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472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docx

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

泰国货币危机:

教训及其启示

李量/伍达枝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

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区金融局、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

均为博士侯选人

泰国危机:

代价及其实质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提高其货币铢(baht)对美元汇率,将其维持了13年的铢对美元比价由7月1日的24.4提高为34.3,汇率制度由固定汇率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虽然政府也借口通过以便宜的铢刺激出口,摆脱日趋严重的出口及外债危机,但这在更大程度上是泰国政府面对市场预期本币贬值压力下不得已的做法。

正如历史上任何别的货币危机一样,泰铢的被动贬值,迅速引起了市场投机者更为强烈的反应。

几乎所有市场参与人在政府宣布贬值后对泰铢更加丧失信心,并预期泰铢还将继续贬值,于是更大幅度抛售泰铢,外资流出,从而引致由通货危机引发的全面性经济危机,使各种固有的经济矛盾和问题加剧。

泰国危机并没有结束。

IMF主席Camdessus认为,只要泰国坚持其治理本国经济的努力,加之IMF的拯救,泰国经济能实现复苏。

泰国官员自我估计至少要2年才能转变。

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由上年的8.4%下降为2.5%左右,下一年仍将在3%左右的低水平徘徊。

普遍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措施,泰国经济不会出现1985年—1995年那样的黄金时期。

危机造成的损失是多方面的。

最明显的是本已岌岌可危的国家外汇储备进一步下降。

泰国政府一直致力不让其外汇储备低于250亿美元,相当于其3个半月进口价值,据称这是国际标准。

中央银行宣布泰铢贬值本是为了保障外汇储备不下降,但面对危机又不得不干预泰铢进一步贬值,官方宣布的外汇储备在8月头两星期下降8.2%,由7月底的304亿美元下降为279亿美元,是1994年6月以来最低的。

如果考虑1998年8月到期的234亿美元外汇欠款,外汇储备只有45亿美元左右。

本币进一步弱化并必将长期不振。

泰铢市场名义汇率在大幅度上升之后,进一步贬值,虽然政府在危机后采取了最大努力,但9月4日继续贬至37.65。

中央银行信誉下降,中长期货币政策的成本加大。

投资者信心动摇。

外商直接投资望而却步。

股票市场价格狂跌。

1997年8月28日,泰国国民股票指数跌至511.76,为历史新低。

今年至今股票指数已下降37%左右。

其中银行股票受打击最重,约下降45%。

利率波动攀升。

9月3日曼谷隔夜利率25%,周利率22%,3月利率21%。

货币危机使国家债券失去吸引力。

银行储蓄大幅减少。

本已危机四伏的银行和金融系统面临更大困难,整个金融市场陷入崩溃。

国家及私人的外债负担加重。

本币贬值使本已不堪重负的泰国外币性债务负担加大了不少。

国际组织调整成本。

泰国既定的1997—1998年计划及1997—2000年中期战略被放弃实施。

本国经济政策被动接受由IMF完全出于稳定的全面“硬着陆”紧缩方案,并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主动。

经济萧条。

企业利润下降,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

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自60年代以来最低的。

泰国经济在1985—1995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平均增长10%左右。

政局不稳。

财政部长AmnuayVirawan部长因“货币政策失控”而于1997年6月19日辞职。

在泰铢宣布贬值后几小时,最资深的中央银行行长RerngchaiMakaranond辞职。

泰国危机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危机?

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特点:

一、从现象上看,泰国危机是一场国家货币遭受外汇市场投机者冲击的偶然事故。

二、从本质上讲,泰国危机是泰铢对美元固定汇率制度基础动摇的危机。

固定汇率体系的支持需要国家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保持自律。

并且,需要国内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作为前提。

在资本自由流动的环境中,本国经济出现周期性或暂时性的困难,乃至国际市场的波动,都可能使固定汇率的维持遭受严峻挑战。

在我们看来,泰国危机是国内稳定的基础丧失在外汇市场上的必然反映。

可以说,泰国政府对问题是有觉察并有所防范的,但调控措施不协调或不到位。

中央银行在一年前就开始保护泰铢。

在危机爆发前不久的5月,泰国政府也试图采取一些资本控制的措施,以防止市场大规模地抛售铢。

但为时已晚。

危机前夕下台的前中央银行行长RerngchaiMakaranond主张采取严厉的资本控制措施以对付资本投机和资本外流,如实施双轨的外汇交易体系,取缔投机性交易,采取新加坡或瑞士似的限制性离岸本币交易手法,但遭到一些高级人士的反对。

三、从发生的过程看,这是一场国内金融矛盾与外汇市场投机相互影响的危机。

泰国危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内金融矛盾引发的危机。

泰国国内私有金融企业陷入太深的房地产和股票经营,而房地产及股票市场的崩溃与货币危机直接相联。

货币危机往往是外汇市场投机商助长的危机。

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泰国外资机构的投机。

泰国对外资一向是有限制的。

如规定外资银行只能在泰国有一个分行,外国人对泰国国内银行的参股限额是25%。

从其影响的程度看,泰国危机不仅是一场国内危机,也是产生国际性波动的危机。

从危机治理角度看,这是一场最终导致国际干预或援助的危机。

危机的原因:

从货币及汇率政策角度的剖析一般讲,发生本币危机有几个前提:

一是本币在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均可自由兑换,或外汇市场上资产替代性达到一定程度;二是政府承诺固定汇率;三是资本可流动,国外资本在本国有相当的规模。

在泰国,这些前提是具备的。

应该说,泰国在13年前实施固定汇率制度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固定汇率是适应泰国经济发展战略的。

表现在:

一是固定汇率适应出口导向的战略。

泰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保障出口持续增长,汇率稳定可以使泰国有一个稳定的外贸环境,特别是出口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

美元是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泰铢与美元挂钩,大大减少了汇率风险。

二是固定汇率有利于树立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较小的汇率风险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

三是固定汇率是维持国内高储蓄的一个重要条件。

固定汇率及其决定的低通货膨胀环境,使泰国国内储蓄一直保持在30%以上,这从根本上支持了泰国经济持续一个时代以上的高增长。

泰国爆发了难以扭转的货币或汇率危机,是不是产生于固定汇率制度,这是一个理论上尚可讨论的话题。

我们认为,任何危机的爆发都可以从政府政策本身找原因。

从中长期经济发展考虑,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不等于绝对地固定名义汇率。

而动态地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实施名义汇率与均衡的真实汇率相适应的政策方针。

否则必然形成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汇率误置(misalighment),从而造成经济系统的扭曲和经济内在矛盾的积累。

汇率误置如果不能以主动方式加以化解,则必然以危机的方式释放。

具体讲,我们事后可以认为泰国政府面对经济基础的变化,应当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适当增大汇率变动的幅度(bands),主动实现由固定汇率向有幅度调控的管理汇率过渡。

泰国没有及时这么做,最后结果是固定汇率压力越来越大,外汇储备下降并引发市场投机者的全面冲击。

关于外汇市场上对固定汇率的投机冲击的原因,有两种解释。

一是以PaulKrugman(1979)为首的传统解释,认为是国家经济内在因素(fundamentals)发生了问题。

因此,投机冲击是有迹可寻的。

但以MauriceObstfeld(1986)为代表,认为投机冲击是市场揣测的自我实现(seflf-fulfillingprophesy)所引致的。

这种揣测不一定是国家内在因素引起的,而可能是邻近国家汇率失守及其它国外危机波及所致,甚至只是市场中捉摸不定的心态所引致。

在实际中,上述两种因素一般相互交织,后者对前者起到推波助澜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内在的问题是引发投机的根本原因,而市场预期则是对国内内在矛盾的催化剂。

市场预期往往与国内内在因素交织发生,但也可能在本国没有发生严重困难时,独立引起危机。

例如,邻近国家发生外汇危机,投资者对本国也可能会失去信心并形成外逃之势。

再如,本币所联系的货币发生巨大波动,市场对本币性资产也可能投“抛售”票。

从理论上讲,国家经济内在因素引致外汇市场投机冲击,一种可能性是在于国内信用货币增长过度,超过了市场需求,从而形成通货膨胀之势。

这对本币的需求越发减少,从而导致本币持有者抛弃本币性资产,转向外币性资产。

这种情况往往是对发展中国家通过通货膨胀税缓解眼前矛盾的惩罚。

另一种可能是本国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即进口比重太大,或本国投资过分依赖外资,在本国经济发生周期性困难时,国内外市场对本币性资产失去信心。

第三种情况是,由于政府赤字过大或本国经济过热引起贸易逆差或经常帐户逆差,国内储蓄不能满足国内投资的需要,国家被迫对外举债,而政府或国内丧失了对外偿还的能力,国家信誉在国际资本市场下发生危机,引致市场突发性抛弃本币。

这种情况与第一种情况有联系。

第四种情况可能是,本国金融系统因泡沫经济因素引起支付危机,从而使国内市场预期对中央银行债务能力的信心动摇,引发国内外汇市场对本币性资产的“歧视”。

上述四种情况,必然引起国家外汇储备的下降,而在国家外汇储备丧失了对外汇市场干预能力的情况下,就可能引发全面的货币和金融危机。

国家为什么要放弃防守固定汇率除了直接减少国家外汇储备以外,有其它国内因素也会影响中央银行维持固定汇率的决心。

第一是经济萧条的压力问题。

国内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中央银行受多种因素的驱使,容易产生启动扩张货币或降低利率的动机,这与固定汇率相悖;第二是政府的筹资成本问题,当挂钩的货币利率上升时,为了满足利率平准的要求不得不抬高本国利率,这必然加大本国政府对内对外筹资的成本。

第三是国内金融机构的压力。

当国内金融机构出现困难时,或当所挂钩货币升值,就会对国内金融机构增加压力,助长国内的金融危机。

总之,上述国内内在因素的问题,都可能诱发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自我约束,走上货币贬值并导致固定汇率崩溃的危险之路。

具体分析泰国经济因素的变化及其对汇率的压力是有必要的。

一、出口下降及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导致经常帐户赤字,从而引致官方外汇储备下降。

泰国出口增长下降自1993年就开始,经常帐户逆差从1994年的90亿美元上升为1996年的129亿美元,占GDP比重达8%。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18个产业无国际竞争力,占出口的80%。

其中只有10种产品包括塑料、橡胶等被认为可能有潜在出口市场。

这10种产品的出口占这18个出口竞争力下降部门的1/3。

11种产业被认为有长期出口竞争力。

其中包括石油化工、摩托车、电子产品和钢,被认为是到2000年的主要产出之源。

泰国计划对摩托车投资24亿美元,钢铁120亿美元,石油化工88亿美元,电子产品60亿美元。

这样的努力是必要的,但在短期内将难以逆转国际收支局面。

近年来,泰国60—70%新产业缺乏国内供应基础。

产业结构的重大缺陷决定了对出口的严重依赖。

泰国逐渐发了高技术产业,但没有配套发展中间产业。

结果,56.5%的新兴产业出口价值来自进口,而传统的部门如农业则为5.4%。

电子线路是泰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其72%的价值来自进口,摩托车器件是30—40%,电子产品更高达90%。

泰国工业过分局限于加工这一环节,而技术投入相当有限。

实际上,泰国资本投入只占出口产品附加价值的35%,而劳动附加为65%。

这种结构决定其新兴的电子产品和电子配置品的价格竞争力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的优势。

但这种优势如“越发展越贫穷”理论所揭示的必然越来越弱。

泰国的教育程度是亚洲最低的。

其80%的工人只上过3年学。

由此使泰国在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力下降,由上一年世界第33位降至第44位。

熟练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缺乏在电子产品,通讯和基础工业等方面尤为突出。

美国通用汽车在泰国建厂,不得不多投入额外的劳动力培训投资。

这大大影响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

泰国的纺织、橡胶、制鞋等产业因遭到严重竞争打击而萎缩。

泰国劳动力结构性摩擦日益加大,1996年预计有486000劳动力失去工作,农业部门114000人失去工作。

而新的新兴工业却雇不到所需的175000熟练的劳动力。

二、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难以用太松来概括,但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不断对其固定汇率产生种种压力。

泰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宏观政策从总体上讲应该说是比较稳健的。

我们发现,泰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自90年代以来在6%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

但铢对美元挂钩的制度,决定国内的通货膨胀受制于美元价值的影响。

美国的通胀率同期在3—4%。

做这一简单比较可以认为,泰铢实际汇率大约每年贬2%(相对于美元),但政府承诺铢名义汇率必须固定,这就对汇率稳定构成潜在的压力。

我们再看利率情况,美国从1991年开始,联储贴现率在3%左右,同期泰国则为10%左右。

我们考虑两国的通胀,实际利差仍近3%左右。

根据利率平准公式,这对泰铢提出贬值3%左右的均衡要求。

政府承诺的固定名义汇率无疑造成汇率的误置,形成影子汇率与固定汇率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

三、外债高筑不断对泰铢固定汇率增加压力,使政府不愿冒贬值的代价。

连年来泰国外债占GDP比重呈上升之势,1996年为50%,其中短期外债占40%。

外债的增加对于泰国来讲是不得已的。

如前面分析,其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导致了过分的进口依赖,而出口缺乏竞争力而不断下降,这必然使经常帐户逆差。

在其中,80%是私人贷款,但有政府担保。

一半以上的债务是一年之内到期。

外债高筑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必然是相当被动的。

对外债务的累积,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外债利率上升对债务的成本产生上升的压力,这反过来对固定汇率施加压力。

这就陷入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债务恶性链条中。

同时,政府面对外债压力,会产生一种维持高估本币的内在要求,为高债务所累的政府一般不会主动去贬值,这就使政府不断高估泰铢。

四、国内金融问题加强了对泰铢固定汇率失守的市场预期泰国的金融不稳主要表现在微观金融结构、金融运行方面,即金融呆帐的大量增加和日益恶化的银行及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

从1995年以来,泰国金融系统在助长房地产泡沫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风险积累越来越大。

泰国金融公司自90年代初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房地产贷款资产,那时从事房地产的利润率高达30—40%,但过度房地产建设产生的风险自1993年以来开始释放,以房屋做担保的价值因土地和房屋价格下降而自然被损蚀。

据估计,全国空房达400000套,曼谷190000套。

据泰国银行数据,金融公司14%的贷款属于呆帐,但独立的研究报告估计的数字相当于GDP6.8%。

在经济加速国际化过程中,国家金融的信用等级是相当重要的。

近年来,泰国信用等级连年下降。

这就要求泰国中央银行采取更严的立场。

但是中央银行囿于近年的政治中立化思潮,只能采取传统的保守做法,泰国金融业在过去15年的年利润率增长25—30%,但出现过1984和1996年的再次危机。

中央银行对这两次危机的反应,是向危机的金融企业输液,即用公共的基金去买下其资产。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市场的相对稳定,但对管理的问题没有触动。

尽管早在1993年房地产业的萧条就已显现,但中央银行对发展商迟至1995年才开始抑制。

中央银行对机构资本/风险储备直至1996年下半年才开始从紧要求。

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是在1996年10月才提上议事日程的。

五、外汇储备与市场投机的较量国家外债的高筑已经使市场预期泰铢必然贬值。

当外汇储备持续下降到政府难硬撑的时候,必然发生投机者的突发冲击。

泰国1995年经常帐户逆差达133亿美元,占GDP的7.8%。

而1994年为2000亿铢,占GDP5.6%。

政府在1996年削减了进口,这使贸易赤字有所下降。

但1996年经常帐户赤字149亿美元,占GDP7.9%。

外商直接投资是泰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引擎。

但由于传统优势的削弱和受到越南和中国的竞争而锐减。

1996年前9个月,外资项目下降15.9%。

经常帐户赤字加之外国中长期资本的下降,必然使外汇储备下降。

1996年泰国的离岸外汇储备是390亿美元,相当于6个月的进口价值。

也有人认为,泰国的经常帐户差额主要来自制造业的扩张,60%的进口是无器件、资本品及原材料,从中长期看不足为惧。

泰国有世界上少有的高储蓄。

因此,在危机爆发之前,有很多人对泰国经济持乐观态度,新的供应基础建立后,贸易赤字在10年内可以消除。

这些人包括政府显然低估了储备的脆弱性。

泰国1/3的外汇储备是短期资本流入形成的,有很强的投机性,一旦国内利率控制放松,就可能流失。

市场上的主要投机力量是两种,即各种套期保值基金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

当他们发现政府可能守不住固定汇率时,就可能组织基金,发起对外汇储备和固定汇率的冲击。

1997年7月2日前后的情形即是如此。

总结起来,泰国发生的货币危机与一般国家的货币危机大同小异,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步骤:

在政府当局着力稳定泰铢对美元固定汇率和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环境中,国内经济发生根本性困难,各种矛盾长期累积,形成影子汇率(shadowexchangerate)与目标汇率的长期背离或汇率的误置,从而不断对固定汇率增加压力。

不利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出口商在高估本币的固定汇率下困难重重,国际收支危机不断积累。

外加国内金融机构债务过大,呆帐大量出现,出现支付信用危机。

内外交困,对货币贬值的市场预期越来越强烈。

在上述情况下,资本流入停滞,资本呈外流之势。

为维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动用外汇储备去对付市场的需求,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持续下降。

当外汇储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市场投机者预期泰铢即将贬值,大量向市场抛售泰铢,如不能改变市场预期,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必然丧失到难以为继的程度。

中央银行缺乏干预能力,被迫对泰铢贬值,放弃固有的固定汇率目标。

市场投机者进一步冲击,国内金融进一步动荡,经济受到致命打击,并可能出现政治危机。

为此,被迫请求IMF主导的有条件的援助。

危机的治理:

可能的出路及对国际援助的评价面对维持固定汇率的压力。

从理论上讲有三种出路可选择,一是转为浮动汇率;二是加大调控的幅度(bands),或逐步过渡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managedfloating);三是坚持维持固定汇率水平,以渡过难关。

泰国坚持了第三种立场,最后没有坚守得住。

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训是,对固定汇率或汇率幅度的坚守要从实际出发。

这说明,如果是经济内在因素发生了危机,只能动手术,而不是简单修补。

否则,事与愿违,最终导致无谓的外汇储备损失。

但也需要说明,如果每当固定汇率受到冲击就放弃固定目标,则中央银行无法树立信誉(credibility),放弃承诺对实施货币政策会造成许多“后遗症”。

但面对原有的固定汇率目标难以维护的情况,有必要研究向浮动汇率转化或加大汇率调控幅度的步骤。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准备地转,而不是被动地滑。

在固定汇率面临压力的情况下,有准备地转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的优点是避免花费外汇储备平抑汇率这一成本;使货币政策成为控宏观经济的灵活工具;使名义汇率成为各种国内和国际冲击的“自动吸摄器”。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尼西亚同时面临与泰国相似的问题,但其采取了放宽汇率幅度缓步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做法,结果风险和成本小多了。

按IMF估计,泰国政府到1997年7月以前的9个月,花了100亿美元,即25%的外汇试图支撑本币。

泰国中央银行还试图通过购买远期外汇合同即承诺在特定时间和价格买回泰铢来支撑泰铢。

IMF亚洲及太平洋局主任HubertNeiss说,泰国失去了其12月期限的远期外汇合同(234亿美元)价值的一半到2/3,即100至150亿美元。

此外,据泰国中央银行行长Chaiyawat说,政府在今年对金融公司的信贷与储备担保将损失15亿美元。

到目前为止,泰国对病态的金融公司已经花了140亿美元。

到8月末,泰国干预或保护本币实际净失去一半外汇储备的代价以试图拯救危机,最后的结果,到8月27日,泰铢价值贬了31%,泰铢从此成为弱势货币。

在特殊的环境下解决存在的问题,首要是树立市场信心。

通常的做法是全面紧缩,以显示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

泰国政府在一年前已经有所行动,危机后行动程度加强了许多。

市场预期的消极,对政府的宏观政策来讲,成本往往是成倍的增加。

货币危机后的治理方案,往往在更大程度上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我们看泰国的方案关闭58家在危机中的金融机构。

据统计,1996年底泰国有91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15家商业银行。

据Standard&Poor's估计,在5.5万亿(Trillion)铢贷款中的25%属于非良性贷款,其中将近一半不可能收回。

8月5日,泰国政府命令42家非银行金融公司进行清理整顿,方法是兼并或关闭。

在91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中,有16家在6月27日已经这样做了。

在新宣布的42家中,有17家参与股票交易。

中央银行下令暂停其股权,将其商业活动限制在债务收集及必要的文字工作。

·加强对现存金融组织的监管。

·增加增值税。

由7%增到10%,增幅为43%。

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降低国内消费。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尤其对低收入及中等收入的人不利。

·削减财政赤字。

1997年5月财政赤字占GDP4.3%(从1986年以来第一次),不是主要矛盾。

但要求基本消除。

·放弃泰铢对美元的固定汇率。

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并由IMF帮助确定本币价值。

早在一年前IMF对泰国危机提出警告,但泰国基本不理。

由于IMF援助的条件非常严苛,泰国联合政府先是拒绝,但终被迫于8月初与IMF谈判166亿美元的紧急求助方案,以支持外汇储备,拯救金融与经济于水火。

泰国政府之所以不愿接受IMF的方案,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

泰国是6党联合执政,IMF要求削减政府开支,要求增加税,要求紧缩经济,都会涉及民众的利益,影响政治选票。

用泰国中央银行行长的话讲,投资者应该能够理解IMF的方案,但这个方案对老百姓来讲,则是痛苦的。

泰国曾试图不依靠IMF而用别的办法以渡过难关。

总理助理PoosanaPremanoch曾建议,向外国银行设立60亿美元的贷款要求(creditline),以换取其在泰国国内更大的市场准入。

但最后,泰国不得不靠IMF。

IMF批准了390亿美元的支持性贷款基金(standbycreditline),第一笔贷款16亿美元立即汇出,11月30日以后视情况按季度汇出8.1亿美元。

泰国在IMF的信贷限额(quota)是7.8亿美元,IMF的贷款基金相当于其限额的505%。

当年IMF对墨西哥的170亿美元贷款,占其国家quota的700%。

以IMF主导的国际援助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供基金的支持,更主要的是在于其树立投资者信心方面的权威影响,通常是各单个国家援助的前提。

投资者对IMF的参与及其方案的实施非常有信心。

8月4日,当泰国政府批准接受IMF方案后,泰国国民股票指数上升1%。

在以后一周内,泰国国民股票数上升34.09点,或5.27%,达到680.67。

IMF的贷款,首先要求对这一国家提供“宏观经济建议”。

这样的建议依据IMF借款指南,主要关心四个方面,一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二是对政府开支的监督,三是对本币汇率的态度和政策,四是财政与金融政策。

具体讲,IMF对泰国的条件,主要是6项:

增税、清理金融业、平衡预算、停止政府对国有企业及公共事业的补贴、保持紧的货币政策、保持浮动汇率以维持汇率稳定和保障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这样的条件与在1995年对墨西哥的条件是相似的。

日本在这次以IMF牵头的综合性的援救方案中占最大份额。

在IMF倡导下,一共有日本、中国及其它6个亚洲国家或地区向泰国政府提供支持。

除IMF贷款16亿美元外,其余组成是世界银行提供10亿美元,ADB10亿美元,日本进出口银行提供6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提供30亿美元,其余50亿美元由商业银行提供。

日本的援助与其自身利益相关。

日本公司在前5年投资泰国的资本是42.8亿美元,是从前10年的两倍。

日本银行在泰国份额更大,总计向泰国公司提供了375.3亿美元的贷款,相当于泰国公司701.8亿美元外汇债务的一半。

相当于泰国私人企业向外资机构借款600亿美元的60%。

泰国与IMF谈判的主要分歧在于紧缩的程度和对政府开支结构方面。

IMF要求政府将1997年的财政开支预算9250亿铢和下一年的9820亿铢加以削减。

泰国政府在泰铢贬值后拟对水和电的价格进行补贴,但IMF要求泰国政府放弃这一作法。

关于增值税,IMF方案也与泰国存在分歧,泰国希望主要对奢侈品提高税率,而不是全面提高增值税率。

I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