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2834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20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

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

11—2运动的快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

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

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

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

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

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

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

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

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

m/s或者是km/h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

20m/s=54km/h=

例题:

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

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11—3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

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

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

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

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

km→m→dm→cm→mm→μm→n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

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

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

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

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

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准备】

器材:

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Ø

演示实验:

(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

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分组实验: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

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

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

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

图一

课堂提问:

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应?

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图二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二).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

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

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

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P15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

物质

速度(米/秒)

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

空气

340

1.0倍

1500

4.4倍

木材(松树)

3300

9.7倍

铁、玻璃

5000

14.7倍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

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声波的接收——耳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了解骨传导。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重点:

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

骨传声。

难点: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

大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

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难点

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教学器材】

1.演示用:

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2.学生用:

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新课教学

1.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

活动1:

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

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

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

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

“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

”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

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

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学生实验。

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

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

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活动2:

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

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置问题,引起猜想。

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

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

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

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

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

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

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

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4一段文字。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

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

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

谁的响度大?

3.音色

活动3:

辨别声音)

(听一听)、(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

”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

(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

“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

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阅读课本“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投影:

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节

四、课堂练习

1.听力题:

2.填空题:

①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②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

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 )不同。

③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 )变低了。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名词、术语较多,如音调、频率、响度、振幅等,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釆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噪声控制的途径

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

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

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第五节声的利用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

【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1、声与信息

计算:

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

小明距离高山多远?

(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烧杯三只,温度计,体温计,冰水,自来水,开水,“冰糖”,两只一次性茶杯及饮用水(每一组学生实验桌上使用的器材)

【演示器材】焦耳定律演示仪 演示温度计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将事先制作好的“冰糖”发给学生,在吃了无数次的冷饮之后,用心去体验“冷”的感觉。

(调制浓的糖水,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冷冻)

2.接着,再喝一口饮用水

师:

有什么感觉?

生:

冷,热。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多媒体显示)

3.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自来水和足够热的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

A.把左手放入冰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B.把右手放入足够热的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为什么同一杯自来水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内有两种差异很大的冷热感觉呢?

看来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事物,然而这种经验和感觉今天遭遇到了挑战,怎么办?

用科学武装自己,勇敢地迎接挑战!

让我们拿起武器,迎接挑战!

二、层层递进,学习新知

1、实验演示,了解原理

对于温度计,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为了使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它,请同学们看一个小实验:

(利用老教材中做“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的器材,在锥形瓶中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煤油,观察加热和停止加热时液面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家中的电热水器,其中的奥秘,下学期我们会详细的学习的,今天我们只是利用它来给瓶中的水加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

液面上升了。

停止加热,继续观察。

液面下降。

平时,你观察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家中烧开水时,如果水壶中的水灌得太满,刚刚开始烧水,水就会溢出。

很好!

这样的现象我们送它一个物理名称──热胀冷缩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可以用酒精、煤油还有用水银的。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各种不同的温度计各有各的妙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常见的玻璃液体温度计,它们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分别有:

装液体的液泡、细内管、刻有示数的玻璃柱,根据液泡中的不同液体通常使用的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2、阅读讨论,了解单位

A.字母“℃”的意思:

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

B.0摄氏度的规定:

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的)。

C.100摄氏度的规定:

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

D.1摄氏度:

0℃和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读作:

37摄氏度。

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读作:

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

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所有的主持人都把温度读作:

100度,1600度。

你认为妥当吗?

出个题目考考你:

“25℃”,你会读吗?

         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

         “28摄氏度”怎么写?

         “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A.朗读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B.讨论“想想议议”中的图4.1—4,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

请大家拿出温度计,读出自己的体温

生A:

(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我的温度计的示数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下降)

生B:

(手中拿的是体温计)我的体温是(注意单位)

手中拿体温计的同学心里平衡多了吧!

其中的奥秘在何处呢?

生C:

我发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