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162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1.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教学理念,注重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统一,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认知方式和特点出发,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本章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前各级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来阐述理论,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拓展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掌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2)能力目标:

使高职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碰到的社会经济现象。

学会运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素质目标:

使高职学生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妥善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明确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意识,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3.教材处理:

本章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具体领域中的展开。

通过教学,本章主要回答:

第一,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如何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

第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样三个问题。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本章第一节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可略讲,本章第二节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侧重于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治国理想,又是治国方略,同时也是治国结果,因此本章本节应从战略的高度处理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大局观念和战略思维。

而高职学生大多重视技术性的东西,战略思维能力比较欠缺,不习惯思考大局性、整体性的问题,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对本章本节内容的兴趣和理解。

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在基本观点上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加以精讲;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历史引出现实,努力做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视频、图片等感性材料,赋予抽象的理论问题于具体、生动的表述形式。

4.教学设计: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

理论教学建议:

4学时,重点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及其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其他内容略讲。

实践教学建议:

2学时,教师围绕教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展“我国民生问题”的社会调查,收集我国现实社会中关于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医疗改革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材料,撰写心得体会和感受。

通过我国现实社会中关于民生问题的调查,加深对教材中相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第十一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及其意义,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深入领会“改善民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高职大学生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第一节“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重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高职大学生明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教学重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高职大学生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必须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必须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2.教学难点解析

难点分析1.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难点分析2.如何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

(1)教师的教法:

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采用讲授法;参与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启发思考法;情感参与法等教法。

(2)学生的学法:

讨论法;辩论法;网上自主学习法;主题演讲、诗朗诵等。

2.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视频资料、阅读资料、讨论题等。

四、课时安排:

2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方略,也是一个治国理想,这就必然使本节内容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而且本节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思想家的“社会和谐”思想,特别是我党四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和谐社会的一些重要论述,这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生疏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建议教学中要多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由教师讲授为主。

对于基本观点的理解,可多启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

(二)教学互动设计

可采取二种基本互动方式:

一是教师对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二是对难度较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在前后桌范围内展开讨论,进而推举代表发言。

主要讨论题有:

(1)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和谐”设想为什么根本无法实现?

(2)怎样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怎样用矛盾分析的方法阐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以社会热点问题导入

1.以社会热点问题提问,如教育改革,收入差距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社会保障问题等。

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2.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回答。

3.针对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导入第十一章的理论阐述和有关知识点的讲解。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孔子:

和为贵

墨子:

兼相爱、爱无差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4)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毛泽东

发表于1956年9月《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社会和谐建设的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这些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002年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六个方面:

民主法制,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即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即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即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第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第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第三,正确把握和谐社会与全面建安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改革开放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政治团体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为我们化解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2)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七大报告提出: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村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医疗机构运行体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

  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六、教学效果测评

(一)理论测试

1.课堂提问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6)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哪些方面?

2.课后作业

考察一下你所在街道居民委员会在和谐社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二)热点问题讨论

怎样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在教育资源上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

七、课后阅读书目:

1.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

《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