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5059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docx

高考语文常见古诗词意象

对于古诗词很多考生丢分的原因不是因为题目不会做,而是陷入了一些雷区。

弄懂古诗词包含的意象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提高语文高考的成绩!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准备的:

知识总结,欢迎参考阅读!

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例1: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例2:

吴文英《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例3:

葛胜冲《点绛唇》: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凉的,巷口,送别之所。

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菊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例1: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例2: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3:

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例4: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例5: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例1: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例2: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例3:

李煜《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例4: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例5: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例6: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松柏⊙孤直、顽强、高洁

《论语·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例1:

刘禹锡: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例2:

李山浦:

“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例3: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例4: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例5: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2: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

《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附:

“杨柳”:

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

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1:

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

“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例2: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红豆⊙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

“出南海人家园圃中”。

《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例1:

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例2:

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

“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例2: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2凌寒不屈的顽强

例1:

卢梅坡《雪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例2:

张谓《早梅》诗云: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许浑《早梅》亦云:

“素艳雪凝树。

”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例3:

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例4:

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

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

“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

”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

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例1:

南朝鲍照的《梅花落》:

“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

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例2:

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咏梅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例3:

隋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

“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

”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评。

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例4: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例5: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例6: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墨客对于梅花的高洁、孤芳自赏是肯定的,也是有其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所在的。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例1:

张可久《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

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例2:

萧德藻《古梅其二》:

“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

”作者笔下的古梅树花极少,但还是怕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宁静的生活被破坏,借梅自咏,以明终隐着志。

例3:

方岳《梦寻梅》:

“野经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阴者之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

所谓“寻梅”,亦莫不是寻隐逸。

例4:

周密《疏影梅影》中词句:

“记梦回,纸帐残灯,瘦倚数枝清绝。

”宋人制造梅花纸帐,隐士好用,灯已烧残,正照纸帐上的几枝梅花瘦影上。

这样的清幽生活也只堪隐者所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