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5286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docx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同一首歌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二)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演唱时能够用抒情的、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感情,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

(三)聆听欣赏曲《我的祖国》和《大中国》,能够背唱歌曲的音乐主题;辨别并说出歌曲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表现歌曲情感的关系;能够辨别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四)创造性地为歌曲《大中国》编配秧歌舞的动作。

二、教材分析

(一)《同一首歌》

歌曲《同一首歌》由陈哲、胡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创作于1990年。

中央电视台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之前首次播出,并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向全国推出,受到热烈欢迎。

歌曲以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了胜利、欢乐、团结、友谊的美好主题。

歌词里用“鲜花”、“大地”、“春天”、“甜蜜的梦”和“阳光灿烂”等词语,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新时代里,意气风发,欢聚一堂,唱着“同一首歌”,畅叙衷肠,展望未来,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目标——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的心愿。

歌词里用“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等深情的话语,表达了在改革开放年代,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

这“同一首歌”倾诉了人民对和平、友谊的渴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纯洁、憧憬幸福未来的思想感情。

歌曲为E大调,4/4拍。

歌曲结构为两段体(带再现的二部曲式)。

A段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第1~8小节)音乐流畅、平和,主题深沉、亲切、凝重,第三乐句(第9~16小节)是这个乐段的小高潮,接着连接第四乐句结束。

A段音乐抒发人们经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欢聚一堂亲切交流时的真挚感情。

B段也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第17~20小节)以下属和弦的分解形式,从高音开始,造成柔和的色彩和热烈的气氛,力度逐渐加强的处理,形成全曲高潮,抒发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并与A乐段形成对比。

第二乐句(第21~24小节)是第一乐句的的变化重复,并有“”音的出现,形成暂时的离调,力度逐渐减弱的处理,使感情进一步深化,体现发自内心的倾诉。

第三乐句(第25~28小节)是A段音乐主题的变化再现,第四乐句中的九度大跳,再次抒发出人们兴高彩烈的喜悦心情。

歌曲最后的结束句是一个典型的由下属功能转到主功能的补充终止形式,使歌曲在祥和、喜庆的气氛中结束。

B段音乐揭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唱着“同一首歌”去迎接新的辉煌。

曲作者孟卫东(1955~)北京人,部队文艺工作者。

1970年参军,1987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长期在中国铁路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工作。

主要作品有:

歌曲《同一首歌》,歌剧《雷雨》,舞剧《长城魂》等。

(二)《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故事片《上甘岭》的插曲。

乔羽作词,刘炽作曲,作于1955年。

影片《上甘岭》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

这首歌是影片中战士们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演唱的歌曲。

电影插曲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

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

它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坚强信念。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深受全国人民的欢迎,至今仍久唱不衰。

歌曲为F宫调式,4/4、2/4拍。

演唱形式为女声领唱和混声合唱。

两段体结构,由两个对比鲜明的音乐主题(A段领唱部分和B段合唱副歌部分)构成。

A段音乐速度稍慢,婉转流畅,亲切优美,音乐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句在第二、三拍之间八度跳进之后,出现这部分的最高音“”,这种大幅度跳进的旋律进行,充分抒发了热切思念家乡的深情,接着的第二、三乐句旋律呈波浪型进行,洋溢着热情、亲切的感情,第四句中的“4”音具有明显的移宫效果,向下属音离调后,自然地回到宫调式结束,在色彩上给人以柔和的印象,使亲切的感情得以深化,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家乡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B段(混声合唱部分)音乐速度稍快,宽广壮丽,气势磅礴,音乐也是由4个乐句构成,旋律从富有动力感的四度音程和宽广的节奏开始,第一、二乐句旋律大幅度跌宕起伏,第三乐句旋律向上进行并作渐强、渐慢处理,丰富的和声更显气势宏伟、磅礴,第四乐句中其中的“7”音也具有移宫效果,这一不稳定的结束,为歌曲回到A段下一段歌词作好了准备。

这段音乐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

歌曲运用我国五声音阶调式,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优美动人的旋律,每段结尾处两个偏音的巧妙处理独具匠心,可谓在民族调式中自然离调的典范之作。

作者介绍:

刘炽(1921~1998)作曲家。

陕西西安人。

1936年参加红军到延安,曾在人民剧社任舞蹈演员兼小指挥。

1939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及指挥。

1940年在鲁艺音乐研究室任研究生,曾参与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艺术指导、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

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在苏联专家阿拉波夫的专家班学习作曲。

1961年任辽宁歌剧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

1977年始,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兼艺委会主任。

从事音乐创作50余年,作有大型作品70余件,中小型作品800余件,影响广泛。

主要作品有:

歌曲《翻身道情》、《新疆好》、《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剧音乐《塞北黄昏》、《火》、《阿诗玛》,舞蹈音乐《胜利腰鼓》、《荷花舞》,合唱曲《工人大合唱》、《祖国三部曲》(含《祖国颂》、《大地颂》、《微笑的太阳》)等。

出版专集《祖国之歌——刘炽歌曲选》。

他的作品民族风格浓郁,旋律隽永秀美,富于歌唱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乔羽(1927~)词作家、剧作家、音乐文学理论家。

山东济宁人。

前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1946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任职于华北大学三部戏剧创作室,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职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家协会、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中国歌剧舞剧院。

曾长期在河北邢台地区深入生活。

主要作品有:

歌剧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红孩子》(合作)、《刘三姐》等,曾参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的歌词创作。

历年来创作歌词逾千首,主要歌词作品有:

《我的祖国》、《祖国颂》、《人说山西风光好》、《让我们荡起双桨》、《牡丹之歌》、《爱我中华》、《难忘今宵》、《夕阳红》等。

(三)《大中国》

歌曲《大中国》是一首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由通俗歌曲改编而成的合唱曲。

曲调吸收了我国民歌素材创作而成,富有时代气息。

高枫作词作曲,朱良镇编合唱。

《大中国》的音乐由引子+A+B+A′构成复三部曲式。

引子为4/4、2/4拍,开始在F调上,由主和弦、下属和弦构成的和声来呈述:

这一曲调,造成一个明亮、柔和的意境。

然后转为降E调,由男声用八度和声音程,以豪迈的气势,唱出A段音乐主题的音调,女声则用和声式二部和声,以亲切的语调相呼应,在属音上造成离调结束。

紧接着速度加快,两小节间奏之后进入第一部分A段。

A段,第一部分。

这段为单二部曲式,由一个主题乐段与一个变奏构成,结构为A(a+a′)。

a段主题乐段是一个四句体乐段,其音乐采用东北大秧歌的音调为主题发展而成,以齐唱形式呈示出来,表现出祖国大家庭中热烈、欢快、意气风发的扬景。

a′段的第二乐段是a段的第一变奏,以混声合唱形式演唱,使音乐更加热烈、丰满。

其中有两个小节和声是用男声哼鸣演唱的,造成一种云雾般背景,似描写在云雾中的长城。

B段,第二部分。

这部分也是单二部曲式,结构为B(b+c)。

第一乐段b中的音乐主题音调来自河北民歌,曲调流畅活跃,抒情开朗。

在合唱处理上采用了不同手法,先由男高音声部唱出音乐主题,与A段的音乐主题形成对比,男低音声部与女声则以“嗨”的喊声在句尾相呼应,第二句变为四声部演唱,显得丰满,第三句先由男声唱,女声则以轮唱形式模仿演唱,最后以四声部合唱结束这个乐段,使情绪更加活跃。

第二乐段c是合唱曲的高潮段落,唱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共同心声,在开始的强拍上就用了一个离调和弦(用3573构成),使全曲的情绪达到高潮,第二句开始的强拍上用了主和弦,使语气更加肯定,B段在激情中结束。

在4个小节的间奏之后是第三部分。

A′段,第三部分。

这段音乐是A段主题的变化再现,与B段中的第二乐段c的再现结合,其结构为A′(a2+c)。

第三部分中A的主题再现是a段主题的第二变奏,它将a段主题的时值放宽,由男声唱出,女声则作为陪衬声部,以对比活跃的曲调,用衬词“啦”来演唱,这是一个活跃的声部,既是喜悦轻快的歌声,又似轻快的鼓点声。

之后女声唱出第三、四句,男声变为陪衬声部,以二部形式用“啦”演唱,在热烈活跃的情绪中结束此段。

紧接着,是第二部分B段中的第二乐段c的再现。

这时歌声变为男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的结合形式,造成互相呼应的效果,最后的结束处理是,混声合唱结束在调式主和弦的主音上,而领唱则上行到主和弦的三音“”上结束,这样的结束,给人以稳定的感觉,又造成一个言而未尽的浪漫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演唱《同一首歌》

1.充分利用歌曲范唱录音。

一般学生平时曾经听过这首歌曲,对这首歌曲比较熟悉。

在学习歌曲前,先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以便确定教学方法。

如果多数学生比较熟悉,可以采用听范唱录音、让学生直接轻声随着歌唱的方法。

也可以用“先哼唱、后唱词”的方法。

发现学生在随唱中有错误或困难的地方,提出来专门订正、练习,然后再听录音或随伴奏唱。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也要在适当时候让学生唱歌谱(即:

不要从始至终用听唱法唱歌词,而完全不唱歌谱)。

对于那些识谱能力比较低的学生,这种练习可以逐步提高识谱能力。

在歌曲艺术处理时,也可引导学生倾听录音,采用轻声、抒情、连贯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感情。

2.尽量学好歌曲的二部合唱。

这首歌曲二部合唱比较浅易,第一段的第二、三句和第四句的前半句为二部合唱,第二段只有第四句结尾部分为二部合唱。

只要条件允许,要把二部合唱部分学会、唱好。

如果确实有困难,也要把第二段的第四句结尾部的合唱学会、唱好。

3.在辨认歌曲结构的基础上,处理歌曲和变换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的乐段和乐句十分规整,容易辨认。

可让学生自己进行乐段和乐句的区分,用彩色笔或铅笔标画出来。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来分析歌曲情感的处理,或者启发学生自己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

在设计歌曲处理时,要注意力度变化,注意突出高潮。

可以向学生设问:

歌曲使你最激动的乐句在哪里?

用什么样的力度来演唱、表达歌曲的感情?

可用独唱、齐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还可以加上动作表演。

聆听《我的祖国》、《大中国》

1.熟悉并背唱歌曲主题。

要让学生学会并背唱《我的祖国》和《大中国》的音乐主题。

教师可让学生随录音唱歌词,或辅以听唱法教唱。

引导学生对比《我的祖国》两个乐段的情绪,并注意第二乐段(合唱部分)的三段歌词的速度和力度变化。

2.在聆听《我的祖国》和《大中国》时,可以要求学生随着音乐模仿指挥,或者随着音乐划拍,以帮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

3.可利用卡拉OK形式,请个别同学演唱歌曲。

或随卡拉OK,请个别同学担任领唱,全体学生伴唱或合唱。

(三)创造性活动

给《大中国》编配秧歌舞动作,尝试表演“歌伴舞”。

还可以同时使用录音带或卡拉OK伴奏。

在“歌伴舞”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在引导积极参与,表达歌唱祖国的热情。

并不要求达到某种表演技巧,

 

第二单元草原牧歌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小黄鹂鸟》及《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还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的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二、教材分析

(一)《小黄鹂鸟》

《小黄鹂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

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鹂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

就其歌词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

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

重新填词的《小黄鹂鸟》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

歌中的“小黄鹂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拟人化的黄鹂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切人。

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

《小黄鹂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虽分为齐唱、轮唱两部分;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

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鹂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称之为“短调”或“短歌”)。

短调歌曲是蒙古族人民最早发展起来的民歌体裁。

在草原牧歌充分发展起来之前,短调民歌在蒙古族的音乐生活中曾占有主导地位。

在短调民歌中,爱情歌曲、叙事歌曲占有很大比重。

如:

《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等;其次,一些革命民歌亦属此类。

如:

《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

(二)《银杯》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

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银杯》采用五声羽调式构成旋律,旋律悠扬、起伏较大,4/4拍,中速,单乐段结构,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

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

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

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火华(1942~)歌词作家,北京人,内蒙古自治区军区创作员。

阿拉腾奥勒(1942~)蒙古族作曲家,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人。

1968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艺术团。

其代表作品有: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电影交响组曲《沙漠的春天》;管弦乐曲《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曲》。

德德玛(1947~)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

1962年入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声乐。

1964年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民族班学习。

现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

经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嘎达梅林》、《奥菲欧的咏叹调》等。

(四)《达亚波尔》

《达亚波尔》是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昭乌达的一首民歌。

歌中唱到的“达亚波尔”是一个蒙古族小孩的名字。

透过这首歌,我们可以想到:

在旧社会,那美如锦绣的兴安岭大草原,那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竟然是无家可归、孤独凄凉的达亚波尔哭泣的悲伤之地。

这一切,又怎能不使歌者为之伤心、为之惆怅呢?

《达亚波尔》也是一首短调民歌。

其节奏均匀稳定、句尾悠长。

它的旋律是采用五声羽调式谱成的,但其结束音却使用了该调式的属音。

从音乐内容的角度看,这种结束方法似乎给人们留下了悬念。

如果从整个歌曲的情绪上看,它给人以压抑、忧伤的感受。

腾格尔在演唱这首歌时,采用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

在句尾的长音处,往往不在落拍点上唱出歌词,却有意地在落拍点之后将歌词延迟唱出。

这种表现方式虽与原民歌的唱法有所不同,却与原民歌的内涵没有什么出入,只是给人们带来一种现代音乐的生活气息。

(五)《万马奔腾》

《万马奔腾》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

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

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

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

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

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

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

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作者写了《万马奔腾》这首乐曲。

至于作者有没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没有叙说。

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展开更广泛的想象。

齐•宝力高(1944~)马头琴演奏家。

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

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

(六)《筷子舞》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

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作单人表演。

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舞。

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

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

筷子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有:

笛子、三弦、扬琴、四胡等。

其伴唱音乐也多为当地流行的2/4、4/4拍民歌。

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筷子舞》这首乐曲是一首鄂尔多斯民歌。

它由四个乐句组成。

其音调以五声羽调式为基础。

乐曲的前两个乐句,其节奏比较平稳、均匀,而后两个乐句则显得跳动、活泼。

经过编配,这首乐曲呈复调形态。

伴奏声部使用了打击乐器。

它很好地配合了乐曲的律动及情绪。

三、教学时间(3课时)

(一)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及《银杯》

1.学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听范唱;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观看录像。

2.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

演唱《小黄鹂鸟》时,还要注意两个声部间力度上的均衡及层次感。

3.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两首歌曲的调式特点。

4.模拟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如敬酒、唱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酒喝干。

(二)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

1.初听时要完整地聆听作品,并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歌手的或乐器的音色。

2.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4.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德德玛及腾格尔的音色,认识他们不同的演唱风格。

5.聆听《万马奔腾》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也可鼓励学生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聆听的印象。

(三)演奏《筷子舞》

1.要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

演奏中做到节奏准确、速度稳定、声部间和谐均衡。

2.初学时放慢速度,要注意乐曲的句法。

熟练后,要表现乐曲应有的情绪。

 

第三单元多彩的美洲

一、教学目标

(一)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爱美洲、拉丁美洲民族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二)能够演唱歌曲《红河谷》和《拉库卡拉查》,能表现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歌。

(三)聆听《平原,我的心》、《我们坚决不动摇》和《化装舞会》,能够领会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它们的节奏特点。

(四)结合歌唱、欣赏活动,参与敲打节奏等创造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一)《红河谷》

《红河谷》是流传于北美洲红河一带的民歌。

它带有美国北方民歌的某些风格特色,在加拿大南部也很流行,因而加拿大人认为它是一首加拿大民歌。

这首歌传入我国后,有人称之为加拿大民歌,也有人称之为美国民歌。

歌词为J.卫尔所填(卫尔这个人情况不详),《红河谷》的歌词有数种不同的版本,这里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版本。

红河因河水中含红褐色土,水色发红而得名。

有两条支流,习惯上称为北方红河和南方红河。

北方红河发源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西部的冰川湖,从南向北流,为明尼苏达州和北达科他州的界河,流入加拿大的马尼托巴省,继续向北注入温尼伯湖,全长498公里。

南方红河发源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西北部,流向东南方,中下游经墨西哥湾低地汇入密西西比河,是密西西比河最南边的一条主要支流,河长2045公里。

《红河谷》歌词表现了移居于北美红河一带人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终于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

它回顾了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并展望美好幸福的生活前景。

歌词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歌曲为G大调,4/4拍子,歌谣体,单乐段结构,总共8小节。

有的版本以重复前面的8小节乐段作为副歌。

歌曲的节奏稳健,富有动感,旋律朴实、舒展。

音域不宽,两个声部的音域不超过一个八度。

易学易记。

在曲式结构上,歌曲由两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又由两个乐节构成。

这两个乐句的节奏相同。

旋律以级进为基础,间或使用跳进。

在句法上采用一问一答、前呼后应的手法,第一乐句为半终止收束,第二乐句为完全终止收束。

每个乐句由两个乐节构成,这两个乐节的节奏,除了结尾略有区别之外,其他部分节奏则完全相同。

显示出歌曲旋律既统一又有变化的的特点。

这些形成了这首歌曲的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风格。

(二)《拉库卡拉查》

《拉库卡拉查》是一首具有墨西哥民间舞曲风格的墨西哥民歌。

“拉库卡拉查”在当地的语言中是“蟑螂”的意思,在这里借用来作为墨西哥一种民间舞蹈的名称。

据说这首歌起源于军队,起初没有固定的歌词,歌曲传到哪个部队,那么部队就填上各自的歌词。

后来这首歌曲传到民间,并广泛流传。

这首歌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墨西哥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歌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人们跳踢踏舞的脚步声,仿佛看到男女翩翩热情起舞的情景。

墨西哥民间歌舞,源自吉普赛舞蹈,后来又融入西班牙舞蹈的特点。

各地的民间舞蹈虽有不同,但均为多组变化的男女对舞,动作以“扎帕蒂阿多”舞步为主,这是一种用全脚掌、半脚掌、脚跟和脚尖等不同部位,以各种断续节奏击地发出声响的舞蹈动作。

墨西哥民间舞蹈多热烈奔放,活泼欢快,轻松诙谐,感染力极强。

男舞者身穿传统黑色服装,头戴宽沿帽,双手自然背后,上身基本不动,突出脚下迅疾、高难的踢踏舞步,男舞者还随音乐把宽沿帽甩来甩去。

女舞者的衣裙颜色绚丽,裙边宽肥。

她们除双脚跳踢踏舞外,双手舞动裙子,甩出许多图案。

裙花左右摆动,前后拧花,上下翻飞,与脚下矫健的踢踏舞步变化相配合。

在舞蹈进行中,伴奏人员和舞者还不时地杂以即兴喊叫来为歌舞助兴。

歌曲的情绪欢快、热烈,速度稍快。

旋律以分解和弦进行和级进相结合为主,旋律进行波浪起伏,错落有致;节奏为连续的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相结合,疏密相间,性格鲜明。

恰当地表现了人们欢愉的心情和活泼的性格。

歌曲结尾处的呼喊声、拍掌声,更加强了歌舞的热烈欢乐气氛。

歌曲为F大调,3/4拍子,曲式为单二部曲式。

歌曲的第1~4小节为一个乐句,第5~8小节为第二乐句,9~10小节为反复后的乐段结束句,这是第一乐段(称反复乐段);第二乐段亦为两个乐句,从第10小节第二拍弱起至14小节前半部分为一个句,第14小节后半部分至18小节为第二个乐句。

19~20小节为反复后的结束句。

两个乐段环环相扣,一气哈成。

(三)《平原,我的心》

《平原,我的心》是委内瑞拉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

深受委内瑞拉人民的欢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被誉为委内瑞拉“第二国歌”。

歌曲赞颂了委内瑞拉的美丽风光,抒发了热爱祖国家乡的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