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9579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够会读本课的一些2.重要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出示相关图片师: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1、板书:

最后的姿势2、齐读课题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

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二检查预习1找生读词语,教师适时正音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洗漱谭千秋指名读齐读2找生读课文,教师适时指导1、生回答,投影出示: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3、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A、护生的姿势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指名读:

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体味用词的准确性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几个字上:

启发学生想象: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地震发生视频出示4—7节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呢?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注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写一写你的感受①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②师:

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投影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

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

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

③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过渡: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

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

?

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

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4、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5、引读“谭千秋?

?

师德灵魂”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三、言传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5月12日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

”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1、投影出示: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多么充满爱的姿势呀,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四、评价人物,英雄永存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

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的老师师:

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板书: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师:

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五、课后作业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六、板书设计6.最后的姿势大公无私《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宝应县实验小学贾元荣《最后的姿势》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文章通过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正是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整节课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书后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3.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一、导入课文1.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

,指名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2.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最后的姿势师板书课题生书空,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理清脉胳,读出语气过渡:

有同学可能大致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先读读课文,注意这几个要求一读课文,正确流利1.自由读:

出示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练习几遍2.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自我评价:

课文读过了,达到要求了就在课题旁加上1颗星出示:

坍塌尘埃腾空地动山摇生死攸关幽默充满活力绘声绘色妙语连珠震撼誓死护卫诠释师德灵魂读正确了,很好!

我想提醒大家两个字正音:

坍塌生死攸关二读课文,理清脉胳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2.默读,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正确的同学为自己鼓掌三读课文,读出语气词语读得不错,相信大家课文读得更好1.指名读第一段:

还没有得星的,有没有勇气挑战一下自己?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对工作尽责齐读第一段过渡:

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

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

第二段:

谁来读一读第二段!

①出示: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

“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

?

”提示:

这里地震刚刚发生时谭老师的话,该怎样读得更好?

②再指名读点评:

想一想谭老师可能想到了什么?

他该用怎样的语气告诉他的学生呢?

③希望下面的朗读,我们要像他们这样,读出人物的语气!

第三段:

比较长,我们分成三个部分,请一个同学读第8节,一个同学读学生的话,另一个学生读老师的话?

据情况正音:

想一想这三段话中分别有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请你用横线画下来!

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第四段:

想一想,学生眼中的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

齐读最后一小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出问题1.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文中提到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

谭老师老师学生救援人员初读课文后,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用波浪线画下来,再大声读一读!

3.读通了课文,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

对,这也告诉我们,故事类文章,概括内容,我们一定要说清谁干什么或怎么样4.质疑:

学贵有疑,读了全文,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四、精读感悟,词语组块,读出场景刚才,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感知了内容是不是满足了?

没有,还要读出文章背后的情感1.出示:

震撼誓死护卫诠释师德灵魂①谁来读一读指名2人读②震撼什么意思谁能读出来③现在,谁再来读这四个词,读了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把这种情感带到课文中去,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谭老师伟大的灵魂现在谁来读一读这段话④质疑:

学贵有疑,读了这一段,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2.出示:

幽默充满活力绘声绘色妙语连珠①指名读②你从这四个词读出什么?

说说自己的理解,③一齐读3.出示:

坍塌尘埃腾空地动山摇生死攸关①指名读后问:

这三个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学生自由说2、是的,一刹那间,尘埃腾空,地动山摇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总共才十一个字;留下了他一生最后的三个动作请同学们分别用“波浪线”和“○”划出,联系前后文读读想想,有什么感受,在旁边写一写3、交流:

出示:

“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

?

”这是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

你从简短的话语中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

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4.过渡:

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教师语言渲染,把理解和朗读引向深入:

这是一场殊死的战斗:

教师引读第5节,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

教师引读第六节开头“但是”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

教师引读: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

?

”学生继续接读“谭老师立即?

?

”句5.齐读课文4-7自然段刚才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现在谁能读出当时的场面?

板书:

读出场面6.观看视频说说感受这节课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读出了画面,相信随着读书的深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收获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一课时究竟教什么?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后的姿势》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文章通过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书后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PPT引导法,探究法一、导入课文1.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

,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2、在这场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交流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3.是呀!

2008年的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家园,甚至是生命,面对死亡,我们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但他们却毫不迟疑地选择了付出,有的甚至选择了死亡,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师,他用一种特殊的姿势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最后的姿势质疑:

学贵有疑,读了课题,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二、初读课文过渡:

有同学可能大致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先读读课文,注意这几个要求1.自由读:

出示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练习几遍2.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出示:

坍塌尘埃腾空地动山摇生死攸关幽默充满活力绘声绘色妙语连珠震撼誓死护卫诠释师德灵魂三、再读课文,理解词义1.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2.同桌相互讨论,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3.指名回答4、强调易错字四、深入课文,理清脉胳1、自读课文,思考:

文中写了一个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3、默读,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五、总结谭老师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他却用他特殊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师德与责任,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希望我们能秉承这份爱,让爱的鲜花开满大地六、作业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谭千秋伟大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正在为学生们上课,危难之际他迅速组织学生撤离,然而,楼房即将坍塌,还有四名学生没有跑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让这四个学生钻到课桌底下,而他不顾一切的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牢牢地护住了学生的生命学生们获救了,老师却永远离开了谭老师用行动诠释了人生的价值,这不仅表现了他那血浓于水的师生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与学生间的父子般深情谭老师就像是一座山一样,用自己坚强的身躯死死地保护了这四个孩子他面对死亡毫不惧怕,面对塌下砸在身上的水泥板,一言不发他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作为语文老师,我知道语文教学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好多方面的内容,但最核心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于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计划用二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今天,我所完成的是第一课时这堂课上,我大胆抛弃了华丽的包装,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再次亲切、亲密的接触,去认识她,理解她,运用她我先由最基础的书写词语入手,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在纠偏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识字、写字习惯在此基础上,品读词句,并教给学生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进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最后走进人物,初步认识谭千秋回想刚刚结束的课,我想作如下说明:

一、自我肯定之处:

1.老师言传身教,起到了示范作用俗话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课堂上我总体做到了表达清楚、流利,且声情并茂一开始就通过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与学生一起书写生字,一起朗读课文,一起理解词语?

?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3.尊重学生,异中求同在指导学生划分课文层次时,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划分方法,面对不同的答案,我没有急于否定或肯定,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再次研读文本,小组讨论,理清结构4.学生基本能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既符合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也为顺利完成本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本课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整个课堂下来,感觉有点松,以致还有一个教学环节没进行就到时间了首先,我觉得还是备课不充分词语一组一组出示理解,显得也不紧凑如果三组词语同时出现,然后组织学生先研读词语,然后再组织交流,结合语境理解,我想会更节省时间,也显得紧凑些其次,预见性不够备课时,我并没有设计安排小组讨论,但在给课文分段时,意见出现了分歧,我不想让老师的思想主导了学生,于是临时组织学生抓住有关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再次研读文本,小组讨论,怎么分段更合适2.与文本的接触有点少学生的朗读,老师的范读都太少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这恰恰是我课堂上所缺少的

《最后的姿势》教案及反思

东张小学马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