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772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docx

中考复习专题精选说明文阅读4篇

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及解题策略

一、概括内容方法:

①看标题、首段明确说明对象。

②抓中心句或关键词语概括段意。

③概括归纳明确特征或事理。

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

①确定范围,筛选关键词句。

②归纳整合,发掘隐含信息。

③认真辨别,简洁概括。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1.说明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简明

2.考点题型:

(1)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2)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3)说说“xx”一词好在哪里?

3.答题格式:

针对题型

(1)

(2)的答题格式:

(1)表态:

不能删/换。

(2)定性(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

(3)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或不符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等等)

(4)××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针对题型(3)的答题格式:

理解本义,阐释语境义,分析运用词语对说明效果的作用。

4.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特点的判断。

①运用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②使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③巧用拟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④引用诗句、民间俗语和谚语等。

⑤插入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

⑥使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作者用______等手法,更加生动形象而准确地说明了的_特征。

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四、把握说明顺序及其作用

1.“说明顺序”判断方法:

(1)时间顺序: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古代、现代、今天、下周等)。

(2)空间顺序:

找出相关的表示方位的名词(东南西北、上中下、左右、远近等)。

(3)逻辑顺序:

根据结构特点(首先、其次、再次整体—局部、主要—次要、现象—本质等等)。

2.考点题型:

①全文(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②某几段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

③本文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3.答题方法: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说明对象)加以说明,(首先……,其次……,最后……),使说明更有具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考点题型:

(1)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某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4)从文中(某段)任选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5)请结合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2.答题方法:

(1)答题格式:

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

(说明方法+对象﹢特点﹢作用)

3.常见说明方法的具体作用归纳:

①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

把_和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

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其中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六、如何区分说明的对象:

(1)首先,区分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说明文中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对象往往可以从题目中找出来。

事理说明文中,它的对象不能仅看题目上,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其次,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

值得注意的是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千万不要把局部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七、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1)从文章说明事物的内容着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2)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性词语。

作者为了要在文章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把有关事物特征的句子放在文中显著的位置。

(3)文中没有明确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

2.常考题型及答题思路: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看题目。

事物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是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对象和特征。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分析文章结构,抓段落的中心句(常常是段落的首尾句)。

(2)重点关注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也”“此外”等词语。

例【一】(2020·江西)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痕迹。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斛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断块山的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

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浆有时侯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岀,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

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深远,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也越密集。

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1.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________、山地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进行了说明。

【答案】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河流地貌的发育);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依据第

(2)段中“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这一句可以概括出第一空的答案: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依据第(12)段中的“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这一句可以概括出第二空的答案:

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河流地貌的发育);依据第(15)段中“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这一句可以概括出第三空的答案:

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

请概述。

【答案】在内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被风、流水搬运后形成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

这些岩石在岩石圈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岩浆侵入或喷出又形成新的岩浆岩,并被再次搬运和堆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通读文章,根据第(6)段的“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语句即可概括出答案。

注意语言简洁准确性即可。

3.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试分析。

【答案】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逻辑顺序。

作者先总体介绍山地的类型以及山地形成的作用力——内力,然后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说明顺序的能力。

分析文章第(8)段到第(11)段的说明顺序即可。

分析第(8)段“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可知,总体介绍山地的类型以及山地形成的作用力——内力;第(9)段“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第(10)段“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第(11)段“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这几处语句可以看出,这三段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方面介绍说明对象——山地的形成。

因此采用了逻辑顺序,使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

4.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

【答案】【示例】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介绍山地的形成,按照山地的三种类型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以及火山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

文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文章介绍“火山”的时候说“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例如,如第(3)(4)段分别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分别说明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作用力,条理清晰。

使用了分类比的说明方法;如“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的特点。

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例【二】(2020·辽宁营口)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

魏齐

①据“西昌发布”公众号4月1目下午报道,截至当天13时25分,泸山正面明火全部扑灭,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过人们不会忘记,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大火造成打火队员19人牺牲。

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人们可能会问,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

②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

以此次西昌地区发生的火灾为例,据西昌市人民政府3月31日下午召开发布会介绍的情况,起火后由于风向多变,火情扩散迅速,并伴多处飞火,造成多处多线速燃态势。

截至3月31日16时,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公顷,毁坏面积80余公顷。

③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

以凉山地区为例,该地区仅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超过20座,山区地形极大限制了人员活动,大型灭火器材很难快速抵达现场。

在山区,林火可能发生爆燃,特别是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这就会极大增加灭火危险性。

④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大。

在干旱季节,山区容易形成明显上升气流,加之各种涡流、越山气流影响,往往风向突然发生变化。

⑤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

首先要做到预警早,在火灾萌芽阶段就尽早发现火情,例如通过携带红外传感器的卫星或长航时无人机及时预警,然后“打早,打小”,进而“打灭”。

灭火时,可适当派出消防直升机、灭火飞机等大型装备,此外,国内一些企业也研制出“灭火榴弹炮”“灭火导弹”等一些适合森林灭火的新型“武器”,尽管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论证,但完全可以尝试。

1.选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由西昌和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极其凶险的事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段作用的能力。

一般和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效果相关。

从题目看,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高;首段举出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两个事例,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所举事件,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非常凶险,带来的影响非常大,由这两个有影响力的社会事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往往”不能删掉。

为什么?

“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

【答案】“往往”是通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森林大火发生在气候干燥、气温较高的季节的概率很大,如果删去,语言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

“往往”的本义是指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情况,起限制作用。

这里指森林火灾大多数情况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但是并不绝对。

从说明文语言特点角度分析,如果去掉,久变成森林火灾全都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过于绝对化,与原句句意不符,因此不能删去。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

列举凉山地区高海拔山峰多、救援难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灭火难度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结合“以凉山地区为例”一句可知,本句运用了举例子说明方法,结合“该地区仅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超过20座”一句可知,本句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

作用分析可结合“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这一句分析。

句中列举凉山地区高海拔山峰多、救援难的事实,并且运用具体数字,更能准确说明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灭火难度增加这些特点。

4.认真阅读选文,概括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答案】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比较复杂,山谷之间风向变化比较快。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

结合第②段“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一句的内容可知:

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之一是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

结合第③段文字中“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这一句可知:

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之二十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结合第四段文字中“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大”一句可知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之三是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比较复杂,山谷之间风向变化比较快。

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实战演练】

【三】(2020·内蒙古包头)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夏津,有片古桑林

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

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

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

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

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

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

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

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

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

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音编”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

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

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

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

国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

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喜。

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

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

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美丽诗句。

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教人、抗灾度荒有关。

桑树的果实为桑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

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椹就成了救命粮。

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

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

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

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

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

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

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

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

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作者:

梁衡有改动)

1.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

【答案】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的介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段作用的能力。

本题第①段“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

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说明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

“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说明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

由此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

由具体情况说起,更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列数字。

“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古桑数量之多说明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句中“百年”“千年”“两万余株”“两百余株”应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两万余株”“两百余株”准确地说明了古桑数量之多,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

3.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案】不能。

“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就过于绝对了。

“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

先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