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320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净土宗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docx

《净土宗》修学法要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好!

大家请放掌

学人这次奉和尚尼的慈命,来跟大家讨论,我们净土宗的一些修学重要的观念。

在佛教的修学有身口意,三业的修学。

这个三业的修学,基本上有所谓的根本法门,跟枝末法门,两种的差别。

这个枝末法门,就是我们的身业跟口业。

我想每一个法门,不管你是修天台宗、唯识宗也好。

你一定有身业的礼拜,跟口业的称叹。

所以身口的修学,我们叫作「枝末」。

但是你内心的修学,这个就是根本。

你看我们读《法华经》,《法华经》的根本思想是什么,就是「会三归一」。

你怎么样把三乘的差别教法,会归到你一念心性。

《法华经》就是告诉你这个观念,以一心,来统摄万法。

你能够掌握这样一个心法,你就能够掌握整个《法华经》。

那么《楞严经》它是修「首楞严王三昧」。

什么叫首楞严王?

就是坚固的意思,特别坚固。

它那个「三昧」,你怎么样它都没办法破坏。

你遇到顺境,它也是这样。

你遇到逆境,它也是这样。

所以「首楞严王三昧」的根本思想,只有六个字。

不迷、不取、不动,于诸境缘,不迷、不取、不动。

所以我们修学一个法门,最可贵的是掌握到,它修学的心法。

而不是只是在仪轨上,身口的修学。

那么净土宗的心法是什么?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

净土宗的根本观念,就是「感应道交」。

因为你能够往生净土,不是你的力量是佛力的加被。

那么这当中就牵涉到二个问题:

第一个,你的心力,跟佛力的相互关系。

蕅益大师,把整个大乘的修学,分成三种差别。

第一个是心灵的力量。

像禅宗它完全仰仗心力,它完全是内观的。

所以它在整个修行当中,它根本没有去忆念佛陀。

可以说,它完全拒绝佛陀的力量。

那么这样子修学,入道多辛苦,相当的辛苦。

第二个是完全仰仗佛陀的力量,我们一般人,很多人修净土宗都是这样。

完全仰仗佛力。

那自己的心力,没有提升起来。

心外求法,结果是事倍而功半。

感应的效果非常有限。

所以薄益大师认为,最理想的修学净土方式,是你本身也要提升你内心的观照,那么以心力来带动佛力。

我再讲一次,用心力来带动佛力。

佛陀的力量,是无所不在的。

问题是你怎样把佛陀的力量,转成你的力量。

你就有一些方法所以净土宗,必须以心力来带动佛力。

那么用佛力来加持,我们的心力。

这样子才能够构成,所谓的心力跟佛力的交互作用。

最后「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想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观念,佛陀不能主动的加被我们。

必须用我们的心力来带动。

所以我们今天,我们花一点时间,来了解一下。

到底净土宗,佛陀的力量既然存在。

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带动佛的力量,来转成我们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主题。

好!

那我们看讲义第一页。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甲一、心灵的力量

甲二、佛陀的力量

甲三、心力跟佛力的相互关系今初

好!

我们这个主题有三个主题

第一个心灵的力量。

我们先讲讲,在大乘教法当中,我们心灵到底有那些力量,来引导我们生命的。

第二个佛陀的力量,佛陀的力量有那些重点。

第三个我们就讲到最后的总结。

心力跟佛力的相互关系,感应道交。

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心力来带动佛力,就这三个主题。

甲一、心灵的力量

乙一、万法唯识

乙二、心为业主

乙三、思想主导

好!

首先我们看甲一心灵的力量。

心灵的力量当中,我们讲到有三段…,先看第一小段「万法唯识」。

这个「万法唯识」简单的解释就是说:

我们一生当中,所有的法都是由我们内心所变现的。

宇宙间的万法,都是我们内心所变现。

离开我们这一念心,没有少法可得。

那么这个观念,这个内心,怎么变现万法呢?

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

第一个就是,最深的潜在意识,叫作第八识,又叫「异熟」。

这个第八识,它是我们有情众生,一个生命的本体。

为什么我们会一次一次的在三界流转呢?

因为有阿赖耶识。

为什么你死掉以后,又会创造另外一个生命。

你的生命不会结束呢?

你死掉以后,瞬间又出现一个生命。

因为有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没有破坏,你的有情的生命,三界的生死,也就不能够结束。

阿赖耶识它从功能上来说,叫「异熟」。

这个「熟」就是成熟。

它能够把你过去生,所造的善恶业的种子,使令他成熟,变成一个果报,这叫「成熟」。

比如说,你今天种了一个苹果的种子,这个种子不能吃。

但是你经过这个大地的成熟,它可以把这个苹果的种子,变成果实这个就可以吃了。

你以前造的是布施的业,这个业是不能受用的。

业不能受用的,一定要经过阿赖耶识的转换,才能够变成果报。

所以说,这个阿赖耶识,它本身就是有把这个业力,转成果报的作用。

所以我们叫成熟。

那么阿赖耶识,比如说:

它今天把你变成一个女人的身相,一个女人的心态,一个女人的身心世界。

那变出来以后,就看第七意识了。

第七意识叫「思量」。

它会很相续的思量,而创造一个自我。

所以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自我意识」。

我们一定会在生命当中,以一种「我」的观念。

你变成一个蚂蚁,你就以蚂蚁为自我。

你一定会忘掉前生的。

自我意识,只有活在现在,这是很奇怪的。

它不会去忆念过去的。

自我意识的概念,它不会去回忆前生。

我前生是怎么样?

不会的,它只会执着你今生而己。

所以,自我意识一定要第八识,把果报变现了以后,它才会出现。

那么自我意识,你有这种自我意识的概念以后,就产生了前六识,产生受用。

第八识它变现果报,但是它不能产生受用。

它不受用果报,它把它变出来,它没事了。

那么第七意识,产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它本身也不能受用。

它要假借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来接触,你所变现的色身香味触法。

福报大的人,他变现的六尘是美妙的、快乐的,我们没有福报的人,变现的六尘比较丑陋。

那么这些都是由六识,来加以了别,来加以受用。

这个地方就说明,我们生命是怎么来的。

你从什么地方来?

其实你从你的内心而来。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叫须达长者,又叫作给孤独长者。

这个长者为什么叫「给孤独」?

因为他平常,就很喜欢帮助那些孤苦无助的老人。

很有慈悲心,那么给孤独长者,他有一天因为他小儿子的婚事,他到王舍城去。

跟另外一个长者来提亲。

那么他的这个亲家刚好在办一个很大的宴会。

这给孤独长者说:

你们在忙什么?

把这个家庭,布置这么漂亮〃这么多美好的饮食他说:

亲家你不知道,我们今天要请佛陀还有他的弟子来应供。

那么这个时候,在经典上描述,给孤独长者,一听到佛陀,这二个字的时候,他身毛皆竖。

这个身体的毛,都竖起来。

这个人善根深厚。

他就问他的亲家说:

他这个佛陀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他说:

佛陀,是福德跟智慧,都圆满的一个圣人。

那么因为,给孤独长者。

他有事情,他提完亲以后,要赶快回去。

所以他来不及参加这个宴会。

但是他回去的心中,心中就许下一个心愿。

说,我一定要在我的国家舍卫国,来创造一个精舍。

请佛陀,来我这个地方应供。

请佛陀,来这个地方长住,乃至于说法。

那么他有这个愿望以后,其实他那个时候,还没有见过佛陀。

他就开始找地了,那么找…就找到了,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的一个儿子,叫祇陀太子。

就看中他的花园。

因为他觉得花园,环境非常的清雅,很适合修行。

那么他就跟太子,表达说:

我要买下你这个花园。

祇陀太子,他就说:

这个花园我不卖的。

那么这个时候,须达长者说:

我愿意用黄金来铺地,买你的花园。

那么祇陀太子,就被感动了。

哎哟!

你这么有诚心!

他说:

那就卖给你吧!

卖给他以后,陀太子就很好奇。

说:

你这个花园,到底是什么用途?

你用这么高的价码买。

他说:

我要供养一个,福德智慧都圆满的佛陀,还有他的弟子,来这个地方修行说法。

那么这个时候,祇陀太子,他也起欢喜心啊!

他说:

那这样子好了。

黄金铺地,这个地卖给你。

但是上面有树木。

这个树木,你就没办法铺了。

树木算我的。

所以变成一个,祇树祇陀太子的树,还有给孤独长者的地。

祇树给孤独园。

就是我们《阿弥陀经》《金刚经》,都在那边宣说的。

须达长者,买下这个地以后,他还亲自监工。

盖了很多的精舍。

佛陀,派舍利弗尊者去监工。

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有一天看到须达长者,就对他微笑。

这个时候须达长者说:

长者,你为什么微笑?

他说:

你!

地上的精舍未成,天上的宫殿已就。

上面的宫殿,已经完成了。

这个时候,舍利弗就用神通力,显现他来生的果报。

有六欲天、四天王天、仍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乃至于他化自在天。

这个时候,须达长者说:

这么多天!

我到底选那一天呢?

舍利弗尊者说:

你要选兜率天,那个地方有弥勒菩萨说法。

后来他发愿求生兜率天,其它五天,就消失掉了。

那么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什么事?

我们看须达长者,他如果在他后生当中,没有太大的变化,他是投生到兜率天。

有兜率天的身心世界,还有他所受用的依报环境,那么这是那里来的呢?

我们也可以问说:

诸法因缘生。

那么他的兜率天的果报,是从那里来呢?

我们看这个表,就知道了。

第一个阿赖耶识来。

因为他的布施的业力,保存在阿赖耶识。

而且他的业力,特别的强大。

然后他怎么样呢?

他会变现一个,兜率天的身心世界。

一个高大庄严的天人的身相。

然后他会出现一个自我,它会产生一个我的概念。

我来受用这个果报。

是谁来受用呢?

是「我」来受用,然后他会产生一个,兜率天的眼耳鼻舌身意。

当然他一定,是美妙的六根。

福报大的人,他眼睛不容易疲劳。

他的耳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跟我们一般的人也不一样。

他在受用那个福报的时候,他的功能也特别强大。

所以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说,「万法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相貌,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叫「自变自缘」。

就是说,你自己把果报变现出来。

然后你自己去受用它。

「自变自缘」。

我们看到很多的人、事,有时候我们不是很满意。

但是我们也会问说,这样的一个逆境是从那里来?

你自己的业力,把它变出来。

然后你自己,再去受用它。

阿赖耶识,变现出来。

前六识,去受用它。

我们学佛以后,我们会发觉,我们人生是来还债。

所以我们对人生,只有一个态度,认命。

没有其它的态度。

我们对于过去的业力,只有认命,二个字了。

因为你还能够怎么样。

随缘消旧业

更莫造新殃

生命的错误,我们到这个地方结束了。

所以一个学佛人,他绝对不会怨天尤人。

因为你怨天尤人,就会从错误当中,创造另外一个错误出来。

所以我们会选择逆来顺受。

因为我们即使今生,没有造这个业。

也一定是,前生所做的。

这是我们对生命的第一个观念。

你要经常问你自己:

你今天为什么会,生长在这个家庭?

你为什么,会遇到这个人,会跟他生活在一起?

为什么,会遇到这种事情?

你从什么地方来?

不是上帝给你的,它完全是从你内心的深处,跑出来的。

这个就是生命的真相。

好!

这是第一个观念。

我们心灵的力量,会创造果报。

甲一、心灵的力量

乙一、万法唯识

乙二、心为业主

乙二、思想主导

第二个,心为业主。

这个很重要了。

我们的心创造了果报以后,我们又开始在造业了。

那么这个造业是怎么造呢?

它是「心为业主」。

我们看这个偈颂。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根随信等。

这个「信」,不是「佛性」的「性」,是「信心」的「信」。

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地方我们前面讲到,变现果报的重点在阿赖耶识。

这个地方在造业的话,就是第六意识了。

先讲到第六识的形象,说第六意识是什么相貌呢?

性,它是三性的。

它有时候善、有时候恶、有时无记。

那么「界」就讲到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这个感受,有苦受、乐受、舍受。

所以基本上,第六意识的状态,是变化的。

我们一天当中,没有一个人永远活在快乐。

也没有一个人永远活在痛苦。

他一天当中,是晴时多云偶阵雨的、是变化的。

那么在变化当中,是根本烦恼,随烦恼这是恶,邪恶的念头。

那么这个信,是善念头。

这是善恶的念头总相连,是相互作用。

我们第六意识的形象,是善恶交杂的。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

答案只有一个,很难讲!

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跟环境有关。

因为我们的心,它是变化的。

你看好的进来刺激它,你来到三宝,你变成一个好人。

有人刺激你,你就开始发脾气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念头,是变化的。

它不是固定的。

我们的念头不是一条线的。

它是有这个波动的。

有时候起善。

有时候起恶。

除非,你入了圣位,变成一个「正定聚」。

那么这个善恶念头的交互作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个地方,讲它的一个作用。

下面讲它的结果。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它会驱动你的身体,去造业。

也会发动你的嘴巴,去造业。

而这个造业的力量是最大的,所造的业,有重大的业,叫「引业」。

比较轻微的业,叫「满业」。

「引业」是影响总报,「满业」影响别报。

那么会招感一种,强大的业力,而牵引我们的第八识去投胎。

所以我们在阿赖耶识创造了今生,但是你今生当中,又造作很多的业。

这个业是谁造呢?

是你第六意识造的。

所以很多人说:

我今天我用手,去偷人家东西。

我把手砍断。

没有用!

我们要知道,「动身发语独为最」。

其实你用手去偷东西,跟手完全没有关系。

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是「心」带动它去做的。

所以心灵是造业的根本。

我现在再问大家一个问题。

看诸位的佛法的实力怎么样。

你今天,有些人从台中过来,有些人从那里过来。

你是开车也好,骑摩托车也好。

你一路当中,可能压死了不少蚂蚁,对不对?

可能你也不知道。

假设你压死了十只蚂蚁。

我问你,这是什么业?

是不是个罪业?

压死了蚂蚁。

这个业,不能叫罪业。

因为你没有犯罪动机。

你本身,你有这样的行为。

但是你的心,没有放进去。

构成罪业的条件,一定要有犯罪动机。

要有「内因力」,就是你有那种造罪的意乐。

有邪恶的念头。

所以我们讲心为业主。

你没有那个心。

那个业就不能成立。

只能够说,叫「无记业」。

也就是说你跟它,可能有一些别报。

可能会结恶缘。

但是你这个杀死蚂蚁的业。

不足以让你到三恶道去。

因为它不是一个罪业,它不能够影响你的总报。

就算你一生当中开车。

开了三十年,压死了几万只蚂蚁。

你都不会因为这样,到三恶道去。

不会,因为它不能构成罪业。

但是你刻意的,去杀死一只蚂蚁。

只有一只喔!

那就有可能,让你到三恶道去。

因为你有犯罪动机,就构成罪业。

所以,所有的业,一定要从内心来推动。

所以我们从心灵世界的观察,

我们会知道。

我们在看事情,一般学佛人,他看事情跟一般人,就不一样。

我们看一般人看事情,看到这个人跟这件事情,怎么…会看到事情的本身。

我们学佛人,会看到这个事情背后,那个心态。

那是根本。

你看我们有时候读历史。

我们会看到,在这个事情变化的过程当中。

那个人的背后心态是什么?

那是根本,那是造业的根本。

有一天有一个高级的政府官员,去参访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请他们坐下,侍者端上了一杯白开水。

那么这个政府官员,他喝了半杯以后,他跟印光大师去请法。

请完以后,临走的时候,就把这个半杯开水,就倒在地上。

印光大师就喝斥他,说:

你有多大的福报,这样的一个糟塌。

后来那个官员,他善根深厚,他就把这个事情写出来。

公布出来写在报纸上,忏悔。

我们今天看事情,我们看到他把半杯的水倒掉。

那半杯的水,其实半杯水没什么,对不对?

但是印光大师,他是怎么,他看到他这个造业的过程,他的背后,那个轻慢的心。

对物质,那种轻慢糟塌的心。

他是诃责那个心,不是说那事情的本身,所以说,我们知道,其实我们在造业过程当中,最重要是那个心念。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公案很特别,它的公案大意是说:

有一个老比丘,一个阿罗汉。

他带一个小沙弥,在山中修学。

这个沙弥是作阿罗汉的侍者。

那么这个老比丘,他本身是有禅定,他晚上的时候,或者白天的时候,经常入定。

那么入定的时候,就有龙王,来跟他请法。

龙王听了法,非常欢喜。

有一天,龙王就跟这个阿罗汉说:

误!

你是不是那一天,入定以后,来我的龙宫,来给我应供一下,我来供养你。

那么阿罗汉就答应了。

所以阿罗汉有时候他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就没有在寺庙吃,他就入定到龙宫去应供。

这个阿罗汉到龙宫应供,回来以后就把钵拿给小沙弥去洗。

有一天他这个钵的饭,没有吃完,留下一颗白米。

这个沙弥,就惜福,就把这个米拿起来吃。

哎呀!

这个米怎么这么香,这不是人间的米。

他心里想,我师父到底去那里,去应供了?

他就想要跟他师父去看看。

那么他师父,去应供的时候,就坐到一个禅椅上,然后一入定的时候,就整个人就这样,用神足通就飞过去了。

那么这个时候这小沙弥,知道他师父,今天又不在这边吃饭。

他就事先就躲在这个禅椅的下面,结果他师父以神足通,飞到龙宫的时候,误!

他就跑出来,说:

你怎么过来呢!

他说:

我躲在下面跟你过来的,来了…就好吧!

那就一起应供吧!

那么这个小沙弥,他就在龙宫。

当然龙王,是这个…阿罗汉的皈依弟子。

对他师父是很殷勤招待。

那么这个小沙弥,在龙宫和龙王吃饭的时候。

吃到这么好的饭菜,又看到龙女,这么样的美貌。

就起了贪心。

那么这次应供回来以后,这小沙弥就很用功。

他以前做什么修行,都是很懈怠。

他立定志向,我来生一定要变成一个龙王。

当然以佛教

来说,这是发起一个邪念。

但是诸位要知道,你不要忽略心灵的力量。

我们的内心世界,要决定做什么的时候了,你的生命就会有变化。

那么这样的一个小沙弥,立定这个的志向以后,哎哟!

他早上很早起来,开始拜佛、加行、持咒。

那么为常住做事,也特别的精进。

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愿望。

心力不可议,心力会带动你的身业跟口业。

那么他每天努力的持戒,努力的布施。

努力的念佛持咒,积集广大的资粮。

为了什么?

早一点,让龙王业报成熟。

后来有一天,他这个小沙弥,在佛堂经行的时候,他看到他的身体,开始出水,产生水气。

他就知道,他龙王的业成熟了。

果然这几年的加行,没有白费。

他就披着袈裟,就跑到那个,之前去应供的那个龙宫里面。

就从大海里面,跳下去就死掉。

死掉以后,因为他积集一个广大的善业。

善业有什么好处呢?

会让一个人满愿。

会满你的愿,会让你心想事成。

那么因为他发的是一个邪愿,变成龙王。

所以他一死掉以后,马上变成一只,一个非常大的龙王。

他就马上跑到,他过去那个龙宫当中。

把旧的龙王杀死了,就自己做一个新的龙王。

这个经典上有记载。

我们今天开始产生一个疑惑。

为什么?

有些人布施持戒以后,变成了一个圣道生天上去。

变成尊贵身,或者成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有些人修行以后,变成一个卑贱的龙王,为什么?

同样的法门,为什么会创造这么多的结果呢?

因为他的内心不一样,心念的邪正不一样。

所以我们讲「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我们很在乎所修的「法」。

你修什么法门,什么是妙法?

什么是最殊胜的法?

会注意外面的法。

但是你读了,《法华经》你会觉得,外面的法,是个工具。

那「一念心」是最重要的。

你那个心,是法的根本。

心为业主

心为法主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修行第一件事情:

先端正其心。

你要把你的心弄端正。

你要有正确的愿望。

要不然你就跟这个小沙弥一样,变成龙王。

你看,他还造了杀业,把这个老龙王杀死了。

而且龙宫里面的龙王,虽然有广大的福报,但是牛也也有一些罪报。

你看牛也鳞片里面,经常会有虫去咬牛也。

牛也经常会有大鹏金翅鸟,那个翅膀一振动,就把这个水拨开来。

会把这个龙王吃掉,牛也还是有恐惧的。

所以说,他这个小沙弥,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没有端正他的心念。

结果佛法对他,变成伤害。

我们讲,甘露变成毒药。

本来佛法是解脱的,结果修到最后,变成一个龙王,还造了杀罪。

这个不是佛法错误,是他修行那「一念心」错误。

所以心灵的力量是很大的。

第一个,它变现了你的果报。

第二个,它又开始造业。

它利用这个果报又去造业。

心是造业的根本,那么我们内心,是怎么造业的呢?

让我们看看第三段。

说:

为什么这个小沙弥,他就会造出这么大的一个业出来呢!

「事出必有因」

我们的第六意识在任何的行为,造业的时候。

它是经过唯识学五个阶段。

第一个「触」,第六意识,它必须有一些外境的刺激。

要有外境的接触,这个「触」就是接触。

那么接触以后,它会产生一个「作意」。

这个作意,就是警觉的意思。

他就开始产生,误!

突然间开始专注了。

本来它这个第六意识是很散漫的。

我们一个人的第六意识,不可能保持警觉状态,不太可能。

不可能,有人经常保持作意的,这样很累的。

但是他有特殊的境刺激以后,他开始警觉了,振作精神。

那么警觉以后,产生感「受」。

他会先去感受。

这是一种快乐的感受,或者痛苦的感受。

会有接触的感受。

然后下一个最重要的,产生很多的「想」法。

这个想法,就是构成我们善恶心念的根本。

因为这个想法,有正确的想法跟错误的想法。

你看我们今天,一再在三界里面流转,次数太多了。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对三界产生错误的想法。

我们一再…认为,三界的五欲是美妙快乐的,所以我们会一再一再地,去在这个地方造业。

我们一个人,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找到,你很难去改变自己。

就说他会造业,问题不是在他的身体跟他的嘴巴,而是他的思想有问题,他那个「想」有问题。

所以这个到时候,我们会讲到,你要端正你的想法。

最后「思」,这个「思」就是一种意志力。

你开始,要去实践的意志力。

你要把你的想法变成行动,这叫「思」。

那么到了「思」的下面,就是一种「欲」望。

你开始要有这样的希望。

有希望以后,就会带动你的行为。

所以在我们心念的构成当中,我们生命当中,最大的潜能是什么?

诸位知道吗?

就是你的想象力。

我们生命当中,能够产生很大的改变的,就是你的想象力。

看你怎么「想」,你的生命就怎么变化。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

榴槌。

榴槌跟你的关系,会怎么样?

你怎么知道,你跟榴槌的关系呢?

你想到榴槌,你会产生怎么样的想象。

你跟它,触、作意、受、想、思。

你想到榴槌的时候,你想:

哦!

这个榴槌不错,味道很甜美。

我保证,你会对它产生一种想要得到的欲望。

你未来生命当中,乃至于你的来生,会经常跟它接触,会相互作用。

如果你今天想到榴槌。

你说:

唉!

这个榴槌味道太臭。

你产生这样的想象,你跟榴槌的因缘,就断掉了。

你不可能再碰到它。

即使在你的面前,你也当面错过。

好!

我现在再问一个问题。

你想到出家的时候,你想到什么?

如果你想到出家,你说:

喔!

出家是很寂寞、孤单耶!

我看你今生,不可能出家。

你来生,也不可能出家。

其实我们从你的内心世界,就可以探讨你的未来。

你就不用神通。

如果你今天,对出家产生美好的想象。

误!

出家不错哦!

很清净哦!

清净、安乐,即使你今生不可能出家。

你来生,就非常有希望出家。

因为你生命的灵动,往那个地方走了!

你对它产生美好的想象。

所以诸位要知道,你不要忽略你对事情的想象。

因为你整个生命的推动,说:

他为什么会造这个业,你为什么会造这个业,因为你们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想象。

我们一个人当中最大的潜力,就是你的想象力。

这个叫作「思想」其实从唯识学来说,应该是

「想思」。

先有「想」才有「思」,但是我们习惯讲思想。

你看我们中国文化,最有代表的两个。

一个是儒家思想,一个老庄思想。

这两个就是代表我们民族性的一个…。

你看美国人,他造业是这个方向造业。

我们中国人造业是这样的方向。

为什么呢?

因为思想型态不同。

我们讲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根本思想,就是:

克己复礼

安守本份

孔子认为说:

人生出来是不平等。

他同意,人不可能平等。

每一个人,他有他的业力。

有些人做这个工作,有些人在那个工作。

那么重要怎么样呢?

从儒家的思想认为:

你第一个,你要找到你的定位。

人,你一定要找到你的定位。

你到底在这个生命当中,你扮演什么角色。

然后你把那个角色扮演好。

「克己复礼安守本份」

你看那个子路。

子路,他本来是在山中一个野人。

虽然很有正义感,但他毕竟是一个野人。

子路遇到孔夫子以后,他问孔夫子说:

你在干什么?

他说:

我是教导大家,要遵守礼节。

子路说:

这个礼节没有用,我们心地善良就好了。

南山有竹弗揉自直

斩而射之通于犀革

又何学为乎?

----子路---

说:

这个南山有一种竹子。

它那竹子很长,又细又长、很直。

你把它斩断以后直接射。

就能够把这个皮革射进去,又不要修饰的。

孔夫子说:

没有错,这个竹子很直,但是如果你,

括而羽之

镰而砥砺之

其入不益深乎?

如果你把这个竹子,前面削尖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