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683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7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

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他们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2.背景: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1)经济: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罗人才;

3)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思维拓展1: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4、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

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生平(前551——前478):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孔子的思想主张

①“仁”的学说(核心)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②人性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进步)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②“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

仁:

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

3、文化教育贡献

①、创办私学

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③、“因材施教”等教育、学习方法

子曰: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④、整理编订“六经”

4、孔子的地位

1)、“万世师表”——教育家

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孟子、荀子

1、孟子的思想

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

“性本善”

④价值观:

舍生而取义者也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荀子的思想

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

“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

还有必要提倡它吗?

为什么?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主张。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福祸相依)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法自然”

2、为无为,则无不治。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庄子的思想

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社会批判精神

四、法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①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②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

“法”:

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

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

“势”:

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

五、墨家

1、代表人物:

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上》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万物相对、精神自由

儒家

孔子

倡“仁”、重“礼”、讲“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六经》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

韩非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客观: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主观: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2)目的: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思想来源: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4)措施:

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大量复员士兵;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5)作用:

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政治:

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3)汉武帝“有为”的表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思想)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加强皇权:

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中朝、外朝);

经济:

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外交:

打通“丝绸之路”

文化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内容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提倡实施“仁政”。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2、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

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3、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5、地位:

汉武帝始,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过程:

1)政治启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接受和实行

3)教育

教科书:

儒家经典“五经”,设“博士”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教师:

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

中央:

兴办太学,考试合格可任官。

(影响:

破陈规,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地方:

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使儒学得到推广,在民间独尊)。

2、结果:

2、结果:

四、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2、积极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利于限制君权,使君主实行“仁政”;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利于弘扬传统美德;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消极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

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儒学有新发展,且成为中华民族共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4.唐朝时期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挑战。

探究:

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

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探究:

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二、宋代程朱理学兴起

1、历史背景

1)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

2)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规范受到极大破坏,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稳定社会秩序

3)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4)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5)魏晋至隋唐时期以来儒道佛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

2.理学的含义:

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

4、代表人物:

“二程”、朱熹

二程——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

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5.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

(3)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2)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人性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永恒存在的,先有理后有物;

2)伦理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等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通俗理解:

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是永恒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

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要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天理”,实际就是每个人的言行要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应绝对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

(3)认识论:

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实践探究万物明白天理)

6.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

中国“心学”的创始人。

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2)思想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②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

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王阳明(明朝):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心学”创始人。

2)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1、相同:

1)内容相同:

①“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②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3)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3)影响相同:

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2)哲学范畴不同

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3)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①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②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五、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清)

1、消极

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②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

2、积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了积极作用。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来源:

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

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作用:

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地位:

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原因

1、政治:

封建制度盛极而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3、思想:

明清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

4、阶级:

新兴市民工商业阶层日益强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明末进步思想家。

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

2、思想主张

1)反对以孔子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材料一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2)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材料三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四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与百姓不相关者也。

——《焚书·答邓石阳》

3)提倡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

材料五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书》

材料六“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3、评价

1)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生平著作

黄宗羲:

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3)评价

(1)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作用。

2、顾炎武

1)生平著作

顾炎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思想主张:

(1)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反对不切实际学风,提倡实践和真知;

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3)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材料三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日知录》

3)评价: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

1)生平著作

王夫之:

人称船山先生。

著作有: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

2)思想主张

(1)唯物论: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材料一“天下唯器而已矣。

无其器则无其道。

”“气者,理之依也”“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

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王夫之《读通鉴论》

(2)认识论:

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是可以认识的,提出“行先知后”;

材料二“行先知后”“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必矣!

”——王夫之《尚书引义》

(3)辩证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材料三“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

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

废然之静,内则是息矣。

——王夫之《思问录篇》

3)评价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①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代一家之法。

②农工商皆本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读通鉴论》----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②事物是可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其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2、局限性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没有摇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

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进步性?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关注国计民生、注重实践和考察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正统思想)---

魏晋隋唐(面临挑战)---宋明(官方哲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思想演变规律

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②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③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单元线索

产生前5C中叶以后(奴隶制)

古希腊人文思想、智者学派等

发展14-17C(近代)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成熟17-18C

17-18C

第五课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的起源

1、人文精神

基本涵义其核心思想为:

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狭义上,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③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人文精神”广义上,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其基本特征为:

①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

②理性,对真理的追求;

③超越性,对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什么是智者学派

在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上,人们常常要发表意见,要和自己的对手辩论,雅典法庭规定每个公民须替自己辩护,不许旁人代辩。

由于社会的需要,出现了一批“教授智慧的教师”,即“智者”。

他们向人传授说话的艺术——修辞学,争辩的艺术——雄辩术,据理论证的艺术——辩证法。

这些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自称为“智者”,形成了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人文主义精神兴起的原因):

(1)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

(2)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社会环境比较宽松。

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在社会的地位日益突出

(3)思想文化:

希腊人具有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文化传统;希腊人重视海外贸易,易形成开拓冒险平等诚信的思想观念;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3、代表人物及主张

1)普罗泰格拉

2)探索主题(对象):

人和人类社会

3)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是相对的其它的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③对于社会道德,每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