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463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docx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

摘要:

1929年10月下旬,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大崩盘为标志,爆发了一场资本主义世界规模的生产过剩危机。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和政治大危机,它很快向欧洲、北美、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蔓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前后持续4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亿美元,成为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关键词:

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原因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前的美国社会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

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

从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

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虽然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农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

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体现出浮躁和粗鄙,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在整个大危机期间,引起了金融货币、信用和财政的全面危机。

1929年10月开始的经济大危机首先是从股市崩盘引起的。

1929年10月24日“黑色的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抛出1300万股,超出正常标准的100万股以下,开盘第一个小时内,股市就猛烈下跌。

花旗银行、大通银行和其他两家银行大老板在摩根公司大厦密谈,策划组织一个2.4亿美元的买进集团来抑制抛售股票的恐慌。

而胡佛总统则发表文告:

“美国主要工商业以及商品的生产个销售,形势很好,欣欣向荣。

”但是,灾难性的市场崩溃形式已经不可阻挡。

10月29日抛出股票多达1650万股,成了最糟糕的一天,标志着经济大危机时期的开始。

二,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表现

1929年11月2日,美国《商业及财政记事报》说:

“本周发生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股票市场灾难”。

这时,“各地谣言四起:

所有的银行都已崩溃!

政府以下令封闭一切股票交易所!

20个银行家已自杀!

愤怒的群众已向华尔街进攻”。

美国钢铁大王许华勃说:

“我害怕,每个人都害怕”。

从10月24日到12月底,纽约市场股票价值总共下跌了450亿美元左右。

美钢股票1929年最高点是261,1932年跌到21。

从1929-1932年间,由于跌价而造成的证券贬值,美国为840亿美元。

危机期间,股票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达51%。

1928年美国发行的有价证券共13亿美元,到1933年只有160万美元。

1929-1933年美国破产的银行共1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

个别大资本家也难逃破产的厄运。

芝加哥的英萨尔当时身兼85家公司的董事,65家公司董事长,11家公司经理,拥有150家共用事业企业,雇员5万人,掌握证券高达30亿美元,破产后逃亡法、意、希、土等地。

大危机使失业人数达有史以来的创记录水平,失业率高达24.9%。

大危机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

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46.2%。

危机期间美国的机床制造业下降了80%,生铁下降了79.4%(倒退了37年),钢铁下降了75.8%(倒退了28年),汽车下降了74.6%,采煤量下降了40.9%。

最严重时汽车的开工率只有5%。

企业倒闭数在13万家以上。

大危机迅速蔓延成为世界规模的农业危机,它涉及到谷物、畜牧、林业等技术作业部门,造成生产大破坏,大批农民破产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

由于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的交织,工业对农产品需求的大幅度减少和城乡居民购买力急剧下降,加深了农业的慢性危机。

农业危机造成的农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减少,又反过来使工业危机深化。

大危机期间,美国的农产品价格指数下降了56%,农民总收入下降了57%。

农业生产力的严重过剩引起了生产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坏,许多农场手工劳动取代了机器操作,农田管理质量急剧下降,谷物、棉花等农作物烂在地里或被当作燃料,牛奶、咖啡等饮料被倒入江海、牲畜被宰杀。

在大危机的打击下,国民收入大幅度下降,美国减少了54.69%。

就全世界来说,大危机期间,整个工业生产水平下降了40%以上。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缩小到1919年前的水平。

全失业和半事业工人总数在4500万人左右。

各国间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货币盏和资源战。

资本主义世界大货币体系四分五裂,国际支付和资本输出几乎停顿。

世界性大危机不仅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而且蔓延到所有的农业部门。

农业生产严重过剩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坏,农业收入减少了1/4到3/5。

出现了如斯大林所说的“以销售‘剩余’商品和焚毁‘多余’农产品来保持高昂价格,保证高额利润被认为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他还说:

“如果一种经济制度竟不知道怎样处置自己社生产出来的‘多余’产品,而在群众普遍遭到贫困、失业、饥饿和破产的时候却不得不把它们焚毁掉,那么这种经济制度本身就给自己宣判了死刑。

三,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这次大危机的明显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深、渗透各个领域、波及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它不仅影响生产领域,而且波及分配、流通等领域的经济和政治全面危机。

以往经济危机周期的过程,是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相继的,这次在大危机的谷底结束后并未出现繁荣,而是持续萧条,到了1937年又发生了短暂的经济危机。

这次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而且涉及流通、分配等领域。

四,首先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1,美国在20年代潜伏着的矛盾和危机

上个世纪20年代的繁荣虽然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

首先是美国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

1919年时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8.8%,农场主纷纷破产。

此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

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

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挣扎在仅够温饱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为严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

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应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2,美国国内存在的信用和道德危机

  1920年,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离任。

继威尔逊后的3届共和党总统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后执政。

有美国史学家认为,“这3届政府在美国历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在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连负责公众利益的影子也说不上了。

”1929年上台的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

他在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

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

当年10月24日,一场经济危机风暴席卷美国。

这次危机使生产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

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到1932年,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1/4的人口失业。

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意在讽刺胡佛总统。

除此之外,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

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3,美国在一战中埋下的经济隐患

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1919——1920经历了短暂的经济危机,从1924年起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1925年欧洲工业产量恢复到1913年水平并继续快速增长。

但是,这一时期已潜伏着许多矛盾。

国际金融状况比1914年以前更为脆弱。

要全面了解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我们需要从更早的1910年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

各国货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国际贸易失衡严重,并由此创造出了巨额信用。

一战期间,美国扮演着战争物资来源国的角色,参战国用黄金来交换美国的货物,直至1917年美国参战,美国政府才接受盟国利用政府负债来支付作战物资的费用。

由于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美元至十亿美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盈余。

伴随着美国对外贸易盈余的不断膨胀和黄金储备的不断增加,美国信用快速膨胀。

美国所谓的“喧嚣的20世纪”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信贷增长基础之上的。

数据显示,1914-1920年期间,美国基础信用增长了1倍。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突然结束虽然导致了美国1919、1920年的经济急剧衰退,但美国商业银行信贷仍大幅增长;从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这与当前的次贷危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不过赊销的是“房屋”)。

信用扩张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在此期间,美国工业机械和设备的产出提高了205%,耐用产品的产出值也增加了257%。

工业产出能力的大幅提升,成为美国1926年生产过剩的重要原因。

美国零售物价指数从1926年起先行开始了下跌。

在美国工业生产增长强劲的同时,美国农业却经历了长期的萧条。

一方面欧洲各国保护本国农业,施行保护关税,另一方面靠劳动力廉价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使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

1929年美国出口小麦价值仅为1919年的1/3,肉类仅为1/9(1919年小麦出口值为10亿美元,肉类出口值为7亿美元)。

大量农村劳动力难以转移到城市,这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城乡差距急剧扩大,进而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支出,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生产的相对过剩。

4,美国国内存在的股市危机

1921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开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控制货币供给和信用增长,其出售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和商业票据,以缓和黄金涌入美国后引发的通货增加问题,该年,美国信用急遽收紧,美国经济陷入了短暂而急速的萧条之中,1921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下跌了19.5%,国内生产总值也下降了8.7%。

鉴于此,美联储在1922年又重新扩大货币供给以刺激经济。

直到1928年初,美国都保持着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

1922年到1929年,美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增长,平均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5.5%,物价在此期间保持相对平稳,失业率从战前的11%下降至20年代后期的3.5%。

此间,经济由发电机、电话和汽车带来的投资机会拉动。

1926年起,美国生产已现过剩,零售物价水平不断走低逐步开始侵蚀企业利润,实体经济对新厂房、设备的投资获利不断减少,美国长期以来信用扩张所致的过多热钱就转移到了股市;与此同时,失业率的降低、经济稳定性的增加、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为乐观,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投资激情。

股市虽从1923年起开始攀升,但最初时只是温和增长,从1926年开始,增长速度加快,1926年3月到1929年10月间,每股平均收益率上升了2.2倍。

过度的信贷和投机,使得银行在此期间承担了更多的风险,这在1927年到1929年间尤为突出。

股市崩溃之前的1928年,低位运行的物价水平并未引起美联储的在意,然而,股市的快速上涨,与利率相关的股票市场收益使其越来越担忧。

1928年初,美联储认为股票市场投机行为严重,经济过热,于是开始提高利率。

渐进性的利率上调(到1929年3月,利率已经提高到14%,并最终提高到20%)最终引发了“大萧条”,导致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衰退。

5,美国政府应对危机措施不当

美国胡佛政府对于大危机前的潜在危机也是毫不在意的,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危机更无思想准备。

在一个不短的时间里,他否认危机的存在和严重,确信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可以帮助美国安度困境,而不必采取强有力的反危机措施。

他一直持乐观的观望态度和视而不见的驼鸟政策。

他认为1929年的股市崩溃“只是一件孤立事件。

”,说什么“对美国经济的前途,或对美国企业经营能力哪怕有丝毫的不信任,都是蠢事。

”他把大危机看成“一种心理现象”,并用“萧条”一词代之以“恐慌”或“危机”,说这样不至于“那么吓人”。

他说:

“不景气现象一定会让位于商业兴旺利润堆积如山的新时代。

”并强调“这场危机的主要因素现在是存在于美国之外”。

1932年初,胡佛的财政部长、垄断资本巨头梅隆也说:

“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

我也不相信我们的社会制度在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可以说,在当时美国和西方政界、经济界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在1929年秋季或突然爆发大危机,更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弊端。

随着危机的持续恶化,他们由不承认、不理解发展到寻求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的解释。

应当强调当时的舆论导向严重阻碍着人们对潜在危机的蔓延和大危机爆发的思想准备。

许多人鼓吹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永久繁荣”阶段,“已经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美国不再有什么经济危机了。

”前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在告别词中还说:

“从来没有一个美国的国会开会时曾经看到比今天更为可爱的景象了。

”胡佛总统在就职演说时也炫耀:

“我们美国人民已经临近最后征服贫困了,这是国家的历史中所没有的”“美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舒适的程度。

”【1】在竞选演说中,胡佛还一再宣称:

“我们今天比任何国家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接近于取得消灭贫困的最后时刻。

”【2】胡佛在1928年10月22日关于靠奋斗的个人主义哲学的著名演说中强调他的“美国制度中”个人主义精神,他说:

“即便是政府管理企业能够提高而不是降低效率,我们对它的根本反对态度将依然如故和不会减轻的。

因为它将破坏政治平等,它将增加而不是减少滥用职权和贪污腐化的现象。

它将窒息创造发明精神.她将损害领导能力的发展.她将束缚和削弱我们人民的精神力量,它将消灭平等和机会,它将耗尽自由和平等的精神。

主要由于这些理由,政府管理必须受到限制。

”[3]

6,美国民众对大危机应对不足

美国共产党内的洛夫斯东集团也鼓吹美国例外论,说什么:

美国是特殊的资本主义,它的核心是健全的,美国以进入了“永久的繁荣”时代,“胡佛时代是美国的维多利亚时代”,美国没有经济危机的前景。

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是信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为代表的庸俗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

持这种经济思想的人欣赏市场的自由调节而不需政府的强力干预,认为主要通过政府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政策就可以自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度过经济困境。

他们认为自由资本主义是“理想社会”,一旦国家强力干预经济生活,只能使这个社会变坏,而不能使他变得更好。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显然不可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危机。

他们否认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并武断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可以应对任何经济周期的影响。

胡佛的危机观正是这一思潮在30年代的典型代表。

可见,在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哲学和反对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思想指导下,不可能对经济过热中的潜在危机给予高度注视,并采取相应防止的对策,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五,结语

对于美国30年代大危机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迄今一般说来,人们并无异见。

但是,是哪些因素导致大危机的爆发,特别是它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有无联系,这场浩劫能否避免,这些看法见仁见智,特别是80年后的今天,新的疑虑和旧的疑团,又都一并提了出来。

这是一次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其原因:

“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这个基本矛盾的表现,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需要指出,所以造成30年代大危机尤为严重的加剧原因,与美国政府的国内政策中的失误和国际协调不力有关。

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说:

“人民虽然身受其害,却都不懂得什么在作祟”。

同情胡佛的专栏评述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评论说:

“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而这或许就是我们的政治、金融和工业领袖们在这一问题上失败的原因。

有谁预见到了整个危机并预告了它的进程?

据我所知并无一人”。

“有人说,这是一次生产过剩危机。

它也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

【4】有影响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一书也说:

“在1929-1933年,人们发现对于这个巨大经济机器,企业领导人并不了解,也无法控制”。

该书还说:

“在崩溃的最初几个月,难以理解的是,就在不久以前,乐观主义者还曾经相信,‘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朝着以前认为不可能的繁荣水平前进’,有时还预言繁荣将是永久的”。

美国经济学家R·L·海尔布鲁克和保罗·萨缪尔森分别说过“姑且不论,最后的结局是否无可避免,至少在当时是没有人看出这种结局的。

”和“还在1929年,仅在那次股票市场的大崩溃以前,专家们把美国说成处于永久繁荣之中的‘新时代’。

上帝对那些过分骄傲的人实施了报复。

”的经典评论!

参考文献:

【1】《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陈宝森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2002年版

【2】《关于美国经济危机的讨论》教学参考杂志社2011年版

【3】(《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从华盛顿到尼克松》,美国政府出版署,华盛顿特区,1974年英文版,第226页)

【4】(《美国总统候选人竞选演,1929-1972》,1974年英文版,第33页)

【5】(《新时期,赫伯特·胡佛竞选演说集》,第149页,转自亨利·康玛杰编:

《美国历史文选》,新泽西,1973年英文版,第224页)

【6】(《1931-1932年情势的解释》,纽约,1933年,英文版,转自黄德禄、黄安年编译:

《19197-1939年的美国》,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