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1548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docx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

目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

三、教材的安排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历史的几点说明

中国古代历史内容要点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几点说明

中国近代历史内容要点

中国现代历史内容要点

世界历史的几点说明

世界历史内容要点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

历史教学大纲(试用)

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

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学好历史有利于学好其他学科。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

(一)初中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历史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历史教学要阐明历史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历史教学在揭示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要注意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特殊性。

(三)历史教学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阐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时也要阐明个人对历史进程的促进或延缓作用。

(四)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受经济发展、主要是受生产力发展制约的。

人们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历史教学应当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

(五)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阶级社会里,两者的矛盾又集中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历史教学要用相当的篇幅讲述政治方面的内容,并阐明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教学中也应适当反映。

(六)文化是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化的发展取决于政治和经济状况,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历史教学应该重视文化方面的内容。

(七)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历史教学既要叙述汉族的历史及其贡献,同时也要叙述少数民族的历史及其贡献。

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历史教学中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反映。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之间还存在着压迫、矛盾和斗争,对此,历史教学应作具体分析。

(八)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经长期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对亚洲以至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也对我国产生过影响。

历史教学应当反映这些内容。

(九)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历史教学应当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光辉业绩。

(十)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其不同程度的成就,丰富人类文明的宝库。

历史教学应当阐述各主要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依据他们的贡献和作用,恰当地反映他们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十一)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联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有时和平相处,有时发生战争,历史教学应着重叙述各国历史上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也要叙述一些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主要矛盾和重大战争,并对其性质作出具体分析。

(十二)西方资本主义是靠对内、对外的疯狂剥削和掠夺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更加强了对外的侵略扩张。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掠夺,是造成不发达国家贫穷和落后的重要根源。

历史教学应着重揭露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掠夺罪行。

(十三)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新制度的产生和确立都要经过长期的斗争,其间会有多次的曲折和反复,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更是这样。

历史教学应当通过史实着重讲述这一具有规律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最后胜利是必然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三、教材的安排

(一)五四制和六三制学校的中国历史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初中一年级每周两课时,初中二年级每周两课时。

世界历史在初中三年级开设,每周两课时。

一学期的教材内容不超过30课时。

(二)中国历史的古今比例,五四制、六三制学校的古代部分占2/5,近代现代部分占3/5。

世界历史的古今比例,古代部分占1/4左右,近代现代部分占3/4左右。

(三)在中国历史教材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补充编写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

教学时间,五四制和六三制学校约10课时。

在教学中,这些课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结合中国历史教材的有关内容,穿插使用。

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部门审定。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要适度,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以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利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画、图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相、影片、模型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和考核,复习要抓住线索,突出重点,弄清概念,活跃思路。

考核要注重思想性和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六)课堂教学要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课外教育包括阅读通俗历史读物和参观、访问、调查等。

五、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历史的几点说明

基础知识部分

(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

中国的远古居民,可以上溯到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从元谋人到约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

元谋人、北京人能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群居生活。

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处在氏族公社阶段。

约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展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那时,人们主要用石器和木器向大自然进行斗争,还制作了弓箭、陶器,开始有了农业和畜牧业,提高了生产水平和生活能力。

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就对世界文明作出贡献,是世界上最早种粟和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制陶技术也很进步。

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生产力比以前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原始社会瓦解。

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状况和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进程。

(二)自启建立夏朝开始。

历经夏、商和西周,从约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确立和发展时期。

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第一阶段。

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

在奴隶社会,我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有较高水平,天文历法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商朝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甲骨文资料,是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

商朝奴隶主对奴隶进行暴虐的统治。

人牲和人殉制度,说明了奴隶命运的悲惨。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以拱卫王室和稳定统治。

奴隶社会的土地实行国有制度。

西周末年,统治阶级昏暴腐朽,终于导致西周的灭亡。

(三)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是我国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制形成的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

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批荒地开辟出来,成为私田。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促使奴隶制崩溃。

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战国时期,各地兴建水利工程,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得到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展开激烈的斗争。

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

封建制度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昌盛,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

(四)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大一统时期。

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创建的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秦朝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西汉初年,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秦汉时期,匈奴首次统一了我国北部草原地区,建立起强大的政权。

西域和中原地区联系加强。

越族地区有所开发。

边疆各族的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各民族间虽发生过战争,但经济、文化得到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西交往具有重大意义。

秦始皇、汉武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局混乱,阶级矛盾激化,导致西汉的灭亡。

东汉光武中兴,社会经济复苏,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黑暗,引起农民反抗,东汉王朝瓦解。

秦汉时期,文化有重要发展,科学技术许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到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这一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和连年战乱,使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那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北方地区各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推动了北方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技术的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有重要影响。

(六)隋唐时期,从581年到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时期。

在民族大融合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隋朝统一南北。

政治制度有所建树,经济发展。

大运河的开凿,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朝灭亡。

唐朝前朝政治比较清明。

唐太宗等采取巩固中央集权、缓和阶级矛盾和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促使封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

隋唐时期,边疆各民族发展较快,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

唐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封建国家。

唐朝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安史之乱以后,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唐朝开始衰落。

唐末农民起义,进一步促使唐朝统治的瓦解。

隋唐文化,昌盛发达。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敦煌艺术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科学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从907年到1368年,是我国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重新统一、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辽、宋、夏、金等几个政权先后并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忽必烈建立元朝,我国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重新统一。

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各地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农业生产超过了北方。

手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商业繁荣,推动了货币的发展。

中外交通发达,同亚、欧、非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有了更大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学艺术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

(八)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从1368年到184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朝和清朝前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国力比较强盛,击退了倭寇的侵扰和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交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朝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到后期,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以李自成为首的明末农民战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这次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清朝统治者继续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发展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明清时期的文化,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出现了某些反对封建和追求民主的思想内容。

科学技术仍有较多的成就。

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思想教育部分

中国古代历史教学结合教材内容,注意向学生进行下列思想、观点和品德教育:

(一)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遗产,是使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精神力量。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优秀人物辈出,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应当着重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观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对祖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要帮助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

(三)社会发展的观点。

我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

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封建社会的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观念。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追求进步的优良传统,应当教育学生继承这一传统。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岁月里,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和文化活动创造出来的。

要教育学生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五)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揭开阶级社会历史本质的一把钥匙。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罕见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起着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教学,应向学生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六)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对于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正面或反面作用,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对优秀人物,既要作实事求是的肯定,又要指出其历史局限性。

对文化遗产,要注意区分其精华和糟粕。

(七)品德情操修养。

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等。

要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

能力培养部分

通过中国古代历史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具有下列能力:

(一)正确计算历史年代。

懂得公历纪年关于公元前和公元后年代的计算方法,公元、年代与世纪的关系。

了解重要的王朝纪年及与公元纪年的关系。

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二)能识别教科书上的主要图画。

能填注中国古代的历史填充地图。

(三)通过阅读教科书和通俗历史读物,提高阅读能力。

能简要地复述教科书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能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回答一些浅显的思考题。

(五)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有关小说、戏剧、影视、音像等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

(六)对学过的历史事物件‘和历史人物,能初步运用正确的观点加以分析,并谈出自己的看法。

中国古代历史内容要点

导言: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和怎样学习中国历史

一、原始社会——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人类

2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公社

3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

2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商

①成汤革命②盘庚迁殷③农业和手工业④人牲和人殉

3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西周

①武王伐纣②西周的制度③国人暴动④平王东迁

4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三、春秋时期奴隶制的解体

1大国争霸

2奴隶制的瓦解

①铁器和牛耕②私田的出现和奴隶制的瓦解

四、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

1新兴地主势力的壮大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①战国七雄②商鞅变法

2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冶铁和铁工具的广泛使用②农业和水利③商业和城市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学术思想

①老子和孔子②百家争鸣

3文学、艺术和体育

①《诗经》和楚辞②艺术和体育

六、秦朝的统一和秦末农民战争

1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①秦统一六国②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④焚书坑儒⑤越族地区的开发⑥秦朝的疆域

2匈奴和秦的对峙

①匈奴的兴起②秦和匈奴的战争③万里长城的修建

3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

①陈胜、吴广起义②秦的灭亡③楚汉之争

七、两汉的盛衰

1两汉的政治

①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②汉武帝的大一统③王莽改制④光武中兴⑤外戚和宦官专权⑥黄巾起义

2两汉的经济

①重农抑商政策和农业的发展②手工业的进步③长安和洛阳④豪强地主的田庄

八、两汉时期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和对外关系

1匈奴的强大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2汉通西域

①西域各族的发展②张骞、班超经营西域

3丝绸之路

九、秦汉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①造纸术的发明②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③数学和医学

2宗教和哲学

①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②唯物论者王充

3史学、文学和艺术

①司马迁和《史记》②文学和艺术

十、三国和两晋

1三国鼎立

①曹操统一北方②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③诸葛亮治蜀④孙吴开发江南

2西晋和东晋

①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匈奴等族的内迁②十六国和东晋③淝水之战

十一、南朝和北朝

1南朝的政治和经济

①南朝②江南地区的开发③土族

2北方民族大融合

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②北朝

十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①祖冲之和圆周率②农学和医学

2哲学、文学和艺术

①范缜和《神灭论》②文学③书法和绘画④石窟艺术

十三、隋朝的统一

1隋朝的统治

①隋朝统一南北②改革官制和创立科举制

2大运河的开凿

3隋朝的灭亡

十四、唐朝前期的繁盛

1贞观之治

①唐朝的建立②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武周政权和开元盛世

①女皇帝武则天②开元之治

3边疆各族的发展和与唐朝的关系

①边疆各族的发展②边疆各族和唐朝关系③唐朝的疆域

4唐朝经济的繁荣和都城长安

5唐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①唐和朝鲜、日本的往来②唐和印度、西亚等地的往来

十五、唐朝的衰亡

1唐朝的衰落

①安史之乱②藩镇割据③宦官和朋党

2黄巢起义

十六、隋唐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①建筑②雕版印刷术③天文历法和僧一行④医学

2宗教

3文学

①唐诗②散文

4艺术与体育

①书法和绘画②敦煌莫高窟③音乐、舞蹈和体育

十七、五代和北宋的政治

1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建立

①五代十国②赵匡胤建立北宋

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3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

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②王安石变法

十八、辽、夏、金和宋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①契丹的兴起和阿保机建国②辽和北宋的关系

2党项的兴起、西夏的建立和与北宋的关系

3女真的兴起和与辽、北宋的关系

①女真的兴起和阿骨打建国②金宋联合攻辽和西辽的建立③东京保卫战

4金和南宋的对峙

①南宋的建立②岳飞抗金

5西北、西南的民族政权

十九、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

①南方农业迅速发展②北方政权对农业的重视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城市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①商业的繁荣②东京和临安③海外贸易

三十、元朝的政治和经济

1蒙古的兴起

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②蒙古灭夏、灭金

2元朝的统一

①忽必烈建立元朝②行省制度③民族的融合和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

3元朝的社会经济

①棉纺织业②大都和泉州的商业③漕运

4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十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①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②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③建筑④农学

2史学、文学和教育

①司马光和《资治通鉴》②宋词③诗歌和散文④话本和元曲⑤教育

3艺术

二十二、明朝的政治和经济

1明朝的建立和巩固

①朱元璋建立明朝②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③明长城

2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统治机构的变更②厂卫的设置③八股取士

3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①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资本主义萌芽

二十三、边疆民族的发展和明朝的对外关系

1瓦剌和鞑靼

①瓦剌与土木堡之变②鞑靼俺答汗同明朝和好

2满族的兴起

①女真的发展②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3明朝的对外关系

①郑和下西洋和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②戚继光和抗倭斗争

二十四、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1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

2明末农民战争

①陕北农民起义②李自成和“均田免粮”口号③起义军推翻明朝的统治

3清军入关

二十五、清朝前期疆域的巩固

1抗击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①西方殖民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②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③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④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2镇压三藩叛乱

3西北、西南边疆的巩固

4清朝的疆域

二十六、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1封建专制的统治

①军机处②加强思想统治

2经济的发展

①康熙与清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缓慢和闭关锁国政策

二十七、明清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①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②《徐霞客游记》③宋应星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