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9235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docx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

诸城市西郊学校高棉霞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仍然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阐述了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涉及到的内容:

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主要是弄清算理,掌握算法,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主要让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和计数单位“百”,会算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会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学会一些常见的量:

认识钟表,引导学生认识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认识人民币引导学生认识元角分,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空间与图形领域,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会辨认;

统计与概率领域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

在实践活动领域,通过趣味拼摆、智慧广场和我们身上的小尺子,巩固10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学会搜集整理数据和测量。

二、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的认、读、写100以内的数。

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认识元角分,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

2、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统计与概率:

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的整理方法,完成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10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方法、图形与统计等知识的理解。

2、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途径与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数的意义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

1、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

2、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四、教材的编排特点

1、选取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新颖有趣。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身边、学生熟悉的、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内容为素材,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如:

反应环保的素材——绿色行动;认识自己的素材——我们的鞋码;反映学校和家庭生活的素材——下雨了,小小存钱罐;认识大自然的素材——南极小客人、大海边;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素材——阿福的新衣、农夫与牧童。

2、由情境串引发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多个信息的“信息包”,目的就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成“情境串”或者“故事串”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采用“板块”编排方式,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采用板块编排方式,每一个板块都由“信息窗”、“你说我讲”、”自在练习”组成。

教学中,都是通过阅读信息窗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你说我讲”的方式,解决红点和绿点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自主练习逐一进行巩固。

单元完成后把所有知识进行回顾整理,通过“我学会了吗”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丰收园”的全面评价提供依据。

并把提出的尚未学习的内容放入问题口袋,随着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解决。

“丰收园”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初步地从三维目标的达成上全面评价自我。

4、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材通过信息窗的情境图,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足够空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本册教材在编写思路、呈现方式、栏目设置等都在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

”你说我讲“体现了一种开放民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与教的方式。

6、评价方式多元化。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他们对数学的感受,对是否喜欢数学十分关键。

因此,对孩子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五、教学策略:

1、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和计数器,通过动手摆一摆,数一数,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弄清算理,掌握算法。

2、量与计量,空间与图形,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利用实物和模型,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真观察思考,形成长度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整理,体验收集数据方法的多样性,能用统计图表整理的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材内容的调整:

1、原教材将20以内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穿插安排在一个单元,放在一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现在,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独设立单元,安排在本册教学。

将这两方面内容分开编排,这样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接受。

2、在统计方面,本教材把原教材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进行了整合。

原教材统计重视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本教材增加了数据整理的方法(可以用划对号或者画圆圈的方法),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切实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本教材在数的认识和计算方面共安排了四个单元(分别是1、3、5、7单元),这也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

教材把单独成立一个单元的认识钟表、认识图形和认识人民币穿插在这几个单元中,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把这重要的基础知识学扎实。

4、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教材删掉了原教材认识方位辨别方向这部分内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便于学生接受。

5、原教材把“求比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穿插在加减法当中,而本教材把这种问题单独放到一个信息窗内讲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种问题的算理及解法。

七、知识间的联系:

1、横向联系:

横向知识联系:

教材先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又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然后学习了不进位、不退位、进位、退位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最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内容上循序渐进、层层上升。

2、纵向知识整合:

在数与代数领域,本册教材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以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做基础,为本册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打下基础,然后又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它是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100以内数的认识为基础,为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认识图形,它是以上册学习的立体图形的认识为基础进行学习的,在教材内容上起承前启后作用。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首次学习的内容:

1、认识钟表,这是学习时间的起始单元,主要认识整时、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为以后学习24时计时法打下基础。

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单元是整个小学阶段人民币教学的唯一单元,是以认识和使用人民币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主要学习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2、统计,为进一步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打下基础。

3、厘米和米的认识,它是学生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测量的基础。

4、竖式,这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奠定基础。

单元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逛公园——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教学内容:

1、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2、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具体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窗1:

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

(2页)

情景解读:

该图呈现了几个小朋友准备去逛公园的情境。

借助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由此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解决红点提出的问题,要求有几个男生,就是把一共来的15个人中退去女生的9人,所以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出算式15-9,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探索15-9的计算方法。

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操作过程和语言描述结合起来,扎实、系统地理解和掌握“15-9”的算理和算法。

要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

(1)把15分成10和5,用10-9=1,1+5=6,

(2)把9分成5和4,15-5=10,10-4=6(3)想加法算减法,9+6=15,所以15-9=6(4)点数的方法。

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体现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又给他们一个自主选择算法的机会。

绿点标示的问题是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教学时可以参照红点的策略进行,交流时重点让学生交流列式的理由和计算方法。

既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又体验到有的方法更简便。

自主练习:

(3页)

1、2题都是通过形象的图示、不同的方法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

3题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巩固十几减9

4至12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7题是连线题,做这种题目一定要求学生先进行计算,把计算的结果写出来再连。

信息窗2:

理解和掌握“十几减8、7”的算理和算法。

(6页)

情景解读:

该图呈现的是在公园内几个小朋友准备分组划船的情境。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一共有15只船,已经划走了8只,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弄清题意,提出问题,求还剩多少只船,就是用一共的船的只数减去划走的只数,用减法计算,列式15-8,探究红点标示的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

教学时可以采用十几减9的方法,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加深巩固算理,然后让学生生交流自己的算法。

(1)用点数的方法

(2)想加算减的方法,(3)10-8=22+5=7(4)15-5=10,10-3=7把这些方法进行比较,选择自己喜欢又快捷的算法。

绿点标示的问题是探索十几减7的口算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然后交流算法。

自主练习(7、8页)

1题是引导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退位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题是看图计算。

练习时,引导学生看清图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以求正确理解图意,解决问题。

3、4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5题看图写算式(一道加法,两道减法)写减法的时候,让学生明白图意,应该用一共的数量减去左边或右边的一部分,不是左边的数量减去右边的数量。

通过计算,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6题提供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小猪搬西瓜的情境图,通过连线的形式,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口算。

还可以让学生变成童话故事讲给大家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时不要忘记了多余的算式11-7

信息窗3:

(9)理解和掌握“十几减几”(即十几减6、5、4、3、2)的口算方法(9页)

情境解读:

该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在公园内用买来的鱼喂小海豹的场景,根据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红点标示的问题就是借助求小亮还剩几条鱼的问题探索十几减6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时可先进行“十几减九”的口算练习,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方法,以复习“想加算减”、“破十减”和“连续减”的口算方法。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并交流算法。

由于有“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做基础,此时要及时地组织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哪种方法好?

哪种方法快?

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算法的自动化。

绿点标示的问题是探索12-3的口算方法。

自主练习:

(10\12页)

2、4、6、7、9题都是采用不同的形式巩固十几减几的口算练习。

让学生反复练习,以逐步达到口算正确、迅速的要求。

1、5、10、11题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理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题看图写一道加法和两道减法,一是加深对此种类型题目的理解,而是巩固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三是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8题对部分优秀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做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样要教给学生选择的方法,因为是做减法,所以选择大数减小数,逐一计算的方法来选择。

回顾整理:

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复习(13页)

目标:

1、使学生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掌握口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2、通过想加算减的方法,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材编排采取“营地式”的呈现方式,把本单元内容相聚于“大本营内”,通过各个营区的不同活动,,完成对整个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绿旗区:

找算式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根据该题设计思路进行拓展,从13减几,扩展到14减几、12减几或者从得数都是9扩展到得数都是8、7、6等。

粉旗区:

把减法算式按得数进行分类。

课前,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36个算式制成卡片,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算式卡片按得数进行分组,寻找规律记得数。

紫旗区:

整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

每个区完成后,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一些重要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以达到通过回顾整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综合练习(14—16页)

1、4、10、11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5、7、10题是20以内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

6题是根据3张数字卡片写4个算式的练习。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数字7、8、15与所列出的4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其他有联系的3个数字,并写出算式。

8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根据前面整理的算式的规律进行填写。

“我学会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下雨了——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2.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材地位: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为进一步认识钟表、学习时间单位作基础。

教材重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教材难点:

辨认大约几时

信息窗(18页)

情境解读:

该图呈现的是下雨了,老师分别给四位同学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时间的画面。

借助四个小朋友和老师的对话,引出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等信息。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易钟表模型。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内容:

认识钟面、认识整时

1、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从钟面上能看到什么(有12个数字,还有两根针,为了好区分,给它们起上名字,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

2、认识“整时”

王老师打电话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

”观察小力回家时的钟面,让学生明确时针指在哪里?

分针指在哪里?

引导学生认识整时:

如果分针指在12上,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时。

第二个红点标示的内容:

认识“半时”

让学生观察小云回家的时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在哪里?

(时针指在两个数5和6的中间,分针在6上)(引导学生观察时针走过每个数字的顺序,让学生明确分针指在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第三个红点标示的内容:

认识“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大约几时

小青和小刚到家的时候,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但是分针都接近12这个时候就看时针,如果分针还没到12,时针指着几那就是快到几时,如果走过12了,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刚过,不管是快到几时还是几时刚过,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几时。

但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判断时间的先后顺序。

(时针指着5,如果分针快到12了,说明还没到5时,如果已经过了12了,说明已经5时多了,讲解这些为22页我学会了吗涉及的内容做好准备)

自主练习(20—22页)

1、2、4题都是基本的练习。

3题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认识时间,可以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渗透品德教育。

5题呈现的是一家人看马戏表演的连续画面,引导学生观察三个钟面显示的时间,明确这三个时间的先后顺序,然后按事件发生的进程选择相应的时间。

6题呈现的是两幅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通过观察比较会发现一天有两个8时:

上午8时和晚上8时,并说出辨别的方法,(第一个是孩子在上课,第二个晚上在台灯下看书)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两个时刻都在干什么,加深对时间的认识。

7题呈现的是学生上学和放学的画面,让学生明白在路上经过的时间,建立时间观念。

第三单元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

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估算能力的培养

信息窗1:

(23页)

情境解读: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丰收后一农家小院的场景,借助丰收的果实,引导学生进行数数。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数的过程,强化计数单位“十”,了解计数单位“百”

培养估计意识,可以采用先估后数的方法,联系实际,多做训练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内容:

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的顺序和个位、十位的意义

解决“玉米有多少个“?

让学生先自己数,再用小棒表示出来,引导学生思考操作,怎样摆小棒才能一眼就看出是28根?

借此归纳出28里面有2个十和8个一。

理解并掌握数的组成。

然后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8,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几个一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从而理解个位和十位的意义。

在写数的时候,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

24页:

在计数器上从28拨到31。

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明确几十九和下一个整十数的过度。

拨到29,个位上是9,再拨上一个就是十了,让学生明白十个一就是一个十,这一个十与前面的两个十合起来就是三个十,所以数三十,然后再从三十往后数。

明白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后,可以多加练习进行巩固。

第二个红点标示的内容:

100以内数的数法、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个十是一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估计一下辣椒有多少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出来,交流学生数的方法,有的学生一个一个的数,有的十个十个的数……教给学生估计的方法,每串大约有10个,有10串,大约有100个。

然后用小棒摆一摆,突破教学的难点,99里面有9个十和9个一,在添上一个,就变成了10个十,借助小棒,能10个10个数,10个十是一百,然后在计数器上动态的表示出10个十是一百,初步了解“百位”和计数单位“百”,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个位、十位、百位的排列顺序。

自主练习(25—27页)

1、2、6、9、11题是采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数100以内的数。

3、4、7、10是让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

5题是写数

8题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进行估计,然后根据图示的方法圈一圈,看看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信息窗2:

(28页)

内容:

1、数的大小的比较,十位上的数字相同和十位上的数字不相同。

2、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内容:

比较数的大小:

十位上的数字不相同

1、借助数轴,也就是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在数轴上,从左到右,数越来越大,哪个数在右边,哪个数就大。

2、借助数的组成,27里面有2个十,42里面有4个十,所以42比27大。

在进行方法梳理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掌握比较数的大小方法。

第二个红点标示的内容:

比较数的大小:

十位上的数字相同

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明白,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个位。

第三个红点标示的内容:

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

这个知识点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此类知识,可以采用老师和两个学生进行比个子引入,学生能用“老师比学生高很多,(这是因为老师和学生的身高差距比较大,)高个子学生比矮个子学生高一点(说明这两个同学身高差距不大)这些表述,说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以此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42、27、48,引出“42比27多得多,42比48少一些。

”让学生明确理解三个数据中的其中两个数据相差很多,不是“多得多”,就是“少得多”;两个数据相差很小要么是“少一些”,要么是“多一些”。

自主练习:

(29—31)

1、2、3题是采用不同的形式巩固数的组成和大小的比较

6、8题是巩固“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

5题是多个数按一定顺序排列,也就是稍微复杂的比较数的大小。

按照要求,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先看十位数字,找出最小的,填入括号内,然后把填入的数字划掉,避免重复比较,扰乱思维,以此类推,填一个划一个。

7题百数表,重在引导学生探索表中隐含的规律,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填完后,让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表中数的排列规律。

可以按指定的行或列读数,说出个位或者十位上是几的数,根据这些数推断其他数的排列规律。

4题可以安排在第7题之后完成。

信息窗3(32)

内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

特点:

体现算法多样化,点数发、一般法

红点标示的内容,整十数加整十数

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情境图,找出图中的信息,选择解决“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需要的信息,列出算式40+30。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算法,

(1)采用10个10个点数的方法,

(2)利用数的组成,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是70。

让学生明白算理。

绿点标示的问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和下面标注的整十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

自主练习:

(33)

采用不同的形式巩固本信息窗学习的内容。

教学时重视1题和3题的减法算式,列式时应该用所有的小棒总数减去拿走的数量,部分孩子习惯用左边的数减去右边的数。

“我学会了吗?

”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整理,有数数,估计,数的大小的比较,加减计算等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进行单元小结。

智慧广场(35)是在对百数表隐含规律探究的基础上的拓展应用。

第四单元牧童——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从立体到平面、用立体图形画出平面图形的设计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辨认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信息窗教学:

(37)

这幅情境图呈现的是小朋友在欣赏“牧童骑牛”纸贴画的情境,由小朋友欣赏纸贴画的对话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

1、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什么?

(牧童骑牛图、太阳、小鸟、小树)

牧童骑牛图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可以让学生给这些图形分类,说说每类图形的特点,并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