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545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针灸学重点总结.docx

针灸学重点总结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

《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内经》

3、又称《针经》的就是:

《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

《内经》;第二次总结:

皇普谧《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

杨继洲《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就是:

《针灸甲乙经》

6、孙思邈在《千金方》首载阿就是穴与指寸法;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

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

7、首次把任、督二脉与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

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8、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9、最早的针具就是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10、四海:

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第1章经络总论

1、经络:

经脉与络脉的统称,就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脉一上下纵行为主。

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就是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

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与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包括: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4、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5、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6、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7、奇经八脉的功能:

督脉:

阳脉之海任脉:

阴脉之海冲脉: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

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8、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沟通全身经气。

9、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10、十二经筋:

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张仲景学术研究

主要作用:

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列缺寻,面口合谷收

第2章、腧穴总论

1、腧穴: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

“腧穴”就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就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2、腧穴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就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名称与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与任脉、督脉的腧穴。

(361穴)

2)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就是穴:

就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就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她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3、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

就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就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

就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就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就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与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4、主治规律:

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手三阴经——胸部病症;手三阳经——咽喉病、热病;足三阴——前阴病、妇科病;

足三阳——神志病、热病;任督脉——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5、*特定穴意义:

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与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a、五输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五腧穴: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阴井木,阳井金

b、十二原穴:

 肺经——太渊;大肠经——合谷;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心经——神门;小肠经——腕骨;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大陵;胆经——丘墟;肝经——太冲。

十五络穴:

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脾之大络就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

原穴

络穴

经脉

原穴

络穴

手太阴肺经

太渊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偏历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外关

手少阴心经

神门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

支正

足太阴脾经

太白

公孙

足阳明胃经

冲阳

丰隆

足厥阴肝经

太冲

蠡沟

足少阳胆经

丘墟

光明

足少阴肾经

太溪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飞扬

c、郄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d、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

(心包——厥阴俞)

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

募穴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寻?

胸前膻中觉浅深。

e、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6个。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下合穴:

胃——足三里;大肠——上巨虚;小肠——下巨虚;胆——阳陵泉;膀胱——委中;三焦——委阳

d、八会穴:

脏会:

章门;腑会:

中脘;气会:

膻中,血会:

膈俞;筋会:

阳陵泉;脉会:

太渊;骨会:

大杼;髓会:

悬钟;

e、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f、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脉交会穴及主治表

穴名

主治

相配合主治

公孙

冲脉病证

心胸胃疾病

内关

阴维脉病证

后溪

督脉病证

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

申脉

阳跷脉病证

足临泣

带脉病证

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

外关

阳维脉病证

列缺

任脉病证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照海

阴跷脉病证

经脉交会穴

*三阴交所属经足太阴经,交会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

*大椎所属经督脉,交会经足太阳经、足少阴经、足阳明经

*风池所属经足少阳经,交会经阳维脉

*头维所属经足阳明经,交会经足少阴经、阳维脉

*迎香所属经足阳明经、交会经手少阳经

6、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定违法、简便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3

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18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9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

胸腹胁肋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9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

两乳头之间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缘端(章门)12

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

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內上踝上缘18

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间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

腘横纹至外踝间16

一夫法:

又称横指同身寸。

就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第3章经络腧穴各论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起止穴: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足阳明胃经:

起于承泣,止于厉兑;足太阴脾经:

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手少阴心经:

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少泽,止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足少阴肾经:

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足少阳胆经:

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足厥阴肝经:

起于大敦,止于期门。

手太阴肺经11:

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形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主治:

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她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20:

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主治: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她病证

足阳明胃经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1.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2、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与大幅度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防出血,细针,如有出血先冷敷再热敷,禁灸

足太阴脾经21:

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髁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至于腋下大包穴

主治: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她病证

手少阴心经9:

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

主治:

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她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67:

*肩三针肩髎肩髃肩贞

足少阳胆经44:

主治: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她病证

足厥阴肝经14:

主治:

肝、胆、脾、胃病,妇科,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她病证

奇经八脉:

督脉28:

主治: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内脏病证

任脉24:

主治:

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与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胸部:

距正中线:

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脾经。

腹部:

距正中线:

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脾经。

背部:

距正中线:

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侧面:

足少阳胆经

相距12寸:

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相距9寸: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腧穴:

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

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

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

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

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

督脉,膀胱

⑺耳前穴位3个:

听宫,听会,耳门

肩三针:

肩中,肩髃,肩髎四关穴:

合谷,太冲

七星台:

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四天穴:

天窗,天容,天牖,天鼎四弯穴:

曲泽,委中

三小胆:

耳门,听宫,听会治疗中风后遗症:

天柱,完骨,风池

治疗面神经麻痹:

翳风,完骨,风池

孕妇禁穴:

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

三合穴: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前发迹上0、5寸6穴:

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任脉上特定穴:

(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刺灸法总论

刺法与灸法均就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4章刺灸法各论

1、毫针构造:

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

2、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

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3、双手进针:

1)指切进针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适宜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

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3针管进针:

多用于儿童与惧针者

4、针刺的角度:

a直刺:

适宜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b斜刺:

45°适宜于肌肉浅薄处货内有重要脏器,或者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c平刺:

15°适宜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5、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

提插法与捻转法2)辅助手法:

促使得气与加强针A循法:

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B弹法:

催气、行气C刮法:

针刺不得气的时用之可激发经气,若已得气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

D摇法:

一就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一就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的方向传导。

E飞法:

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F震颤法:

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6、得气:

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1)得气的表现:

患者感觉酸、困、麻、胀、热、凉、触电、蚁行等与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2)意义:

与疗效的关系、与疾病预后的关系、与补泻手法的关系

7、单式补泻手法:

1)基本补泻:

A、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2)其她补泻:

A、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进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C、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D、开阖补泻:

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E、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8、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

9、留针目的:

加强针刺的作用与便于继续行针施术

10、晕针: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这就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她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灸法:

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灸法的作用: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散瘀消肿、防病保健

灸法的种类:

艾条灸:

悬起灸:

温与灸、雀啄灸、回旋灸;实按灸温针灸灯火灸天灸

艾灸:

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张仲景学术研究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⑵艾条灸:

悬起灸→①温与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⑶温针灸:

针与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其她灸法:

⑴灯火灸

⑵天灸→①白芥子灸;②蒜泥灸;③斑螯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

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施灸注意事项: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与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与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拔罐法

1、火吸法有:

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滴酒法2水吸法3抽气吸法

2、拔罐方法:

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

三棱针法刺破人体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操作方法:

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皮肤针法皮肤针扣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治防疾病的目的

电针法

头针

额中线: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1线: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

额旁2线: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额旁3线: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顶中线:

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耳针:

将耳廓分为12个区

*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第六章、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1、补虚泻实

*《灵枢》: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就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要就是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与穴位的选择与配伍等而实现的。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就是以灸为主。

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2盛则泻之,菀陈则除之

*实则泻之就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就是通过针刺手法的写法、穴位的选择与配伍等而实现的。

*菀陈则除之“菀”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

“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

“菀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

就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3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就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

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2、清热温寒

*《灵枢》: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热则疾之即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就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寒则留之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就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四、*三因制宜就是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选穴原则就是依据腧穴的治疗作用而提出的。

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对证对症选穴。

*表里经配穴法就是以脏腑、经脉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与其相表里的经脉腧穴配合成方。

*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把先病经脉的原穴与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

**八第七章治疗各论

头痛:

外感头痛:

祛风通络,止痛。

督、足少阳、手太阴

主穴:

列缺、太阳、百会、风池

配穴:

阳明头痛配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风热配曲池、大椎点刺出血,风寒配风门拔罐或艾灸,风湿配阴陵泉

余穴泻法

方义:

百会、太阳疏导头部经气,风池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内伤头痛

实证: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督、足阳明、足少阳

主穴:

百会、风池、头维

配穴:

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阿就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泻法

方义:

百会、头维收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与气血

虚证:

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督、足阳明、足少阳

主穴:

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

血虚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加肾俞、太溪、悬钟

风池平补平泻,余穴补法

方义:

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与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皮肤针叩刺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血少量——外感头痛

落枕

治法: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阿就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

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阿就是穴

配穴:

风寒袭络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加内关、阿就是穴,肩痛加肩髃、外关,背痛加天宗

泻法

方义:

外劳宫就是经验穴,后溪、悬钟、阿就是穴疏通颈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

漏肩风

治法:

通经活血,祛风止痛。

阿就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

肩髃、肩髎、肩贞、肩井、阿就是穴

配穴:

手太阳经证加后溪,手阳明经证加合谷,手少阳经证加外关,外邪内侵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气海(补法)

余穴泻法

方义:

肩髃、肩髎、肩贞、阿就是穴、肩前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止痛

腰痛

治法:

活血通经。

阿就是穴、足太阳经

主穴:

阿就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

寒湿配腰阳关,瘀血者配膈俞,肾虚者配肾俞、命门、志室

主穴泻法,寒湿灸法,瘀血刺络拔罐,肾虚补法,肾阳虚加灸法

方义:

阿就是穴、大肠俞疏通气血,通经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