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500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2012年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课中思考题

1、想一想,这几段诗歌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主张?

反映了对贵族的限制;平衡贵族与平民的利益,提高平民的地位;制定法律,管理国家。

课后习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提示:

从材料可以看出,改革进行新的社会等级划分和权利分配标准是财产多寡,财产越多,等级越高,因此,其所谓的“公平”是一种有条件的“公平”,是财产等级制而非所有公民的公平。

解析与探究:

1、教育能使人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提高判断力和参政议政的能力。

(文化素质是行使政治权力的基础。

2、优秀品德: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正直无私等。

(梭伦不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品德。

自我测评解答:

1、①梭伦改革前雅典实行贵族政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的运作。

由于缺少民众的监督和有效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至公元前7世纪世纪末,农民大量失去土地,下层平民和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2、

(1)主要措施:

梭伦改革始于经济领域。

①他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

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

②还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

③为了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于平民。

他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此后,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只由他的财产资格来决定,而不再取决于他的出身。

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他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山议事会的部分职能。

(2)基本特点

①梭伦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②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利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

3、积极作用:

①梭伦的经济改革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命运;有利于获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②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于平民,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局限性:

①梭伦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②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课中思考题

1、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几个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壮大自身。

2、在井田制下,人们是怎样处理公田与私田关系的?

公田是土地国有制,私田耕种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人们一起在公田中劳作,先干完公田中的事情。

3、这是管仲赋税改革后齐国出现的劳作情景。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由于齐国管仲进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有数目征税,这一规定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课后习题解答

解析与探究提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权力下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

变化:

当时的社会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意义:

有利于新兴地主参与政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自我测评解答:

1、转型:

面临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目的:

他们变法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在当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中处于优势。

与春秋时期相比,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奴隶制国家转变成了封建性质的国家。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中思考题

1、南门徙木的举措起了什么作用?

商鞅通过南门取信于民,保证了变法的顺利执行。

2、这是《战国策·韩策一》中记载的当时的人对秦国军队的评论,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秦国商鞅中明确规定奖励军攻。

按军攻授官爵,这样增强了救死扶伤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课后习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

“轻罪重刑”,以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只是措施过于严苛。

解析与探究提示: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自我测评解答: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1)经济方面: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和军事方面: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藉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通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令”。

历史意义: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②商鞅的个人作用:

商鞅敢于同旧的势力作斗争。

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变法过程中,又不畏强权,严惩了一些旧贵族,从而确保了新法的推行。

③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④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变法,这是重要因素。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中思考题

1、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的,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

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

课后习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提示:

与汉服俑较为相似,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

解析与探究提示:

北魏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

自我测评答案:

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3)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5)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2、主要内容有:

(1)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

(2)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3、影响:

(1)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4)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中思考题

1、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

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啬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强的盘剥。

2、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保甲法实行主要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维持治安,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节省军费开支。

课后习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

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财。

司马光的合理之处在于主张“节流”,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乏问题。

王安石主张“开源”,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忽视“节流”是不可取的。

王安石变法企图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国家的收入,这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因此,变法虽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难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解析与探究

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世俗阻力,勇于改革的精神。

(意志坚定、直率无讳、据理力争、百折不挠。

2、当时的人和如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排挤忠臣,结交小人;后人对王安石变法有两种评价:

一种观点极力诋毁王安石变法如赵翼批评王安石变法误国,导致靖康之难。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法的实施对革新北宋社会政治、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积极作用。

3、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其改革收到了很大成效。

由于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比较同意材料三的观点,不可否认王安石变法对北宁王朝产生过一些消极影响。

但这并非王安石的初衷和个人能力所能做到的,我们应该看到其积极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一面。

自我测评

1、“三冗”是指“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是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

“冗兵”由于北宋极力扩充军队所致。

“冗官”“冗兵”和对辽、西夏支付的战费与赔款,早成了“冗费”。

由此,形成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积弱”则由于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的分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的。

2、

(1)主要内容:

富国之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强兵之法主要有省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此外还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

(2)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为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以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经过实施新法,政府收入增加,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军队战斗力得以提高,国力有所增强,在实现富国强后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

人民版对变法的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

课中思考题:

1、旧的意识形态能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占统治地位吗?

不能够,以宗教改革为例,宗教改革前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要求打破旧的天主教会的沉重束缚,所以不能。

(随着新的饿社会形态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日益发展成熟,它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意识形态为其进一步发展服务。

2、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有何独特之处?

(1)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是一个王权日趋强化的民族国家,那里的宗教改革首先是自上而下发起,从王室利益需要出发而进行的,其结果主要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2)此外,英国没有像德国和法国那样发生宗教战争,也是由于有比较强大的国家力量起到了控制全局的作用。

3、耶稣教会为什么要不择手段进行传教?

(1)耶稣会成员绝对服从教皇和上级,他们深入宫廷权贵,开办医院和学校,运用一切方式为天主教服务。

(2)其主要目的是为维护天主教的政治、经济利益,从思想上控制人的精神世界。

(3)在海外传教中,它一方面充当殖民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4、今天的世界是否已经完全实现了宗教宽容?

(1)在基督教各宗派之间,基本上实现了宗教宽容。

但是,在不同的宗教之间和其它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实现宗教宽容仍需时日。

(2)“冷战”结束以后,宗教冲突更显突出,并且与民族冲突、政治冲突、经济冲突等交织在一起。

提倡宗教宽容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与探究

1、阅读以上材料,说明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马丁路德的主张与天主教会的区别?

原因:

材料一表明教会要掠夺德意志人的钱财;材料二表明教会通过兜售赎罪券骗取德意志的钱财;材料三表明路德愤起揭穿教会的骗局,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

区别:

教会主张通过教会赎罪和得救;路德主张真诚的悔过就可以得救,无须经过教会。

2、结合以上材料,探究“异端”一词的内涵,思考宽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1)“异端”的本意指非传统的宗教派别,是一个宗教用词,在希腊文原文中,意思是“选择”或“选择的行为”;在《圣经》中引申为党派的意思,指一群信念相同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

在基督教的历史中,总是在某一宗教斥责另一宗教时使用,故在基督教的语境下“异端”一词有负面含义。

在教材给出的材料中,“异端”基本上符合上述本意,指的是非正统的或与某一教派、某一区域的宗教信仰不一样的人。

进一步看,称别人为异端包含着排斥异己和思想文化专制的意思,违背宗教宽容的原则。

(2)现代社会中,宗教纷争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实现宗教宽容,有助于维护人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自我测评

1、结合历史背景,阐述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在欧洲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控制着各阶层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拥有巨大的政治权利,占据大量的财富和经济资源,是欧洲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和主要支柱。

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教会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

因此,必须打碎教会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桎梏。

(2)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与世俗政权的勾结与争斗,教廷和一些教士的极端腐化,都使得各阶层民众对之日益不满。

上述这些矛盾在得意志尤为尖锐,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的首先发生。

2、结合马丁路德的主张,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路德初期的宗教改革主张可以归纳为:

(1)“信仰得救”即“因信称义”的原则。

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靠教士的监督和干预。

(2)《圣经》高于一切,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建立廉洁教会,反对教阶制度和繁杂的礼拜仪式,主张神甫可以娶妻(4)政教分离。

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宗教手段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

(1)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席卷欧洲的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

(2)它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积极响应,个别国君大力支持,部分贵族也积极投入。

(3)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俭教会的要求。

(4)它和文艺复兴运动并称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两大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11课综合探究:

体会移风易俗

课中思考题

1、比鲁人孔子和齐人管仲的思想差异

提示:

孔子尊崇西周的礼制,反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是法家思想的先驱。

2、从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风格、文化传统、施政方针等方面分析齐鲁风俗差异的原因

提示:

生存环境及经济基础:

(1)鲁国地处古黄土层地带,经济以农耕为主,民风淳朴守成;

(2)齐处于沿海地带,有工商鱼盐之利,生活富足,民风奢侈开放。

政治格局和文化传统:

(1)鲁国处于军事战略要地,为西周宗室,文化上充分体现了西周的礼制;

(2)齐国地处偏远,为异姓诸侯,礼法控制相对松弛,在风俗上对周俗多有变革创新。

施政方针:

(1)从孔子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实践来看,鲁国具有重视既有的秩序、反对改革政治传统的环境;

(2)齐国则是春秋列国中较早进行改革并富有成效的诸侯国。

3、分析汉、匈风俗差异的原因。

提示:

汉以农耕经济为主,生活环境和政治秩序相对比较稳定。

匈奴为游牧经济,生活上迁徙频繁,政治上多战乱和动荡。

4、材料反映晚明社会风俗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提示:

风俗变化的表现为:

(1)拜金主义盛行;

(2)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某些意义上的提高,绅士们出于金钱的考虑与他们交游通婚;(3)读书人的生活方式亦体现出一些奢华和市井的符号。

其原因:

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历史背景方面:

如张居正改革大力推广一条鞭法,不但促进了白银的使用而且加强了农民、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系,在客观上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把倡导贞节新风当作巩固政权、嘉保太平的重要保证?

提示: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其原因。

一:

秦兴起于偏僻的西陲,被中原认为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故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就极力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

这一过程有利于秦的强大和实现统一,当然也有利于巩固其统一。

二:

关于会稽刻石,顾炎武认为,过去越地“欲民之多,而不复禁其淫,传至六国之末,而其风犹在,故始皇为之厉禁,而特著于刻石,以此与灭六王、并天下并提而论,且不著之燕齐,而独著之与越。

然则秦之任刑虽过,而其坊民正俗之意,故未始于三王也”。

三:

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控制,以稳固统治。

6、彼得大帝为什么要剃须易服?

提示:

革除旧的风俗习惯,促进俄国风俗和文化的西化,推动俄国的改革。

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的变化一般来说是一次全面的社会改革所必不可少的一环。

7、请思考,乾隆皇帝与彼得大帝在对待礼俗、礼仪,以及改革图强方面的态度有何差异?

这种差异对清朝和俄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差异:

彼得大帝是主动学习西方的礼俗、礼仪,这与他学习西方、改革图强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他所极力推动的改革的一方面;乾隆皇帝固守传统的礼仪制度,妄自尊大,无视西方技术等比当时中国先进的东西。

影响:

彼得大帝成功地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8、孙中山为什么要革除前清官厅称呼?

归纳辛亥革命至今称谓及交往礼仪的变化,说明移风易俗的社会内涵?

(1)逐渐消除旧时代的残余影响,体现社会平等。

(2)略。

第12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中思考题:

1、读过19世纪的俄国文学作品吗?

你对那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俄国现实有什么感受?

19世纪的俄国是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

反专制、争自由、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俄国文学的主旋律。

如:

果戈里:

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31~1832年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问世,书中赞扬乌克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善良,揭露封建主义和金钱势力的罪恶。

《米尔戈罗德》收入四篇小说,其中《塔拉斯·布尔巴》是历史题材,塑造了哥萨克英雄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爱国主义精神。

1842年果戈里发表长篇小说《死魂灵》,作品以俄国“病态历史”而震撼了整个俄罗斯。

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无情揭露和批判,而其批判的深刻在俄国长篇小说中,果戈里是第一人,所以《死魂灵》历来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55年发表著名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这篇论文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同年冬开始发表论文《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探讨了俄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

普希金:

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2、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为什么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A、俄国工业发展较晚;

B、封建性(农奴制度残余)和依赖性(外国资本)较明显;

C、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其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D、当时俄国没有形成足以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

E、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成为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并强制在俄国发起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它仅仅局限于经济基础而未涉及上层建筑领域,沙皇专制的封建政治体制没有变更。

所以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3、“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这三条改革措施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1861年“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度后,俄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这就要求政治体制方面也作出相应调整;“解放”法令实施后,地主的地方统治权和对农奴的司法权也随之逐渐消亡;沙皇政府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于19世纪60-70年代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较重要的就是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

它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社会规律的具体体现。

它们都是俄国通过改革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4、在俄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与国内的变革之间有什么关系?

列宁说过: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的话说明,在国际战争中失败往往引起国内的革命或改革运动,即“战争引起革命”。

俄国这方面的例证主要有:

克里木战争引起了1861年的改革、日俄战争促使1905年革命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了二月革命等。

5、有人说:

“斯托雷平是革命之父。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斯托雷平改革的客观效果来看,可以赞同这一说法。

(1)斯托雷平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和稳定沙皇政权,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或者说主观上想促进革命的爆发;

(2)但其改革“扶强抑弱”,富农愈富,贫农愈贫,社会矛盾愈发激烈。

改革没有缓和俄国的社会矛盾,反而使占有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失去了对沙荒的信任,在客观上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阅读与思考:

欣赏下面这幅著名油画。

谈谈你的感想。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

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表现了沙皇统治下俄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它以有力的造型和豪放的笔法,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野蛮剥削;同时也表现了蕴涵在他们身边的力量;也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依然非常落后,内河航运主要靠纤夫拉帆船。

解析与探究:

想一想,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变革有何影响?

国际环境对国家变革起推动作用。

国家如不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就会其他国家赶上,并破坏本国或所属殖民国家的经济,从而导致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此时,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个国家要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自我测评:

1、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革命也开始进行;

(2)由于封建农奴制的存在,农民生活贫困,俄国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与西欧国家;

(3)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又使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4)为缓和矛盾、挽救统治危机,亚里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2、简析“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A、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B、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过度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C、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并获得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

A、改革不彻底:

实质是地主对农民进行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前提下进行,当农民“解放”后,实际上已一贫如洗。

B、改革并未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俄国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带来不良影响:

不仅农民购买力底,国内市场也不能充分活跃,而且广大农民对改革不满,农民运动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