一种偏见。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12分)

格 局

李晓萍

  一个人内心的格局是慢慢修炼成的,当历经岁月的跌宕、起伏和挫败,它与时光慢糅在一起,相互依附,最后积淀,如打铁的淬火,不知不觉间,已成气象。

  我的父亲已年逾七十,他的精神却仍如少年般清扬,父亲平和、温良、至善,几十年来,他从不去全盘否定一个人,哪怕对方深深地刺痛了他,他依旧挂念着对方丝丝缕缕的好,依旧能在对方需要他的时候,予以友善的帮助。

父亲的善良和宽厚造就了他的格局。

  我时常念及一位老师,他的性格不似父亲那般拘谨。

他果断、稳健,有着难得的气魄和张力,他不囿于现状,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尝试和突破。

当身边很多人都在质疑他,说他想做的一切是不可能的时候,他依靠着自己的坚韧,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了奇迹。

他的胸襟和胆识也成就了他的格局。

  从容、淡泊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更是人生可贵的境界和格局。

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他们不仅胸有鸿鹄之志,更有着洒然出尘的刚毅和勇气。

他们依附着自己的精神图腾,遵循着内心的坚守,保持一份清高,守住一份气节。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在结婚前夕,双方家庭起了冲突。

钱父要求,婚礼上新娘子必须穿红衣,在钱家祖先群像及长辈面前跪拜磕头。

杨父斥责,认为这些都是前朝废礼,太过迂腐。

面对二老的面红耳赤,受新时代思想影响的杨绛,虽不认同这种旧规,但她只淡淡说了句“不过礼节而已,不重要”。

结婚当日,她遵循旧规,向钱钟书的父母磕头跪拜。

这不是牺牲,也不是妥协,而恰恰是眼界和格局的开阔使然——世事万象,了然于心,事到眼前,懂得理解和尊重,能以从容的姿态处事。

  格局还体现在一个人对委屈的消化能力上。

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

每个人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其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

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凡俗、庸常之中,有宽广的心境,有善悯之心,有奋发之志,才能有大格局大气象。

(选自《今晚报》2018.11.15)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2.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1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3.结合语境,在第4段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

(3分)

4.从选文第2段到第6段来看,一个人的格局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四、1.(3分)凡俗、庸常之中,有宽广的心境,有善悯之心,有奋发之志,才能有大格局大气象。

【解析】提取中心论点,首先要通读全文,大致明白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依次从题目、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筛选。

结尾一段归纳出了中心论点。

2.(3分)示例:

一个人内心的格局是慢慢修炼成的,当历经岁月的跌宕、起伏和挫败,它与时光慢糅在一起,相互依附,最后积淀,如打铁的淬火,不知不觉间,已成气象。

分析:

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一个人内心的格局是慢慢修炼成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解析】首先确定生动性的表现,这一句从“如打铁的淬火”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次结合分析表达效果,这一句生动地阐明了一个人内心的格局是慢慢修炼成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3.(3分)示例:

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

【解析】通读第4段,根据“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判断要补写一个名人事例,用“四字词语形容其品质+能体现其品质的名言或诗句+名人姓名”的格式补写。

4.(3分)

(1)待人要善良和宽厚;

(2)工作中要有胸襟和胆识;(3)要有从容、淡泊的生活态度;(4)要懂得理解和尊重;(5)要有对委屈的消化能力。

【解析】第2~6段论证了怎样做才有格局。

仔细阅读每个段落,分别概括出是从哪方面论述的,第2段论述待人要善良和宽厚;第3段论述工作中要有胸襟和胆识;第4段论述要有从容、淡泊的生活态度;第5段论述要懂得理解和尊重;第6段论述要有对委屈的消化能力。

五、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14分)

慎独独自开

在超市购物,看见一位大哥买了好多玻璃杯子,掉地上碎了一个,随后他立即走开了。

当我选好东西也要走开时,他却跟工作人员一起回来了,一边打扫碎玻璃,一边询问如何赔偿。

这位大哥主动担责的做法颇有君子的慎独品行,令人心生敬意。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慎独所彰显的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担当、一种良知,更是一种态度。

在没有他人在场,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一个人也能谨慎不苟,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去做,做到心地上的清正纯洁、行为上的光明磊落。

它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修身方法,最先出自《礼记•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身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甚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也就是说,在最隐蔽的言行上最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最能显现一个人的品质。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了一个故事,荆州刺使杨震赴任途中,道经山东省昌邑县,此地的县令王密曾受杨震提携之恩,为表感谢,在夜深人静之时,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悄悄登门送给他。

杨震拒绝接受,说:

“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而你这样做却太不了解我呀。

”王密说:

“我当然知道你为官清正廉明,但现在这么晚了,我送你金子是没有人会知道的。

”杨震厉声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甚为惭愧,悻悻退去。

面对深夜重金的诱惑,杨震廉洁自律,紧锁心扉,不放纵自己的欲念,那铿锵有力的“四知”,可谓慎独的典范。

杨震不愧是杨震,当官多年,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有人还是无人,都能做到清心自守,心存慎独,拒腐蚀永不沾,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于后人不愧是一面镜子。

慎独者,有着坚定不移的立场,有着坚强不倒的身躯,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

要真正做到慎独不容易,因为做人行事,人们似乎都有一种习惯,知道有人监督,就会注重言行,循规蹈矩;无人监督约束时,就容易萌生侥幸心理,放松精神,一步一步地,贪欲便会迅速膨胀开来,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终身悔恨。

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说: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是的,一个人能够在独处的时侯也能做到如在大众场合里一样,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襟怀坦荡、光明高尚的人,做一个值得别人和自己尊敬的人,那么真的也做到了“慎独则心安”了。

曾国藩有言: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是一朵开放在无人旷野里的小花,但旷野却因为它变得绚烂芬芳。

(选自《幸福〈悦读〉》,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慎独”?

请逐条概括。

(3分)

2.第5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3.请简要分析第2~5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3分)

4.下面两则材料中,哪则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

请简述理由。

(4分)

材料一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

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

这时有人就问他:

“为什么你不摘梨呢?

”他说:

“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

”那人就笑他迂腐:

“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

”许衡说: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材料二汉光武帝刘秀本是太学生,研习过《尚书》,比较好学,故而行军打仗之时也不忘学习。

他勤于政事,又经常和大臣们讲论经典,半夜才睡觉。

太子劝他注意身体,他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五、1.(3分)①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去做;②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够做到有坚定不移的立场、坚强不倒的身躯、坚忍不拔的毅力;③在独处的时侯也能做到如在大众场合里一样,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

【解析】从第2段“慎独”的含义中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去做”;从第5段阐述“慎独”的作用中提炼出“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够做到有坚定不移的立场、坚强不倒的身躯、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独处的时侯也能做到如在大众场合里一样,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内容要点。

2.(4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通过正反对比和引用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的话论证了慎独需要有着坚定不移的立场、坚强不倒的身躯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解析】语段前一部分说“慎独者,有着坚定不移的立场,有着坚强不倒的身躯,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直接阐述了“慎独”的品质,然后再阐述要做到“慎独”的不容易,又分为两方面说,一方面是“知道有人监督,就会注重言行,循规蹈矩”,另一方面是“无人监督约束时,就容易萌生侥幸心理,放松精神,一步一步地,贪欲便会迅速膨胀开来,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终身悔恨”,两个方面,一正一反。

再引用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的话进行进一步论证。

3.(3分)用《礼记•中庸》中的内容解释“慎独”的含义,再列举杨震的例子进行事实论证,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得出“慎独则心安”的结论。

4.(4分)材料一。

材料一讲得是许衡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本心的故事,很好地论证了“人应该做到‘慎独’,这样才能心安”的论点;材料二讲得是汉光武帝刘秀勤奋好学的故事,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与此相关的论点,因此不能用作本文的论据。

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12分)

顺其自然,遇见更好的自己

韩青

人在世上,总要做事。

没有谁什么事也不做,就成了一个好人、一个成功的人。

世上没有这样的好事。

都得做事,而且,最好做成功,这样,效果才最好。

可是,人一旦做起事来,就容易急,并且急于求成,如果有种做法能缩短过程,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采用这种做法。

如果真这样做,那么就说明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规律,任何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而所谓的规律,就是事物自身本来就有的节奏、速度等,任何人都不能把它给打乱,如果把它给打乱了,那么就会破坏它们自身的规律,往往适得其反。

人要急于得到某种结果,这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一个人一旦有了目的,他就会把目的放在心上,结果给自己带来一种负担。

这样一来,做起事来,往往就会累,就会搞坏一些事。

就是说,你越想着一件事,你就会越做不好它。

古人云: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

”就是这个意思。

仓央嘉措在一首诗里写道:

“一百棵树木里,选中了这棵柳,年轻的我哪知道,树心早已腐朽。

”事实就是这样,你越是想好事,好事就越是不想你。

可见,做事必须要顺其自然,否则,很多事往往只能泡汤成幻影。

每次考完试后,总有学生对我讲,他担心考不好,结果真没考好。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受。

要知道,顺其自然,是把一切事情做到极致的法宝,更是遇见更好自己的法宝。

当然,顺其自然,不是说自己到了什么境地就待在什么境地里听天由命,而是说自己不管遇到怎样的情况,都要敢于面对、接受它们,但不能成为它们的俘虏。

唐朝一个禅师喜欢兰花,因此他做了一个花架,上面放了很多盆兰花。

有一天,他要出去云游,于是把照顾兰花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子们。

可是,由于不慎,一个弟子在给兰花浇水时,把花架弄倒了,于是摔坏了不少花盆。

看着一地狼藉的兰花,这个弟子很是害怕,怕师父生气,可是,师父回来后,却并没有生气。

他不解,问其故,师父就说:

“我种兰花,一是为了以香花供佛,二是用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就是说,兰花的得失,没有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其实,人生本身就充满了不测和变数。

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