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8665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8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

青岛版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周次:

时间:

班级:

节次:

授课人: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2—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之间的关系,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是指能用计数单位来描述抽象这个数)。

2、经历用小棒、计数器表示100以内数的过程,初步形成100以内数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知识与经验:

1、知识:

2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对个位、十位的认识是学生的知识基础。

2、经验:

生活中积累的“数数”的经验,集合的思想(10个一是1个十迁移到10个十是一百),等量代换思想(用小棒代替企鹅)。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

每位同学准备十几根小棒、皮筋(用于捆小棒)。

教具:

每组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引入:

今天一位远方的小客人来到了我们中间(随之出示一只企鹅)同学们看看它是谁呀?

谁知道企鹅的家在哪里呢?

你在电视上或书上看到过南极吗?

对于南极你知道哪些知识?

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我国1985年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曾经有两位小朋友来到了南极,我们看看他们在南极见到了什么?

(出示挂图)

2、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有多少只企鹅?

”“多少只海鸥”?

和“有多少只贼鸥”?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1、到底有多少只企鹅呢?

(1)数一数

①猜。

同学们,猜猜看有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你猜得对不对?

(数一数)

②数。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用铅笔指着数。

③交流。

哪个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只企鹅?

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可能有一只一只数的,2只2只数的,5只5只数的,10只10只数的)虽然大家刚才数的方法都不一样,但都数出了是100只企鹅。

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

为什么?

④概括。

老师觉得,我们在数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的数,也可以2只2只的数,数出10只以后用笔圈起来,用同样的方法接着往下数。

数出10只以后再用笔圈起来,最后再10只10只地数--10、20、30……

(2)摆一摆

①如果我们用小棒摆一摆100这个数应该怎么办?

(①一根一根地摆,摆100根。

②两根两根地摆。

③十根十根地摆。

②十根十根地摆怎么摆?

(说明先数出10根,捆在一起)

③拿出你的小棒,数出10根捆在一起,看谁做的好。

④请5个小朋友站起来举起你的小棒,一共多少根?

(老师领着数:

一个十、2个十、3个十、4个十、5个十是50根)

⑤再请一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是几个十?

有多少根?

再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多少根?

(8个十是80根)还不够100根,怎么办?

⑥现在咱们一块来数一数好不好?

(10、20、30……100;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共有100根。

)(贴第3页的小棒图,板书:

10个十是100。

(3)用计数器表示

① 同学们能不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00?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 概括:

在十位上放一个珠子是10,放2个珠子是20……10个珠子是100,把10个珠子都去掉可以用前面的1个珠子代替它们。

③ 生随师摆,同时数:

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是100。

(板书:

100里面有10个十)

④大家看,这个珠子现在所在的位置应该叫什么?

为什么?

⑤师拨珠,生倒数:

100、90……10。

2、有多少只海豹?

(1)数:

用笔尖指着数一数海豹有多少只?

(2)摆:

你能不能用小棒把24这个数摆出来?

小组合作你们是怎么摆的?

(3)用计数器表示:

谁能在计数器上把24拔出来?

试试看你是怎样拨的?

(4)概括:

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3、有多少只贼鸥?

(同1、2步骤类似)(板书:

23里有2个十和3个一)。

4、概括:

(1)指着板书:

100:

10个十;24:

2个十和4个一;23:

2个十和3个一。

猜想一下,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十和2个一是多少?

(板书)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

这些数都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是几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表示几个一。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三)自主练习

1、第一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

这道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建立数感。

2、我说你数。

提供了一种游戏式的练习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3、数一数,填一填。

主要考察100以内数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怎么学的?

周次:

时间:

班级:

节次:

授课人:

南极小客人

——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6—9页

教学目标: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2、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重难点关键分析:

本节课重点使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掌握以及用符号来表示是本节课的难点和关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上一节课我们随着小科学家们来到南极参观考察,这一节课继续我们的南极之行好吗?

出示情境图(把文字遮盖),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

师: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提出以下问题:

天上有多少只海鸥?

冰上有多少只海鸥?

一共有多少只海豹?

左边有多少只企鹅?

右边有多少只企鹅?

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

或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多少?

左边的企鹅比右边的企鹅多多少?

师:

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这些问题正好是小科学家想知道的,我们来帮他们解决吧!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估数、数数

师:

大家都很想知道海鸥、海豹、企鹅的只数,现在就请大家来估计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思考后,说出估计数,并简单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师:

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靠估计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认真的数一数才行。

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出天上的海鸥(四十七只)、冰上的海鸥(三十二只)、海豹(二十五只)企鹅(三十九只)、数并在情境图上出示(用大写)。

2、写数、读数

(1)师:

对于这次南极考察,这可都是重要的数据,赶紧帮小科学家记下来吧!

找一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余写在练习本上,共同订正时,可以纠正一下写法。

(2)请板演同学读出写的数,评价后全体同学齐读。

在计数器上拨出以上各数。

按老师要求一个数一个数拨出,注意订正反馈,每拨完一个数就大声读出来。

3、概括读写法则

师:

(指板书)这些数同学们既会读又会写,真了不起,那你发现我们在读数和写数时有什么规律吗?

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先读出,再写出,然后总结。

(学生可能会答读写都是从左向右,也可能答先读写十位上的数,再读写个位上的数,)先肯定学生以上的说法,然后用计数器演示使学生明白,左边这一位是十位,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十”;右边这一位是个位,1个珠子表示“1”,左边这一位十位对于个位来说就叫“高位”)。

所以我们读写时都是从高位起。

4、数的大小比较

(1)师:

小科学家们还想弄清是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

是企鹅多还是海豹多?

大家还能帮助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回答:

47比32大,所以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

39比25大,所以企鹅比海豹多。

师:

噢!

只要比一比这两个数的大小就知道谁多谁少了。

教师板书47和3225和39

(2)师:

那你又是怎样比较47和32的大小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案可能为:

47比40大,32比40小,所以47大,32小。

以数的组成说明:

47比4个十要多,32不够4个十。

可能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

47排在32后面,所以47比32大。

对以上说法,都给予肯定表扬。

并用同样的方法比较25和39的大小。

(3)师:

怎样用符号把47和32连接起来,还能看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引导学生用“>”和“<”连接。

教师板书:

47>3232<47

师:

你能用符号连接25和39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5<3939>25

(5)拓展延伸

师:

(指板书)能否写出几个这样的式子?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师:

(指板书)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用语言简单总结大小比较的规律。

(三)自主练习

1、课本第1题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读一读。

先让让学生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珠子的个数。

独立填写,汇报答案。

共同订正时注意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把所填数读出来。

2、课本第3题填一填,比一比。

先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的珠子数,然后写出每个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比较出数的大小,最后填上“>或<”。

(四)概括总结及评价

引导学生梳理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周次:

时间:

班级:

节次:

授课人:

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读“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指导学生写出这些时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天,下着大雨,下午放学,老师把同学们护送到学校门口,看到同学们远去的背影,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课件出示主题画面,教师给学生打电话的场面)。

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老师什么时间给小朋友打电话的?

2、小力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3、小云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4、小青、小林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5、谁到家最早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价值的问题)

师: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

要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到家的,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

(板书课题:

学看钟表)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

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

小组汇报:

师:

哪个小组先来介绍一下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抽生交流)

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的想法很对,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在钟面上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

(课件分别闪动分针和时针)小力到家的时候钟表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所以是5点,在数学上通常叫5时。

师:

小云是时间到的?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

小云是5点半到家的;因为分针指着6,时针在5和6中间,就是5点半;

师:

刚才有的组说是5时半,有的组说是6时半,到底哪个组说得对?

请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表拨一拨,研究一下,到底是5时半还是6时半。

(教师指导学生按钟表正常的转动方向拨)

(学生分小组研究)

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都认为是5点半。

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是5点半,在数学上读作5时半。

分针指着6,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给出时间找出对应的钟表。

2、认一认,说一说。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并利用上图中所提供的时间信息,然后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3、游戏,你拨我说。

4、填写时刻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读出每幅图呈现的是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按时间顺序遍一个故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周次:

时间:

班级:

节次:

授课人:

《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教学设计

农夫的一天  方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信息窗,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3、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

同学们,前面你认识过哪些方位?

(学生回答)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位来做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一起做拍手游戏。

教师:

我们再加上东、西、南、北你还会做吗?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学生做拍手游戏。

评价:

你认为你的同位做得怎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

怎样记住东、西、南、北?

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记东、西、南、北。

(让学生多说)。

(适时解决自主练习1、2、5题。

再让学生做拍手游戏。

教师:

谁知道咱们教室的东、西、南、北分别是哪边呢?

教师:

怎样判断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

开动脑筋,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好办法?

反馈、交流。

教师:

哪个小组想 好办法?

你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吗?

一组指方位,老师引导蓁小组与这个小组提问暗锁变什么这样判断。

教师:

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太棒了,你们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方法来判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教师:

你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吗?

找一个小组的同学分别站到教室的四个方位。

教师:

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

那我们来举行一个找位置的比赛。

听好要求: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按照头饰上的方位,是东的就坐在桌子的东西,是西的就坐在桌子的西面,是南的怎么坐?

是北的怎么坐?

比一比,哪个小组坐的又对又快。

出示教材信息窗的情境图。

教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请你看图讲一个故事,并用上今天我们学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学生讲故事,学生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三、布置作业。

教师:

方位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可多了,老师还想知道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位?

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牧童与牛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20页的自主练习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几何学们,老师带来了一贴画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学生:

想看。

出示特意骑牛图。

教师:

好看吗?

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答。

教师:

我们先来看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你能将图中相同的图形找出来吗?

分分看。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将图中的图形标记下进行分类。

然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组间交流,及时抽象出几何名称,如:

树干的开头是长方形、太阳的开头是圆形……

举例:

看看身边的物体,什么开头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

教师:

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参与评价,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

自主练习1:

先认识图形,然后再连一连。

自主练习2:

出示物体,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开头,接着让学生举例,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开头是这样的?

自主练习3:

先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图形,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接着该摆什么图形,并问第15个图形是什么?

第26个呢?

0人  | 分享到:

         

阅读(124)|评论(0)|引用(0)|举报

 

 

开学了

 

美国优秀教师给中国家长的十条建议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湖南邵东严禁男教师找女学生单独谈话

∙西方教师学生管理策略——家庭作业篇(2

∙引用 引用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原创】作为教师对学生永远只能“奖”不能“送”

∙让“学案”带出好教师、好学生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wanghuil

水晶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

验证码:

换一张

 

上一页1...-1-1-1-1-1-1-1...-1下一页

 

 

 

 

 

 

 

 

 

 

 

 

 

 

页脚

公司简介-联系方法-招聘信息-客户服务-相关法律-博客风格-手机博客- 订阅此博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1

×

登录

窗体顶端

 

欢迎通过XX搜索来到弹曲一首的博客!

注册登录后,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还可以和博友更好的交流。

网易博客欢迎你的加入

请输入登录信息

用户名:

    密  码:

窗体底端

 

 

 

 

 

 

 

 

 

 

 

 

 

周次:

时间:

班级:

节次:

授课人:

四“绿色行动”教案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5页,信息窗1——校园护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

春天来到了。

校园里的小树刚刚醒来,她们穿上了鲜亮的绿衣裳;小草也从土里偷偷里钻出来了;花坛里鲜花盛开!

校园里真是美极了!

为了保护好这美丽的校园,我们要开展一次绿色行动。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

师:

小朋友,你想参加“校园护绿”行动吗?

你知道行动中要做些什么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挂牌、浇花。

活动二

教师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师:

根据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对学生加以表扬,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总结,然后从易到难,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加以解决。

如:

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6+3=□(个)

再引导学生探讨算法,学生可能有多种算法,只要合理就要加以表扬。

小练习: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21+8=      4+53=

师: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想出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针对学生表现情况,即时表扬或奖励)

“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还想解决哪个?

生:

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棵花?

”。

师:

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棵花?

”呢?

 列出算式:

23+20=□(棵)或20+23=□(棵)

师:

你知道怎样计算吗?

请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师:

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23+20=43

(2)十个十个的数23、33、43…… 

小练习:

小朋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45+30=      10+36=

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

你是怎样算的?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引导学生用摆小木棒的方法加以比较,再列出算式计算

浇花的比挂牌的少多少人?

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

你是怎样算的?

活动三

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两道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

两位数加一位数是个位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十位相加)。

三、课堂练习:

1、你们太棒了,老师真佩服你们!

我们班的绿色行动该做些什么呢?

(给小树挂牌、浇水、栽树、挖坑……)

(1)、挂牌:

学校要给一些小树挂牌,现在已经做好了32个牌子,还有6个没有做好,你能知道我们一共要给多少棵小树挂牌子吗?

(2)、栽树:

如果我们大家要去植树,男同学有20人,女同学有18人,如果一人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挖坑:

要挖38个坑,男同学已经挖了26个坑,女同学挖了10个坑,我们挖的坑够不够?

a、同桌讨论b、全班交流

2、看谁算得快

5+30=53+40=72+6=65-2=69-7=45+3=58-30=85-50=87+10=53+40=66+3=75+4=46-4=38-6=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生交流)

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题,而且还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骄傲!

希望小朋友们继续努力,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出色!

 

周次:

时间:

班级:

节次:

授课人:

信息窗2——保护环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8页,信息窗2——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里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校园护绿,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从小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绿色环抱,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我们还学会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学问题。

二、复习旧知识:

口算下列各题,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20+5=62+6=66+3=50+40=

99-90=48-7=4+64=43+50=

三、学习新知识

师:

同学们,你们在校学习生活已经一学期多了,在这一学期多的时间里,有谁在校内或校外主动捡拾过垃圾?

生:

(举手)

师:

及时表扬,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师:

刚才通过看图我们知道,小朋友们正在捡拾废弃物,保护环境。

通过看图,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

两名小朋友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师: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那么,怎么解决它们呢?

教师板书:

两名小朋友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师:

那位小朋友能列出算式呢?

学生说教师列在黑板上:

25+7=□(个)

并表扬列出算式的学生。

师:

那位小朋友能计算出结果呢?

教师引导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只要合理就加以表扬。

然后,教师板书:

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比较以上三题与上一节计算的不同与联系。

巩固练习:

35+6=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