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8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8.4经济评价42

第九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41

9.1项目组织领导47

9.2项目实施管理47

9.3运行管理与维护53

第十章环境影响与评价54

10.1环境现状分析54

10.2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54

10.3环境影响评价55

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57

11.1可行性研究结论57

11.2问题与建议57

附表:

概算附表1:

项目总概算表………………………………………………………68

概算附表2:

建筑工程概算表……………………………………………………69

概算附表4:

建筑工程单价汇总表………………………………………………85

概算附表5:

材料预算价格汇总表………………………………………………89

概算附表6:

施工机械台时费汇总表……………………………………………90

概算附表7:

主要工程量、材料用量汇总表……………………………………91

概算附件1:

主要材料运输费用计算表…………………………………………95

概算附件2:

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计算表…………………………………………97

概算附件3:

混凝土、砂浆配合单价计算表……………………………………98

概算附件4:

建筑工程单价分析表………………………………………………99

附表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概要表……………………………………………136

附表2:

项目区现有农田基础设施工程情况表………………………………139

附表3:

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表………………………………………140

附表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141

附表5:

单项工程规划表………………………………………………………144

附表6:

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安排表…………………………………………147

第一章项目设计提要

1.1项目建设背景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国农办[2014]111号)和湖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指标的通知》(湘财农综函[2014]8号)的精神,XX县2014年第二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拟在XX乡实施。

本项目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总治理面积2700亩,其中:

新增灌溉面积1620亩,改善灌溉面积1080亩。

项目区分布在XX乡溪河两岸、境内交通非常便利,耕作区土地平坦连片,土壤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和腐殖酸,适宜农作物生长。

该乡党政领导重视,农民群众对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

具备项目实施的必备条件。

1.2项目区范围、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及工期

1.2.1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区位于XX县XX乡境内,该乡位于XX县东北部,东连马合口白族乡、麦地坪白族乡,南界刘家坪白族乡、洪家关白族乡,西与谷罗山乡、四方溪乡毗邻,北接龙潭坪镇和湖北鹤峰县。

全乡国土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全乡地理位置东经110°

18′—110°

23′,北纬29°

25′—29°

27′,距县城28公里。

项目区涉及3个行政村,总人口4163人,农业人口4163人,农村劳动力2451人。

项目区有耕地面积3496亩(其中旱地面积771亩,稻田面积2724亩)。

1.2.2规模与工期

2014年度XX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二批),改造面积2700亩,工期6个月,从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底。

1.2.3主要建设内容

1、水利措施:

1)拦河坝工程

⑴整修拦河坝:

整修拦河坝2座,分别为整修海尔峪拦河坝和整修泉河拦河坝。

2)灌排渠系工程

⑴衬砌田间渠道:

衬砌田间渠道3条共长7220米,其中:

熊家坡支渠第二段长860米,梅家桥支渠长5580米,高阳支渠长760米。

⑵渠系建筑物:

整修隧洞2处共长357米,其中:

蔡家峪隧洞长237米,三洛界隧洞长120米。

2、田间道路:

项目区内修建3条田间道路,总长2.3km,分别是梅家桥村的挖断岗砂石路长0.8km、兴旺村的马家峪砂石路长1.0km、高阳村的青树垭砂石路长0.5km。

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376万元,其中水利措施264.0万元,田间道路92.0万元,其它工作及措施20.0万元。

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55.0万元,拟申请省级财政配套资金96.0万元,自筹25.0万元。

1.4项目效益

1.4.1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保证了灌区内面积2700亩的水田旱涝保收,项目区内以种植水稻为主,辅以马铃薯、红薯、玉米、油菜、蔬菜,按照现行市场价分析,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28.25万元,分析增产因素,40%为农业生产成本,60%为农民增加收入,即项目区农民年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为76.95万元。

1.4.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洪涝将得到有效控制,修建了部分机耕道,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农业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农民生产条件大有好转,灌区内绝大部分农田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农田旱涝保收,因此社会效益显著。

1.4.3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2700亩水田达到了旱涝保收,使项目区内土壤质地、团粒结构得到改善,改良了项目区的土壤,改善项目区内的水源条件,保证了项目区内植被生长的有利条件,大大促进了项目区的水土保持。

1.4.4经济评价

从国民经济分析指标得出结果,该项目是可行的。

因为项目净现值(NPW)=82.52万元>0;

该项目内部收益=15.11%>(行业基准收益率ic=12%;

)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2.56>0。

三项指标都大于规范要求,所以该项目是可行的。

1.5组织实施和管理

1、组织领导:

为确保本工程保质保量近期完成,必须按项目法组织施工,并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成立“XX县XX乡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部”,以从事过该工程类似项目管理经验的技术骨干为基础,充实力量,组建精干高效的施工项目部,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确保优质、安全地完成施工任务。

2、建设期主要管理措施:

(1)实行招投标制,组织专业队施工;

(2)实行工程监理制,加强质量管理;

(3)实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4)实行县级报帐制,加强资金管理。

3、建后管护:

工程管护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延续,也是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必须及时移交产权,做到监管并重,定期回头检查。

项目建成后,办理移交手续,其产权集体所有,由XX乡水利工程管理站统一管理和监督营运;

管护工作应坚持“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人员经费,保证项目建成后运行正常,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益。

工程管护费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暂行办法》(国农办[2008]183号)进行落实,由县级农发办事机构统筹安排和管理,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涉及的乡镇、村

项目区涉及XX乡的梅家桥村、兴旺村、高阳村共3个行政村,总人口4163人,农业人口4163人,农村劳动力2451人。

2.1.2水文气象

我县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特征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旱、夏热秋凉、无霜期长、全县降雨时空分布不匀、雨热同季、夏季地伏旱、秋季阴雨、温度高、云雾多、年日照时数1053h,年均气温16.4℃,最冷月为1月,均温3.5度-4.3度,极端最低气温-2.6℃,最热月为7-8月,平均温度26.3度—28度,极端最高气温40.7℃。

年均相对湿度77%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350.3mm,由于存在较大地理差异,气候条件不一,降雨量随北向南逐渐缩减,北部年降雨量在1500mm左右,而南部降雨量仅在1300mm左右。

全县年均蒸发量1100mm,年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9.3m/s,全年最多风向北西向。

因受地形等影响,气候复杂多变,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故作物、房屋、牲畜年年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全乡大部分地形为丘陵山地,境内群山环绕,地形起伏多变,境内最高山峰海拔高度为1210m,最低海拔高度梅家桥300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山脉走向与褶皱构造线方向一致,因受岩性控制,常形成低山和丘陵相向排列的背斜谷及向斜谷。

全乡大部分小山峰海拔都在600m以下,XX支流郁水自北向南横切山脉,峡谷深切、溪流纵横。

项目区土壤有两种:

第一种是沿河岸冲积平原,上部为第四纪冲积物,表面层为紫红色,重粉质壤土,其下部为砂、砂卵石,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该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2.5%左右,土壤中大部分土壤呈微酸性或中性。

第二种是黄褐土,色黄深厚,土层深厚,耕作层浅,透水性差,易旱易涝,这类土壤分布在海拔400m以上的石灰岩地区。

2.1.4水资源

该乡地处XX支流郁水中上游河段,境内河流水系众多,XX支流郁水多年平均流量2.16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8亿立方米。

该乡绝大部分田地和农户座落在河段两岸。

该项目区内水资源总量0.2864亿m3,水资源可利用量212万m3。

项目区总用水量133万m3,其中:

农业用水量133万m3,生活用水量0万m3,工业用水量0万m3。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项目区内水资源可利用量212m3,大于项目区总用水量133万m3。

地表水源补给受大气降水控制,一般丰水期发生在4~9月,占总水量的60%~70%,10月~次年3月为枯水期,该项目区水资源特点是:

春夏降水频繁、降水强度大,年际分配不均。

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涉及3个行政村,总面积2.86万亩,耕地面积0.3496万亩,其中水田0.2724万亩,旱地0.0771万亩,中低产田面积0.2043万亩,占水田面积的75%,都是缺水型的。

项目区农业设施较全,基础较好,水资源丰富,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中低产田的生产能力将有较大提高。

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区域,所辖村经济基础较好,对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十分有利。

2.1.6自然灾害

据文献记载,项目区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冰雹、霜冻、洪灾等,但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是旱灾。

几乎年年有旱灾,每次旱灾都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

旱灾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由于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且仅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损坏严重,致使旱灾造成的损失严重。

2.1.7工程地质

项目区为XX一级支流郁水河上游,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属低山丘陵地形地貌,海拔380-426m,植被较发育。

处于溶蚀“U”字型沟谷地形地段,沟谷两岸山包低矮,坡度平缓,岩石裸露,溶沟、溶槽发育,沟底坡陡水急。

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志留系的石灰岩、砂岩,二叠系的石灰岩,砂岩等。

两岸山坡、沟谷则分布有第四系残坡积堆积及冲积堆积层。

本区地处新华夏构造体系武陵山隆起带东南段,挽近期构造运动以整体间歇性上升为主,地震活动较微弱。

根据1:

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本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相对稳定地块。

根据含水岩组类型,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1)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分布在第四系残坡积层和冲积地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部分为附近冲沟水补给,动态随季节变化,多以下降泉的形式补给河水。

(2)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志留系基岩节理裂隙中,并沿节理裂隙储存和运移,以下降泉的形式排出地表,补给附近溪沟,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与季节相关。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与劳力

项目区共涉及3个行政村,总人口4163人,农业人口4163人,农村劳动力2451人。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2.86万亩,耕地0.3496万亩;

其中水田0.2724万亩,旱土0.0771万亩,中低产田面积0.2043万亩。

2.2.3农业生产水平

前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为落后,各类农业机械拥有和使用率较低,劳动强度大,年平均产粮378万公斤,水稻平均亩产400公斤,产出效益低。

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2012年度项目区农业总产值22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5元。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项目区内现有农业科技服务站一个,工作人员2人,其主要职能就是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指导农民对农作物的病虫灾进行有效防治。

2.3现有基础设施

2.3.1项目区水利工程现状

项目区内原已形成了2个独立的灌溉系统。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700亩,涉及3个村,灌区内取水建筑物和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渠道淤积、渗漏严重。

整个工程几乎瘫痪,实际灌溉面积仅850亩。

项目区共有双泉水库右干渠1段长6.5km,田间渠道3条共长10.2km,渠系建筑物3处,分别为蔡家峪隧洞长237米,三洛界隧洞长120米,狗叫垭倒虹吸管长145米。

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毁坏严重,特别是隧洞垮塌封堵,不能通水。

渠道大部分为土渠,由于年久失修仅有少部分砼渠也损毁严重,因此整个工程灌溉功能基本上丧失。

2.3.2项目区现有交通及电力情况

项目区乡村公路已全部开通,但没有配套田间机耕道,严重阻碍了项目区农业机械化生产,项目区农网改造已全面完成,通讯也全部覆盖。

2.3.3现有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尚未形成健全的农机服务体系,主要是“牛耕田,手插秧”的耕作模式,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不能满足耕、耙、播、收、运等主要农机作业的需要。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根据对项目区多方位的调查,归纳出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差。

项目区内田间因缺少灌排工程设施,导致易受旱、涝等灾害影响。

(1)灌溉缺少总体规划,无完整的灌排体系。

原有水利基础设施始建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由于兴建较早,在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完整的灌排体系,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2)灌区工程老化失修、工程设施配套差,工程效益发挥不良。

早期工程建设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工程建设质量较差,大部分没有达到设计标准。

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及时维修养护,许多工程处于老化失修状态,加上沟渠淤积、坍塌和冲刷严重,灌区不能正常发挥效益,使得农业生产不能得到保障;

(3)灌溉制度不合理,灌水技术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

广大群众缺乏环境意识和节水意识,灌溉制度不合理,灌水技术落后,没有真正接受科学的灌水制度。

农民不是根据作物种类和生产需要进行科学的灌溉,而是不管地块大小和作物生长规律,随意浇灌,大块漫灌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大量水资源浪费和损失。

(4)机械化程度低。

由于项目区内缺乏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各自为战,人为造成耕作零碎,不便于农业机械使用。

目前仍采用“牛耕田、手插秧”的耕作方式以及肩挑背驼运输,劳动生产率不高。

二、农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农业发展缺乏后劲。

项目区除了传统的粮食产品外,没有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和龙头产品,不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没有形成带动经济复苏的支柱产业。

(1)科技推广应用相对滞后,由于当前农村的单户承包经营制,镇乡集体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生产工具大多采用手工作业,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造成了生产效力低下,生产成本高,能耗大,效益低,形成了非良性循环。

采用传统的耕作、种植方式,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益低;

(2)由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同时缺少必要的科技培训,农民的科技素质得不到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得不到示范推广,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提高。

没有推广应用优质高效品种,经济效益低等。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以上因素制约着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XX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二批)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1)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将项目区丰富的水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服务于农业生产,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保障。

(2)开展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从传统的大田粮棉作物种植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生产在供水量、水质、灌排保证率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

(3)搞好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的需要;

(4)搞好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项目区农业骨干基础设施基本成形,水源有保证,项目区干部群众重视发展农业,在进行项目勘查、调查过程中,群众对土地治理热情很高,纷纷献计献策。

通过对项目的立项条件,资金配套能力,技术服务能力,领导组织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认为以改善农田排灌设施,增加科技含量为中心的开发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项目区水源为双泉水库,该水库为中型水库,有效库容为1189万m3,水库位于XX支流郁水中上游河段,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0.6km2,流域内多年平均流量2.16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8亿立方米。

项目区内控制灌溉面积由双泉右干渠供水,年供水量达212万m3。

而项目区规划改造的耕地面积为2700亩。

项目区水源满足要求。

4.2项目区需水量分析

4.2.1、农业灌溉需水量计算

1.灌区工程概况

根据农发办指导意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踏勘,经对项目区现有水利设施调查,按村分灌溉面积,各村可灌溉面积表4.2-1。

表4.2-1项目村灌溉面积统计

村名

梅家桥村灌区

兴旺村灌区

高阳村灌区

合计

灌溉面积(亩)

1450

1095

155

2700

2.灌溉保证率选择

按国家农发办《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湖南水稻区灌溉保证率不低于85%,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规定,本项目区属于以水稻为主的湿润地区和水资源丰富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0%—90%,本设计灌溉保证率取P=90%。

3.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是灌区作灌溉需水量计算的依据,灌溉制度设计中灌水定额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灌溉需水量的多少。

本次设计,为体现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尽可能改变原来的旧习惯、旧观念,结合本地特点,灌溉制度设计主要以种植单季中稻为主。

水稻是该项目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大,是需水量最大的作物。

目前以常规浸灌为主,水田长期泡水,水量浪费严重。

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推广节水灌溉且保证水稻高产是一种必然趋势。

在实施完成项目区配套后,灌区水稻节水灌溉主要应推广旱育秧技术及生育期“浅、薄、湿、晒”的灌溉模式。

4.土地规划与作物组成

项目区现状以水稻为主,并种植油菜、蔬菜、玉米、红薯菜等作物。

根据本项目区内的实际情况及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后的灌区仍然以种植水稻为主。

5.设计代表年灌溉定额计算

根据计算出的各年单季稻灌溉定额进行频率计算,得到相应的设计代表年为1965年,其灌溉定额频率计算表见表4.2-2、灌溉定额分配见表4.2-3。

表4.2-2灌区单季稻灌溉定额频率计算表

序号

年份

数值(m3/亩)

频率(%)

1

1996

106.3

2.04

25

1977

314.0

51.02

2

1980

114.3

4.08

26

1960

318.3

53.06

3

1973

123.7

6.12

27

1968

323.6

55.10

4

1987

130.9

8.16

28

1975

338.2

57.14

5

2002

132.0

10.20

29

2001

353.2

59.18

6

1991

157.4

12.24

30

1984

355.5

61.22

7

1983

161.8

14.29

31

1985

360.8

63.27

8

1970

175.5

16.33

32

1978

365.4

65.31

9

1974

180.4

18.37

33

1959

372.1

67.35

10

1995

203.0

20.41

34

1972

375.2

69.39

11

1999

206.3

22.45

35

1971

378.9

71.43

12

1967

215.5

24.49

36

1992

382.3

73.47

13

1964

219.6

26.53

37

1990

383.4

75.51

14

1986

235.0

28.57

38

1997

384.4

77.55

15

1956

240.7

30.61

39

1965

386.0

79.59

16

1963

248.4

32.65

40

1982

431.5

81.63

17

1979

34.69

41

1989

433.7

83.67

18

1993

248.8

36.73

42

1961

438.1

85.71

19

1998

250.9

38.78

43

2000

450.3

87.76

20

19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