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8845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docx

历史江苏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专题1

江苏省2012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

必修三专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0分)

1.(2011年10月江苏苏北四市高三调研3题)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2011年11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1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A.“仁者爱人”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3.(2011年9月扬州宝应县高三调研13题)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

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天人感应”B.“工、商皆民生之本”

C.“存天理,灭人欲”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4.(2011年9月扬州宝应县高三调研16题)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下列董仲舒思想中不可能为当时思想家推崇的有()

①“天人感应”②“大一统”③“君权神授”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③

5.(2011年10月江苏苏北四市高三调研2题)“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集权B.君臣共理国政C.君权兼并相权D.君臣分工明确

6.(2011年9月南京市高三调研4题)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C.“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D.“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

7.(2011年1月扬州市调研14题)“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8.(2011年3月江苏百校高三大联考3题)“中新网”2011年7月2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召开会议,决定201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

A.“礼之胜,和为贵”B.“仁人无敌于天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养心莫善于寡欲”

9.(2011年12月江苏徐州竞赛4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

A.发明本心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0.(2011年11月苏州五市四区高三期中考2题)近年来孔子学院已遍及五大洲。

而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

由此看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伏尔泰不可能了解到孔子的思想

B.从孔子学院变体汉字标识看,其主要职责是推广汉语而非仅介绍孔子

C.孔子学院的建立是孔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

D.《马可·波罗行记》在西欧开始流传前欧洲人不可能了解到孔子的思想

11.(2011年3月南京市二模2题)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

生:

“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师:

“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

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其中的“师”是()

12.(2011年11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2题)“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

A.王阳明B.韩非子C.荀子D.董仲舒

13.(2011年1月南京模拟2题)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

“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他评价的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4.(2011年11月江苏九校联考高三调研1题)下列观点,体现了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的有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真理”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15.(2011年11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8题)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

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人民为主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16.(2011年1月苏北四市期末3题)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

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3题)南宋朱熹说: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思想

A.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B.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C.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D.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18.(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4题)“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与这—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

A.无为寡欲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经世致用

19.(2011年12月江苏徐州竞赛9题)“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

专著故自负,(顾)亭林亦复推重。

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

”对梁启超描述的这本书理解错误的是

A.此书是指顾炎武的《日知录》B.其议论的核心在于限制君权

C.其观点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些相似D.其对近代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20.(2011年5月徐州市三模3题)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0分)

21.(2011年12月江苏徐州竞赛21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

其实质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又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

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性?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

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性?

(2分)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3分)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

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分)

 

22.(2011年4月盐城市二模22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

见识)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藏书》《焚书》

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一—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入文精神。

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与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在内容与实质上有何不同?

(4分)并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应树立怎样的文化观?

(1分)

23.(2011年1月扬州市调研24题)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日益密切,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明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十八世纪的天才们不单只是哲学家或某个方面的学者,最重要的是他们极其关注社会,更加具有批判的精神和意识。

这些人就如恩格斯所说的,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在这些启蒙学者的眼中,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了。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1610—1695)《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国之强计。

——清·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胡适(1923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所说的“不合理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2分)

(2)读材料二,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

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3分)

(3)分别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之间的关系。

(2分)

(4)据材料四,指出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分)

24.(2011年11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21题)《中国文化史概论》一书说: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的核心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3分)从积极的价值观方面看其值得看肯定的方面何在?

(2分)最消极的一面又是什么?

(2分)

 

25.(2011年1月苏北四市期末21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臣》

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矣。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

其执大权奈何?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大权乃归之天子。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洛克《政府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和顾炎武政治主张的相同点。

(2分)有人说,黄宗羲和顾炎武都是主张否定帝权的。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2分)

(2)据上述材料,指出洛克的分权学说与黄宗羲、顾炎武的政治主张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4分)洛克的分权学说对后世有何影响?

试举例说明。

(2分)

26.(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21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

以孝道……

——《春秋繁露》

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闩,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三曾经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传说,说是王到一座寺庙游玩,见一房门紧闭,好奇之下不顾知客僧苦劝,执意开门,结果大惊,原来房中有位圆寂的老和尚与王之面容极其相似,身后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身。

”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中华读书网”

材料四陆九渊曾记述: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宋明理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4分)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2分)

(3)材料三是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为什么?

(2分)

(4)据材料四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2分)

(5)据材料一、二、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4分)

27.(2011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日: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分)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5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

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

并说明其理由。

(3分)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2分)

28.(2011年9月盐城市高三摸底21题)(10分)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6分)

(2)请从经济角度分析导致上述不同影响的原因。

(2分)

(3)据此你认为一种进步思想能够导致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分)

 

江苏省2012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

必修三专题1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

“汉代从昭宣以下”中“昭宣”指西汉武帝后的昭帝(汉昭帝是汉武帝的幼子刘弗陵)和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汉武帝的曾孙,汉武帝的废太子刘据的孙子)时代。

第①项说法正确,官僚政治体系确立于西汉;②说法错误,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始于隋唐的科举制;第③项正确,儒学自西汉武帝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弟子被普遍重用;第④项说法较为绝对,错误。

本题正确的是①③两项。

2.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能力要求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材料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明显是道家学说的主张。

备选项中A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C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D是儒家荀子的思想主张。

3.B      

解析:

根据所学,A项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思想;D项是战国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的主张。

B项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经济上的重要主张,本题选B项。

4.B      

解析: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兴起,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西方的思想家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主要目的是利用中国的思想文化为其所用。

“天人感应”指天与人有一种相互感应的关系,天对人起着绝对作用,而人的行为也可以影响天,天现祥瑞是在表彰帝王;而灾异则是谴责之意;“大一统”也就是国家统一,思想也统一。

“君权神授”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世的,人民应该绝对服从他们,凡是君主喜欢的事,老百姓应该无条件去做。

所以①③项不可能被当时思想家推崇。

5.A      

解析:

“申子”即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申不害,在韩国进行变法,他尤其主张施行“术”,即君主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手段。

材料正反映了他主张君臣有别,君主应实行专制,加强对君下的控制。

6.D      

解析:

本题选D,王夫之是著名的唯物思想家,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等思想。

他的思想也具有朴素的辩证法。

A项是道家老子的主张,大意是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它的本原-----“自然”。

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北宋张载将其简化为“天人合一”,大意是人与上天的意志合一;C项是朱熹的思想,大意为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人世间的事情(内)和自然间的事情(间)同是一个“理”。

7.D      

解析:

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8.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党中央重视民生,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选项中与此相符合的应是C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意是:

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是孟子的思想。

A项强调“礼”即等级秩序,与材料不符;B项指“仁”与材料也不相符合;D项“寡欲”等与材料无关。

9.A      

解析:

本题选自2011年浙江高考卷。

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BCD三项,本题选A项。

10.A      

解析:

根据材料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即17世纪早期,中国明朝末年,孔子学说在欧洲传播开来,A项中伏尔泰等法国启蒙思想家在18世纪中期,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展开了激烈斗争,A项“伏尔泰不可能了解到孔子的思想”说法错误。

BC两项符合题意,D项《马可·波罗行记》成书于13世纪,即中国元代时期,D项说法正确。

本题选A项。

11.B      

解析:

材料中“师”的意思是,“理”在“气”先,由“理”生“气”;“理”在“气”中,相互依存。

“气”是(金木水火)物质材料,“理”是(仁义礼智)道德准则。

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1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时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

能力要求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

“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可以联系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13.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著名思想家及其具体主张的识记情况。

从所给选项来看,只有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相似的“议论”,即反对君主专制。

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

当然,如果能够记住这些思想家生活的大致年代,也可根据“卢骚《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从时间上将前三个选项排除。

14.A      

解析:

“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的主张;B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明代心学思想集大成者王守仁的主张;C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真理”是南宋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主张;D项北宋理学开创者二程兄弟的思想主张。

本题体育儒家思想新发展的是A项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大意是,天下百姓是主人,君主为客人(后面一句是“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君王一生所努力做的事,都应该是为了天下百姓),反映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结合了时代特色)。

15.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