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4951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选题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2.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

A.教育

B.就业

C.住房

D.党

6.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A.党

B.政府

C.制度

D.领导人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社会公平正义

B.民主法制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诚信友爱

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

A.发展生产力

B.人与自然的和谐

C.社会公平正义

D.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

A.以人为本

B.以民为本

C.社会公平

D.公平和正义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实现科学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更好地坚持民主法制

D.推进改革开放

11.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发展和谐文化

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12.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C.发展经济

D.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加强各改善党的领导

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C.坚持改革开放

D.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4.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15.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16.2006年10月,党的十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

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

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7.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的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18.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1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

A.《全世界和谐》

B.《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C.《论十大关系》

D.《共产党宣言》

20.“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讲这段话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陈云

二、多项选择题

1.50年代中期,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著作是()

A.《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E.《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包括()

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

B.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

C.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以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坚持阶级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E.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3.和谐社会就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E.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E.艰苦奋斗、开源节流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生态平衡

E.综合国力提高

6.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

A.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B.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C.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D.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E.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

7.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

A.物质文明建设

B.政治文明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

E.生态文明建设

8.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

A.人类社会发展规规律认识的深化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中国革命战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D.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的深化

E.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E.全体中国人们的要求

10.党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民生的目标是( )

A.学有所教   

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   

D.老有所养    

E.住有所居

 

三、辨析题

1.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2.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统一的。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把社会建设放在首位。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其中一项主要议程就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会议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材料二: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主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一版

材料三: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相关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为什么说形成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伊春市,有一片郁郁葱葱的“马永顺林”,这是一位“伐木英雄”在垂暮之年栽下的。

林业工人马永顺一生伐木3万多棵,获得奖状和勋章无数,这曾是他最大的骄傲。

可是,到了晚年,望着门前的荒山秃岭,他涌起了一种负疚感。

于是,他开始偿还“绿债”,成为新时期的“植树英雄”。

如今,我国大多数林业工人都与马永顺一样,放下油锯和斧头,走进了造林护林的行列。

从“乱砍乱伐”到“封山育林”,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这不仅是我国林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跨越,也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见证,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解振华代表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为了吃饭,人们围湖造田、盲目垦荒,破坏了生态平衡;为了工业化,人们把“机器轰鸣”、“烟囱林立”视为繁荣的象征,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然而,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

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环境污染趋势加剧,生态不断恶化,制约着经济发展,威胁着群众健康。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

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一致承诺:

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这是全世界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后得出的深刻认识。

1994年3月,我国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并陆续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

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

2001年,江泽民同志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生存发展大计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从绿色奥运到南水北调,从西部大开发到绿色青藏铁路,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状况、遏制环境污染做出了不懈努力。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环保”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绿色”正成为五彩缤纷的现代中国最时尚的色彩。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十六大报告确定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摘自《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1日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相关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及意义。

(3)结合身边事例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A4.C5.D

6.C7.C8.C9.D10.B

11.A12.B13.C14.D15.C

16.D17.D18.A19.D20.A

二、多项选择题

1.BC2.ABE3.ABC4.ACD5.ABC

6.ABCD7.ABCD8.ABE9.ABCD10.ABCDE

三、辨析题

1.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

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

在历史上,有的稳定是以牺牲活力为代价的。

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2.这一命题是正确的。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

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

所以二者是统一的。

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3.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但它们又密切联系,互为条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对“全面小康”的坚持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保证。

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它们共同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和发展目标,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经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是因为: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4)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社会主义初级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四、论述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

第一: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党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丰富内容,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4.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九条目标分别反映了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五、材料分析题

1.

(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2.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3)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