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619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中国小说”,这是一个建设性和挑战性兼而有之的话题。

它的建设性是要树立起文学坚定的自信心;它的自信心,既是对每个写作者自我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全球化主流话语的挑战。

不管我们从怎样不同的角度理解小说,不管我们的文学观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不管是全盘西化还是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我们都在用方块字表达自己,这非常重要。

这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最核心的特点。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这几乎成为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后、也是最难以被同化的特点。

你用方块字写作,你才可以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被称作是“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你才可以最终确立你之所以是你自己。

不管你有怎样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不管你有怎样的文化偏好,也不管你有怎样不同的审美取向,使用方块字将成为你不可摆脱的最终限定,成为你最后的身份标识。

你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语言文字写作,并因此而更容易地“与世界接轨”,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但你也因此而成为华语写作之外的他人。

所以“伟大的中国小说”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地变成了“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既然你使用方块字,那么和方块字相始终也根本无法拆开的文化传统,也就必然成为你写作的一部分。

不管你是脚踏土地,直面现实,把自我完全熔铸于现实主义的大地,还是切断历史,挣脱现实,完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而上的精神羽化的神性飞升;不管你是宏大叙事,还是彻底个人化的写作,你都必须依靠方块字,你都无法躲避方块字所带给你的文化高度或历史陷阱。

建立现代汉语的主体性,绝不是要重建方块字的万里长城,然后把自己囚禁其中。

我们渴望的是:

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我相信:

中国的当代文学最终将证明,现代汉语不是因为全盘西化才保留下来的,而恰恰是因为现代汉语保持了鲜明的特性,是因为现代汉语不仅没有被别人完全同化,反而对世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不错,在所谓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别人的历史曾经血腥、剧烈地发生在我们身上,极大地改变了我们。

可如今,我们的历史也正理所当然地改变着全球化,也正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历史中最丰富最深刻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必然需要语言的自觉,这个过程必然期待着现代汉语主体性的建立,这也是“伟大的中国小说”产生的过程。

(节选自《当代作家评论》,有删改)

1.下面关于“伟大的中国小说”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用方块字来反映中国的文化传统并深刻地表达自我。

B.更容易与世界接轨,能够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C.无论运用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手法,都要依靠汉字来表达。

D.只有自觉运用现代汉语,“伟大的中国小说”才能够产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设“伟大的中国小说”,需要树立文学坚定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指的就是每个写作者要敢于面对自我能力的挑战。

B.华语作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文化偏好或审美取向,但使用方块字将成为他们的最终限定和身份标识。

C.用方块字写作,才可以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被称作是“中国文学”、“中国小说”,才可以最终确立你之所以是你自己。

D.建立现代汉语的主体性,既不能搞全盘西化,成为华语写作之外的他人,也不能重建方块字的万里长城,把自己囚禁其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用方块字表达自己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最核心也几乎成为最后的特点。

B.任何人在进行宏大叙事和个人化写作时都必须依靠方块字,都会无法躲避它所带来的文化高度或历史陷阱。

C.中国的当代文学将证明,现代汉语得以保留下来恰恰是因为它保持了自己鲜明的特性,并对世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D.在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我们曾被别人的历史改变,如今,我们的历史也正改变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寸田园

琦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

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

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

“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

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

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

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

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

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

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

因为“鸟语”究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

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

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

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

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

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

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

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

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倘佯于青山绿水之间。

辛弃疾不是说吗: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

”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

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

东坡答诗云:

“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

”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

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

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

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

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

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

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

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

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

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

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倘佯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

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鸟语”究竟不及“人语”互通情愫,所以古代的隐士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间表现出对俗世生活的牵念。

B.对山水田园生活极其向往,却又无暇去探求,是现代都市人存在的一种普遍心态,也是所有现代都市人解不开的一种矛盾心结。

C.作者善于把古典知识与自我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化为温婉灵动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温厚与仁慈。

D.追求心灵上的恬静、灵台之间的方寸田园,不仅可以了却“俗愿”,而且还能摆脱都市的纷扰与喧嚣。

5.“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琦君的“俗愿”的理解。

6.在作者平静和淡泊的心态背后,隐含着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回避”与“妥协”。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在“方寸田园”中平衡这种“回避”与“妥协”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21年全民账单。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21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1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1年将是2021年的两倍。

C.条码支付促进了移动支付的普及发展,但同时,部分市场机构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C.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9.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

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

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

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

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

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

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

号令明肃,城中宴然。

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②寻拜征虏大将军。

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

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

③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

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④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

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

帝尝从容言:

“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

”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

达固辞。

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

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帝觇之,大悦。

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

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

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

后果败,帝益重达。

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

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⑤达言简虑精。

在军,令出不二。

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

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

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

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

帝尝称之曰: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①,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节选自《明史》,有改动)

(注):

①中正无疵:

正直无瑕。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矜不伐矜:

怜悯,同情

B.子兴执孙德崖执:

捉拿、逮捕

C.达薄其人薄:

看不起

D.明年二月,病笃笃:

(病)重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达为右丞相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帝与达之邸固时俗之工巧兮

C.强饮之醉,而蒙之被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太祖乃得归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惟庸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看门人来设法对付,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丞相。

B.徐达在北平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慰问,后来又将徐达召回,但不久后他还是去世了,皇帝因此非常伤心。

C.徐达年轻时,投奔当时还是郭子兴部下的太祖,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命为统军元帅。

D.太祖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并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原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

(2)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

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②其那:

怎奈。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述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

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鹏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地、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本诗流露出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诗人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氓》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17.下列各句的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吸引住了。

B.登上华山的高峰后,游客们十分兴奋,他们居高临下,指点江山,赞美着眼前的大好风光。

C.军训结束那天,我们强忍泪水,深情地唱起《朋友》,长歌当哭,来送别我们可敬可爱的教官。

D.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多人无家可归,他们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的救援。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所学校的全体教师本着团结向上、求实创新为原则,积极深化教育改革,成果喜人。

B.《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奇缺》这篇报道,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目前农村师资不仅数量严重缺乏,而且结构极为不均匀。

C.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D.《见证》是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部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纪录片,旨在通过镜头为大家展示改革开放40年以来社会的变迁。

19.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④②⑤①③⑥

B.⑥⑤①③④②

C.⑥①⑤③④②

D.④②①⑤③⑥

六、语言表达

20.阅读下面这段新闻材料,概括主要内容。

(45字以内)

央视近日发布的消费投诉榜显示,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投诉高居榜首。

投诉主要集中在商品质量与描述不符、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买到假货后商家消失、售后服务无法保障等方面。

由于不是直接选购商品,消费者网购来的商品颜色、质地、档次等往往出现偏差,其原因则主要是网络商家不讲信誉。

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要取证和找到事主很难,购物者往往吃哑巴亏。

鉴于此,亟须对网络经营加以规范。

网络商家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不能因一时生意火爆而急功近利,使网购变成“罔购”。

提供网购平台的网络营运方要完善程序设置,对欺骗性贩卖商品者形成制约机制。

公共管理者则要尽快在法规层面完善网购的管理规则,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网购中出现的不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消费者也要提高对网购“猫腻”的识别能力和警觉性,加强自我保护。

21.为号召学生阅读名著,校学生会将开展一次名著阅读讨论会,假如你将应邀参加这次活动并发言,请你为这次活动准备一则简短的发言。

要求:

联系你阅读过的名著,谈谈阅读名著的好处。

观点鲜明,并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80字左右。

七、话题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现实生活中,人生随时都会面临选择,比如学科和专业的选择,大学与职业的选择,生与死的选择,金钱与名利的选择,义与利的选择,创新与守旧的选择,奉献与索取的选择,安逸与进取的选择……就是在这一次次的选择中,我们变得聪慧,变得成熟。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或理解、感悟,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B

【分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B项,张冠李戴,“选择其他的语言文字写作”才更容易与世界接轨,“伟大的中国小说”必须以汉字为载体。

原文“你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语言文字写作,并因此而更容易地‘与世界接轨’,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故选B项。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以偏概全,文学坚定的自信心,不仅指“每个写作者自我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全球化主流话语的挑战”。

故选A项。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B项,表述绝对化,“任何人”不当,是针对华语作家而言的。

故选B项。

【点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4.B

5.作者琦君的“俗愿”有两层含义:

一是现代都市人为缓解紧张而枯燥的生活寻求心灵闲适的一种愿望;二是作者有别于许多现代都市人的对富于浓郁文化传统色彩的典雅生活的一种追求。

(或答“追求闲适和轻松的心态”和“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亦可)

6.作者理想中的“方寸田园”是“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追求的是一种宁静与超脱。

“方寸田园”就如作者心灵上的一面镜子:

一方面“照见”了作者面对忙碌都市生活所产生的困惑与不和谐,另一方面“照见”的是作者以“今之古人”自居、自傲,处处以中国人传统的眼光去品评现实人生。

与其去改变现实生活的忙碌与喧嚣,不如改变自己,在宁静、淡泊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分析】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B项,并非所有的现代都市人都不能使灵台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