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052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docx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

组织行为学串讲笔记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

[名词解释]组织:

就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名词解释]行为:

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多选、简答]人的行为的特点:

(1)具有适应性,即人的行为反应既符合环境的要求又要满足本身的需要;

(2)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作出多种多样的行为反应;

(3)具有动态性,人的行为会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4)具有可控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包括制度、培训、教育等消除消极行为,诱导和发挥积极行为;

(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与行为都是有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心理与行为又是紧密相联的。

心理指导行为,行为反映心理;心理是人行为的内隐活动,行为是人心理的外显表现。

组织行为学是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

[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范围与行为科学不同,行为科学要研究一切人的行为规律性,而组织行为学只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这一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军队等所有的各类组织。

这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既包括某个工作者的个体行为和工作班组、科室、部门的群体行为,又包括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企业、机关、学校等整个组织的行为规律性。

[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原理,说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性,这乃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和手段。

[简答]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挥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简答]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

(1)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单选]领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单选]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单选]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最主要的最大量的工作是与组织内外的各种各类人打交道。

[单选]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明兹伯格。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多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两重性学科、应用性学科。

[单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体。

[简答]决定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因素是什么?

首先是由多学科性决定的。

组织行为学既应用生物学和生理学等没有阶级性的自然科学原理,又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原理。

其次是由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本身的两重性所决定的。

再次是由管理的两重性决定的。

[单选]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科学。

[多选]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多层次相交切性。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单选]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多选]1988年,美国的罗伯特·维卡教授、富兰克林·斯克伯兹教授进一步提出了“组织科学”的概念。

[单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

其应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是社会心理学。

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简答]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组织行为学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投入开始,通过依次地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生为止。

[简答]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是什么?

仅就组织的个体层次来看,其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就是多方面的。

从主客观角度看,有主观内在影响因素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在主观内在因素中,又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

在客观外在环境因素中,又有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

在主观诸因素的内部仍有更细的因素。

[简答]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不同反应主要取决于哪些影响?

其不同反应主要取决于两个大类的影响:

一类是人的主观上的特征,包括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

二类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各种特征,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外部环境等。

[简答]请用文字和函数关系式表述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并简要说明。

我们可以把影响行为的变量,用函数关系式高度概括为一个行为的理论模式:

行为=f(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公式中:

B表示人的行为(Behavior);

f表示函数关系(function);

P表示人员的主观特征个性(Personality);

a、b、c....表示人的知觉、能力、性格、价值观、气质等主观特征;

E表示所处的客观环境(Environment);

m、n、o...表示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世界大环境等。

[简答]依费恰特所指,文化的功能有哪几点?

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以下五点:

(1)文化是区别于不同社会的标志。

(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

(3)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4)文化为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

(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多选]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人事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单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

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个部分。

[论述]试述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组织行为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它是在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下面简述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

一般意义上说,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

所以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要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

组织行为学实际是组织中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

管理人员处理人的问题时,必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组织人事政策。

(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研究组织行为就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组织是由很多群体结合而成的,所以组织行为学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社会组织。

组织中的行为是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因此,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必须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关系中着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人的行为规律。

(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

人类学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

其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的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与文化的关系等知识。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与组织行为学。

这些学科的知识,也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学中的权力与冲突问题,伦理学的道德规范等,都会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

人体犹如一个生物钟,有自己的生物节奏的规律性,有体力、智力、情绪的低潮和高潮,这些也会影响人的行为。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

[多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具有如下六个主要特性。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观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

[简答]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过程。

(1)观察和实验。

(2)分析和评价。

(3)预测和推断。

(4)检查和验证。

[单选、多选]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包括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研究理论和模式、形成假设、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方法、实地观察和实验、说明研究成果这样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

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

[多选、简答]关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有哪五种主要方法?

(1)案例研究法。

(2)观察法。

(3)心理测验法。

(4)调查法。

(5)实验法。

[单选]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描述和说明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法。

[单选]观察者在限定条件下进行观察,也就是操纵自变量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态中的那种方法叫控制观察法。

[名词解释]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含义:

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所谓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单选]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交谈,来探索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是面谈法。

[单选]具有花钱花时不多,能调查较多的人的优点的研究方法是电话调查法。

[多选]调查法中具有花钱花时不多特点的方法有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单选]问卷调查法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书信邮寄问卷调查法;一种是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

前者的缺点是回收率较低,尽管信中附上邮票,而真正回复的一般只有45%左右。

而后者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回收率较高,但花的人力和时间又会较多。

[多选]常用的问卷调查法的形式有选择法、是否法、计分法、等级排列法。

[多选]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准实验法。

第四节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

[多选、简答]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

抉择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中趋势分析。

[多选]度量集中趋势的最常用的指标有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两种。

[单选]度量离中趋势的常用指标是标准差。

[单选]相关分析方法是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一般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的具体指标,相关系数的范围从+1经过0到-1。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多选]任何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均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部分,即知、情、意过程。

第一节认知差异与管理

[单选]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感觉。

[单选]感觉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单选]社会知觉是指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

[简答]社会知觉包括:

(1)对他人的知觉,也就是对他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能力、性格等的知觉。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对角色的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每个人的社会中都充当某些角色,如父母的角色、领导者的角色、职业角色、群体角色等。

(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这是指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原因和结果的判断。

[名词解释]自我知觉:

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多选]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

[多选、名词解释]主观因素:

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它包括:

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等。

[多选]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主要有知觉防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

[单选]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是指知觉防御。

[单选]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单选]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单选]投射是指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单选]X、Y理论是两种有关领导人如何看待被领导人的理论。

[名词解释]晕轮效应:

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

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单选]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里格。

[单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归因理论。

[简答]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1)客观因素。

包括:

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重复次数的多少等。

(2)主观因素。

包括:

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等。

[简答]影响知觉的因素是什么?

(1)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

(2)知觉归类。

[简答]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人们的需要、经验和思想方法诸方面的差异,常常造成人的知觉与客观事物不一致,知觉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

[简答]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方面?

(1)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2)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

(3)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名词解释]价值观: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单选]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这是所指的人们包括个人、群众、组织和社会不同的层次的人。

[多选]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多选]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简答]价值观如何分类?

第一种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划分,可有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第二种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划分,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把人的价值观分为六类。

第三种按不同行为方式来划分,组织行为学家格雷夫斯在企业组织内各种人员所表现的行为方式的基础上归纳为七类。

第四种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西方组织行为学家认为经营管理价值观可分为三类。

[单选]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大的价值观念是最大利润价值观。

[单选]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是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简答]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的发展阶段是什么?

第一阶段是生产型价值观。

第二阶段是生产经营型价值观。

第三阶段是经营价值观。

[名词解释]态度:

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多选]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

认识、情感、意向。

[多选、简答]态度的特征是什么?

(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针对性。

(3)态度的协调性。

(4)态度的稳定性。

(5)态度的两极性。

(6)态度的间接性。

[名词解释]工作态度:

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简答]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

(1)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

(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

(3)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

(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

(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第三节个性差异与管理

[名词解释]个性: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多选]个性的性质包括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单选、名词解释]个性倾向性特征:

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

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

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单选]信念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名词解释]气质:

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简答]气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神经过程的强度,指大脑细胞的工作忍耐力,有强与弱之分。

(2)神经过程的均衡性,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强度关系,有均衡和不均衡之分。

(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之间转换的速度,有灵活与不灵活之分。

[名词解释]能力:

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多选]智力的构成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像力、注意力。

[多选、简答]能力如何分类?

(1)能力按其适应性,可以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

(2)能力按其发展程度的差异,即能力水平的高低可分为以下四种等级:

①能力低下。

②一般能力。

③才能。

④天才。

[多选]现代心理学与医学往往根据人的行为模式,把人的性格区分为A型、B型、C型、D型和E型五类。

A型:

有不可抑制的雄心壮志,争名好胜的内驱动力特别强,喜欢竞争,醉心于事业,整天忙忙碌碌,有时间的紧迫感,性情急躁,容易激动、发怒,自信,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对人有一定的敌意。

B型:

不过分争强好胜,情绪稳定,温和乐观开朗,与人为善,遇事不耿耿于怀,做事不慌不忙,拿得起放得下,善于现实地对待挫折和能困难,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这种性格的人往往平衡有余,活力稍逊。

C型:

C型性格的人具有感情内向、勤于思索、注重人际和谐、肯忍让自律,不爱招惹是非等特点。

但反应慢,好生闷气,较孤僻压抑,爱幻想,常处于被动状态。

D型:

D型性格的人具有感情外向,积极乐观,为人活泼开朗,善于交际,与周围人能和睦相处,有组织领导能力等特点。

但粗犷有余、缜密不足,忽略小计,缺乏计划性。

E型:

E型性格的人多具有感情丰富,勤于思索,不善人际沟通,较少攻击性,不爱找别人的麻烦等特点。

但情绪消极,常逃避现实,自我评价偏于悲观,缺乏自信。

[简答]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个性的形成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个性特征是在先天和后天这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而且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1)先天遗传因素。

(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①家庭影响;②文化传统影响;③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等。

[论述]试联系实际说明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个性既然是每个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管理中不应从个性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来判断,而应该从价值观、理想、信念、意志、气质、能力、性格等各种个性特征综合地做出判断和应用。

(1)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

领导者和管理者都希望在他领导下的每个职工的工作都能做出成就,也希望自己本身的工作取得极大成就。

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人的工作成就的大小与他们各自的个性性格差异是密切相关的。

(2)个性差异与健康。

心理学家、医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后发现,个性差异与健康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情绪紧张、愤怒、压抑可使体内肾上腺激素急增,淋巴细胞功能减退,机体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因此乘虚而入,因此建立乐观的情绪、宽阔的胸襟、幽默的性格是防病、治病、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之举。

(3)个性差异与管理。

管理者了解职工的不同个性,并根据这些不同个性安排每个职工的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领导结构和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方法,就能最充分地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

[名词解释]控制方位论:

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多选]控制方位论的分类:

(1)内因控制论;

(2)外因控制论。

第四章:

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第一节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名词解释]创造性行为:

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多选]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于人们内在的主观特征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两方面因素。

[多选、简答]创造性行为的特点:

(1)首创性(不是重复)。

(2)有用性。

(3)适应性。

(4)主动性。

[简答]创造性行为的类型:

(1)技术发明型的创造性行为。

(2)科学发现型的创造性行为。

(3)艺术塑造型的创造性行为。

(4)组织管理型的创造性行为。

第二节创造性行为应成新世纪组织

行为的主旋律[单选]创造性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最充分的发挥。

[单选]创造性行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三节创造性行为人员主观特征的

自我培养和测定[单选]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创造性行为的起点。

第四节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

[单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生下来最先接触的环境,也是每个人一生中1/3至2/3的时间在其中度过的地方。

它对人的创造行为的产生和发挥影响较大,是开发创造力的摇篮。

[单选]在家庭人际关系中,夫妻关系对创造性的影响最大。

亲密的爱情将激励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创造。

[多选]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

[简答]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注意做到:

(1)互相信任。

在群体内,人人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不必担心由于发表不同看法而遭到打击、反复或耻笑。

(2)互相支持。

群体成员真正做到关心彼此的工作、成长和个人成就。

(3)真正地沟通思想,言者开诚布公,闻者不带偏见。

(4)个人间有分歧意见能互相尊重,不强加于人。

(5)成员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名词解释]群体结构:

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论述]联系实际说明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哪些客观环境?

创造行为是人的创造能力的外在表现。

建立良好的环境对人们创造行为的产生是重要的。

所以应从家庭和学校到组织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建立良好的环境。

(1)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生下来最先接触的环境,也是每个人一生中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其中度过的地方。

它对人的创造行为的产生和发挥影响较大,是开发创造力的摇篮。

①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对创造的需要和动机影响极大。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二儿子原本是个劣等生,由于托尔斯泰教育有方,在教儿子希腊语中,教了字母和单词后立即要儿子读《远征记》,急得孩子直哭,但后来终于学会了,翻译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并且还爱上了数学。

②从家庭气氛来看。

大量的研究实证资料说明,一个民主型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如果父母在家庭造成民主的气氛,允许孩子与父母进行说理性辩论,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主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他们自己的看法,这样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性,修炼了思维的灵活性,丰富了想像力,从而也就可大大提高其创造性。

③从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上来看。

家庭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心理相容水平的高低,与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