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251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docx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

高三

2010-03-0110:

22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华尔街危机看新蒙昧主义的破产

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将颠覆笼罩在世界许多人头脑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种曾经被灌输给世界人民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那种弥漫全世界的迷信或思潮究竟是什么呢?

简言之,它是一种“新蒙昧主义”,也就是一种“美国什么都好”、“代表了人类历史和进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学习美国,依照美国模式来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思潮。

新蒙昧主义是相对于旧蒙昧主义而言的。

旧蒙昧主义是指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欧洲,宗教迷信和教会教条统治人们思维意识的时代,是罗马教廷企图以他们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时代。

历经千辛万苦,通过无数斗士的不懈努力,欧洲终于摆脱了旧蒙昧主义的统治。

但是,一种新蒙昧主义也应运而生。

最初也是最持久的理念就是“西方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其核心思想是欧洲(主要是英国)代表着人类的前途,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道德价值、语言文化乃至吃穿住行,欧洲都代表着人类进步的唯一方向。

到20世纪,西方中心论或者说新蒙昧主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最极端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精英发明的“历史终结学说”,代表作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重要人物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

历史终结学说宣称:

“美国模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乃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是人类最后的一种统治形式”。

基辛格在回顾20世纪的历史时曾宣称,整个20世纪的历史,就是美国试图依照自己的理想来塑造整个世界的历史,美国要把它的“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以此来构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新蒙昧主义是一个世界现象,已存在数百年了。

其表现方式花样繁多,譬如,国际战略领域推行单极世界和单边主义;政治制度领域推行美国式民主、自由和人权;娱乐领域推崇好莱坞和百老汇等。

在经济、金融、货币领域则是“华盛顿共识”。

这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一套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

其基本目的是将世界各国经济金融政策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最近30年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

一旦世界各国真的依照“华盛顿共识”,完全放开金融市场、彻底取消外汇管制、实施完全的浮动汇率,那么,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对美元的依赖就更加彻底。

美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发展。

历史早就证明,这套完全不顾各国实际的极端政策不仅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稳定增长,反而酿成了巨大灾难。

当年迫于压力,接受“华盛顿共识”的几个亚洲国家,早就与“华盛顿共识”分道扬镳了。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经验,是对华盛顿共识有力的驳斥。

中国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而华尔街爆发的金融海啸已将美元霸权的神秘光环席卷而去,新蒙昧主义也已江河日下。

全世界都在反思和批评华尔街模式,重建国际经济、金融和货币体系的强大呼声振聋发聩,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狂热推销“华盛顿共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新蒙昧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是新蒙昧主义最初也最为持久的理念;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代表着人类的前途和人类进步的唯一方向,是其理念的核心。

B.新蒙昧主义实际上就是美国“什么都好”、“代表了人类历史和进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学习并依照美国模式来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等说法的同义语。

C.新蒙昧主义20世纪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新保守主义的重要人物福山等美国精英狂热鼓吹“历史终结学说”,宣称美国模式是人类最后的一种统治形式。

D.“新蒙昧主义”是从“旧蒙昧主义”脱胎而来的,旧蒙昧主义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前世界各国人民的思维意识被罗马教廷用宗教迷信和教会教条统治的时代。

2.下列对“华盛顿共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国一旦真的依照“华盛顿共识”那一套去做,各国的经济金融对美元的依赖就更加彻底。

这已为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中国最近30年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B.“华盛顿共识”是新蒙昧主义在经济、金融、货币领域的表现,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顾各国实际而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一套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

C.亚洲的几个国家当年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华盛顿共识”,后来又将其抛弃,因为“华盛顿共识”不仅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稳定增长,反而酿成了巨大灾难。

D.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极力贩卖“华盛顿共识”,其基本目的是要把世界各国经济金融政策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左右世界各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的“笼罩在世界许多人头脑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种曾经被灌输给世界人民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指的就是“新蒙昧主义”思潮。

B.新蒙昧主义是一个已存在了数百年的世界现象,“全盘西化”思潮曾在许多国家广泛流行,的确有大量知识精英和各界人士,深信美国模式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C.华尔街爆发的金融海啸虽然给了“新蒙昧主义”致命一击,但是我们批判新蒙昧主义,并不意味着要将美国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以及其他宝贵经验全盘否定。

D.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既完全放开金融市场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这是对“华盛顿共识”的有力驳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

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

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拜济丹阳太守。

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

“蒋济宁有此事!

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

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

”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关羽围樊、襄阳。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济说太祖曰: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

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

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

帝问曰:

“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济对曰:

“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

“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

济上疏曰:

“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诏曰:

“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

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

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济上疏曰:

“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

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固辞,不许。

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

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

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

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

如果没有

5.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B.③④⑤C.①②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

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7.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译文:

                                                      

(2)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

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释】分:

料,料想。

   8.这首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抒写了诗人秋江月夜闻笛的感受,诗人的感受有哪些?

(6分)

9.此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三个小题作答。

(6分)

(1)对于问题的认识,所处的位置不同,看法也就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说了这个道理。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在《题西林壁》一诗中也有相似的两句,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白居易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当今时代是改革的时代,许多开拓者矢志探索创业新路时,多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勉励自己。

(4)《荀子·劝学篇》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相同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

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

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叉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

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域二首》之一)。

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

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

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

“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估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

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

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

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

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

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

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

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

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叉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

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

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

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

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足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位了。

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

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

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他在这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

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致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12.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

请简要分析。

(6分)

1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6分)

14.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

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表达运用题(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

社区居民口耳相传。

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平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落晨星。

D.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D.世界卫生组织这份一年一度的报告,提供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疾病谱以及吸烟饮酒等健康风险因素的最新资料。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马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的发展趋势是体型从小到大,腿和脚由短变长。

           

                            ,侧趾退化,不再使用,只靠中趾支撑身体,行走和奔跑。

   ①所以在演化中四肢逐渐变得长而有力

   ②这个发展趋势也反映了马从适应于森林生活到适应草原生活的过程

   ③在草原中生活极易受到肉食动物的袭击

   ④由于马是被捕食的动物

   ⑤而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要比捕食它的动物跑得更快

A.③⑤①②④     B.②③④⑤①     C.②④③⑤①     D.②③④①⑤

18.阅读下列这则材料,回答问题。

(6分)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最初指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者功能的一种制造业现象。

山寨文化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多种表现形式,反映出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

2008年是中国山寨年,山寨广受追捧。

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山寨官员、山寨电影、山寨大学……形形色色的山寨之风在全国刮起。

山寨一词原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

如今,这个词被用于那些数码产品的生产模式上。

它是一种由民间发起的产业现象。

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涉及到手机、数码产品等不同领域。

“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

“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1)请你根据材料中的内容,给“山寨文化”下一个定义。

(3分)

(2)你对山寨产品是支持还是反对?

请简述理由。

(3分)

19.下面是一篇“中国首届全球通手机短信文学大赛”散文类获奖作品,请你为这篇作品写几句评点的话。

(80字左右)(5分)

山里的母亲

   母亲这辈子只识得三个字,那就是她的名字。

母亲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劳动。

母亲这辈子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三个孩子走出这山。

母亲这辈子唯一的欣慰,那就是她的孩子秉承了她的执著和坚韧。

五.作文(60分)

20.请以“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高三期末试题答案

1、D(“思维意识被罗马教廷用宗教迷信和教会教条通知的时代”指的是“中世纪欧洲”,而不是“世界各国”)2、A(“最近30年的历史事实”,不仅指中国,而是世界各国)3、D(“完全放开金融市场”是“华盛顿共识的内容”,不是中国的做法)4.C(夺:

耽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夺”为“改变”。

5.B(“骨鲠”是刚直的意思。

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

6.D(“都提出恳切建议”错)

7.

(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评分标准:

左右 蔽 戒至 各1分,句意1分

(2)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

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

平民化,并被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2)示例一:

反对。

不管是山寨产品还是山寨文化,说到底其本质就是模仿、仿造或偷梁换柱式的的盗版,山寨行为其实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

示例二:

反对。

“山寨文化”对主流文化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如果不加以引导,其中包含的消极观念可能造成社会舆论和审美取向的混乱。

一些“山寨文化”对优秀文化作品的篡恶意改行为,会降低原作品的艺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

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

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

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

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

“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

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

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

”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

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

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

蒋济劝阻太祖说:

“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

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

”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

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

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

文帝问他说:

“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

”蒋济回答说:

“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