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4666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8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docx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Word版

第十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了多姿多彩的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以及最基本的图形——点、线、角等,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结合丰富的实例,探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认识角以及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度量,角的画法,角的比较及余角,补角等,探索了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及线段中点。

本章中的直线,射线,线段以及角等,都是我们认识复杂图形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直观认识立体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知识;

(2)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及平面展开图,根据三视图画出一些简单的实物图;进行线段的简单计算,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角的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运算;巩固对角得度量及运算知识的掌握,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讲“几何图形”一节中,注意利用实物和几何模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想象、思考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2)在讲立体图形平面展开图中,我建议最好让学生准备好粉笔盒等其它实物,亲自动手操作,全班集体归纳总结出正方体的11种平面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锻炼学生不用动手折叠,就能通过观察展开图,想象出立体图形的形状的能力。

(3)在讲“直线、射线、线段”一节中,注重培养学生依据几何语言画图的能力,注意补充一部分“根据语句画出图形”的习题。

(4)在涉及有关线段角的计算题时,大部分学生不是求不出结果,利用小学学的算术方法往往能给出答案。

但不能很好地写出解题过程。

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要逐步训练学生的简单说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

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质等

教学难点: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关键: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的科学精神、

三、课时安排:

单元课时划分

4.1几何图形

4.2直线、射线、线段

4、3角

复习与总结

 

淖毛湖镇中学教案(课时备课)

课题: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4.1多姿多彩的图形4.1.1几何图形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

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向。

教学重点:

识别简单几何体

教学难点:

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班班通、彩色粉笔、三角板

课时安排:

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组织与考勤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三、探索新知

【探索1】

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

你能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

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如建筑物、地板、围墙、公园等)找到一些美丽图形的图片或实物,互相交流、在这些图片或实物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的是它们的形状(如方的、圆的等)、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和位置(如相交、垂直、平行等),而它们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他学科所关注的。

长方体、圆柱、球、长(正)方体、圆、线段、点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

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探索2】

思考:

看115页课本上面的图形,并出示实物(如茶叶盒、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出示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说说它们的异同。

四、联系生活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五、课堂练习

培养与测试第97页4.1.1几何图形夯实基础第1-4题

六、课堂小结

1、了解什么是几何图形:

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2、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七、课堂检测

能力培养与测试第97页4.1.1几何图形夯实基础部分

八、板书设计

4.1.1几何图形

(1)

一、探究新知二、应用新知

1、探究1探究2:

2、归纳

三、小结四、练习

作业

设计

必做

能力培养与测试第97页4.1.1几何图形

(1)夯实基础部分

预习

能力培养与测试第98页4.1.1几何图形

(2)自主学习

淖毛湖镇中学教案(课时备课)

课题:

4.1.1几何图形

(2)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过程与方法:

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正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平面图。

教学难点:

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教学方法:

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班班通、彩色粉笔、三角板

课时安排:

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组织与考勤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索1】

提问:

像长方体、圆柱、球等叫做立体图形,那么,长方形、圆,三角形等叫做什么图形呢?

引出平面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三、探究新知

思考:

P116图4.1-5的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平面图形?

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虽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立体图形的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例如长方体的侧面是长方形。

比一比:

讲台上依次放置粉笔盒、乒乓球、热水瓶、请四位学生上来后按照不同的方位站好,然后向同学汇报各自看到的情形。

【探索2】

对于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

从不同方向看例题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

在建筑、工程等设计中,也常常用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来表示立体图形。

我们要研究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

说一说: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粉笔盒、茶叶盒,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出示实物)

画一画:

长方体、圆锥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

试着画一画。

(出示实物)

这样,我们将立体图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

探究活动1:

P117图4.1-6,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你能画出来吗?

适当变动物体的摆放位置,你还能解决吗?

四、课堂练习

补充练习:

画一画:

埃及金字塔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

试着画一画。

五、课堂小结

【小结】

学会从不同方位看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会画立体图形的正面图,上面图和左面图。

六、课堂检测

能力培养与测试4.1.1从不同方位看几何体

(2)第99页夯实基础第1-4题

七、板书设计

4.1.1从不同方位看几何体

(2)

一、探究新知二、应用新知

1、探究1探究2:

2、归纳

三、小结四、练习

作业

设计

必做

能力培养与测试4.1.1从不同方位看几何体

(2)第99页能力升级部分

预习

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00页4.1.1几何图形(3)自主学习部分

教学

反思

淖毛湖镇中学教案(课时备课)

课题:

4.1.1几何图形(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方法。

;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体会一个立体按照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原型都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众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教学准备:

课件、班班通、彩色粉笔、三角板

课时安排:

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组织与考勤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索1】

你还记得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吗?

学校陶艺兴趣小组的同学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批陶艺作品想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老师,急需长方体形状的纸制包装盒,你能帮帮他们吗?

把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沿一边剪开,铺平,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你有什么体会?

三、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

P117探究:

你还记得长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吗?

图4.1-9是一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用它们能围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把它们画在一张硬纸片上,剪下来,折叠、粘贴,看看得到的图形和你想象的是否相同。

四、课堂练习

先请学生猜测结论,再动手操作,看看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练习】

补充练习:

图是一个立方体纸盒的展开图,其中三格已经填人三个数,请在其余三个正方形内填人所有可能的数,使得折成立方体后相对面上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则填人正方形A,B,C内的数依次为.

五、课堂小结

【小结】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它是发展性的思维活动、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创设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真实教学情境,把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变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边讲边操作实验,通过动手试一试、做一做、比一比、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感悟,促使学生自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六、课堂检测

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00页4.1.1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3)夯实基础第1-3题

七、板书设计

4.1.1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3)

一、探究新知二、应用新知

1、探究1探究3:

2、归纳

三、小结四、练习

必做

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00页4.1.1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3)能力升级部分

预习

能力培养与测试4.1.2点、线、面、体自主学习部分

淖毛湖镇中学教案(课时备课)

课题:

4.1.2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明确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数学模型的思想;

2、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

教学方法:

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类比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班班通、彩色粉笔、三角板

课时安排:

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组织与考勤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探索1】

(1)举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举例学生回答问题

(1)时所提到的几何体的模型(或图片)

教师给出体的概念.

(2)①你们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

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③线与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

得出结论:

1、体是由面围成的;面有两种,平面和曲面。

2、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线个曲线。

3、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对结论加以总结,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3)举出生活实际中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

三、探究新课

【探索2】

(1)①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

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2)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直线,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

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点动成线。

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3)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

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线动成面。

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举例,如:

夜晚街头闪烁的霓虹灯、利用竹条编织的凉席、用扫帚扫地、用刷子刷油、钟表上时针分针的运动……

四、课堂练习

教材第120页练习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小结】

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又进一步抽象出体、线、面、点等基本元素,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又由这些基本元素得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六、课堂检测

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03页夯实基础第1-4题

七、板书设计

4.1.2点、线、面、体

一、探究新知二、应用新知

1、探究1探究3:

2、归纳

三、小结四、练习

作业

设计

必做

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03页4.1.2点、线、面、体能力升级部分

预习

教学

反思

淖毛湖镇中学教案(课时备课)

课题:

4.2直线、射线、线段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射线,线段和线段的延长线的有关概念及射线,线段,直线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掌握射线,线段的表示法,会用尺子正确画射线,线段的延长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数学模型的思想。

2、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射线,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法;

教学难点:

难点:

射线的表示法和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班班通、彩色粉笔、三角板

课时安排:

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组织与考勤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线段、射线和直线你能说说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吗?

我们进一步对它们进行研究。

三、探究新知

【探索1】

提问:

1、直线有几种表示法?

2、直线的公理是怎样的?

3、

(1)画三条直线AB,CD,EF

(2)把直线CD上点C向左延伸部分擦去,则剩下的图形还是直线吗?

(3)把直线EF上点E,F向左,右延伸部分擦去,剩下的图形还是直线吗?

探究活动:

(1)要在墙上定一根木条,使它不能转动,至少需要多少个钉子?

(2)经过一点O画直线,能画出几条?

经过两点A、B呢?

经过探究可以得到一个基本事实: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简述为: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列举日常生活中利用直线知识的例子.。

直线的表示方法:

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或用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注:

直线无端点,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探索2】

射线的概念及表示法

(1)射线的概念:

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

注意:

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它只有一个端点,可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例如:

手电筒发出的光,探照灯发出的光

(2)射线的表示

①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必须端点写在前,射线上另一个字母写在后。

例如射线CD(C为端点。

说明:

①同一条射线有不同的表示;②端点相同的射线不一定是同一条射线,端点不同的射线一定不是同一条射线;③两条射线是同一条射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a.端点相同b.延伸的方向相同。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3)射线的画法:

要画出射线的端点和向一方延伸的情况。

【探索3】

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法

(1)线段的概念:

直线上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注意: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有两个端点,有长短之分.

(2)线段的表示(同直线的表示法相同)

①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②用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3)线段的画法:

用直线画出A,B为端点的线段,画时不要向任何一方延伸.

(4)“连结AB”的定义,就是画线段AB

(5)延长线:

射线可以反向延长;线段可以向两方延长

【探索4】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

性质与

表法

名称

端点

个数

能否

度量

向几方

延伸

图形

称呼与

表示

直线

射线

线段

四、课堂练习

1、在直线AB上任取D,C,E三个点,那么这个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2、A,B,C,D是一直线上的四个点,问:

图中共有几条射线?

五、课堂小结

1、射线,线段的定义及表示法;

2、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3、注意点:

①线段的表示法②射线的表示法端点必须写在前。

六、课堂检测

能力培养与测试第105页4.2直线、射线、线段

(1)第1-5题

七、板书设计

4.2直线、射线、线段

(1)

一、探究新知二、应用新知

1、探究1探究1:

2、归纳

三、小结四、练习

作业

设计

必做

能力培养与测试4.2直线、射线、线段

(1)能力升级

预习

能力培养与测试4.2直线、射线、线段

(2)自主学习

教学

反思

淖毛湖镇中学教案(课时备课)

课题:

4.2直线、射线、线段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

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彩色粉笔、三角板

课时安排:

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组织与考勤

二、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

三、探究新知

【探索1】

1、学生动手画出

(1)直线AB、

(2)射线OA、(3)线段CD。

2、提出问题:

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

(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

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

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

(1)直接用刻度尺、

(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思考:

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你能从比身高上受到一些启发吗?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

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

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

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

步骤有三: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

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

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数的大小,数的大小如何比较?

(数轴)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

四、课堂练习

补充练习:

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

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

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五、课堂小结

【小结】

1、线段的长度的表示方法。

2、两条线段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六、课堂检测

培养与检测第108页夯实基础第1-4题

七、板书设计

4.2直线、射线、线段

(2)

一、探究新知二、应用新知

1、探究1探究2:

2、归纳

三、小结四、练习

作业

设计

必做

【练习】P131练习1

选做

教学

反思

 

淖毛湖镇中学教案(课时备课)

课题:

4.2直线、射线、线段(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线段的比较方法

能力目标:

掌握线段中点的形与数量的关系。

掌握线段的性质及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线段中点的形与数量关系的结合。

教学难点:

线段中点的形与数量关系的结合。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彩色粉笔、三角板

课时安排:

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组织与考勤

二、引入新课

【探索1】

折纸找中点:

在一张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点。

三、讲述概念

试描述出线段中点的概念: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类似地,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中点:

三等分点:

四等分点:

四、课堂练习

【练习】P128练习2

五、探究新知

【探索2】

思考:

P131,如图所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