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856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前言

一、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

“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内核:

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广义理解)

文化包括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以及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以及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

(狭义理解)

二、文化的特征

文化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整体性:

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

文化由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或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文化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

三、文化的交流与比较

1、交流的必要性

同的文化体系,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在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就已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体系,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预示着文化交流暗伏冲突。

2、比较的必要性

文化的比较是整体的比较,或某一个侧面的比较,应对比较的双方整体进行大致的、熟练的认识。

文化的比较是历史的比较,不能割断历史,要追溯源流。

3、融合的必要性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象两条互不相交的河流,相交汇流。

今天,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各种文化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但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融合两种文化产生出另一种新文化,各自仍需保留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

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

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

3、温暖湿润的气候

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复杂多样的气候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

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太阳幅射和热量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二是水分分布不均。

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

三是山地气候居多。

是多山的国家,山区的气候对农业有利,有垂直气候带,气候多样,利于发展多层次立体农业,如林、牧、果、药等。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的浩渺无际---望洋兴叹---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文化交往与沟通的艰难---“丝绸之路”未能成为繁荣兴盛的大道---隔离机制---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保守意识---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

1、独特的地理位置——海的磨砺

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古希腊人所居的巴尔干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古罗马人所居的亚平宁半岛及其附近大陆,都临地中海---海岸线(3.8万公里)---整个欧洲距海较近(距海最远为500公里)---海陆交错,港湾林里---半岛和岛屿占总面积的34%---世界之冠

2、海的赐予——黑格尔预言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们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里,把他卷入到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为的有限的圈子。

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一、华夏土地与农耕文明

1、自足文明

春播秋收、精耕细作----“父母在,不远游”----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2、乡情文明

住他乡是“客居”---迟早还乡---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上的游牧文明不同---后二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则主张防守、和平。

3、保守文明

万里长城防守游牧文明进攻---杜甫写过“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典型的农耕文明---雄才大略如秦始皇、汉武帝,没有远征希腊和埃及---无世界地理知识---其他文明的君王也无世界地理知识---远方有财富有强权就骑上了马背---到很远的地方去征战

二、西方工商业文明

1、地理优势

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和基克拉迪群岛的新石器时代向金属(青铜)时代的过渡---航海技术兴起---地域有限多山---人口增加,农业无法满足需求---发展畜牧业、渔业---海外迁移谋生存

2、生产发展迅速

良好的气候---丰富的商品(橄榄油、葡萄酒、毛织品、木材、陶器、青铜刀剑、金刚砂)---埃及沿岸、亚细亚、腓尼基、塞浦路斯(象牙、玻璃珠、紫石英、石瓶、圆筒形印章)

3、契约意识基础

希腊克里特-迈锡尼人和意大利半岛的工商业者发展培育了西方人的契约意识(账目、收支报表)---使得后来西方人都是以商品贸易经济来体现人际关系---因为了弄清楚各自的商品归属需要出现契约---所有西方人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契约关系---家庭也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亲情关系---婚姻也以契约体现在教堂婚礼中

第二讲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第一节“人文”和“科学”精神

一、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1、儒家“鬼神观”

更早摆脱神的权威---周代“重民轻神”,《礼记》载“周王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敬王保民”---对神怀疑轻视---《孝经》中孔子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2、儒家孔子与“仁学”

中国文化精神---重“礼乐教化”道德理性---“堂堂做一个人”---注重个体人格与自我修养---“修己以安人”---立德为人生价值最高境界---“仁学”思想(儒家“孔子)

孔子“仁者,人也”---立身之本---“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孝悌(ti)”

发展为人伦社会思想学说---忽略对客观自然认识---忽略逻辑认识体系---无法建立自然科学体系

3、道家自然主义哲学观

以人与自然为思维中心,对神鬼漠视---主张现实超越与人性自由---返璞归真、自然回归---人、道、天、地宇宙“四大”观

中国古代“君重神轻”、“民重神轻”传统---期望与自然保持亲和关系---人文社会建立---“尚智”的人生智慧---“是非之心,智也。

二、西方文化与“科学精神”

1、海洋文明影响

康有为语:

“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海洋文明产生人与自然对立---超自然神秘力量畏惧与膜拜---征服和驾驭雄心---“爱智”

伊壁鸠鲁语:

“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享受无比的快乐。

严密分类科学学科体系---“西方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世纪《物理学》、《天体学》、《动物史》---欧几里得《几何学原理》

2、“科学”精神特征

A.理性精神---“阿波罗精神”---西方精神核心

B.客观态度---客观世界可认知性

C.探求真理---形式逻辑推论---真理的虔诚信仰

D.宗教渗透---西方宗教理性主义渗透---神和真理可认知性---神学理论建立---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牛顿、海森堡(宗教信徒)

爱因斯坦语:

“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

”(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3、科学认识手段

A.尊重物质世界客观规律,重实验与实证。

B.逻辑推导、抽象思辨。

C.观察与经验。

D.执著态度,不迷信权威,采用怀疑眼光审视前人成果。

强调真理相对性,反对终极真理。

第二节群体和个人意识

一、中国文化与群体意识

1、群体意识特征

人作为群体一份子---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宗族集团(关系网)---“情境中心的处世态度”---家族、宗族、乡党依赖心理---同乡会、地方会馆---血缘纽带推向地域纽带---叩头八拜、互序谱系、焚香告祖考、义结金兰、“哥们儿”

社稷效忠---承担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应尽责任---君主大家长人身隶属和依附---为人臣

2、群体意识优劣

优势:

A.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

B.促进社会稳定

C.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劣势:

A.限制人的个体价值

B.限制个人创造活力

C.长期维系强大旧传统秩序

二、西方文化与个人意识

1、个人意识特征

商业经济和社会分工发达---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识独立个体地位---人对自己命运负责---个体本位

2、个人权利体现

注重个人尊严与价值---肯定个人权利---倡导自由精神---鼓励个人创造性发展---以个人去表现勇敢、力量、智慧---不实行子永从其父之法(希腊时期开始)---宗教权威高于家族权威

但丁语一:

“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但丁语二:

“并非家族使个人高贵,而是个人使家族高贵。

3、个人意识优劣

优势:

A.合理利己主义人际关系。

B.各自辨别善恶。

C.不依附于家庭和他人,有利于个人奋斗。

D.有不受别人干预隐私权和个人财产权。

劣势:

A.自我为中心处世态度。

B.私欲的泛滥。

C.人际关系冷漠。

第三节中庸和平和崇力尚争

一、中国文化的“中”和“和”

注重节制、追求和平与平稳---“礼之用,和为贵”、“抑其血气方刚”---“中庸”、“中和”

(儒家)核心是思想行为适度与守常---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情感、欲望,反对偏激、处事通达圆融---“协和万邦”---以德服人、以礼治国的“圣王”模式

所谓:

“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老子语:

“不敢为天下先”,“知足者富”(消极思想)

道家观念——

“柔弱、守雌、处下、不争、无为的中道观,和平文弱。

立身准则——

“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中、谦退隐忍、随遇而安。

处事格言——

“明哲保身、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适可而止、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二、西方文化的“利”与“力”

追求现实功利、开展竞争、获取利益---冒险精神---崇力好斗

主要表现:

1、功利主义

2、竞争意识

缺少永久依赖的亲族组织---生存忧患,动荡的生存环境---不断奋斗,出人头地---竞争中求发展---生死拼搏

城邦、民族互相攻杀兼并---宗教之战、商业之战

3、对力量的崇拜

以“力”服人的强权统治策略---实力是建功立业的基本条件---赫拉克利特说:

“一个人如果是最优秀的人,在我看来,就抵得上一万个人。

勇敢善战,力量征服作为最大的美德(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罗马凯撒大帝、法国拿破仑皇帝)---发展到知识、智慧、技术的崇拜(奥林匹克精神)

第四节内向与开放

一、中国“大陆性”文化性格

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足的农业经济---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自我保存、向心凝聚、独立自主、稳定绵延---内向---崇古守常

眼光内在---重视内部的统一和凝聚---追求以我族为中心的一元价值系统---在文化的横向交流和吸收上采取被动姿态---保守自足

二、西方“开拓”与“求新”

工商业的流通交换---外围文化环境滋养---热烈好动、重吸取、求变化、广拓展---开拓农业生产基地和商业贸易市场---对外扩张征服与殖民活动---文化传播和输出(优点)

求变务新的创造精神---不满足与现状和已有财富和成就---不安定的变动---有助于更新和发展(优点)---无法形成新的固定关系和稳定价值---衡态机制---文化难于成熟完美(缺点)

第三讲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一节对自然的不同态度

一、中国“天人合一”思维方式

1、“天人合一”概念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

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关系---人与自然整一、协调、和有机联系---人与自然万物同是天造之物,稟一脉之气生,故人能与天地万物贯彻流通。

2、“天人合一”代表的文化价值

刘勰语: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价值基础---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哲学)

“天人合一”境界是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主客体二分的状态,回到主客相融相摄的和谐之态,也就是习练者与太极拳道融为一体,二而一,一而二,太极之道在人中,人在道中。

太极拳的境界可以分为三阶段:

初习阶段、着熟阶段、懂劲后及神明阶段。

这几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因为太极拳的终极目标是追求高级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3、“天人合一”与美

“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亲密接触中形成一种相互关照的文化心理,是人以诗意的情怀去体悟自然的结果,认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是一种亲和关系。

自然万物是愉情悦性的,人们可以获得身心的愉悦。

在审美活动中,个体投身到自然大化中去,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

“人参天地化育”,反映了人对自然的积极回应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中国美学从“天人合一”的生命情调中,即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寻求美。

用生态的意识去审美,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在审美的层面上,人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

“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天人和谐”的境界。

4、“天人合一”与博爱精神

v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

v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不尚竞争。

v实践原则,理论实际效用,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v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倡导“礼之用,和为贵”。

(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念与归依。

二、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1、“二元对立”概念

人与自然有对立关系---“控制”与“征服”自然的愿望---宙斯划破长空的怒吼---普罗米修斯对神威的反抗---象征着人与自然斗争的胜利

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科学理论、实用技术的盛行

2、“二元对立”文化表现

主客对立逻辑---分裂宇宙---众多对立范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与肉---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宇宙充满生机活力---永无止息运动

1、文学中的“二元对立”

v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待自然的双重性。

v一方面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人应该亲近自然和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

v另一方面宣扬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高唱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表现现代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迷茫。

2、老人与海的“对抗”(硬汉性格)

《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是大自然神力的象征,雄壮、威严、充满骇人力量与王者风度。

面对着疯狂的大马林鱼,老人(桑提亚哥)显得从容不迫,毫无惊慌失措的感觉,真正的王者在面临危机时才能如此的镇静沉着,他的举止风度令人心生敬佩。

这是为了衬托人的伟大,突显人征服自然的最后胜利,或者人虽败犹荣的霸气和傲慢。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传达出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坚强不屈的精神,突出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地位和统治权利,张扬为实现人类价值,维护人类尊严而要与自然伟力坚定不移的战斗,最终取得人类的胜利。

3、被征服者的力量

第一节“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

一、中国艺术——“心物感应”

1、以“形”写“神”,重“形”中情感

“传神”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面部表情最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佛的庄严、观音的慈祥、愤怒的天王、骡悍的力士---都通过眼神、嘴唇微妙变化传达---眼睛贯穿五官谐和---神态贯穿身姿手势。

2、以“景”观“人”,情与景统一

中国山水画“情”与“景”内涵之一

A.创造天性意趣

完成空灵传述——即心灵创造

B.创造生动气韵

作品气韵生动——游历真山实水所“看”和所“悟”——表现个性化艺术手法——表达独特感悟及山水情怀

中国山水画中“情”与“景”内涵之二

C.达到感情升华

画里山、水、树、石已不是原始形象,而是作者感情嬗变后的生命产物。

山水画中山、水、树、石、舍之令人回味和品嚼,因为图景没有照搬真实生活。

D.再现主观意图

在原形上超乎客观景物,按画家主观意图布局形象结构,中国山水画精神追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天人合一”境界。

3、中国茶艺的“茶韵倾心”

A.哲理为先:

茶艺讲究道法自然,崇尚简净。

道法自然,与自然相一致、物我两忘、发自心性。

崇尚简净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

B.审美为重:

茶艺之美表现自由豁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

中国茶艺虽有规范要求,但不僵化,充满着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C.个性为要:

中国茶艺注重意境,多姿多彩,雅俗含蓄,热情奔放,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

D.实用为佳:

茶是用来饮用的,和人的身体息息相关。

中国茶艺关注冲泡过程,还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融为一体,追求极好的生活享受。

 

4、中国茶艺的“神定气朗”

茶艺不单是表演艺术,也是生活艺术,要求过程美和结果美。

从过程美中获得美感乐趣,从结果美中获得美味乐趣。

双重乐趣构成茶艺美学,竭力去表现、去展示、去渲染、去突出茶的色、香、味、形之美。

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是人的美,强调“以艺示道”。

茶艺要表现茶人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朗”的神韵美。

茶人在长期、经常性的茶艺休习中,借助佛教修行“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

二、西方艺术——“模仿现实”

1、以科学手段再现自然(写实)

“二元对立”中人与自然分离---靠认识来把握世界---西方人与自然宇宙不能达到有机融合---更重视外在客观世界的捕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反映论”

2、雕塑的突出表现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东山墙浮雕《命运三女神》---丰腴的肌肤、优雅的体态、柔细的丝裙---纤毫毕肖---罗丹的《思想者》---表现和谐、匀称、凝重、静穆的形式美

三位女神十分轻松亲昵地依偎在一起,仿佛几位惯熟的希腊姑娘,游戏之余惬意地偎成一堆,显得那么自然而亲切,生动而传神¡¡(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切西斯)

《命运三女神》赏析:

A.座姿与曲线

随墙三角形趋势而变化,都穿着质地很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又繁复,随着人体结构起伏,体现鲜明女性人体曲线。

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感受到孕育在体内无限生机和活力。

B.身体起伏错落有致

身体随呼吸微微起伏、富有弹性,让人几乎忘记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崇敬。

《思想者》赏析

A.默视与痛苦

一个强有力劳动巨人男子,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

他渴望沉入“绝对”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

B.肌肉紧张与苦闷

沉浸在苦恼之中,他同情、爱惜人类,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沉思中体现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

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曾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

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3、绘画的突出表现

著名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1452-1519)的《岩间圣母》赏析

将圣母、天使及约翰和小耶酥,都画在山岩下的清泉旁边,圣母以母亲的慈爱注视着孩子的玩乐,天使犹如人间的少女。

近景岩石间充满温馨、潮湿的气息,远景蜿蜓的田野和溪流,让整幅画宛如一曲轻松的牧歌。

《岩间圣母》赏析

A.天使的护卫

用蛋彩绘制这幅圣母画,用岩洞作圣母子的环境,有画中景和画外意:

圣母子在天使护卫下暂歇于岩洞,选择岩洞作背景,有一种安全感。

B.神圣的光明照亮世界

宗教传说中圣者诞生于洞穴,内有黑暗和光明,指上帝的光辉以圣母子为载体,转化为神圣的光明,穿破黑暗,照亮世界。

人物组合为主体——“金字塔式构图”,画家运用明暗画法塑造形体、渲染人物形象情感和画面气氛。

C.躯体的妙用

人物躯体动作姿态多样化,表现人不同心灵和情感:

约翰在祈祷,耶稣在为约翰祝福,天使在指示约翰,圣母伸出手作出抚爱姿态,人物动作、手势反映不同人物心理活动。

第二节中和婉约与激扬奔放

一、中国艺术——“中和婉约”

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适中和谐,宁静淡泊的闲情雅致---情感表现委婉节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温婉柔情,温柔敦厚,含蓄有致

1、中国绘画与“中和婉约”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

2、中国书法与“中和婉约”

A.笔法:

行草书主要笔法是使转,点画随笔法曲转而运动。

B.线条:

线条为圆弧形,加游丝映带其间,若行云流水,行笔流畅舒展,气息贯通,一气呵成。

C.运腕:

厚积薄发,成竹在胸,挥运前达到悠然自若。

运腕三昧,妙于使转,快速的书写中把握笔毫提按起伏,略无碍滞,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深具中和之美。

3、中国园林与“中和婉约”

A.“精致”委婉

中国园林追求精致之美,细节小巧玲珑,珠玉珍贝---突出“园趣”---多在“画意”---似“花卉画谱”---粉墙衬托花卉、单石---像绘于白色宣纸上的写意花卉

B.“衬托”委婉

园中景观,都含花鸟小册页意趣---治园之景多为短景、特写,花草湖石,玲挑剔透,妙趣横生---品味者以绘画之意境去感受,领悟其奥妙

C.与自然为一体

中国园林“取其自然,顺其自然”---园中林木之形态,为原生姿态---松有松样,柳有柳姿---西方园林的树,多剪成几何形体---圆、方、长---人本思想---“征服自然,为人而用”

D.虚实相生

中国园林水池,为自然形态---自由曲线,岸边驳石---高低错落,虚虚实实---表层之意是艺术,深层之意却是哲理,为“顺其自然”

二、西方艺术——“激情奔放”

1、激情与刚强

西方艺术崇尚刚性美---英雄主义---悲剧精神---率性铺张,浪漫激情,深沉博大

2、灵肉与冲突

“天人相分”---赎亚当和夏娃“原罪”,永远奋斗---生命即欲求---灵肉煎熬苦楚

《拿破仑加冕》

3、法国雕塑家罗丹《加莱义民》赏析

罗丹的高明在于,没有人为给英雄涂抹炫目油彩,把他们当做有血有肉的人来刻划,塑造出一个悲怆而真实的英雄群体。

A.刚毅之感

B.激情之感

C.痛苦之感:

第六讲中西文学比较

第一节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

什么是神话!

古代人类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类奥妙的故事和传说,其根本特征是思维方式的“浑融性”和“万物有灵论”原始哲学,表现手法是“幻想”和“神话”。

一、自然神和社会神

1、中国神话有原生态神话和过渡态神话

特征如下:

v描写自然现象,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

创世神话——盘古,造人神话——女娲,天庭地府,日月星辰,江河山岳,植物动物等。

B.神灵大多为自然神。

天神,地神,日神,月神,山神,河神,植物神,动物神等。

《山海经》---“人兽同体”---雷神“龙身而人头”---海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水伯“八首人面,八足八尾”

《后羿射日》神话故事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