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06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寒论》重点方剂文档格式.docx

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

4、蓄水证证

蓄水证的证治。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

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6、桂枝人参汤

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温中解表。

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

7、大陷胸汤证

大结胸的证治。

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8、小青龙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

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炙甘草、芍药、五味子)

9、半夏泻心汤证

辩柴胡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法。

寒热错杂,中焦痞满

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

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

10、栀子豉汤证

阳明热证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热扰胸膈。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苔薄黄或黄白相兼。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11、真武汤证

阳虚水泛的证治。

肾阳虚衰,水邪泛溢。

心悸头眩,身瞤动,肢体颤动欲倒地,或水肿,苔白,脉沉迟。

温阳利水。

真武汤(茯苓、白术、芍药、附子、生姜)

第二章——阳明病辨证论治

1、猪苓汤证

阳明热盛阴伤水气不利的证治。

热盛阴伤,水热互结于下焦。

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

清热利水滋阴。

猪苓散(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2、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燥热致烦的证治。

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腹胀满,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

泻热和胃。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3、麻子仁丸证

脾约证的证治。

胃热肠燥津亏。

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

泻热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麻子仁、大黄、厚朴、枳实、芍药、杏仁)

4、白虎加人参汤证

阳明里热炽盛的证治。

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清邪热,益气津。

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粳米、甘草、人参)

5、湿热发黄三方证(茵陈蒿汤为主)

(1)茵陈蒿汤证

湿热发黄的证治。

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腑气壅滞。

身黄如橘,目黄,小便深黄而不利,身热无汗或头汗出,齐颈而还,腹微满,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或弦数。

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茵陈蒿、大黄、栀子)

(2)栀子柏皮汤证

湿热发黄,热重于湿的证治。

湿热相合,热重于湿,壅滞三焦。

身黄目黄如橘色,发热,小便不利而色黄,口渴,心烦,舌红苔黄。

清解里热,泄湿退黄。

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甘草)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湿热发黄兼表的证治。

湿热内阻,风寒外束。

身黄目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发热恶寒无汗,或见身痒。

清热利湿,解表散邪。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杏仁、生姜、甘草、大枣)

第三章——少阳病辨证论治

1、小柴胡汤证

少阳病的证治。

邪犯少阳,肝火内郁,枢机不利。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小柴胡汤(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2、大柴胡汤证

少阴病兼阳明里实的证治。

少阳枢机不利,阳明腑实结聚。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心下急或痞硬,呕不止,大便秘结或下利不爽,伴见小便色黄,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

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大柴胡汤(柴胡、大黄、枳实、半夏、黄芩、大枣、生姜)

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

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心烦,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栝楼、黄芩、牡蛎、甘草)

4、柴胡桂枝汤

少阳兼太阳表证的证治。

邪犯少阳,太阳表证未解。

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胸胁心下微满,微呕,伴有舌苔薄白,脉浮弦。

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桂芍)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的证治。

邪犯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胸胁苦满,心烦心悸,惊惕不安,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痛,不可转侧。

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大黄、铅丹)

6、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少阳郁热内迫阳明下利或呕的证治。

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升降功能失职。

下利灼肛,或下利黏腻不爽,甚至里急后重,腹痛,或见呕吐,伴见发热、口苦,小便短赤,脉弦数。

清热止利,或兼和胃降逆。

黄芩汤证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或加半夏、生姜)

第四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1、太阴病本证

太阴病的证治。

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腹满而吐,自利不渴,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轻者理中汤,重者四逆汤(人参、白术、甘草或甘草、附子、干姜)

2、太阴腹痛证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

(1)桂枝加芍药汤证

脾伤气滞络瘀。

以腹满时痛为主症,饮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通阳益脾,活络止痛。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倍用芍药)

(2)桂枝加大黄汤证

脾伤气滞络瘀,瘀滞较甚。

在上证基础上腹痛较剧,疼痛拒绝按,或伴便秘。

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化瘀导滞。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

第五章——少阴病辩证论治

1、四逆汤证

少阴病阴盛阳衰的证治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四肢厥逆,身蜷恶寒,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微细。

温肾回阳。

四逆汤(甘草、附子、干姜)

2、通脉四逆汤证

少阴阴盛格阳的证治。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手足厥逆,反不恶寒,其人面赤,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通脉四逆汤(甘草、附子、干姜)

3、真武汤证

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

腹痛下利,四肢疼重,小便不利。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4、附子汤证

少阴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

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口中和,脉沉。

温阳散寒,镇痛除湿。

附子汤(附子、人参、茯苓、白术、芍药)

5、吴茱萸汤证

少阴阳虚阴盛,浊阴犯胃的证治。

肾中阳虚,寒邪上干于胃,浊阴上逆。

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吐利。

温胃散寒,暖肾降浊。

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6、桃花汤证

少阴虚寒下利便脓血,滑脱不禁的证治。

脾肾阳虚,大肠滑脱。

腹痛绵绵,下利不止,便脓血,色赤暗,白多红少,小便不利。

舌淡,苔白,脉沉弱。

温涩固脱。

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

7、黄连阿胶汤证

少阴病阴虚火旺的证治。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心烦难卧,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滋阴清火,交通心肾。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

8、四逆散证

少阴阳郁致厥的证治。

少阳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四肢厥逆,或见腹痛,泄利下重,心下悸,小便不利。

疏畅气机,透达郁阳。

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第六章——厥阴病辨证论治

1、乌梅丸证

蛔厥的证治。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时静时烦,腹部和胃脘疼痛时作时止,剧痛时手足厥冷,有吐蛔病史,发作与进食有关。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乌梅丸(乌梅、细辛、桂枝、黄连、黄柏、当归、人参、蜀椒、干姜、附子)

2、当归四逆汤证

血虚寒凝所致厥逆的证治。

血虚寒凝,血行不畅。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或见身疼腰痛,肢节疼痛,或见月经愆期,痛经。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

3、白头翁汤证

厥阴热利的证治。

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下利便脓血,血色鲜红,伴有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热象。

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