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99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docx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

美国次贷危机:

背景、原因与发展

中国金融40人论坛顾问余永定文章来源: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2008-10-08]共有0条点评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次贷危机发生的背景,包括美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次贷与证券化的关系,并解释了RMBS、CDO与CDS等在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衍生金融产品。

其次详细剖析了次贷危机的爆发与传递过程,次贷危机迄今为止经历了流动性短缺、信贷紧缩与实体经济萎缩这三个阶段。

最后,本文总结了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投资者以及中国政府提供的经验教训。

本文截稿时,两房危机刚刚浮出水面。

发稿时,随着AIG(美国保险集团)品濒临破产和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提出,美国金融危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美国经济已经陷入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关键词:

次贷危机衍生产品信贷紧缩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经历了二战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美国资本市场更是空前繁荣。

2001年IT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采取了极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经过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1%,创45年来最低水平。

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住房价格的急剧上升。

2002年,笔者曾撰文指出:

“从总体上看,还难以判断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是否严重。

但是在某些地区,房地产泡沫是严重的。

造成美国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股票市场崩溃、投资者转向房地产市场、住房抵押贷款的税收优惠等,但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则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

在这种政策的刺激下,银行发放了大量各种形式的住房抵押贷款。

贷款条件过于宽松使得许多人购买了超出自己偿付能力的住房,住房抵押债务急剧增加,美国的住房抵押债务对收入之比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人们越来越对住房抵押贷款发放失去控制而感到担心。

”【1】正如经验一再证明的,当我们身处泡沫之时,往往难以判断是否存在泡沫,而只能在泡沫破灭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经济学家警告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将会破灭,虽然这一预言一直没有应验,然而,该发生的迟早要发生。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不但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美国还陷入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是一次简单的周期性危机或类似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这种局部、短暂的金融危机。

美国当前的这场危机是盎格鲁-萨克逊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危机,是华盛顿共识的危机。

在东亚金融危机期间,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把东亚危机的发生归结于“裙带资本主义”、银行系统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过高、资本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过弱、监管不力等等。

与此同时,他们在世界各地大力推销盎格鲁-萨克逊金融模式。

同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相比,更遑论东亚模式,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被视为最完美的、具有普世价值的金融体系模式。

而发展中国家也诚惶诚恐地按盎格鲁-萨克逊模式改造本国的金融体系。

然而,当学生还未来得及交出令老师满意的答卷之前,老师自己却突然出了问题。

谁说没有“后发优势”呢?

对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严重金融危机,我们不是没有思想准备的。

笔者曾撰文指出:

“在美国,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其金融体系似乎并未受到严重打击,这确实可能是因为美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其银行体系十分健全的缘故(但直到最近,美国的金融机构仍频频爆出丑闻),但这也可能是美国银行机构在90年代通过种种技术手段分散风险的结果,如通过把债权打包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保险公司。

即使泡沫破灭确实产生了大量坏账,由于这些坏账已被转移到保险机构,因而它们便被隐藏起来(保险机构不必遵守银行机构所必须遵守的一系列透明性原则)和被分散化了。

这种情况下,美国房地产泡沫对其整个金融体系最终将产生什么后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日本的经验和教训说明,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调整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美国是一个高负债国家,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尽管目前并无明显迹象),其后果是难以设想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估计。

”【2】显然,当时我们对美国金融市场的认识是粗浅的,对细节缺乏了解,因此,对后来次贷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做出准确判断是不可能的。

在次贷危机发生刚满一周年之际,搞清次贷危机的有关细节,重构次贷危机发展的历程,对于我们把握次贷危机的未来发展,判断这一危机对中国的可能冲击,特别是对重新思考中国今后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的金融市场

按借贷期限的长短,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一年以下)和资本市场(一年以上)两大类。

而资本市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债务市场和股票市场,或分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住房抵押贷款市场。

其中货币市场包括银行间隔夜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

而资本市场,以美国为例,则包括公司股票市场、居民抵押住房贷款市场、公司债券市场、美国政府债券市场、公共机构证券市场、银行商业贷款市场、消费者贷款市场。

其中公司股票市场规模最大,其次是居民抵押住房贷款市场。

到2006年底,全球资本市场的总值为88万亿美元。

其中股票市场总值为50万亿美元,而债务市场总值为38万亿美元。

自由化、证券化是美国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特征。

在美国,对金融业(主要是银行业)的管制是大萧条以后逐步形成的。

管制主要表现为:

(1)对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率的限制(Q条例);

(2)对银行进行证券业务的限制(格拉斯-斯蒂格尔法);(3)存款保险制度;(4)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存款保险公司、贷款保险公司、住宅贷款局等等)的管理和监督;(5)限制新银行开业;(6)联邦储备银行的集中和加强;等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一股对大萧条重新认识的思潮。

这种思潮认为30年代银行发放冒险性贷款和进行风险性投资并非政府管制不严(如允许银行对存款支付利息等)所致。

因而,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管制是错误地总结了30年代银行危机的教训的结果。

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外,经济条件的变化也对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965年之前,在普遍低利率的情况下,Q条例并未形成实际约束,因而并未影响银行的存款吸收能力。

1965年之后,由于利息率的普遍提高,政府管制变得具有约束力,从而限制了银行的获利机会,于是存款人把资金转向利息率不受限制的票据和证券。

非银行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基金等)的出现更是吸引走了大量存款。

于是,银行只得设法通过发行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和吸收欧洲美元等方式进行反击。

金融自由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金融创

新的结果。

管制必然导致逃避管制,各种金融创新就应运而生。

大额存单、回购协议、商业借据(CP)、欧洲美元和货币市场基金等等都是为了逃避Q条例的限制而创造出来的。

面对如雨后春笋般的金融创新,管制变得十分无效,而逃避管制的做法则导致银行效率的下降。

不仅如此,在无法实行有效管制的情况下,强行实行管制不但不能确保、反而会降低银行体系的安全性。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先后对金融实行自由化。

首先是利率自由化(如逐步取消Q条例),而后是业务自由化,特别是打破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从业界限。

在金融自由化的基础上,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证券化的急剧发展。

证券化是通过金融工程把流动性差的某个或某一组其他形式的资产转化为证券的过程或倾向。

例如,如果某个银行发放了许多住房抵押贷款,该银行(或某个第三者)可能会把所有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组成一个住房抵押贷款池,发行以这个住房抵押贷款池为基础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RMBS)。

这样,一只债券(证券)就被创造出来。

证券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金融工程。

应该说,美国这次次贷危机的爆发是证券化走到极端的必然结果。

次贷与证券化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总值达12万亿美元,是美国资本市场中仅次于公司股票市场的最重要市场。

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通过以下三项指标来区分客户质量:

一是客户的信用记录和信用评分,二是借款者的债务与收入比率,三是借款者申请的抵押贷款价值与房地产价值比率。

【3】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提供的贷款则相应地按质量分三大类:

优质贷款(Prime)、中级贷款(Alter-A)和次级贷款(Subprime)。

三类贷款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的份额大致分别为75%、11%和14%。

【4】

次贷借款人是违约风险非常高的客户群。

他们被称为Ninjna,意为既无收入、又无工作、更无财产的人。

既然如此,银行为什么还要贷款给他们呢?

首先,住房贷款金融机构发放的次贷似乎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由于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作为抵押品的住宅价格一直在上涨。

即便出现违约现象,银行可以拍卖抵押品(住宅)。

由于房价一直在上涨,银行并不担心因借款人违约而遭受损失。

其次,证券化使得银行可以把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因而住房金融机构并不会因借款人违约而遭受损失。

那么,为什么证券化可以把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呢?

在证券化过程中,涉及十多个参与机构。

其中包括发起人(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经纪人、借款人、消费者信用核查机构、贷款转移人、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评级机构、包销人、分销人保险公司、特别服务提供者、电子登记系统和投资者等。

在证券化过程中,SPV发挥了重要作用。

SPV一般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性质:

1.购买次贷,或根据某种协议获得次贷的所有权或处置权。

次贷所有权的转移使发起人实现真实出售,发起人与资产风险实现隔离,债权人(投资者)不得向发起人(住房贷款金融机构)行使追索权。

2.在法律和财务上独立于发起人(如住房贷款金融机构),尽管可能是发起人所设立。

3.是一个壳公司,可以没有任何雇员,在泽西岛(Jersey)或开曼群岛(theCaymanIslands)注册。

4.是债券(如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发行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RMBS)则由发起人转移给它的次贷所支持。

通过检查特殊目的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次贷的证券化过程。

如前所述,SPV购买或根据某种协议获得次贷的所有权或处置权,然后将这些次贷(可能是成百上千项次贷)捆绑在一起(正如将许许多多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以这些次贷为基础(这些次贷是SPV的资产),相应发放债券(SPV的负债)。

这就是说,原本是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一对一签订的、各不相同的一些住房抵押贷款合同,被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转卖给了SPV,而后者将其打包之后,又以债券的形式卖给了投资者,这些债券就是所谓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RMBS)。

这就是次贷被证券化的过程。

投资者,即RMBS的购买者因持有RMBS而获得固定收益(像持有一般公司债券一样),同时也要承担债券违约风险。

而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由于已经将其对借款者的债权转给(或卖给)了SPV,因此将不再承担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当然,它也不再享有获得借款者所支付的利息和回收本金的权利。

对于一般基金来说,对应于同一资产组合,一只基金(Fund)所发行的基金债券是完

全相同的,即基金债券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和享受的收益完全相同。

与一般基金不同,尽管所对应的是同一资产池(由大量次贷构成),SPV发行的RMBS却有不同等级。

RMBS的等级是根据约定的现金分配规则确定的。

投资者可以选择购买同一RMBS的不同等级,从而获得不同回报和承担不同风险。

假设某一RMBS的价值是8000万美元,作为这一RMBS基础的8000万美元住房抵押贷款可能会出现部分或全部违约。

可以假设存在四种违约情况:

第一种是有2000万美元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第二种是有4000万美元违约,第三种是有6000万美元违约,第四种是8000万美元全部违约。

对应于这四种情况,MBS可以被分为四个等级:

股权级、C级、B级和A级,投资者可以选择持有任何一个等级的同一RMBS。

当出现第一个2000万美元住房抵押贷款违约时,股权级债券持有者承担全部这2000万美元损失;当出现第二个2000万美元违约时,C级债券持有者承担这2000万美元的损失;当出现第三个2000万美元违约时,B级债券持有者承担第三个2000万美元的损失;当最后的2000万美元违约时,A级债券持有者承担相应损失。

股权级债券持有者承担的风险最高(最先承担违约风险),因而股权级债券回报率最高。

相反,A级债券持有者承担的风险最低,因而A级债券回报率最低。

在实践中,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产生的RMBS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三者占的比例分别约为80%、10%和10%。

而RMBS各部分(段,trenches)的等级要由评级机构确定。

不同投资者有不同风险偏好。

有些投资者愿意首先承担损失以换取高回报,而另一些投资者则宁愿取得较低收益,而不愿冒较大风险。

RMBS的分级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需要,因而使RMBS得到投资者的追捧。

事实上,养老金和保险公司是RMBS高段级的购买者,而对冲基金则往往愿意持有回报较高但风险也较高的RMBS低段级。

这样,通过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就把发放次贷的风险转移给了RMBS的购买者。

转移风险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有意思的是,次贷的证券化过程并未止于RMBS。

由于中间段级RMBS信用评级相对较低(风险较高),而发行RMBS的金融机构希望提高这些资产的收益,于是以中间段级RMBS为基础,进行新的一轮证券化(Resecuritization)。

以中间级RMBS为基础发行的债券被称为担保债务权证(CollateralDebtObligation,CDO)。

CDO与RMBS的主要区别是:

CDO资产池的资产已经不再是次贷,而是中间段级RMBS和其他债券,如其他资产支持证券(ABS)和各种公司债。

根据同RMBS类似的现金收入流的分配规则,CDO也被划分为不同段或等级:

优先段(SeniorTranche)、中间段(MezzanineTranche)、股权段(EquityTranche或JuniorTranche)。

现金收入流首先全部偿付优先段CDO投资者,如果有富余,则将偿付给中间段CDO投资者。

最后的偿付对象是股权段CDO投资者。

同MBS的情况相同,如有损失,股权段所有者将首先承担损失。

由于股权段CDO投资者风险最大,因而投资收益率最高;而优先段CDO投资者风险最小,因而投资收益率最低。

不仅如此,中间段的CDO又会被进一步证券化并作为另一个CDO的基础资产。

这种过程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出现了可形容为CDO平方、CDO立方„„之类的证券。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次贷危机的讨论中,另一种经常被提起的重要债券是资产支持债券(ABS)。

ABS与MBS的主要不同是:

ABS的资产池不仅包括次贷,而且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资产,如信用卡信贷、汽车信贷等等。

换句话说,RMBS是ABS中的一种类型。

不难看出,住房抵押贷款→RMBS→CDO→CDO平方→CDO立方→„„这一过程,

原则上说是可以无限进行下去的。

这不但是一个次贷被证券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衍生金融产品被创造出来的过程。

如果说次贷是一个基础产品,RMBS则可称之为最初级的衍生金融产品,而CDO则是衍生的衍生金融产品。

自然,CDO平方是衍生的衍生的衍生金融产品,依此类推。

这样,由加利福尼亚州的某一个Ninjna(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的人)同当地某一住房金融公司签订抵押住房贷款合同所产生的风险,通过MBS、CDO、CDO平方„„的创造与销售就被传递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理论上,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各种债券和债券的债券,风险转移的链条几乎可以无限地延长,以至于投资者会误认为风险已经消失。

但是,尽管通过证券化可以转移风险,却不会减少、更不能消灭风险。

事实上,由于证券化,贷款者和借款者不再有一对一的面对面接触。

经纪人大力推销按揭贷款,但并不提供贷款,贷款者和经纪人并没有保证贷款不发生问题的强烈动机。

对贷款者和经纪人的支付方式(算总帐)也使二者产生尽量增加贷款的强烈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风险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但是,不管怎么说,至少从表面上看,风险已经从发起人转移到最终投资人。

虽然最终投资人愿意承担较高风险,但问题是,他们往往低估自己所承担的风险。

除转移风险外,次贷证券化的另一重要作用是:

在资金给定的条件下,住房金融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贷款,从而增加盈利。

由于每份住房抵押贷款合同各不相同,住房金融机构难以将各不相同的住房抵押贷款合同出售给第三方,因此,住房抵押贷款本来是没有二级市场的。

但是,现在通过打包(把各不相同、但数量巨大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在一起),做成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住房金融机构便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这些产品。

由于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依靠评级机构评级,潜在投资者的信息获取成本得以降低(只要相信评级机构就行了),从而增加了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需求。

与此同时,发起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通过RMBS和CDO的发行,不必等待住房抵押贷款到期就收回资金,可以扩大贷款规模,增加盈利。

此外,把次贷转移到SPV,实现了金融机构资产从资产负债表到表外的转移,从而可以规避对于资本金的有关限制。

而这在早期曾是金融机构推进证券化的重要原因。

除RMBS和CDO外,信用违约互换(CDS)是次贷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另一重要衍生金融工具。

CDS的作用是将某种风险资产的违约风险从合同买方(信用风险资产的投资者)转移到合同卖方(信用风险保险提供者)。

合同买方定期向合同卖方支付“保费”(Premium)。

【5】而如果发生参照实体(出售公司债券的第三方)违约、破产等“信用事件”时,保险卖方(可以是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就必须向保险买方赔偿损失。

【6】当参照实体的违约风险增加时,“保费”就会相应提高。

而“保费(率)”与某种基准利率之间利差的增加,则反映了相应债券风险的提高。

【7】如果说次贷的证券化是将次贷风险由发起人(住房金融机构)转移到投资者(其他金融机构),那么RMBS和CDO的投资者购买CDS则是将风险转移到CDS的投资者。

而CDS的投资者则又是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

CDS本身是一种保险工具,但却可以成为一种投机工具。

例如,投机者(CDS卖方)可以和投资者(债券购买者――CDS买方)签订一项CDS合同,并收取10万美元保费。

如果作为信用参照体的公司(第三方)并未倒闭,投机者在未曾进行任何投资(但要承担风险)的情况下就将获利10万美元。

CDS的定价(PV)是根据经折现后的、不同时期赔付额(减保费)与其发生概率乘积的现值确定的。

CDS的价格随信用参照体(债券发行公司)的信用等级(违约概率)的变化而变化。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某公司出现违约危险,投资者就会将所持该公司债券折价出售给风险偏好较强的另一个投资者。

如果所担心的违约并未发生,风险偏好投资者就不但能够按票面价值收回本金,而且可以因为当初的折价而获利。

在存在信用违约互换的情况下,风险偏好较强的投资者(投机者)可以从某一交易方

(counterparty)购买该公司债券的保险――CDS。

如果该公司违约,尽管根本没有购买该公司的债券,这个投机者依然可以通过收取赔付的方式获利。

尽管CDS是场外交易衍生金融工具,但和债券一样,已经生效的CDS合同也是可以买卖的。

CDS的价格随信用等级的改善而下降;反之则反之。

如果对公司资信的变化趋势的判断正确,投资于CDS所能得到的利润将超过投资于作为CDS保险对象的债券本身所能带来的利润。

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投资者(为了避险)和投机者(为了盈利)大量购买CDS(CDS作为一种场外衍生交易工具,其供应量可以是无限的),CDS价值总额达到62万亿美元,【8】大大超过了作为其投保参照实体(如CDO)的价值总额。

CDS的出现,增加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促进了债券市场的扩张。

但是,如果CDS交易的对方无法赔付(例如,某个保险公司可能会因为意外事故同时大量发生而破产),市场就会发生危机。

CDS的发展是同CDO的创造密切相连的。

事实上,CDO可分为现金型CDO(CashCDO)、合成型CDO(SyntheticCDO)和混合型CDO(HybridCDO)。

如果金融机构把MBS完全卖给SPV,后者再通过打包和分级做成CDO,则这种CDO便是现金型CDO。

另一种情况是,发起人并不将MBS卖给SPV,而是与SPV签订一份保险合同:

在正常情况下,发起人定期向SPV(保险提供者)支付保费;如果出现违约,则SPV赔偿发起人的损失。

在这种安排下,SPV出售的CDO被称为合成型CDO。

在这里,作为CDO基础的信贷资产的所有权并不发生转移。

发起人并未将其资产卖给SPV,而仅仅通过CDS将其所拥有的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给SPV,并由SPV最终转移给证券投资者。

次贷危机的爆发与恶化

2007年8月16日,美国康特里怀特金融公司(CountrywideFinancial

Corporation)宣布动用银行的信用额度115亿美元。

由于康特里怀特金融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美国购房者17%的按揭贷款都是由该公司提供的,因此其资金周转发生困难(更有分析家认为该公司已面临破产)引起市场的极大恐慌。

一时间,几乎所有债券都卖不出去了,谁都借不到钱了,最为安全的美国财政部短期债券成为投资者的唯一选择。

在2007年8月之前,国际金融领域的流行词汇是“流动性过剩”,为什么几乎在一夜间出现了流动性不足呢?

问题的源头还是房地产市场。

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为防止通货膨胀反弹,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

长期以来,大量美国居民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再融资(refinancing)来获得更多贷款,以维持自己入不敷出的生活方式。

由于市场利率较低,房屋价格不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者可以以已经升值的住房为抵押,以比原有贷款更为优惠的条件,借入一笔新的贷款。

在偿还旧贷款之后,多出来的部分便可以提取现金,作为自己的消费开支。

但是,美联储不断升息导致住房贷款市场利息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再融资者无力偿还新贷款,于是出现“断

供”。

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以次贷为基础的RMBS和CDO的价格下跌。

更糟糕的是,相当大部分住房抵押贷款采取的是浮动利息率。

根据次贷的有关规定,在经过前两年低利息率期之后,次贷利息率必须根据市场利息率加以调整,次贷合同进入利息率重新设定期。

利率的提高使得大多数次贷借贷者难以承受,次贷推迟偿还和违约率都大幅度上升。

甚至Alter-A按揭贷款也未能幸免。

首先,违约率上升使提供次贷而又未实现次贷证券化的住房金融机构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ialCorporation)申请破产保护。

其次,由于RMBS和CDO价格急剧下降,或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使购买了大量较低级别RMBS和CDO的对冲基金的投资人赎回压力骤然增加,贝尔斯登公司(BearStearnsCos.)旗下的两家对冲基金被迫关闭。

再次,较低级别的RMBS和CDO的风险上升,导致评级机构对较高等级的RMBS和CDO进行重新评估,这些产品的信用级别被调低,其市场价格也相应下跌。

这就使购买信用评级较高的RMBS和CDO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也随之受到冲击。

MBS和CDO的最终投资者是保险公司、养老金、投行、对冲基金等等。

但是,还有一种被称之为结构投资机构(SIV)的金融机构。

SIV是由大投资银行、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的、同SPV有些类似的金融机构。

其目的是持有RMBS和CDO。

SIV虽然是次贷相关债券的持有者,但却不是这些债券的最终投资者,换言之,SIV不是用自己的钱,而是借他人的钱购买RMBS和CDO。

SIV在购买RMBS和CDO的同时,必须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在货币市场融资。

通过持有RMBS和CDO,SIV取得固定的收入流,直到这些RMBS和CDO到期。

投资收益与融资成本之差即为SIV的收益,或者说是其建立者的收益。

RMBS和CDO债券的期限往往长达4~5年。

而从货币市场所筹集到的资金只能是短期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