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1032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煤屑(  ) 幽僻(  )  踱着(  )

霎时(  )倩影(  )弥望(  )

鹢首(  )羞涩(  )敛裾(  )

梵婀玲(  )蓊蓊郁郁(  )酣眠(  )

【答案】 xiè pì duó shà qiàn mí yì sè jū fàn wěnɡ hā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纤

  

(2)挨

(3)脉

(4)浅

【答案】 

(1)xiān qiàn 

(2)āi ái (3)mò mài (4)qiǎn jiān

2.语境辨析法

(5)参(  )加这次人参(  )交易会的买家,年龄上有点参(  )差不齐。

(6)薄(  )暮时分,小男孩左手拿着一张薄(  )饼,右手攥着一把薄(  )荷糖,站在村口直哭。

【答案】 (5)cān shēn cēn (6)bó báo bò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5)

(6)

【答案】 

(1)缀 辍 啜 

(2)棹 淖 悼 (3)梢 稍 (4)渺 缈 (5)嬉 嘻嘻 (6)惦 掂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

(1)蓊蓊郁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精打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隐隐约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树木茂盛的样子。

(2)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3)不明显,不清楚。

2.理解辨析

(1)幽僻·偏僻

幽僻:

指幽静而偏僻。

偏僻:

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前者除了强调偏僻外,还强调幽静;而后者没有。

(2)斑驳·斑斓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本文中有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

斑斓:

灿烂多彩。

前者侧重色彩纷杂,而后者强调灿烂多彩。

(3)丰姿·风韵

丰姿:

美好的风度姿态。

风韵:

风度神韵;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前者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而后者侧重用于女子。

3.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五彩斑驳的海底世界使他目不暇接。

(  )

(2)他宛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没精打采的,可能是因为事业不顺利而受了刺激吧。

(  )

(3)他已经57岁了,可镜头前的他依旧精神蓊蓊郁郁,帅气不减当年。

(  )

【答案】 

(1)× 此处强调海底世界色彩灿烂多彩,故应用“斑斓”。

(2)√ (3)× “蓊蓊郁郁”只能形容树木。

[常识·速览]

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语文教育家、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48年,因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而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同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的时候。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面对黑暗现实,作者看不到希望和前途,因而迷茫惆怅。

本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正是这种背景在作者心中的投影。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对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的描绘,展现了月下荷塘的令人“惊异”的美,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的淡淡的哀愁。

[文脉·梳理]

【答案】 ①正面写月 ②惦念江南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理解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直接抒怀的句子是全文的“文眼”,表现出作者内心难以释怀的某种“不宁静”的情感,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有淡淡月光的今晚比,突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的特点,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二、阅读课文第4~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作者在第4段文字中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景物

特点

【答案】 ①月下荷叶 ②月下荷花 ③月下荷香 ④月下流水 ⑤繁盛茂密 ⑥洁白袅娜 ⑦若有若无,断断续续 ⑧饱含深情

4.第5段中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感受,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两者。

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给原有的意境增添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5.第6段中作者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本想寻一宁静的环境使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却未能如愿。

这寂夜里的蝉声和蛙声更反衬出作者心中的孤独与寂寞。

作者内心的哀愁与苦闷无法排解,当然伤感。

三、阅读课文第7~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边没有得到排遣,作者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获得解脱。

■合作探究·····················································································

7.本文中的《采莲赋》这段内容在原来的教材中被删去了,后来又将这一段放了回来。

你认为这一段是保留好,还是去掉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应该删去。

因为不管是对采莲人的描写还是对采莲生活的描写都是自由快乐的,而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不宁静”“淡淡的哀愁”,两者不太吻合。

而且“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一类文字,可能会诱导中学生早恋。

况且这段文字古奥难懂,删掉它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示例二)应该保留。

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场景,本身就说明作者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

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本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准确生动地描写了月下荷塘素淡朦胧、恬静幽美的景物,在景物描写中表达了孤独苦闷而又无奈的情绪,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而且这些情绪都是隐含在朦胧素淡的景物描写之中,体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

2.写法指导

情景交融三要

散文中的景,绝不仅是自然之景,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起来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散文中的情,也不是空洞的情,而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的情感过程。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那么,在散文写作中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呢?

(1)要选择好景物。

你想要表现什么样的心情,就选择最能表现你心情特点的景物来写。

景物的哪一个方面的特点最吻合你情绪的特点,就抓住哪一个方面进行描写。

(2)要营造好意境。

选定了你所要描写的景物之后,就应该开始着力刻画这些景物的相关特点。

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景物描写能否成功地传递出情感,具有生命力,不再是冷冰冰的死物,就要看这个环节的功夫了。

这里给大家推荐几种从大家名篇中总结出来的技巧:

①使用适当的修辞。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莫过于比喻和拟人。

在比喻方面选择不同的喻体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拟人是促成情景交融的最佳方式,将人的情感直接赋予景物,用人所熟知的情感直接写景。

②使用带有情感倾向的修饰语。

写同一个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修饰语,由于修饰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情倾向,所以我们在接受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感染。

③直接使用语气词。

在朱自清先生的《绿》中,作者写道:

“那醉人的绿,……满是奇异的绿啊。

”不难发现,作者此时要表达的喜悦,就要归功于“呀”“唉”“啊”之类的语气词了。

别看这些语气词不起眼,如果用在景物描写中,便可以直接传递出作者的情感。

④选用合适的句式表达。

不同的句式选用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帮助。

短句可以表达出明快、跳跃的情绪,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写道: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而长句就显得比较沉稳、平和。

整句读上去整齐有气势,而散句则更适合于抒发舒缓的情绪。

(3)要拓展好意境。

一篇好的文章不能写得太实,有时运用一下联想和想象,对前面所营造出来的意境进行适当的拓展,将与之相关的虚境加以描述,进一步强化文章的情感,能使文章虚实结合,达到一种更空灵的境界。

例如,《荷塘月色》在写完荷塘这个实境之后,又向我们勾勒出江南采莲的虚境,以虚境的繁华反衬出实境的落寞,作者的情感至此得以深化。

3.迁移运用

请运用此手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300~4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昙花,一现。

至今不能忘却初见昙花的惊异——月光如练,凉风如水,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如精灵般超凡脱俗,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啊。

但,如此短暂。

为这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流泪,没有犹豫地凋谢,只留给人无限的慨叹与留恋。

生命,理应如此;美,理应如此。

再娇艳的花,也会一天天老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但永留芳华于人世,不曾让任何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昙花之美,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

不要说它们太短暂,不要说它们不能长久,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在最恰当的时候,从内心挣出,展现给尘世一抹亮色,一点孤傲,一怀感伤。

一次情怀的感动,可以让它们的生命因此延长几千年——世间最好的保留之地便是人心的记忆,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的美,何尝不逾越千年呢?

不要再驻足于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沉溺于现实的享乐,因为没有用不完的财富。

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短暂的生命,却美得极致。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生活中总有不顺心、不如意甚至悲观失望的时候,这时该怎么办?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排解方法。

朱自清选择了荷塘,选择了到自然中去看美景。

他用优美的文笔将荷与月融合起来,为我们创造了一片和谐、自在的艺术天地,同时也给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营造了一个暂时的栖息场所。

《荷塘月色》是一首别致的月光曲,是纤巧的心灵之手在自然美景的琴弦上弹出的天籁。

透过它,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那颗敏感的心,触及了那个多愁善感的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应用角度】 “心境”“人与自然”“精神家园”等。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2.精彩应用

精神家园是让人心灵充实洒脱的基石,是人自信、自足的精神源泉。

拥有了精神家园,就会拥有一份淡定与富足。

屈原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世道上,“虽九死其犹未悔”;范仲淹即使被贬到荒郊野岭,却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世人为之心驰神往,但他在身患重病时,宁可全家饿死也不领美国的平价面粉,表现了中国人的傲骨……他们营造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心灵圣地,可谓精神富翁。

美好的精神家园,即使只是站在它的门口窥探,也能为之怦然心动。

因为那里总是四季如春,明媚迷人,那里一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栖息地,是我们接受精神洗礼的殿堂,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的力量。

正如周国平所言: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佳作·领悟]

冬 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

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

“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出两句诗道:

“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亮点借鉴】

1.学结构

文章由三个过往生活的画面组成:

一是父子同食豆腐图,二是与朋泛舟西湖图,三是和妻相守台州图。

作者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展示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

2.学写景

第一个画面作者以极为素朴凝练又极有表现力的文字绘景传情。

写吃白煮豆腐的情景时,父亲的“仰着”“觑着”的神态,“伸进”“夹起”“放在”的动作,以及孩子们的“巴巴望着”“等着”的表情,无不栩栩动人地揭示了父子的心理状况,再现了当时其乐融融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父子骨肉至情。

3.学烘托

第三个画面,作者强调的是“寂”,白天“路上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那山上送来的“风声”,天上飞过的“鸟影”,以及难得从窗外传进的“话声”,更显出山城始终像冬天那样空寥和寂寞,可是“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这真可谓冬天里的春天了。

作者是通过对山城冷寂气氛的极力点染,烘托出自己对家室的温暖如春的深刻感受。

4.学结尾

结尾部分的“温暖”二字是作品的文眼,父之怜、友之谊、妻之爱都归结在这二字上。

[训练——落实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煤屑(xué) 敛裾(jū) 酣眠(hān)

B.宁谧(mì)熨帖(yù)踱步(duó)

C.脉脉(mò)袅娜(niǎo)独处(chù)

D.倩影(qiàn)媛女(yè)船棹(zhào)

B [A项,屑应读xiè;C项,处应读chǔ;D项,媛应读yuàn。

]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____着轻纱的梦。

A.照 浸 覆 B.淌 洗 覆

C.泻 洗 笼D.洒 泡 笼

C [“泻”字有“倾泻”之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

“洗”字写出了叶子和花纤尘不染的特点。

“笼”字写雾的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合“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迷离朦胧之感。

]

3.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D.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 [A项,是拟人手法;B、C两项都是比喻手法;D项与例句运用的都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

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以想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C [C项,“总”表明作者揣测的语气。

]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

①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________,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②这部电影,借助电脑特技,人物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与那些蹩脚港台片毫无二致,一点也吊不起人________的胃口。

③他的声音,仿佛带你进入了一个辽远________的境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可预知,难以把握,却那么值得期待。

A.风致 消受 苍茫  B.风韵 受用 渺茫

C.风致 受用 苍茫D.风韵 消受 渺茫

A [风致:

美的姿态;风味,风趣。

风韵:

风度神韵(多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