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8952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5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docx

高二生物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

2014-2015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段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3分)(2011•淮安四模)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  )

 

A.

B.

C.

D.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首先根据图示判断出甲、乙、丙、丁是哪一种体液,可先根据单向循环确定丙为淋巴,又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最后剩余的丁即为细胞內液,所以甲、乙、丙、丁分别为组织液、血浆、淋巴和细胞內液,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组织液.

解答:

解:

A、甲为组织液,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组织液,A正确;

B、乙为血浆,血浆中的营养物质需先进入组织液再到达组织细胞,B错误;

C、丙为淋巴,营养物质不经过淋巴,C错误;

D、丁为细胞內液,为细胞内的液体,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了

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成分.

 

2.(3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

 

B.

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

 

C.

缺氧状态下,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无明显变化

 

D.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②,再进入①④,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①②④共同组成内环境.

解答:

解:

A、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血浆蛋白、CO2等物质,不含血红蛋白,A错误;

B、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⑤处的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故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B正确;

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

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②组织液,再进入血浆,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对于内环境组成的理解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3.(3分)(2014秋•惠州期末)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

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

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

解: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

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以组织水肿为题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

 

4.(3分)(2011秋•丹阳市期末)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外界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是内负外正

 

D.

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进行单向传递.

解答:

解:

A、突触小泡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是胞吐完成的,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通过局部电流形成进行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外界刺激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C正确;

D、兴奋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所以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过程,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从突触前膜释放.

 

5.(3分)(1996•上海)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

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

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

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

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考点:

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

感受器是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到底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感觉并作出分析,通过传出神经到底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若传出神经受损,感受器受到刺激,只能传递到神经中枢,产生感觉,不能传递到肌肉,无运动.

解答:

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则肌肉无反应;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能形成感觉.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的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6.(3分)(2014•衡水二模)如图是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生电位1是突触后膜上Na+大量内流导致

 

B.

发生电位2是因为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了

 

C.

神经递质释放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离子转移是产生电位变化的直接原因

 

D.

递质只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这与蛋白质的结构密切相关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电位1突触后膜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电位2突触后膜电位进一步降低,然后又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抑制.

解答:

解:

A、电位1为动作电位,是突触后膜受体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的,A正确;

B、电位2不是抑制性电位,一定是突触后膜上受体接受抑制性神经递质,发生了负离子的内流产生的,并不是神经递质被分解,B错误;

C、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是因为接受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的不同离子转移导致的,C正确;

D、递质只能与特异性的受体结合,这与蛋白质具有特定的结构有关,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对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7.(3分)(2014•江苏)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

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

解: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并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且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兴奋,故A选项错误;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故B选项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故C选项错误;

D、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而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8.(3分)(2011•广东)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

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

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

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解答:

解:

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A错误;

B、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听觉中枢没有关系,B错误;

C、该反射由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有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参与,C正确;

D、小脑主要功能是调节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程度无关,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以运动员的起跑为背景,考查神经调节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要求考生识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能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判断起跑过程中参与调节的神经结构,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3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如图表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b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B.

刺激b点,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C.

刺激c点,电流表的指针会向右偏转

 

D.

若ab=bd,刺激b点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

考点:

突触的结构.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兴奋被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

解:

A、据图分析,b表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A正确;

B、刺激b点,产生兴奋时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B正确;

C、c点位于突触后神经元,刺激c点,兴奋只能传导的d点,膜外电流为自左向右,所以电流表的指针会向右偏转,C正确;

D、若ab=bd,刺激b点,由于兴奋会经过突触,具有突触延搁,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结构突触时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0.(3分)(2011•博山区校级二模)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A.

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

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

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通透性改变从而发生膜电位的变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由题意可知,肉毒杆菌毒素的作用是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而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以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因此肉毒杆菌毒素主要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达到阻遏乙酰胆碱的释放.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

A、乙酰胆碱不是蛋白质,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肉毒杆菌毒素是阻遏乙酰胆碱释放,A错误;

B、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从突触小泡中释放出来的,所以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B正确;

C、肉毒杆菌毒素如果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则突触后膜持续兴奋,C错误;

D、肉毒杆菌毒素只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不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属于基础题.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突触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1.(3分)(2013•宝鸡三模)对健康的实验小鼠依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先静脉注射放射性碘,待小鼠平静后再静脉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素.随后定时测定甲状腺中的放射性强度.则下列各图能反映其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随着甲状腺利用碘元素合成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不断分泌的过程中会导致甲状腺中放射性强度的改变.

解答:

解: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甲状腺细胞利用含有放射性的碘合成甲状腺激素,会导致细胞中的放射性强度不断增加;随着甲状腺激素不断分泌到内环境中,细胞中的放射性强度又不断下降.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3分)(2008•静安区模拟)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引起了线粒体原有功能的改变,即虽然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电子传递但很少有ATP的形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此人(  )

 

A.

食量小,耗氧量低,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B.

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低

 

C.

食量大,耗氧量高,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D.

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代谢的作用,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细胞代谢快,物质分解加快.

2、由题意“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但很少有ATP形成”可知,有机物中能量很少转化成ATP中能量而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解答:

解:

甲状腺激素浓度高,细胞代谢快,耗氧量多,物质分解加快,使人感觉饥饿,含量增大,同时物质分解快使人消瘦,能量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使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本题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解题关键是能读懂“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电子传递但很少有ATP的形成”的内在含义.

 

13.(3分)(2014•江苏)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

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

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4、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

解: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组织,但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故A选项错误;

B、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促进物质代谢,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从而产热增多,故B选项正确;

C、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的直接作用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故C选项正确;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故D选项正确.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4.(3分)(2014秋•滨湖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并不直接向组织提供能量或物质

 

B.

激素与特定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C.

动物激素由细胞产生,由专门管道分泌到血液中

 

D.

激素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促进生长与发育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动物激素的概念,激素的作用和激素调节的特点,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作用,不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力和物质,A正确;

B、激素是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引起受体细胞的代谢活动的变化,B正确;

C、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的,不经专门的管道进入血液中,C错误;

D、激素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促进生长与发育等方面的作用,D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5.(3分)(2011•合肥三模)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②③④⑤过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寒冷刺激引起①过程加强,进而引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升高,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

 

B.

X和Y具有能与甲状腺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Z具有TRH和TSH特异性受体

 

C.

缺碘造成③降低,通过②③促进③⑤加强,引起甲状腺增生,此过程包含分级调节

 

D.

Z具有的TSH特异性受体损坏,将造成TRH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

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从图可知TRH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是促甲状腺激素,X是下丘脑,Y是垂体,Z是甲状腺,寒冷刺激引起①过程加强,进而引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升高,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甲状腺具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缺碘造成③降低,通过④⑤促进①②加强,引起甲状腺增生,此过程包含分级调节,Z具有的TSH特异性受体损坏,将造成TRH分泌量增加,不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解答:

解:

A、寒冷刺激引起①过程加强,进而引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升高,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正确;

B、甲状腺具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没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B错误;

C、缺碘造成③降低,通过④⑤促进①②加强,引起甲状腺增生,此过程包含分级调节,C

错误;

D、Z具有的TSH特异性受体损坏,将造成TRH分泌量增加,不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6.(3分

)(2012秋•金阊区校级期末)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

在各种因素的调节下,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恒定的

 

C.

高血糖是因胰岛B细胞受损而引起的

 

D.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⑥过程均可发生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阅读题干信息,血糖的三个来源是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其中血糖的来源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血糖的去路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

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

解:

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

(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

(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故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