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0423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

五单元

共赢

17同甘苦共患难

48

出自:

《诗经·秦风·无衣》

全文: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直译: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扩展资料: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故事背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民众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同时亦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谁说我们贫穷,我们跟你一样也有战袍。

就要出兵打仗了,我们已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们与您同仇敌忾,共同抗敌!

点睛

战士们从穿衣到作战始终患难与共。

这种携手并肩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是成就自身取得成功的关键。

正如国语所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50

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

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

诗曰:

“中田有庐,疆场有瓜。

18识大体顾大局

51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说:

“管仲不是仁人吧?

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做了桓公的相。

”孔子说:

“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

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点睛

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老百姓受到了恩惠,所以孔子赞美他是仁者。

胸怀大志,心有大局,不计个人得失荣辱,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责任担当。

53

白圭②曰:

“丹之治水也,愈③于禹。

”孟子曰:

“子过矣④,禹之治水,水之道⑤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⑥。

今吾子⑦以邻国为壑。

水逆⑧行,谓之洚水⑨,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⑩也。

吾子过矣。

译文

白圭说:

“我治水患的水平,要超过禹。

”孟子说:

“你错了。

大禹治水,是遵循水的道路,所以大禹以四海为蓄水的沟壑。

如今先生你却把邻国当做蓄水的沟壑。

水逆向而行,就称之为洚水,所谓洚水,就是洪水,是人民所厌恶的。

你搞错了。

”[1]

——(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下》

②白圭:

战国时水利专家,名丹,字圭。

③愈:

超过

④子过矣:

您错了。

子:

表敬意的对称词。

⑤道:

法则,规律

⑥壑:

沟。

⑦吾子:

对人表亲切地称呼。

⑧逆:

逆向

⑨洚水:

水不遵道而流,即洪水。

⑩恶:

憎恨

道理

一个小家,在处理灾难的时候,既要有利于自己,又不要危害邻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叫有仁爱之心,有君子气度。

一个国家,在处理祸患的时候,既要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又要不危害邻国。

这才叫有仁爱之心,有大国风范。

[2]

成语

以邻为壑:

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19正其义谋其利。

54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点睛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虽然人们渴望富贵,但只有按照道义的原则获得“富与贵”,才是正当的,合理的,虽然人们厌恶贫贱,但只有用正当的方式摆脱“贫与贱”,才是可取的。

因此明辨义利关系,确立正确的取舍标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56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出处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译文

“义”是用来养心的,“利”是用来养身的。

赏析

人不仅需要精神上的需求,更需要物质上满足,追求物质利益必须在“义”的规范下进行。

“义”与“利”对于人的生存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只要“义”而舍去“利”,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失去了生存,追求“义”的存在还有什么义意。

如果只讲“利”不要“义”,那么人就失去了约束自己野性的条件,人就会为“利”而不择手段,这时社会就会混乱,没有秩序。

把握好“义”与“利”的尺度,是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关键之所在。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

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

句子出处: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译文

天降生了人类,并让人产生了义和利的念头。

利是用来给养自己的身体的,义是用来修养自己的内心的。

心中没有义,就谈不上快乐;身体得不到利,就谈不上安适。

义,是修养内心的;利,是给养身体的。

身体并没有内心重要,所以没有比修养身心更重要的了。

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

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

20重情义知分享。

57

原文:

齐宣王问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

”曰:

“民犹以为小也.”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二、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道:

“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

“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又问:

“象这样狩猎场大吗?

”孟子说:

“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

“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

“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

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样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一样,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

点睛

义不仅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腔热血、古道热肠,重情义能温暖人心,只分享才受人尊重。

古圣先王之所以受民众拥戴,垂范千古,是因为他们心中装着天下百姓,周文王的园林虽大却于天下百姓同享。

齐宣王的园林虽小,却独占独享;人心向背也就可想而知了。

59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译文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

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

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

⑴天末:

天的尽头。

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

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⑵君子:

指李白。

⑶鸿雁:

喻指书信。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⑷江湖:

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

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⑸命:

命运,时运。

文章:

这里泛指文学。

这句意思是:

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⑹魑(chī)魅:

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过:

过错,过失。

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⑺冤魂:

指屈原。

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

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

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⑻汨(mì)罗:

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杜甫中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13个义项展开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六单元

君子之品

21义以为质

60

凡奸人之所以起者,以上之不贵义,不敬义也。

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

今上不贵义,不敬义,如是,则天下之百姓,皆有弃义之志,而有趋奸之心矣,此奸人之所以起也。

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

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①也。

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

(选自《荀子·强国》)

译文

道义,是内能调节人而外能调节万物的,是上能使君主安定而下能使民众协调的东西,内外上下都能调节,这是道义的实质啊。

这样看来,所有治理天下的要领,道义是最根本的,而守信用在其次。

古时候夏禹、商汤立足于道义、致力于守信而天下大治;夏桀、商纣抛弃了道义、违背了信用而天下大乱。

所以做君主的,一定要慎重地对待礼义、致力于忠诚守信,然后才行。

这是做君主的最大根本。

点睛

义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君子晓明道义,节操高洁;小人汲汲于利,品行低劣。

能否遵守道义,是判别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

62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春秋

出自: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

译文

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干.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诚实,乃君子之道也

22安贫乐道

63

原文: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战国孔子《论语·学而》

译文:

子贡说:

“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原文】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

里仁篇

【翻译】孔子说:

“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子曰: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①。

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卫灵公篇

【注释】

①馁(něi):

饥饿。

【翻译】孔子说:

“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

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棒禄。

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

点睛

人应该致力于道义的追求,而非衣食的享乐。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救民于水火,他周游列国,陈蔡绝粮,不正是“忧道不忧贫”的典范吗?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生活态度。

65

【原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①。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②,不营产业③。

常丐食诵《诗》④,虽家无斗储⑤,意怡如也⑥。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欢笑而谓之曰:

“卿不闻朱买臣之妻邪⑦?

”时闻者多哂之⑧。

欢守志弥固⑨,遂为通儒⑩。

(出自《晋书·儒林传》)

【注释】

①乐陵:

县名。

属山东省。

②耽(dān)学:

专心研究学问。

耽:

沉迷。

③营:

谋求。

③丐:

④乞求。

⑤斗储:

一斗粮食的贮存。

⑥意恰如:

内心还是安适愉快。

怡;愉快。

⑦朱买臣:

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

其妻嫌他贫穷落魄,离他改嫁。

朱买臣50岁时,经同乡推荐做官,曾任老家的地方官会稽太守。

⑧哂(shěn):

讥笑。

⑨弥固;更坚固。

⑩通儒:

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今译】

王欢,字君厚,是乐陵县人。

他安于贫困,乐守圣贤之道,专心研究,沉迷于学问。

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经常是边讨饭边朗读《诗经》,虽然家里存粮不多,但他的心境却始终保持和顺愉悦。

他的妻子对此感到优虑,有一次就焚毁他的书籍,并要求离异改嫁,王欢却笑着对妻子说:

“你没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吗?

”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讥笑他。

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

23内省不疚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

”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

颜渊篇

【翻译】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

孔子说:

“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

“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

”孔子说:

“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原文】

孔子曰:

“是何言也!

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12),故内省(13)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天寒既至(14),霜雪既降。

吾是以知松柏之茂(15)也。

【翻译】

孔子说:

“君子能通达道理的叫做通,不通达道理的才叫做穷。

现在我孔丘坚守仁义的道理而遭到乱世的祸患,怎能说是穷困呢!

所以,自我反省而不愧疚于道,而是面临灾难不失掉自己的德行。

寒天来到,霜雪降落,我这才知道松柏树的茂盛。

点睛

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

”一个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就能养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做人做事凭良心,只有做到问心无愧,内省不疚,我们的心境才会安宁,才能体会到君子之乐。

24恭而有礼

69

【原文】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

“讲究信用而合乎事实,说过的话是可以得到实践的。

恭敬而能合乎礼节,这样才能远离耻辱。

所以依靠的都是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也是值得尊敬的。

【圣贤智慧】

有子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孔门心传,说明了“信”和“恭”对于个体来说的可能和必要,说的非常具体和实在。

口口说诚信,处处行恭敬,诚信与恭敬作用到自身,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两者在现实生活中是有限度的,不是随便怎样都是正确。

季布一诺千金,这是诚信,但是乱许诺,不实事求是,这就不叫诚信。

只有符合实际的诚信才能付诸实践,才能的到应验。

所以诚信的核心就是要合乎“义”,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不合乎义的诚信等于空话。

同样恭敬也要合乎礼仪道德,只有在道德礼仪规范内的恭敬才是可取的,否则就会流于谄媚,取媚于人必受耻辱,这是不言而喻的。

因而恭敬必须合乎礼仪。

诚信而合乎事实,恭敬而不悖礼,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做事可靠,受人尊敬的人。

【原文】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译文】

凡是使用血气、意志,智慧和思虑的时候,遵循礼法就通达顺利,不遵循礼义就产生谬误错乱,行为就会迟缓怠惰;在吃饭、穿衣、居处及活动的时候,遵循礼义的行为就会和谐适当,不遵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人的容貌、态度、进退、行走,遵循礼义就一温一雅可亲,不遵循礼义就显得傲慢、固执、邪僻,粗野。

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做事情不讲礼义,事情就办不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能安宁。

点睛

谦虚谨慎,恭敬有礼,可以使人免于蒙羞受辱。

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应遵礼而行,一个人不知理,难成大器,一个国家不守礼,难得安宁。

71

【原文】

体恭敬而心中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向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荀子》

【译文】

劳累辛苦的事就争先去做、致富致乐的事就让给别人,正直诚信,紧守法度明察事理。

可以走遍天下,即便他身处蛮荒之地,人们也同样会尊重他。

七单元

君子之行

25.慎其独也

72

《礼记慎独》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容颜。

这样才能说自己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独处的时必须谨慎地对待,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就什么坏事都会做。

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

而摆出自己的美德。

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是看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这样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说人诚信在心中,自然而然就流露到外表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独处的时候必须谨慎地对待。

点睛

慎独是人格修养的崇高境界它要求一个人有坚定的意志、超强的自制力,尤其是在无人监督、约束的情况下,凭着高度的道德自觉,按照礼仪规范去行动,做一个内心诚实、胸怀坦荡的君子。

74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

翻译

个人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小心,在不明显隐蔽细微处,大众不知晓的地方也要如平常一样谨慎。

不论细微处还是开放处也要谨慎;明显的,隐微的,表面的,外在的,没有不需要谨慎的,这就是所谓的意念诚实。

26反求诸己

75

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翻译

:

关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你就应该反省自己的真爱够不够。

管理别人却没有管好,就应该反省自己的才智够不够。

待人以你却得不到礼貌的回答,就应该反省自己的够不够恭维。

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都应该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自己行端正,天下人自然都会归向你。

点睛

我们做任何事情,遇到问题、遭遇挫折甚至面对失败时,正确的态度是自我反省,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77

【原文】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①,则远怨矣。

【注释】

①躬自:

亲自。

【翻译】

孔子说:

“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解读】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于是纠纷和矛盾就产生了。

孔子历来主张主动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也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多替别人考虑,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要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不能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

一旦发生了矛盾,不能一味地指责别人,甚至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去,而要多“反躬自省”,作好自我批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就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责己严待人宽,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

他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很多情况下,还反其道而行之,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别人的做法统统都是有毛病的。

究其原因是人们的虚荣心在作祟,人人都爱面子,都想让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不能不犯错,那就只好让尽量少的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失误。

因此,很多人犯了错,不管别人原谅不原谅,自己先原谅自己,为自己找托词,先把责任推干净。

另外,这类人还常常通过苛责别人抬高自己。

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即便自己也不高明,但也被那些被自己贬得“更不高明'的人衬托得高明起来了,这就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唐代宰相韩氵晃不仅精明强干,而且是个出色画家,按说应该成为一代名相。

但是,因为为人苛察,总在鸡蛋里挑骨头,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

史书这样评价他:

“然苛克颇甚,覆治案牍,勾剥深文,人多咨怨。

,'在他做宰相的时候,主管度支的元瑪不愿同他一起督运漕粮。

韩氵晃很没面子,便千万百计找茬,一次次诬告元诱,最终把他贬为雷州司户。

朝廷上下,都为元瑪叫屈,鄙视韩氵晃。

韩氵晃总是指责他人,下属都怨声载道,但对他又无可奈何,便编故事坏他名声。

有一本叫《前定录》的书,写了这么个故事,说韩氵晃做宰相时,让一位官员来见自己。

那个官员来迟了,韩氵晃便让人鞭打他。

那人说:

“还有人管着我,所以迟到,请大人饶恕。

”韩氵晃说:

“你是宰相下属,还有谁管你?

'那位官员说:

“是阴司的阎王'。

韩氵晃问他在阴司主管何事,那人说:

“主管三品官以上的饮食。

'韩氵晃说一那好,你能说出我明天是吃什么,我就饶了你?

”那个官员写下来,第二天果

1、原文:

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2、译文:

孔子说:

“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3、解读:

也就是说君子遇事会依靠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也靠自己努力,结果自己承担;而小人则依赖别人,遇到问题也会怨天尤人。

27敏行慎言

78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翻译

孔子说: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翻译】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

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解读】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在“言语”一科中,这也说明了子贡本人在言辞方面是比较擅长的。

子贡虽然善辩,但是也有言多失礼的地方。

孔子在此处的这番言论,意在教育子贡,说得再好都不如做得好更让人信服,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例。

“先行其言而后从”的意思是说,君子应先做后说,不能眼高于顶。

说得再好而不付诸行动,属于本末倒置的行为,这种人永远也成不了君子。

这些人大多是些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有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进而说些大话空话,最终一事无成。

在孔子眼中,君子就是有德行的人、为学之人。

他们会先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等到自己成功之后,才会告诉别人自己当初的想法。

比方说君臣父子之道,仁义礼智信之德,在讨论这些之前,只有自己先做到了,才能挺直腰板讲给别人听。

有着这种先做后说的行为的人,就是实实在在的君子。

对言行次序,荀子作过总结,即: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也就是说只有能说能干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只要是自己提倡的,就应该事事走在前,干在前,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做好别人的表率。

考察孔子本人的做法,不难发现,他在教育弟子的时候,就注意行在言先,所以,他的“身教”明显多于“言传”。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敏于行而慎于言,成为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