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244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docx

非常考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doc

分层限时跟踪练(三十)

(限时:

45分钟)

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项错误;“J”型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项错误;图中a指的是性别比例、b指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D项错误。

【答案】 C

2.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该人群的年龄组成(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 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答案】 A

3.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

要做到随机取样,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所得数值偏大。

【答案】 C

4.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种群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 从图中种群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面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波动,所以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种群数量变化还是符合“S”型增长。

【答案】 A

5.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

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解析】 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错误;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

E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害虫数量降低,B正确;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害虫的年龄组成是不同的,C错误;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有关的信息,D错误。

【答案】 B

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

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

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

【解析】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以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A项错误;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数,B项错误;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过多时,无法计数,应适当稀释,C项正确;操作过程中,应先盖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D项错误。

【答案】 C

7.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甲         乙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

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

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 D

8.下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

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

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解析】 由图可知,鹿的种群数量K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c点后鹿的数量将由之前的增长逆转为减少,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正确;a点时的种群数量下降,表现为负增长,而d点时的增长率为0,C正确;cd段时间内鹿群数量持续下降,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D正确。

【答案】 A

9.下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

三种条件分别为:

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h定期更换培养液。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量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

D.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

【解析】 每3h定期更换培养液,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将会呈现“J”型增长,种群增长曲线是①;如果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酵母菌的数量会比不更换培养液稍好一些,种群增长曲线是②;不更换培养液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菌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代谢废物积累在培养液中而影响其繁殖,种群增长曲线是③,A项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变化是不一样的,说明在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B项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有关,与捕食者无关,C项错误;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h后,即使调节pH至适宜条件,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下降,D项错误。

【答案】 B

10.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________类型。

(4)东海渔场曾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的措施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会变成图________所示。

(5)假如图C代表的种群是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该特别保护________(年龄段)个体。

【解析】 

(1)A曲线表示年幼个体多而年长个体少,为增长型。

B曲线表示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相当,属于稳定型。

C曲线表示中老年个体相对较多,属于衰退型。

(2)我国70年代初人口年龄组成就属于A型,表现为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3)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年龄组成将成为衰退型。

(4)在捕鱼业中只有通过合理的措施使种群的数量稳定,才能实现可持续捕捞。

在渔场中严格控制渔网孔眼的大小以保护幼鱼,会使幼年个体所占比例上升,年龄组成将成为增长型。

(5)若图C代表濒危动物资源,我们应特别注意保护幼年个体,以维持其增长潜能。

【答案】 

(1)A、B、C 

(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计划生育 (3)C (4)A (5)幼年

11.沙棘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

沙棘木蠹蛾可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

下图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可能情形,其中m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

据此分析:

(1)在新引种沙棘的山坡上,若沙棘林种群每年增长以λ倍增长,则种群增长的曲线应为图中的________。

若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_。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K称为________。

在m点时,沙棘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型。

(3)若图示种群为沙棘木蠹蛾,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填“K以下”“K1以下”或“K2以下”),以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球孢白僵菌能引起沙棘木蠹蛾患病,干旱能抑制该菌的生长,若m点变化为干旱,则m点后的变化曲线应为图中的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主要是________。

【解析】 

(1)新引种的沙棘种群每年以λ倍增长,则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曲线a属于“J”型曲线;t年后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N0λt。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此时K值称为环境容纳量;在m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3)害虫的数量应控制在K2以下,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球孢白僵菌能使沙棘木蠹蛾的数量减少,而干旱会使球孢白僵菌的数量减少,因此,若m点变化为干旱,则m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沙棘木蠹蛾的种群数量增多,当超过其环境容纳量时,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沙棘木蠢蛾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同一个营养级之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

【答案】 

(1)a N0λt 

(2)环境阻力 环境容纳量 稳定 (3)K2以下 c 竞争

12.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环境容纳该种群的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种群增长曲线的斜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将在K值附近维持动态平衡,D错误。

【答案】 D

13.(2016·湖南株洲检测)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性比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

B.性比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

【解析】 种群的性别比例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的大小;冬季和秋季时性比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小,这说明性比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在春季和春夏之交,社鼠的种群数量大,说明此时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此时雌雄数量相差不大。

【答案】 C

14.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N

20

50

100

150

180

(K-N)/K

0.90

0.75

0.50

0.25

1.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S3点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在S1点后就出现了。

【答案】 A

15.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

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__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

植物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0.0

9.2

8.0

6.8

5.5

3.0

2.1

1.1

0.3

0.1

0.3

0.6

1.1

1.5

2.3

3.0

2.0

0.4

0

0

(2)如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或“>”)死亡率。

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型。

【解析】 

(1)样方法需做到随机取样;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J”型增长。

(2)初始几年λ值大于1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20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年后λ值等于1,此时种群数量不变。

【答案】 

(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2)20 = 衰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