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2934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成分指标选择与设计,要在水平、结构、技术、替代、公平、效率等方面对二级指标所代表的系统板块特征有突出反映,同时要体现指标选择原则、数据来源可靠稳定等要求。

经过反复筛选,碳生产力与能源消费强度、低碳消费系数、人均碳排放水平、碳的就业岗位贡献度、非化石能源比例、森林覆盖率、COD的排放强度、SO₂的排放强度、公交偏好与公交效率、建筑能耗强度、低碳规划与产业政策措施、碳排放管理、监测、统计体系建设等指标进入篮子。

  对应每个成分指标和每一层次指标集,遴选一个或多个核心目标或考核标准,并赋予相应的阈值,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

由于低碳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考虑到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五年规划的特点,考核标准或目标值需要满足评价指标在5年期间可以实现的要求,还要避免由于经济波动和社会政治动荡等造成的对某一年度指标值的影响。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种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

这种方法常见于时下比较流行的各种排名;

另一种是给各指标设定不同的阈值,以是否达到阈值(目标值)为考核标准。

这种方法如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在国际上,还有一种是以实施了某些政策、技术或采取了某种行动,并对政策、技术或行动的执行程度、实施效果进行打分评价。

如瑞士在中国眉山、德州等城市所测试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一种打分评价体系。

本文所构建的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体系,集合了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点。

低碳发展可以理解为以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为了客观度量与评价城市在低碳化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手段、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差距,在对低碳城市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排位工作的关键。

同时,这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城市离低碳发展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城市向低碳转型的努力程度。

  低碳发展排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可以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Force-Status-Response,简称DSR)模型来构建。

DSR框架是研究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被广泛用来构建各种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低碳发展的概念模型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

(1)低碳发展的驱动因素:

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向高产出、低污染、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动力和诉求,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技术导向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等;

(2)低碳发展状态:

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综合度量,能够界定城市在某一时期所处的低碳发展水平,包括人均碳排放、碳生产力水平、低碳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等等;

(3)低碳发展的政策响应:

用以表征城市为促进低碳发展所采取的对策,如征收碳税和消费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公共交通和绿色建筑,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以评价城市实现低碳转型的努力与不足,探讨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低碳发展路径;

或者设定未来某一时期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及不同发展路径的成本。

  综上所述,衡量一个城市低碳发展水平,除了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这一基本背景之外,核心是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及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是否具备低碳发展的潜力,同时要考察城市向低碳转型所付出的努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所构建的低碳发展水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从6个层面构建:

(1)低碳产出指标;

(2)低碳消费指标;

(3)低碳资源指标;

(4)低碳社会指标;

(5)低碳环境指标;

(6)低碳政策指标。

  表1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序号 

成分指标

经济低碳指标 

低碳生产指标 

碳生产力与能源消费强度

低碳消费指标 

低碳消费系数

社会低碳指标 

低碳人口指标 

人均碳排放水平

低碳就业指标 

碳的就业岗位贡献度

资源低碳指标 

低碳能源指标 

非化石能源比例

森林碳汇指标 

森林覆盖率

环境低碳指标 

污水排放指标 

COD的排放强度

毒气排放指标 

SO₂的排放强度的

设施低碳指标 

低碳交通指标 

出行公交偏好与公交效率

低碳建筑指标 

10 

建筑物能耗密度

低碳政策指标 

11 

低碳规划与产业政策措施

规划监管指标 

12 

碳排放管理、监测、统计体系建设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选择的原则

  UNCSD第三次修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具体排位指标的选择需考虑以下原则:

(1)指标简洁,有代表性;

(2)指标可得,各国城市之间具有可比性;

(3)指标选择与政策目标相联系;

(4)社会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相容。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评测指标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一)可比较的一致性原则

  城市低碳发展,是全球关注的共同事业。

由于具有减排成本高昂,对地方城市当期的福利增长贡献较小,外部效应大,全球搭车等特点,评价指标构成与评价数据与结果,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国际气候博弈、全球碳空间分配与GHG排放核查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所以,坚持国际与国内可比较原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国际社会的需要。

  

(二)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率原则

  低碳发展,主要通过低投入高产出来实现的。

高效率是低碳发展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减少污染排放的客观要求。

尤其是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一时不能快速转变的情况下,低投入高产出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碳生产力与低能源投入强度等效率指标是评价与考核低碳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

  (三)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原则

  低碳发展,还可以通过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来实现。

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减少污染排放,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是重要途径。

尤其是技术一时不能快速提升的情况下,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优化等对低碳发展更为重要。

所以,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低碳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等结构优化指标,是评价与考核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原则

  政府公共经济投入与城市低碳设施建设,事关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和谐发展水平。

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标准,要注意全球环境保护与地方环境保护、气候公共福利与其他公共福利之间的合理平衡。

  国际上一般认为,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收入差距小,社会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

低碳发展必须要、也应该要为地方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的收入机会。

碳就业岗位贡献率、污染物低排放强度、低碳出行偏好与低碳建筑比例,与高效率的公交设施等,均是重要评价指标。

  (五)满足基本发展需求原则

  低碳发展,是人类满足其基本发展需求前提下的一种高级发展形态。

这样,要求我们区分人们的基本的刚性的碳消费和有弹性的奢侈的碳消费。

对不同的消费部分,予以不同的评价。

以此转变人们的生活消费模式、消费价值观与消费行为。

碳恩格尔系数,是一个能区分人们的基本刚性碳消费和有弹性的奢侈碳消费的好指标。

  (六)数据稳定可靠原则

  所有用于评价的数据来源要稳定可靠,口径统一,计算准确,收集成本不高,难度不大,保障整个评价工作可操作。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基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基础数据来源有以下几类: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主要有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城市历年统计年鉴、各城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等。

  ——网络数据

  重要的网络数据有碳排放参考数据。

重点查询的国际网络有:

http:

//cait.wri.org、http:

//cdiac.ornl.gov、http:

//ddp-ext.worldbank.org、http:

//data.iea.org、http:

//www.ipcc.ch。

重点查询的国内网络主要是国家各部委机构、各城市政府机构网站。

  ——文献数据

  包括三类:

政府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制定的各种规划、标准等文献,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研究工作者所公开发表的学术报告、著作与论文等文献,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新闻报道与署名文章等。

  ——调研数据

  课题组深入各样本城市进行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

  

(二)数据处理

  一般来说,凡时间序列原始数据要进行真实性与可靠性评估与处理。

受价格影响的数据以2005年为基点,处理成可比价数据。

量纲数据要进行口径、范围与构成的归一化处理。

比例数据和地方数据要进行整体化的归一处理。

用于比较的指标数据要进行标准化与无量纲化处理。

鉴于时间与经费的限制,本排位研究的城市数据口径,在地域上,主要是地级以上城市。

人口为包括户籍人口、暂住半年以上人口的常住人口。

能源消费,包括能源生产、加工转换中的能源使用,工业、农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

  碳排放,包括上述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一切排放。

采用使用端计算法则。

对于使用火电、汽油等二次能源产品的城市,即使火电生产分布在其它城市,火电生产过程中的一次能源投入、电网输电损耗等排放计入火电使用城市。

  (三)指标计算

  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本文所采用的四个关键排位指标。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其他单一指标的排位和综合指标排位,请读者关注本年度国庆节后即将主办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绿皮书2010》新闻发布会。

  1.碳生产力水平指标

  本文使用单位碳排放的GDP产出作为碳生产力水平的标度。

单位碳排放的GDP产出等于城市国内生产总值(2005不变价)除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该指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减排指标之一,也是我国各地“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全社会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化石能的生产与消费有关。

  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

  终端能源消费量:

指一定时期内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

  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

指一定时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含二次能源)之和的差额,是观察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变化的指标。

  能源损失量:

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出于城市间比较的需要,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能源消费口径,必须是终端能源消费,而不是总能源消费量。

这是因为总能源消费中包含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的能源投入。

而火电等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的能源投入,转化为电能后可能大部分输出。

这样,如按总能源消费量计算,火电工业城市的排放会包括大部分输出电能的生产排放,造成比较的基点不公。

从全部城市来看,出现火电输出部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复计算,出现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虚高现象,不利于我国参与世界气候谈判与减排博弈。

  二次能源消费量换算回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方法,以火电为例:

火电发电用煤炭消费量等于火电用电量×

煤炭发电能源转换系数+火电用电量×

电网供电损耗系数×

煤炭发电能源转换系数。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次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二次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换算回一次能源消费量)=全社会煤炭消费量×

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全社会石油消费量×

石油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全社会天然气消费量×

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2.GDP能耗强度指标

  本文使用单位GDP产出的能耗作为GDP能耗强度指标的标度。

计算方法是地区能源消耗除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本指标是国家公布的约束性考核指标,每年由各省级有关部门进行测算并对外公布。

该指标具有多重指示意义。

由于我国的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以煤为主,GDP能耗强度的降低,不仅意味单位GDP产出所伴随的碳排放减少,而且意味烟尘、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能源资源节约水平、能源安全水平与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等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抗能源短缺风险能力的增强。

  3.碳的能源强度指标

  计算方法是地区总能源消耗除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如果没有碳捕获与储存技术,其倒数就是能源的含碳量。

该指标一方面指示城市能源资源的构成、能源供需结构的特点,同时还指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生产、发展、与应用的程度。

  4.人均碳排放水平指标

  人均碳排放水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全市年中常住人口数。

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使用年末常住人口数。

这是一个可以进行全球对比的指标,指标的层级较高。

内涵是人均能源消费。

从全球碳预算与排放管理的角度看,它是一个终极考核指标。

在国际碳空间分配博弈过程中,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

但从地方城市低碳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它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评价指标。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结果

  我们选择GDP总量与人均GDP均居全国前列的1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测算与研究。

现已完成了2005年到2009年五个年度,共计12个指标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工作。

这里仅公布2008年四个指标排名前五位城市的相关数据。

  

(一)碳生产力水平排位前五名城市

  单位碳排放的GDP产出,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倒数。

碳生产力水平越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越低,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相应也就越高。

所以,从每吨CO₂排放所提供的万元GDP产出指标来看,深圳名列第一,珠海、厦门分别排第三与第四。

这些特区城市,产业结构较轻,能源利用效率高。

台州排第二、湛江名列第五,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如表2)。

  表2 

碳生产力水平前五名城市数据

城市

深圳

台州

珠海

厦门

湛江

万元/吨CO₂

0.795

0.736

0.714

0.698

0.677

名次

1

2

3

4

5

  

(二)GDP能耗强度排位前五名城市

  单位GDP的能耗,与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指标高度关联,具有较强的政策涵义。

如果全国各地能源碳强度一致,它就可以作为碳生产力水平指标的替代指标。

由于我国各地能源碳强度比较一致,所以,按GDP能耗强度排位前五名城市与碳生产力水平排位前五名城市也比较一致。

但毕竟各地能源碳强度存在差别,这导致特区汕头取代湛江,进入低碳发展前五名城市行列。

台州仍然排名第二,印证其在碳生产力水平排位第二具有合理性(如表3)。

  表3 

GDP能耗强度前五名城市数据

汕头

吨标煤/万元

0.544

0.560

0.600

0.603

0.632

  (三)能源碳排放强度排位前五名城市

  能源碳强度越低,城市低碳发展基础就越好。

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强度与城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重、石油的比重、天然气的比重、水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重,对排位的影响相当大。

值得注意的是,湛江在这个指标中再次进入前五名(如表4)。

  表4能源碳排放强度前五名城市数据

西宁

上海

成都

兰州

吨CO₂/吨标煤

2.092

2.147

2.193

2.234

2.24

  (四)人均碳排放水平排位前五名城市

  按人均碳排放水平排位,前五名城市为湛江、张家界(7.26,0.02,0.28%)、汕头、连云港(6.44,0.02,0.31%)和南宁(如表5)。

其中湛江排位第一。

由于人口因素的介入,前五名城市的排位再次出现了变化。

可见,城市低碳发展排位,远比经济发展排位复杂。

同时,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低碳发展状况不一定很好,水平不一定很高。

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台州、湛江、西宁等,也可以在城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中得到较高的评价,位居前列。

这表明,低碳发展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来说,是一次大好的跨越性发展机遇。

  表5人均碳排放水平前五名城市数据

张家界

连云港

南宁

吨CO₂/人

1.974

2.317

2.693

2.878

3.106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编辑:

张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