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770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1、文化之概念

1)中国“文化”一词的含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指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主要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水准。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2)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

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原始文化”,而不说“原始文明”。

因此,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3)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4)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

文明较容易比较和衡量,较易区分高低,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秦代的兵马俑等,因而,文明在考古学使用最为普遍;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是相对的。

作为物质文化的文明是累积的和扩散的,如交通工具,不同时期先后发明的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直到现在仍存在。

而且,一项发明一旦公诸于世,便会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非累积和凝聚的。

(5)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

我们可以说“中国文明”,但一般不说“汉族文明”,而说“汉族文化”。

这也说明“文明”具有国家或地区性,“文化”具有民族性。

另外,一个国家也可以包含多个文明。

例如中国,并不仅仅有一个儒教文明,而是有三个主要文明:

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藏传佛教文明。

(6)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是历史上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过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文明。

(7)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8)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窄。

例如,可以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明”和“服饰文明”。

据上,文明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之内,“文明”与“文化”在词义上有些区别,在有些条件下可以替换,在有些条件下不能替换。

2、中国文化史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早期文化形成更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

”冯天瑜这样描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产生了文明。

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人类的生命与水息息相关,决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环境下产生。

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不光是中华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

无论是文学、思想、历史学、经济学、书画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

A.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

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辽阔的地理环境。

黄河流域,长江乃至辽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岭间都具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这些广大的区域的总面积有五百万平方公里以上,是十分广阔的。

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分散在东亚大陆的广大地域。

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奠定了地理基础。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它们的地理环境非常狭小,当遇到外族入侵,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文明由此中断了。

中国则不同,中国文化在广大的区域内发展,内部有广阔的回旋余地。

在历史上,当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中原王朝失去了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自己的文化。

历史上的东晋、南宋,虽然偏居一隅,但延续了中国文化。

即使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两朝,汉族文化也能对他们潜移默化,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汉文化。

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去,而不至于像其余三者那样在历史上灭绝了。

B.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样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

中国文化从早期起源开始,就呈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杂多样。

中国的南北跨越30个纬度,东西跨越60个经度,南北温差相差近50度,东西年降水相差几千毫米,山脉和河流都有各种走向的,这种自然特点把中国大地分成大大小小的“国中之国”,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导致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是明证——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这些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如燕赵文化多慷慨悲歌;荆楚文化轻灵精奇;湖湘文化朴质蛮霸等等。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很不一样,衣食住行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

但中国文化虽然存在巨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又具有统一性,形成了中国文化大一统的局面。

各种文化共存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正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患”。

C.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第三大特性是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独立的特性。

在地理上,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

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碍,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

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虽偶尔有外部文化传入,但都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加上中国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人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甚至闭关自守导致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D.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他深深地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地处温带大陆,温带气候适中,就使中国民族形成温和的性格,在天人之际和人伦的关系上采取持中的中庸态度。

中国的大陆型气候十分明显,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明显。

在中国东部,河网密布,沃野千里,季风定期带来丰沛的雨水,水热配合良好,农业比较发达。

在发达的农业条件下,再加上中国物产丰富,人们生活能自给自足。

而自给自足的中国人是历来喜爱和平的,不喜欢侵略扩张与动乱,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人喜欢采取中庸的态度,对人谦让,对上尊敬,不喜欢与人发生分歧和争吵。

这说明温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温和的性格和中庸的态度。

2)“百家争鸣”之盛况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

百家之中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

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百家争鸣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

它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

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

哲学上的影响

中国的哲学如果分成两大类的话,可以分为出世哲学和入世哲学。

儒家学派大抵归入前者,道家学说应该属于后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避世之风、经过改良(佛教)的禅宗的兴起,都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文学上的影响

后世的田园派诗人深受老庄影响;而大多文人又接受了儒家‘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精神,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政治上的影响

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

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

后世中国的帝王政治,总得来说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但在这一“总纲”之下也拧结了百家之中其他思想。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3、儒家文化

1)儒家文化的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

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

①黄宗羲:

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简要概括发展历程概况: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2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4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5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7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8晚清(19世纪末):

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

9民国初年:

打倒孔家店

2)评价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积极方面:

(1)重视教育,创造了“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儒家文化强调的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礼仪仁义,是典型的人文主义精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

这一思想表现在政治上有积极的一面:

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的作用。

消极方面:

(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无法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

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3)孔子

4、道家学说

1)道家文化的发展演变

一、秦汉时期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

它是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兼取儒、法、阴阳各家而建立起来的。

从广义上讲,凡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潮,皆可称为黄老之学;从狭义上讲,只有正式托名于黄帝、老子的学说,才是黄老之学。

(一)稷下黄老道家

稷下黄老道家的学说,是以道家自然哲学为根柢的政治哲学或经世之学,其宗旨在“清静无为”,其实际政治意义在于政尚简易,与民休息。

稷下黄老道家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帝王的统治术。

“术”在老子的思想中已有相当的流露,而到了稷下黄老道家,“术”的思想又进一得到丰富和完善。

这些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受到他们的重视和采纳。

(二)汉代黄老之学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的六七十年是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

汉初黄老之学以老子思想为基础,又吸收了先秦各家的思想,对老子的无为思想做了积极发挥。

它强调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目的。

汉初黄老学派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借鉴了《老子》中的“清静”、“无为”、“崇俭禁奢”、“以百姓心为心”等思想,主张采取与民休息、约法省禁、轻徭薄赋的政策。

这套措施在汉初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汉初的黄老之学盛行一时,这方面的著作在当时数量极多,例如最早系统地对汉初黄老之治做出理论总结的、淮南王刘安组织其门客编写的《淮南子》。

二、魏晋时期的玄学

魏晋时期,玄学成为显学。

玄学是以道学的典籍《老子》、《庄子》和《周易》(谓之“三玄”)为本,综合儒道而”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想。

“玄”一词出现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玄学自何晏、王弼、嵇康、阮籍至郭象,经历了从贵“无”的本体论到崇“有”的存有论的一个发展过程。

三、隋唐及其之后的道家

玄学衰落之后,道家思想仍是余绪未绝。

从隋唐及其之后注释《老子》、《庄子》者的数量之众,可窥见一斑。

不过,隋唐之后,道家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

它主要是在道教的阵营中蓬勃发展。

道教学者通过对于老庄思想的阐释和发挥来建立其宗教理论。

于是,有了隋唐时期的道教重玄学和宋元明清时期的道教内丹心性学理论出现的局面。

2)老子与庄子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他的思想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一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5、佛教与禅宗

佛教与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

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

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只不过禅宗所主张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罢了。

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儒释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

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

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

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

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如唐代诗人王维奉佛最盛,如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吃斋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

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

宋朝重显、文莹、祖可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其影响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

但中原地区的石窟雕塑,则逐渐吸收和融合中国艺术的风格,造象也模拟了中国人的形象,当然也保留了印度雕塑世艺术的某些特点。

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达起来,出现了象吴道子著名的宗教画家。

在表现手法上,释迦牟尼在印度的生活,加入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下,使中国人在感觉上更为接近和亲切。

禅宗的出现则直接带动了审美思想的发展,并且渗入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对纯粹美的发现,对中国式的“气韵生动”的发现,以及对形成人与自然融合之艺术精神体系的重大影响。

即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和重构艺术审美思想最重大的意义有二:

一是作为中国画论基础——“气韵生动”概念的形成;二是山水画的创立及其南北宗论。

四、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教、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

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

如果在修行时能摈除一切杂念,佛语就叫“一尘不染”,变为社会语言以后,是非常清洁的意思。

五、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的影响

佛教主张离尘出世,因而寺庙建筑大多在幽深的山林里,形成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

千百年来,各阶层的人们,为了信佛、拜佛、敬佛和护佛的需要,花费大量的资财,人工建造了无数的石窟、佛像、佛塔和佛寺,留下许多有价值的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有的甚至堪称世界奇迹。

国内现存最多的文物古迹就是佛教的。

6、综合方面

1)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精神。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同态度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