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581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docx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

6、黄河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投影学习目标。

 

二、音乐欣赏:

点击浏览图片并欣赏《黄河颂》。

(紧凑点击图片,进入最后一张时缓缓拉动文字框滚动条)

三、作家作品介绍。

 

课堂练习。

(检查预习:

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五、独立思考、质疑探究: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即“望”字。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文一直在写黄河,标题也是颂黄河,可诗歌最后四句却在写英雄儿女,是离题吗?

3.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是怎样理解的?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六、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小结。

七、对比阅读,拓展练习。

(于天命的散文《黄河颂》)

八、布置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

《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完成《一课一练》。

九、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第二课时 

十、利用综合资源,通过浏览推荐的相关网页,自主深入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十一、课文教学:

 

一直担心这种情感丰富的爱国主义诗歌,难上!

在图像、音视频等感性材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仅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头”和一个自主学习的课件,学生是否会觉得过于枯燥无味呢?

事实上,这种忧虑是多余的。

我借助同学们自己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和本课件,尤其是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意识,再加上播放、欣赏气势雄伟的歌曲《黄河颂》,学习《黄河颂》竟成了一节庄严肃静的爱国教育课。

没见过黄河,但通过诗歌文字描绘及几张黄河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运用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里互读,然后分批朗读(1~30;31~60),最后推选男女学生代表来朗读,课堂的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朗读时声势是一浪赛过一浪。

在朗诵中,我们赞美了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更让我体味到了学生本身就是一股如黄河般彭湃的雄伟力量!

课余时间里,学生利用本课件继续自主地深入地拓展学习。

7、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 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合作探究 

(一)师: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

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

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二)师:

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

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

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三)师:

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

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

在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请细读文章,举例回答。

生四人结组讨论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

作者没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是借助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例如: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

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6.韩麦尔先生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

钥匙比喻什么?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以上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而定,更多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四)师:

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请找出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举例如下: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

2.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联想,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五)师: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请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

(课件展示)

师说归纳中心的方法,生独立思考,归纳: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质疑问难(课件出示重点问题) 

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某些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问题举例:

1.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八)布置作业

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九)总结(播放国际歌)

师:

韩麦尔先生说: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

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记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

教学是主要通过朗读课文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

2.处理文中重点字词(不理解的和重要的),熟读课文,尽量带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国歌,激发学生情感。

同学们,今天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令世人瞩目。

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国曾经走过一段充满艰难险阻和坎坷不平的道路。

在最艰难的时候,正是无数的英雄人物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赢的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这些英雄人物可称之为雄健的国民,这种精神可称之为雄健的精神。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李大钊同志的文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来体会一下作者的豪情壮志,感悟一下雄健精神的内涵。

二、检查预习

1.记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并选三个词连词成段。

逼狭 崎岖 阻抑 回环 曲折 亦复如是

生合作听记,并自选三个词连词成段。

2.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3.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重音、感情等。

2.师生合作读文,教师读第一段,找四名学生读后面几段。

并提出要求:

划出自己不懂的语句;读文后你想说什么?

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师生合作读文后,找生评价;互相交流不懂的语句,师生共同解决;生交流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生说作者的写作思路,达成共识。

写作思路

a.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b.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c.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d.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e.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四、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

1.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揭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标题,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

标题应该怎么读?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师生共同讨论标题的读法。

2.指生有感情的读文,思考:

文中艰难的国运是指什么?

(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当时我国面临怎样艰难的国运呢?

生读文后,其他生评价,师适当点评。

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文中艰难的国运是指:

回环曲折、崎岖险阻;当时我国面临怎样艰难的国运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意思正确即可,师对生的回答尽量给予肯定。

3.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文中所提到的雄健的精神是什么精神呢?

请有感情的读文回答。

生读文后回答: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

“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4.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

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生读文后四人结组讨论回答:

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表现了作者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的雄健豪壮的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师对生的回答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5.领会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后,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生结合作者生平自由谈,可引用作者的名言。

6.你还知道哪些人和李大钊一样,也可以称之为雄健的国民?

(生结合所学,自由发言,列举英雄人物。

7.本文结尾说: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文中提到了很多的“趣味”,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为什么?

(生自由结组讨论后回答。

五、质疑解疑(课件出示重点问题)

四人结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问题示例:

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

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六、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请用“国民之所以雄健,是因为他们……”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自由说。

2.仿写第三段,把“旅行”换成其它词语,用“有时……有时……,”“固是……愈是……愈能……”的句式。

(思考后口头表达。

9、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

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

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

   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

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

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

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如: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

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

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第一段: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

“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

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

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

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业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

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字数不限。

7.《金盒子》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8.《春》有关资料:

《略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摘录)

9.《济南的冬天》有关资料:

《〈济南的冬天〉的绘画美》(摘录)

 

10、木兰诗

 

㈠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㈡教学重点

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⑵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㈢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㈠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

(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㈡探索新知识

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读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需要注意的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扶将著扑朔戎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

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

学生质疑: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

当户织:

户,军书十二卷:

十二,阿爷无大儿:

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

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互文:

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

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

如王昌龄的《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