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289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docx

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

2016高考语文阅读题分析(江苏卷)

总述

2016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着眼于《2016年江苏省高考说明》的相关要求,立足于大语文视野所关注的“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关系命题,基本保持了近几年试卷的结构、题型。

总体来说,题型规范,难度较前几年有所降低。

下面就阅读考查的试题作一评述。

惊喜的发现,今年文言文终于没有考佶屈聱牙式的说理的论述文了,而是选用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记叙类文本。

题型与去年一样,文言实词的理解较好解答,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也是表达简洁,意思清楚,没有故意在每个选项上设置重重机关为难考生。

古诗词鉴赏,依然是紧贴《考试说明》,材料选择了“唐诗宋词”中的宋词——辛弃疾的一首即兴感怀,借古讽今的词。

考题设置上由去年的三道题变成两道题变成了两道,比往年少了一道,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情感的感悟体会。

值得注意的是,此词涉及到《史记选读》中《李将军列传》里的相关内容。

同时,第11题的命题方式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第101页“品读与探讨”里第二题如出一辙。

可见,语文的教学要回归语文教材、注重知识积累,平时训练要扣本扣纲。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会明》,文本讲的是一个旧时代军队中的伙夫的事情,借他的视角讲述那个时代生命的卑微和老百姓对生活的基本诉求。

选材的宽广程度超越了去年《比邻而居》,深入人性的根本,突显悲悯、卑微但又乐观、坚强的双面人格,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认识。

四个题目从概括情节、人物分析、情节作用和探究意蕴的角度出题,强调答题的精准度,答题角度的全面性。

答题过程中也可能遇到波折,但难度在正常范围之内,需要细心审题、理清答题思路。

论述类文本节选北师大教授郭英德的《成人不自在》,以孙悟空为例论述人面对“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中如何找到最佳位置。

选文体现对自由与约束的深层思考,摆脱了去年纯文艺理论的思考,既有文化色彩,又有现实反思意味,是一篇很不错的文化随笔,在设题上与去年类似。

 

试题分析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浩公至越,吊文恭。

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浩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浩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

“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

“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藨蓘

尚不敢不勤。

”文浩曰:

“有是乎?

吾且面试子。

”乃姑“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去节曰:

“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

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

“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

“亟取若笑资来!

”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

“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

“奇才!

奇才!

”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

文恭:

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藨蓘:

耕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已    事:

从事

B.病目眚       病:

疲惫

C.詈不佳       詈:

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    鞠:

审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4.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

【答案】

1.B2.D

3.

(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着耳朵不敢听了。

4.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译文】

我的曾祖父名叫张汝霖,号雨若。

自幼喜欢古代的学问,博览群书。

少年的时候不肯临池学书法,字显得又丑又拙,到负责学校教育的机构去考试,常常不成功。

于是就捐钱给太学,做太学生,困顿了二十年。

文恭(曾祖父)先生去世后,家中的困窘慢慢到来了。

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拿走了梯子,用辘轳吊食物,三年没有下楼。

江西的邓文杰先生到了绍兴,来吊唁文恭先生。

曾祖父文恭先生的墓边树木已经一拱粗了,邓先生拉着枝条流下了眼泪,悲悲切切的呜咽着离开了。

祖父送他到了邮亭,文杰先生面对祖父郁郁不乐,原来文杰先生被嫉恨我的祖父的人蒙蔽了,说我祖父违背意愿开酒馆,不写文章已经很久了,所以见到我的祖父就唏嘘不已。

这天将要告别,回头对我的祖父说:

“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我的祖父哭着说:

“我也是读书的,只是读书多年而没有收获罢了,我一向是不敢不勤勉的”文浩说道:

“有这样的情况吗?

我将要来试一试你。

”就姑且用“六十而耳顺”做题目,祖父笔走龙蛇,文字没有一点修改。

文杰又惊又喜,放下拐杖说:

“您的文字应当闻名于世,何止考中功名?

阳和子没有真正死去了!

甲午正月初,就去了南京,在鹤鸣山读书,读书夜以继日不停止,以至于眼睛生了毛病,离开读书的地方静养三个月。

朋友用经书上的题目和他商量,他只用耳朵听听文章就立刻写成了,后来的人谈到这个,就塞住耳朵不敢听了。

在闲暇的日子里,时间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了文章,文章落在一个老教谕的房间内。

这个老教谕拿文章给大主考官李九我先生看,被李先生骂太差,命令他再次送一些,送上去又不好,又送上一些,甚至第四第五次,房间里的文章将要送完了。

老教谕气愤的哭起来,李九我先生检查文章少了七卷,就问老教谕怎么回事,老教谕说:

“还有七卷狗屁不通,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

”李九我先生说:

“赶快把你的笑料拿来!

”李九我先生一见,拍掌高叫太好了,排列卷子用红色的笔批阅,在《易经》科准备给祖父第一名,龚三益第二名,其余人都评了高等第。

乙未年,祖父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清江县令,又调到广昌,同僚有很多名士。

黄贞父喜欢戏谑嘲弄别人,轻视祖父说他是纨绔子弟,巡检司正好发下了一个疑案,要求五个县一起会审,黄贞父对同僚说:

“按照以往的惯例,应该是我来审理,我就不接受,你们也不要接受,我将要用这个案子,来让广昌县令受受罪。

”祖父知道他的意思,也没有坚决辞谢,下笔几千字,都是引经据典,就像一个积年的断案老手一样,黄贞父惊奇的张开了嘴巴,说“奇才,奇才!

”于是就和我的祖父定下了交情,成为没有年龄差别的好朋友。

做满了六年县令,经考察政绩突出位列第一名。

【透视分析】

如何解答文言文实词题。

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如:

“振长策而驭宇内。

”“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制马鞭”。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可以根据其进行合理理解推断。

如:

(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将兵”即“统领军队,带领军队”。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我们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如:

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

登上)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

迫近、靠近)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速:

招致,邀请)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屡试不爽(爽:

差错)

吾亦望汝副其心。

----------名副其实(副:

符合)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拔:

超出)

5.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6.语法分析推断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7.邻字辅助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如“便可白公姥”;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如: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试题详解】

1.解答文言实词题,首先可依据“词性为先,动词为重”的原则进行判断,即首先判断加点词的词性是什么,然后再看它与该句中动词的关系。

其次,可运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是否与语境相吻合,该题可运用此法解决。

题中,B选项错误在于,“病”应解释为“患病”之意。

“目眚”即眼病,怎能说是“眼睛疲惫”呢?

【考点及能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等级为理解B.

2.解答此题,可采用“答案在文中对”的方法。

首先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再同文本内容进行仔细比较,以发现问题。

题中,D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并不是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而是黄贞父“将以困张广昌”。

【考点及能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

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

(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事业。

(2)句中的“经书题”即谈论经书的文章的题目;“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事(考题)的人。

【考点及能级】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

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

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这个特点;根据“遂输粟入太学”可概括出“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这个特点;根据“乃姑‘六十而耳顺’题”可概括出“考题出自经书经”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

【考点及能级】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1.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5分)

2.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灞陵受辱廷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通过对这些事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背景分析】

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所咏及。

辛弃疾的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名篇。

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

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

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

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

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他当时的写作这首词时情绪是非常激动的。

后边说“戏用李广事”,则不过是寓庄于谐的说法罢了。

【答题要诀】(400——600字)

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古诗词鉴赏题中的首要任务,考纲虽然要求“评价文章的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设题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较少,主要还是要求考生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学会准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种题型的设题方式一般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抒发了哪些情感”。

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规律是分四步:

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

其基本方法是:

第一,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入手。

因为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也不同。

比如,边塞诗大多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咏史怀古诗大多表现壮志难酬和昔盛今衰的感伤;山水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上面这首词的上阙,通过李广“灞陵受辱廷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三件事情的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第二,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入手。

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主要指能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愁”“悲”“怨”“泪”“喜”等词。

我们在鉴赏诗歌情感时若能抓住这些词就能轻松地判断出作者的情感。

我们可抓住上面这首词中“故”“曾闲”“轻寒”等词来体会词人的情感。

第三,从诗歌所选取的典型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入手。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境就是由意象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韵味的诗意空间。

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一些具有常见意义的意象,在做题时综合考虑诗歌中所传达出的各种信息,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充分揣摩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样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试题详解】

1.本词上阕,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霸陵亭。

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

‘故李将军。

’尉曰: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止广宿亭下。

”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霸陵尉势的愤慨。

《史记》又载: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

”“射虎”二句即写此事。

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

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

《史记·李将军列传》又载:

“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

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借李广晚景落魄,暗寓自己有相同的境遇。

【考点及能级】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与上阕不同,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

首句,化用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结合题语云“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可知词人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

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很显然,词人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

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和卑劣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考点及能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

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想念到这件事。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

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

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

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

“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

”“没有。

”“我好象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

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

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喜欢打扰,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

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

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

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

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

“看,这个!

”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

“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

”你明白到哪个地方去吗?

”听的人自然是懦夫,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

因为迷谭飘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着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本子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腿,第三天又是一个,她为一种数的牵引,把之前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

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

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惆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

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脖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

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

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滴说:

“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

”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

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

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

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

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1.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

请简要概括。

(6分)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请简要分析。

(4分)

3.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分)

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

【参考答案】

1.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

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解决。

2.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3.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4.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身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透视分析】

高考小说的命题主要围绕着五个关键词:

环境: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如2012江苏卷《邮差》: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情节: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如2015新课标全国I卷《马兰花》: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人物:

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如2014湖北卷《六指猴》:

请概括侯六与东家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

主题:

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如2015新课标卷全国II《塾师老汪》: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