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665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上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Word格式.docx

②他们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和纲领,只能求助于宗教和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不可能实现,或者无法实行,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③战略上的失误,例如偏师北伐而孤军深入、定都天京的决策失利,以及多次贻误时机与各地起义联合等。

三、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并不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联合体,而是由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骨干组成的新的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

这就使它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小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3.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5.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习,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6.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7.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五、“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理论内容:

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

2.实践表现:

(1)序幕: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揭开了进行独立武装斗争和转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方向:

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制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的方针,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3)星火:

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在实践中摸索中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并通过理论著作三篇加以总结。

(4)燎原:

井冈山的经验得到推广,全国形成十几个革命根据地。

(5)发展:

红军先后在工农割据理论指引下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进行土地革命,红色政权巍然屹立,验证了革命理论的正确性。

六、如何看待五四精神

1.弘扬五四传统就要更高地举起爱国和进步的旗帜。

2.弘扬五四传统就要发扬民主、崇尚科学。

3.弘扬五四传统,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七、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史料解读】

一、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太平天国失败的认识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肋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解读】本段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对太平天国失败的认识。

材料中的“妖”指清王朝,“洋人助妖”指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洪仁玕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洋人助妖”,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只是其失败的外部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民主宪政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材料一(以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

第二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

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第三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二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是也。

今吾国之现行制,责任内阁制也。

然有责任内阁制之名,而无责任内阁制之实,故政治因之不举。

吾党主张将来宪法上仍采用责任内阁制,并主张正式政府由政党组织,内阁实行负责制。

凡总统命令,不特须阁员副署,并须由内阁起草,使总统处于无责任之地位,以保其安全焉。

——宋教仁:

《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材料三夫以吾国幅员之广漠,人户之众多,交通之隔绝,革命而还,元气调丧,欲持急直追之策,以谋闾阎一日安,纵遇事假以便宜,犹恐有所未逮;

何况《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因而前参议员干涉太甚,即无内忧外患之交迫,必且穷年累月莫为功……盖《约法》上行政首长之职任不完,则事实上总揽政务之统一无望。

故本大总统之愚,以为《临时约法》第四章于大总统职权各规定,适用于临时大总统已觉有种种困难,若再适用于正式大总统,则其困难将益甚。

——袁世凯:

《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叙述了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在中国曲折发展的历程。

材料一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参议院、国务员监督大总统。

这一规定在当时有利于反对专制独裁,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材料二认为责任内阁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民主政治未能发展,因此宋教仁主张对《临时约法》进行修改,以确保责任内阁落到实处。

材料三认为参议院与总统互相牵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但袁世凯主张对《临时约法》进行修改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总统的权力,实行独裁统治。

三、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材料一在一座已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手中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政府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要的严重危险。

……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项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材料二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和60门机关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材料三中国继续当前的斗争,不仅严重损害中国本身,也严重损害外国人的物质利益和安全……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材料四我们对于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

我们希望能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发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

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

——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帝国主义对中国持敌视态度:

从经济上截留中国的海关税收;

从军事上派兵准备武装干涉。

材料三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由干涉变为所谓的“中立”。

其原因在于中国革命形势在全国的迅速发展,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镇压;

同时列强也害怕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反帝斗争。

从材料四可知,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积极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在华统治代理人。

它们已经把袁世凯作为“维持国内秩序”的人选,并希望通过袁世凯“发展对华贸易”。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

材料一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建立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三、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中共“一大”党纲》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从革命的对象看,中共一大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中共二大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从革命的动力看,一大认为是工人阶级,二大认为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从革命的任务或目标看,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从一大到二大的变化,反映了中共逐渐认清了中国国情,认识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农民等阶级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力量,是革命的动力。

五、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广泛影响

材料一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材料二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

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

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材料四“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

《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新文化》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多方面的影响。

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材料二指出,在五四运动中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

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材料三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五四时期反封建、反传统、反旧道德等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

材料四中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些基础包括——思想基础:

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提出,动摇建正统思想,有利于思想启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组织基础;

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难点辨析】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区别

(1)产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

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

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2)有关社会经济主张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试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3)群众基础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的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而写成的。

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

(4)作用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对这一纲领反应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并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

2.有人认为,《资政新篇》在经济纲领上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否定,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

(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公有制,实质上是一种平均主义的空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2)《资政新篇》主张开设银行,鼓励私人投资,发行纸币,允许私有财产存在,鼓励发展私有制,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的平均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在经济主张上存在矛盾之处,且《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土地问题,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3.辛亥革命酝酿和爆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局限性

(1)必要性: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已是大势所趋。

(2)可能性:

①物质基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准备了一些条件。

②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③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④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⑤客观条件:

20世纪初,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

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可能。

(3)局限性:

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②辛亥革命引起的变化有限:

整个社会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

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民初政治形同闹剧;

普通国民选举、监督之权并未兑现;

各级地方自治机构中,政治权力仍旧牢牢操控在旧官僚、士绅手里。

③在相当多的社会问题上,辛亥革命显得更为保守:

a.法令中没有丝毫体现孙中山所构想的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政策;

b.《临时约法》中没有对妇女参政权做任何规定。

④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艰难而曲折,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

4.【学习思考】孙中山说:

“自今日(指同盟会成立日)始,我等之非清朝人矣!

”孙中山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清朝人?

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孙中山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5.【史学争鸣】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你赞同哪种看法?

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

(1)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

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2)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

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3)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的理由是:

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6.【材料阅读与思考】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

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指袁世凯)不承认共和则已,既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不能答应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就是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也就是一劳永逸地实现了“创立民国”,三民主义只剩下平均地权有待于奋斗。

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争取同是汉族,又不乏开明之誉的袁世凯。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争是复杂的。

而且,资产阶级平时不注意发动群众,缺乏足够的实力,自己无法巩固政权,只好寄希望于袁世凯讲求诚信,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

从客观原因来讲,袁世凯伪装得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认清其反革命的本质。

7.【材料阅读与思考】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上面是孙中山的两句名言,结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认识。

两句名言蕴涵的道理主要是:

做事情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天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乎人情”、“适乎人群之需要”),做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具备世界意识(或称国际意识)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不屈不挠的实干家(“决志行之”)。

这两句话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作为第一个在中国提倡民主革命的人,他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面;

孙中山一出世就是革命,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实干家。

8.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三大政策的联系和区别

(1)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联系:

新三民主义直接继承了旧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区别:

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

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权的广泛;

在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

最大的发展在于明确了反帝的内容。

最大不足是反封建方面未真正发展。

(2)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

①人民权利方面:

缺乏彻底的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

②反封建方面:

缺乏彻底的土地纲领;

前途方面指向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

两者的区别体现了两大阶级阶级立场的原则区别,因此两党的分歧是原则性的,这也为分裂埋下了隐患。

(3)与三大政策

只有和三大政策联系起来,新三民主义才具有其本义,只有“联俄”才是真正反帝,“联共”才民权广泛,“扶助农工”才保证革命的群众性。

脱离了三大政策,国民党就会发生变质,后来国民党左右派的分歧就在于是否坚持三大政策。

9.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方式、标志与影响

(1)条件:

①必然性:

以往各革命阶级单独进行的斗争的失败表明:

敌人强大,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可能性:

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各阶级阶层革命的共同对象;

共产国际的指示;

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内人员复杂,必须改组;

国民党一大上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

党内合作的方式为孙中山所接受。

(2)方式与标志:

方式是党内合作;

标志是国民党一大。

(3)影响: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给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10.毛泽东当年选择上井冈山的原因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毛泽东当年选择上井冈山的原因主要有:

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②地形复杂,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

③地处湘赣两省边界,远离中心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④经过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好;

⑤物产丰富,便于筹集粮食。

11.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缺乏民主制度,无议会可以利用,工人没有罢工的合法权利,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十分残暴,因此只能是武装夺取政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落后,工人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城市中的反革命势力异常强大;

农村中的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农民由于深受重重压迫,又有很强的革命愿望,因此只能先占领农村后占领城市。

12.红军长征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第一,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在全国确立,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使中央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消失了,红军只有转移才能生存下去。

第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已经深入人心,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状大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危及蒋介石统治之势,故蒋介石集中兵力消灭红军,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红军必须转移。

第三,在客观上,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力量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其必然经历不同的历史变迁。

大革命失败后,华南不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无法在这样短促的时间里做好再次革命的准备,而华北的乡村社会在一个世纪里没有被触动过,保留了一种高度的政治潜能。

革命力量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