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1034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要点

一、绪论

1、“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义:

具体化伟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2、“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

造化,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

3、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4、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5、文化结构:

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观念)文化层。

6、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

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意义:

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方法:

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二、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定义:

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2、人口分布特点:

很不均衡:

南密北疏(北密南疏),东密西疏

3、地形、地貌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

4、气候特点:

季风气候明显。

大陆性气候强。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5、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①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

②保护、延续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稳定性。

③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影响

三、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耕自然经济

2、发源地:

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

3、地域分布特点:

中原地区农耕,西北地区游牧

4、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特点:

①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②多元结构

③早熟又不成熟

5、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①社会经济既早熟而不成熟

②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③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6、循环论:

是盛行于农业社会的一种推原思维。

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出发点与归宿点“重合”。

四、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②专制主义严密。

2、宗法制度的产生的原因:

①封闭型大河大陆生态保护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存在

②血缘关系是阶级专制的基础

3、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

②封邦建国制。

③宗庙祭祀制度。

4、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①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②封建制度不断:

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③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中国古代,构成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力量异常强大与稳固。

5、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四大权力:

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6、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7、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①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②经济基础稳固。

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

皇权具有绝对权威,秦汉以后盛行的宰相制度,只是皇帝的办事机构,听命于皇帝。

④对人身控制严密

8、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①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②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③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五、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国人起源:

170万年

1965年5月,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2、人种: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

3、火与工具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那么,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4、原始观念文化:

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①自然崇拜

②生殖-祖先崇拜

③图腾崇拜

图腾:

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

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

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④原始艺术

距今4000年的河南密县池北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塑猪头,这是最早的陶塑艺术品。

陶绘是原始艺术的又一样式,考古发掘表明,那一时期的陶绘图样千姿百态,几何纹样,动、植物图形都是先民创制陶绘艺术的基本素材。

原始雕刻艺术亦有众多发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骨,刻有勾嘴、修尾的水禽,线条流畅,姿态生动。

5、原始社会组织

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的“夏文化”的进程。

夏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文化大致具有如下特征:

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私有制确立;建立起来。

阶级社会-文明社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上初现熹微。

6、上古文化分布

①华夏集团

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华夏集团内又分两支,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

神话传说中那位桀骜不驯的共工氏,也属于这个集团。

②东夷集团

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与黄帝恶战的蚩尤、射日的后羿,都属于这个集团。

③苗蛮集团

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如若向东延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也可归于此集团。

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娲都属于这个集团。

7、几大集团的融合

经过对东夷集团以及稍后对苗蛮集团的征战,华夏集团取得连续胜利,从而确立了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发生中的主流地位,对后世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8、殷商文化的特点:

神本文化

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9、周人的文化维新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①宗法制度的建立。

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②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

10、、儒家: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11、道家:

以老、庄为代表,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

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

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道家它既以超脱社会伦常为目的,于是把复归“自然”当做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门,这就使天人谐调从人际谐调的从属地位独立出来而成为“第一义”。

12、法家:

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

13、墨家:

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

墨家学说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尚力”),反对生存基本需要外的消费(“节用”),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兼爱”),同时又尊崇天神(“天志”),鼓吹专制统治(“尚同”),从而典型地映现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14、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有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15、秦汉统治者在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想文化的统一,其重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书同文”;②“车同轨”;③“度同制”:

④“行同伦”:

⑤“地同域”:

⑥思想学术上的统一。

16、唐型文化的特点:

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时代气质。

17、宋型文化的特点:

相对封闭、内倾、精致、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18、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

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19、在中国文化趋向成熟、精密化的背景下,古代科技在宋代亦发展至极盛。

20、明代与1840年前的清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晚期。

在这几百年间,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缓慢而又重大的变化,同时它又为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

21、明清两代的文化特点:

①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②出现了多少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

2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3、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明清两代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

①典籍文物的收集、整理。

②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

③在学术文化方面,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

六、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1、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汉唐时代佛教文化大规模输入

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融人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

2、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明朝万历(16世纪末)年至今(400年),欧、美、日文化入侵,推动中国文化系统的巨大转变。

七、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中国文化的类型:

伦理类型

2、产生的基础: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3、社会根源:

①血亲意识。

②“孝亲”情感。

4、中国型文化的主要特点:

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②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③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观念

④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思想

⑤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⑥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⑦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领域

5、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的主要表现:

①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人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②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融合力:

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中国文化是一种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

④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八、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文化传统:

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文化精神:

是所有文化现象(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它是民族成员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从本质上讲,它就是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

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4、文化基本精神的特点:

①表现本民族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②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是所有中国文化现象(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它是中华民族成员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6、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①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②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③贵和尚中。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④刚健有为。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它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不甘人后,积极有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品格的高度概括。

7、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

它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②精神激励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

因此,它应该而且必然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鼓舞人民前进,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用。

③整合创新功能。

整合不同的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又一功能。

九、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价值观:

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奠基于人的历史需要,体现了人的理想,蕴含着一般的评价标准,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广义的文化演进过程。

2、儒家价值取向的主要内涵:

①重人伦而轻自然。

②重群体而轻个体。

③重义轻利。

④重道轻器。

3、儒家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①“内圣”的追求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

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规定。

“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除了仁德之外,人格还包括“知”的规定。

“知”是一种理性的品格,按儒家的看法,缺乏理性的品格,主体往往会受制于自发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从而很难达到健全的境界。

②“外王”

从人格取向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

所谓外王,是指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身旨在达到内圣之境,治国平天下则属广义的外王。

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就其深层内涵而言,“仁”表现为一种完美的德性,“知”则是指在德性制约下的伦理理性或道德理性,二者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善”的品格。

这样,走向内圣之境,总体上便表现为一种善的追求。

十、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林则徐: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师夷第一人。

3、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

①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洋务运动。

②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③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要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化,它把伦理的觉悟看成是“吾人觉悟最后之觉悟”,因此表现出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

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而新文化也在伦理、心理层面展开了近代化的进程。

这样,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4、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①西方文化的冲击。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②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等,在近代文化变革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根本原因和动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对中西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改造,决定了近代文化思潮的迅速变迁和发展路向,生产方式与经济基础变革的需要和救亡图存的需要,它是中国文化近代化的根本动力。

十一、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

①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②要辩证地处理好“古”和“今”即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③要辩证地处理好“中”与“外”亦即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

总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古今中外文化的最佳互补结构,亦即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