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426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专题07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docx

届二轮专题07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

1.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

”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答案】D

2.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很多:

如上海开埠、《南京条约》签订、英国海军控制广东一带海域和基督教在广东流行等。

这实际上都与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关,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与阶级矛盾有关,但是此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此材料与自然灾害和土地兼并无关,故C、D项错误。

3.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

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社会政治制度被搅乱,故A项错误;题干中“康有为用反清来促成革新,孙中山接受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反面教训”说明了其促进政治变革进程,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未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也未实现资本主义理想,故C、D项错误。

4.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

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

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答案】B

5.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

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

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

A.列强结成侵华同盟B.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

C.留学风潮日益泛滥D.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

【答案】D

【解析】“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说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列强结成侵华同盟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救亡运动并不是彻底失败,故B项错误;留学风潮日益泛滥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

6.1904年《时报》载:

共和国家,主权在民,举凡一切政务,非由吾民通过,不可贸然施行,此必然之理也。

由此观之,吾民责任重大,已不待言。

从中折射出当时中国(  )

A.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流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D.民众国家责任意识增强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结合时间1904年,说明推翻清朝,进行民主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流,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才逐渐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国家责任意识,故D项错误。

7.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

”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材料表明梁启超(  )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答案】D

8.张太雷在其《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写道:

“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向,局限于政治斗争了。

”“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的原因是(  )

A.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

B.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传播

【答案】C

【解析】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都是“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的表现,故A、B项错误;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中“在五四运动之后……局限于政治斗争了”相符,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运动,与题中“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不符,故D项错误。

9.《郑超麟回忆录》中写道:

“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

”“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A.实业救国愿望B.民主科学思想

C.社会主义思想D.爱国救亡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中华民国八年”指的是1919年,实业救国愿望在甲午战争后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民主科学思想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传入,且并未形成中国的“集体意识”,故C项错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人进行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中国人爱国精神的觉醒,因此这种“集体意识”应指的是爱国救亡精神,故D项正确。

10.“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

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

”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答案】B

11.对于红军的长征,有外国学者认为“长征开始时,撤出江西革命根据地只能被认为是失败。

”“这主要是由于中共领导人及其欧洲顾问犯了错误,做出了不正确的决断。

”这说明(  )

A.红军根本不应进行长征

B.长征是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

C.长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D.长征初期的作战方针有问题

【答案】D

【解析】“根本不应”说法太绝对,不长征只有死路一条,故A项错误;长征确实是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但“不正确的决断”无法说明这一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观点并未显示长征本来是怎样的,故C项错误;长征初期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红军损伤严重,这说明当时的作战方针是有问题的,故D项正确。

12.某一历史文件中写道:

“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据此判断这一文件(  )

A.促进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兴起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表明国共谋求实现第三次合作

D.在形式上奠定了和平建国的基础

【答案】D

13.下面是发生于1894年的某场战争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船损失

伤亡人数

中方

10

191

2052

5艘沉没

1200

日方

12

272

3566

5艘重伤

300

A.北洋舰队损失较大

B.北洋水师实力损失过半

C.日本舰队毫发无损

D.中国军队率先撤离导致中国惨败

【答案】A

【解析】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排除B;黄海海战中,日本有五舰重伤,三百人伤亡,排除C;黄海海战中,日本率先撤离战场,排除D。

从“舰船损失”“伤亡人数”两项对比来看,中国损失较大,故A项正确。

14.仲芳氏在《庚子记事》中记载:

“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

”这一记载(  )

A.完全否定了义和团运动

B.真实反映了义和团反侵略的决心

C.是反动文人对农民阶级的诽谤

D.再现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情景

【答案】D

【解析】该记载只是反映了义和团的某一方面,并不是完全否定,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义和团对使用外来物品的中国人的态度,B项与此无关,排除;材料记载的事件反映了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并非是反动文人对农民阶级的诽谤,C项错误,D项正确。

15.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

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

这说明(  )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

【答案】C

16.教育家蒋梦麟说,五四事件使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懂得了,“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

由此可见(  )

A.五四运动宣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B.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C.广大群众在五四运动中团结救国

D.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可知其突出的意义不在于民主科学,故A项错误;“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懂得”没有特指是无产阶级,故B项错误;力量在于组织起来,可见团结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题中的“中国人”包含青年学生,但并没有特指他们的作用,故D项错误。

17.“过去农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如今是委员的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

”毛泽东这里描写的是哪一时期的农村现状(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

C.抗日战争敌后根据地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村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过去农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可知,这一时期,在国共合作之下,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因此这一时期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

18.1921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

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答案】B

19.1935年1月,总司令部下达《野战军渡江作战计划》,随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完成了长征中一次出奇制胜的精彩军事行动,以至于国民党追剿部队也不得不叹服红军“神机妙算,出进无常”。

这凸显了红军(  )

A.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B.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

【答案】D

【解析】材料未提及群众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战争胜利源于正确的军事策略,故B项错误;此时红军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故C项错误;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提出新的作战方针,体现了军事上实事求是的特征,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故D项正确。

20.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曾致电中共中央:

“我们认为,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是不对的。

这个观点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

在现阶段,一切都应服从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共产国际的指示(  )

A.未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有利于促进中共中央的政策调整

D.认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严重后果

【答案】C

21.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

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

这说明(  )

A.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B.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C.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D.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敌后抗日战场,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充分体现了国共合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八路军是抗战主力,故C项错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故D项错误。

22.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说明(  )

A.《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

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

【答案】D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1928年间的这段历史是国人寻求宪政救国而归于失败的历史,袁世凯及北洋系在其中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把这段历史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则明显是用一个集团来代替整个时代,而且,这段历史在国民党看来就是北洋军阀扰乱宪政,分裂割据的历史。

在我们传统注重“大一统”历史观的民众看来,国民党无疑把这段历史的混乱责任简单地推给了北洋军阀。

今日如果抛开党派的偏见来看待这段历史就会发现:

民初宪政失败,最终归于分裂和政局动荡,并非全然是北洋系的责任,即使是北洋系上台的民初总统和政治治理也并非乏善可陈。

——摘编自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观点。

(要求: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我认同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这一观点。

理由:

民国初年宪政失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同盟会力量涣散,革命党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旧三民主义号召力不足;帝国主义威胁革命党,先扶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扶植军阀混战;封建势力强大,反对和破坏宪政;袁世凯窃权后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等。

(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示列二:

作者认为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理由:

我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是造成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袁世凯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造成宪政阻力大;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北洋军阀镇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洋军阀镇压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军阀割据混战不断,使宪政缺乏社会环境。

(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

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二 1912年《申报》载:

“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

”“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牛头上的马嘴。

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

而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

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

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

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

——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

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2)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实施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

假设他们的观点成立,你认为有哪些理由?

【答案】

(1)原因:

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

(2)认识:

材料二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对宪政的常识、宪政的心理都没有准备。

材料三认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

理由:

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观点

来源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即革命性和妥协性。

在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

但在发展生产赚取利润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994年

如果重新理解晚清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或者说近代中国所走过的全部道路,我们应该承认,正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每每引领中国社会往上走,正是中国资产阶级逐步从社会的边缘阶级逐渐成为社会重心,引领社会、稳定社会,并为社会指明发展方向,方才使中国社会在过去两百年的转型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波折,减少了震动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2013年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答案】示例一:

观点:

从革命史观来看,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即革命性和妥协性。

评述:

一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反对外国侵略和反对封建压迫的要求,希望中国能够独立富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

为此,他们发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另一方面,它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少人在政府机构中取得一定的官职头衔,或者在农村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具有亦官亦商的多重身份。

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所以他们缺乏反侵略、反封建的坚决性和彻底性。

示例二:

观点:

从近代化史观来看,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评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产阶级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机器和管理经验,创办了近代实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资产阶级发起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客观上推动了思想启蒙。

辛亥革命时期,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立宪派,力促清政府退位,推动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发生,为权力的平稳过渡做出巨大贡献。

(亦可举孙中山及新文化运动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