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439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广西来宾市至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西来宾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翌日(yì)敦实(dūn)戛然而止(jiá)

B.蛮横(hèng)寒噤(jìn)不知所措(cuò)

C.瞭望(liáo)龟裂(jūn)强词夺理(qiǎng)

D.拾级(shè)襁褓(qiǎng)目眩神迷(x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拙劣晦暗轻歌漫舞

B.懈怠狡辩相辅相成

C.虔诚推搡穿流不息

D.漫溢弛骋不修边幅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道难题,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

B.立身于风云变幻的世界上,我们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

C.今年广西“三月三”民歌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观摩佳节庆典。

D.时光流逝,相聚时的欢乐情景历历在目,现如今,你又逐梦何方?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于2018年12月在南宁,主要包括“八个一”活动。

B.暑假我们决定去旅游,小丽建议去北海银滩,小兰建议去北京长城,我同意她的建议。

C.为了在南极冰盖建设我国第一个永久性机场,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南极考察其地理因素。

D.经过中越两国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广西葡萄种植业技术首次在越南北部取得新突破。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深夜,小强一人走在黑暗的巷子里,自言自语道:

“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因一点事耽搁,我来晚了。

”张华一边擦汗一边对等候多时的朋友说:

“还请见谅。

C.小马提醒小红:

“过马路不要玩手机,太危险啦!

”小红回应道:

“多管闲事!

D.公交车上小雪冲着身边的小伙子吼道:

“不要再挤了,我都要被挤成罐头里的沙丁鱼了。

6.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②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③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④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⑤端午节,是入夏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A.⑤①④②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②①③④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助某一事物说明道理,即可说明议论,又可用了抒发感情,如《爱莲说》、《马说》。

B.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合称,古代写作中,量词使用较少,例如“一狼径去”“船头坐三人”。

C.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因多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D.古代常用特殊称谓指代年龄,如《桃花源记》中“黄发”指代老人,“垂髫”指代小孩。

8.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他翻译的作品达34部,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

B.傅雷告诉儿子“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告诫孩子想着过去的艰难,以后遇到困难时更有勇气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书名来源于小说中“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这一句话。

D.保尔的初恋对象是丽达,她是个林务官的女儿,曾把《牛虻》一书介绍给保尔,她没有和当时许多青年一样去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壮乡三月三“歌圩”

①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人能歌善舞举世闻名。

他们以歌陈事、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或表露情感、宣泄情绪;或选贤举能、传情择婿,逐渐形成了“歌圩”这种以歌为主的节目盛会。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社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圩”涌去。

②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

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称之为“墩圩。

”相传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歌仙节”。

③壮乡歌圩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古代文献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

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地方就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④壮乡的歌圩每年有好几次,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

⑤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

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会来旁观助兴。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对唱。

有单对、有双对、有集体对。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

⑥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是脱口而出,即兴“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显示出无穷的智慧。

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

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要杂技、舞龙舞凤、碰红蛋、演壮戏等各种娱乐活动。

抛绣球是歌圩节上主要的娱乐节目,也作定情信物。

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了。

⑦如今,壮族歌节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更丰富多彩了。

9.下列关于“歌圩”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歌圩”也称“墩圩”,壮语为“出野外玩耍”之意,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B.“歌圩”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歌仙节”。

C.“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形式多样,唱词丰富。

D.“歌圩”是以唱山歌为主,兼有许多娱乐活动,如抢花炮等,场面热闹,充满情趣。

10.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了众所周知的“歌圩”举办时间,富有吸引力。

B.第③段按照时间顺序,引用典籍内容,介绍了壮乡“歌圩”节的悠久历史,读来真实可信。

C.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指出歌圩节持续的时间,删去之后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D.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主要介绍了歌圩的历史、举办时间、规模特点,娱乐节目等。

1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山歌在壮族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逐渐形成了“歌圩”这种以歌为主的节日盛会。

B.壮乡的歌圩每年有好几次,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每次都很隆重。

C.在歌圩上,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邀请歌”观察对手,得到女方应客就唱“询问歌”。

D.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

它以难倒对方为胜,因此歌词需要苦思冥想,需要智慧。

现代文阅读

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

迟太安

①我去某座城市,事情办完后没有急于返回,而是流连于花月春江的景色。

穿梭于美景之中,正恨自己少生几双眼睛,然而却被不远处的一幕吸引了过去。

②商店门前的人行道上铺着张半米宽,四五米长的黑色橡胶板,上面写满一行行漂亮的粉笔字,写字得雄浑刚正,正是临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内心顿生敬佩之情。

③写字之人是一位双腿残疾的乞讨者,身上衣着非常破旧,他坐在地上用双手挪着身体写字。

这位乞讨者置身于繁华的街市,显得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残疾人的身后还有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小女孩的一只手紧紧地拉着残疾人的衣服,不时抬起头看一眼四周的围观者,另一只手用一根细绳牵着一个红色的小塑料盆,里面散落着几张零钱。

沿街乞讨的人在每个城市都有,像这位残疾人以写字乞讨的却很少见。

一般的乞讨者都以自己可怜的一面行乞,有的甚至是骗子,渐渐的我的同情心变得麻木起来。

包括残疾人身后的那个小女孩或许也并不是他自己的孩子,而是为了博得人们的同情拐来的孩子。

④但这次我却感觉面前这位与其他乞讨者不同,虽说他衣着寒酸,但不邋遢,最值得我欣赏的是他刚毅的眼神。

残疾人看到我望向他,微笑地向我点点头,却没有向我伸出乞讨的手。

环顾四周,周围都是像我一样的路人,他们的神情都是淡漠的。

⑤行乞者并没有因路人的围观而停下写字,看来他早已习惯了世间的人情冷暖。

我虽然并没有完全相信他,但看到他残疾的双腿,身后小女孩那清澈纯真的眼神,还有面前那赏心悦目的书法,我觉得应该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⑥想到口袋里有些零钱,我随手掏出放到小女孩前面的小塑料盆内,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几张小面额的纸币里竟然夹带着一张50元的纸币。

放到他们的塑料盆内,我开始后悔起来,乞讨者说不定就是个骗子,我干嘛要给他这么多钱真想把那50元拿回来,但是周围那么多人,那样做又太没面子。

我正在懊悔自己的过失,小女孩将那张50元的纸币捡出来对残疾人小声说:

“爸爸,这是50元。

”坐在地上的残疾人从小女孩的手里接过钱递还给我:

“先生,谢谢你,你给得太多了,我的字不值这么多钱,这钱请您收好。

”残疾人的话一下撞击到了我的心,让我为自己羞惭起来。

此前,我还在后悔给他们那么多钱。

为掩饰自己内心的愧疚,我蹲下身子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说:

“你别客气,你写的字的确很漂亮,这钱你拿着吧,另外还有件事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带着孩子出来呢?

这孩子是你女儿吗?

”残疾人听到我这样问,向我笑笑说:

“我的老家在山区,我从山上摔下来双腿受伤,为了治腿花光了积蓄,还欠下好大一笔债,孩子的母亲没法再跟着我吃苦,就走了。

没有办法,我只好带着孩子出来讨口吃的。

也有好心人曾救助、收容过我们,我没有了脚,但是我的手还在,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孩子,不想给别人添更多的麻烦了。

我在这里写字,得到别人的施舍,这也算是劳动所得吧,这里头也有别人对我的肯定和尊重,孩子到上学的年龄了,我想尽力送她去。

⑦这个男人的话让周围的人神情为之一震,我心里更加惭愧。

他说得对,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尊严,他的腿断了,还在这里行乞,但他同样有自己的尊严,一个作为正常人和作为一位父亲的尊严,他只想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有尊严地活下去。

⑧我从残疾人手中接过这50元,又将钱包里仅有的200多元现金全部掏出,一起放到小女孩手里:

“小姑娘,这钱是叔叔给你上学用的。

”小女孩接过钱后,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那位父亲正欲推辞,我迅速转身离开了。

⑨在我即将离开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与残疾人的女儿一样大的小姑娘松开爸爸的手,慢慢地走过去,将手中新买的玩具送给了小女孩,孩子直率的纯真让周围的人动容,其他围观的人也纷纷向父女二人伸出援助之手,他们的眼神不再是刚才的淡漠或嫌恶,而是多了些什么,有温暖,也有善意。

(选自《读者》2018.10.30,有删改)

12.文章以“我”对行乞男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括号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吸引

A

麻木

B

相信

后悔

C

 

1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14.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环顾四周,周围都是像我一样的路人,他们的神情都是淡漠的。

(2)残疾人的话一下撞击到了我的心,让我为自己羞惭起来。

15.行乞男人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诗歌鉴赏

16.阅读古诗后答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看似平淡毫无诗意,但明确地交待了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的情景。

B.颔联用“曲”“幽”深”富于表现力的几个词语,写出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C.颈联“悦”字表现作者此时此刻完全消除俗念的内心感受,写出了诗人获得愉悦的精神状态。

D.尾联以静衬动,用仅有的禅院钟磬之音衬出万物之音都消尽的安静,更突出作者向往清静佛门的情感。

四、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文后答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17.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策勋十二转

B.虽有千里之能选贤与能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D.才美不外见明灭可见

18.下面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求其能千里也汝安知鱼之乐

B.其真无马邪其此之谓乎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渔人甚异之

D.策之不以其道去以六月息者也

19.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项是()

A.本文通篇用的是托物言志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明主难遇贤才。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后来常成为一些人用来表示怀才不遇。

D.全文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嘲讽和控诉。

20.把第I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文后答题

河间有游僧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③于佛,而捧盘近之。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④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选自《阅徽草堂笔记》

(注释1①河间:

地名。

②游僧:

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祷:

祈祷④研:

研磨.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佛作引手取物状引:

__________

(2)其佛手必磁石为之为:

____________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23.这则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和启示?

六、句子默写

24.按要求填写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4)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把离别的忧伤一笔带过,转而强调友情的美好从而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李白《送友人》的颔联和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综合性学习

25.某班级正在开展“借古人智慧,扬文明之风”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近期,从高铁“霸座”,到公交“互殴”,发生在公共场所的这些不文明行为乃至违法事件,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强烈谴责,也引发了关于社会文明的思考。

“如何正确看待社会文明”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

(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让步是化解双方矛盾的最佳途径。

”如图与我国古代邻里之间让地三尺最后皆大欢喜的故事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

(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一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对联。

上联:

孔融让梨留美名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人喜欢谎言,人们欣赏真实;没有人喜欢虚伪,人们欣赏坦诚;没有人喜欢卑劣,人们欣赏高尚;没有人喜欢怯懦,人们欣赏勇敢;没有人喜欢逃避,人们欣赏担当……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甚至当这一切美德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人们依然在内心深处小声地表示对自己的欣赏。

请以“欣赏________的我”为题,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篇真是的故事。

要求:

(1)在________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把题目誉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

(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瞭望(liáo)”应读作“liào”,故选C。

2.B

【解析】

【详解】

A.轻歌漫舞——轻歌曼舞;

C.穿流不息——川流不息;

D.弛骋——驰骋;

故选B。

3.A

【解析】

【详解】

大彻大悟:

彻:

明白;悟:

领会。

形容彻底醒悟。

大词小用,不分轻重。

可改为“豁然开朗”或“茅塞顿开”。

故选A。

4.D

【解析】

【详解】

A.“南宁”后加“举行”;

B.代词“她”指代不明;

C.搭配不当,“因素”改为“条件”;

故选D。

5.B

【解析】

【详解】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指未能遇到贤明的君主,与“光线暗看不见人”语境不符;

C.小红的回应很不礼貌;

D.小雪的语气过于生硬,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故选B。

6.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根据“端午节总述——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内蕴随时代发展不断的增加)”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判断。

⑤中“端午节,是……”,点出句子中心;②中的“起源”“最初”;④中“汉魏以后”“屈原、伍子胥”;③“缅怀先贤、忠君爱国”;①句是总结。

据此,正确的顺序是:

⑤②④③①。

故答案为B。

7.C

【解析】

【详解】

“浪漫主义”错,是现实主义。

故选C。

8.D

【解析】

【详解】

保尔的初恋对象是冬妮娅,故选D。

9.B

10.C

11.A

【解析】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B.““歌圩”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这一说法不够严密,原文是“相传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分析。

C.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删去之后表述太绝对化,不能删去。

故选C。

11.B.“每次都很隆重”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

C.在歌圩上,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对手;

D.对歌歌词是随编随唱的;

故选A。

12.A敬佩B欣赏C惭愧

13.示例一:

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为城市街头。

“却被不远处的一幕吸引了过去”吸引读者注意力。

(意对即可)示例二:

结构上,设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

为下文叙写乞讨男人的事迹埋下伏笔。

(意对即可)

14.

(1)“淡漠”本义是没有热情,冷淡的意思。

文中指面对双腿残疾带着小女孩行乞的男人,大家认为这是行乞者以故意卖惨博取别人的同情骗取钱财,因此,大家的表现是麻木、冷淡。

(意对即可)

(2)“撞击”本义是猛然碰上的意思。

文中指“我”被乞讨男人的自尊自强深深感动。

(意对即可)

15.干净利落,例如文章写到“虽说他衣着寒酸,但不邋遢。

”谦虚,文中我给他元钱时,他说“给得太多了,我的字不值这么多钱。

自尊自强,他拒绝了好心人的救助和收容,要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孩子。

(意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2.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

第2段看到乞讨者漂亮的书法,我心生敬佩,第3段因为有过被骗的经历,所以对乞讨者麻木,感情淡漠,第4段看到乞讨者寒酸但不邋遢的穿着,刚毅的眼神,我由衷欣赏,第5段我开始相信乞讨者的遭遇,第7段我为误给了乞讨者50的挣钱而后悔,小女孩的爸爸知道后,礼貌地要把50元还给我,这让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惭。

据此填写。

1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

解答段落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综合分析,此处按题目要求,从二者中任选一项进行分析即可。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这一段:

在内容上主要表达了作者因亲人离世内心的悲伤,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从“终于有了一个家”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强烈的反差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1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1)联系上文“我”以前被假乞丐骗的经历和感受可知,人们之所以“淡漠”,对文中的乞讨者表现冷淡、麻木,是误以为乞讨者跟之前的乞丐一样,是带着孩子来博人同情,从而达到骗钱的目的。

(2)“撞击”本义是猛然碰上的意思,结合前文我还在怀疑乞讨者万一是骗子,而后悔多给了他50元,可知,“撞击”是指乞讨者的本分、善良打动了我,是我心灵受到震撼。

15.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解题思路:

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乞讨男人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手巧;从乞讨男人寒酸单不邋遢的穿着,看出他对待生活的认真,乞讨男人主动提出把50元的钞票还给我,表现他的善良、本分;婉拒别人的供养,坚持靠双手创造自己和女儿的生活,表现了乞讨男人坚强,自尊的性格;即使自己残疾,也要尽力送孩子去上学,表现乞讨男人深沉的父爱。

16.D

【解析】

【详解】

本句考查关键句的赏析。

尾联两句以动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故选D。

17.C

18.A

19.A

20.

(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他真不识千里马吧!

【解析】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A.动词,鞭打/策书;

B.能力/贤能的人;;

C.都同“饲”,喂养;

D.表现/看见;

故选C。

18.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

A.都表示疑问,相当于“怎么”;

B.表反问,难道/表猜测;

C.无实义/代词,指这种景象;

D.按照/凭,靠;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A本文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故选A。

20.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

且:

况且;等:

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