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34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近年来,由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土壤肥力差,田间灌溉工程不配套,农田灌溉周期长,以及干旱缺水,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土地产出率长期处于中低水平,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下降,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两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因素。

农民迫切需要改良土壤结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2012年,在国家和省、市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某区在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和三角城村立项实施了0.6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极大地改善了两村农业基础设施,减少了中低产田面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群众欢欣鼓舞,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劲头空前高涨,农业综合开发深入人心。

为了认真落实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关于“两个聚焦”和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精神,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解决好三农问题,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按照“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2013年,继续在某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和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通过配套建设水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产品产量、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为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坚实的项目支撑。

受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委托,按照某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关于编报2013年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本项目区现状,编制某区2013年宁远堡镇及双湾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并进行可行性研究。

1.2项目建设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项目范围:

项目建设范围包括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和双湾镇三角城村两个行政村。

项目规模:

计划对下四分村和三角城村集中的4300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治理,其中:

下四分村2800亩,三角城村1500亩。

建设内容:

修复配套机电井10眼,衬砌渠道26.62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1350座;改良土壤3100亩(平整条田1400亩,盐碱治理1700亩),推广玉米垄膜沟灌节水栽培持术示范1000亩,修筑农田机耕路25.91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440亩;示范推广优质食葵新品种400亩,测土配方施肥4000亩,试验示范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20亩,红辣椒标准化丰产综合栽培技术示范400亩。

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600人次。

建设工期:

2013年1年。

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计划总投资510万元,其中:

中央财政投资3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96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计12万元,区级财政配套资金12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90万元。

1.4项目编制的依据

●《某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13年土地治理项

目计划的通知》;

●《某区双湾镇三角城村2013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议

书》;

●《某区宁远堡镇下四分村2013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议

书》;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分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的通

知》;

●《水利水电工程估算编制办法》;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

1.5效益估算

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可改善灌溉面积4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年节约水量26万立方米,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4000亩,增加机耕面积1000亩,扩大良种面积800亩;可有效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使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3800亩,农产品优质率达95%;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增加,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27万公斤,新增蔬菜等其它农产品生产能力65.5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30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53万元。

1.6组织领导和管理

在某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项目管理与监督,某区宁远镇及双湾镇分别负责各自所辖项目区的项目建设,项目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辐射带动项目区附近农户进行土地综合治理,推动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

对主要建设工程和物资实行公开招投标,招投标由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组织,委托某区政府工程招投标办公室代理。

确保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单位参与工程建设;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和工程监理制。

监理单位由某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通过询价方式进行招标。

项目区各镇同时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确定专职领导抓项目工作,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项目实施地点位于某省某市某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和宁远堡镇下四分村两个行政村。

三角城村地处某市东北部,东与双湾镇2010-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陈家沟村接壤,西与宁远堡镇下四分村比邻,距离某市区14公里,项目计划在该村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500亩,与2012年三角城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集中连片。

下四分村地处某市北部,距某市区12公里左右,项目区位于省道212线103--106公路两侧,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东与双湾镇三角城村接壤,西与2006年项目区新安村相连,使项目区形成集中连片之势,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项目计划在该村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800亩,与2012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集中连片。

2.1.2水文气象

双湾镇属温和极干旱气候,光照充足,降水少而集中,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冬季漫长而不严寒,夏季暖热而无酷暑,春季回暖快,秋季降温急。

全年日照时数2884~2933h,日照百分率66%,太阳总辐射量为137.1千卡,项目区最高气温42.4℃,最低气温-28.3℃,年平均气温6.5~8.5℃,全年≥0℃的有效积温3557℃,≥10℃的有效积温2815℃,年平均降雨量139mm,多集中在6~9月份,蒸发量2300mm,是降水量的16.5倍,干燥度3.23~5.0,作物生长期173~97d,无霜期136~150d。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某市某区位于河西走廊中东部,北临巴丹吉林沙漠,南接永昌灌区,境内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阔,海拔在1400~1600m,属于内陆石羊河流域。

地貌为湖积风积平原,土壤母质为荒漠半荒漠带的次生黄土和洪积、冲积物,耕作土壤大部分为灌漠土,有效土层厚度大于80㎝,表层质地多为轻壤~中壤,障碍层埋藏深度大于80㎝,有机质含量1─2%,PH值为8.2左右,耕层容重1.3g/cm3左右,无侵蚀,土壤熟化层厚度60厘米以上,地表坡度小于3°,结构良好。

2.1.4水资源

某市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东大河和西大河两条山水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主峰冷龙岭北坡,属河西内陆河石羊河水系,水源主要靠祁连山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

此外还有马营沟、河沟等18条小沟小河共同构成了全市地表水资源。

根据多年的水文资料分析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8744亿m3,其中东大河3.0195亿m3,西大河1.5999亿m3,18条小沟小河0.255亿m3.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给某市分配的水资源总量为41002万m3(主要河流地表水39016万m3、浅山区小沟小河水量1986万m3),其中生活用水2883万m3,工业配水15112万m3,基本生态配水1607万m3,农业配水21400万m3.按河系说,东大河分配给某市的水资源量为24481万m3,西大河分配给某市的水资源量14535万m3.。

项目所在某区属井河混灌区,某区分配的水量为18782万m3(含某市各项用水),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3493万m3,工业用水12137万m3,生活用水1302万m3,基本生态用水329万m3,其他1521万m3。

项目区地表水来源于某峡水库,水质无色、无味、透明无沉淀,酸碱度(pH值)8.23~8.34,总硬度12.67~12.74mg/l(德国度),氨氮0.042~0.113mg/l,硝酸盐0.833~0.857mg/l,挥发性酚0.001mg/l,硫化物0.190~0.202mg/l,砷0.003mg/l,六价铬0.012~0.019mg/l,铜0.01~0.011mg/l,镉0.007~0.008mg/l,是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

地下水系由地表水直接转化而来,基本上与地表水相似其,地下水无色、无味、透明,总硬度为1.5~23.5mg/l(德国度),酸碱度(PH值)7.4~8.1,氟化物一般为12.1~74.4mg/l,硫酸盐一般为19.2~84.5mg/l,硝酸盐氨一般为1.2~9.84mg/l,均未超过国定标准,是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

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位于某区双湾镇和宁远堡镇。

双湾镇全镇总土地面积为5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8.2万亩,撂荒地3.7万亩,其余为沙荒地。

其中:

三角城村项目区共有耕地总面积9000亩,其中:

中低产田596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6.26%,林地385亩。

宁远堡镇全镇总土地面积为14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7.36万亩,撂荒地1.8万亩,其余为沙荒地。

下四分村项目区的总耕地面积12000亩,其中:

中低产田7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2.5%,林地695亩。

整个项目区土地条件基本相似,土壤结构以沙壤土和轻壤土为主,黄板土、青胶泥土、盐化土等为辅。

耕地平整、地块大,便于机械化作业,土层厚度80—120cm,表层质地多为轻壤至中壤,障碍层埋藏深度大于80厘米,沙壤土分布全村,通水透气,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2%。

其中:

含磷0.065%,含氮0.042%,水碱含量50ppm,速效磷9ppm,速效钾9ppm,PH值为8.2,耕层容重1.3kg/m,无侵蚀,土壤熟化层厚度中等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宜耕期长,水肥、气候协调,既能保水、保肥,又能供水供肥。

坡度小于3度,土壤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开发潜力大。

2.1.6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为沙尘暴、干旱、干热风。

境内多西北大风,据统计,1958年以来的40多年中,8级以上的大风有790次,年均199次,最多年份达40多次。

境内降水稀少,水资源分布不均。

干热风多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常与干旱相伴,干热风影响小麦灌浆,造成减产,年均发生1.5次。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力

双湾镇地处某市区东部,辖13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766户,总人口22050人。

农业人口19157人,农业劳动力12388个。

项目区涉及的双湾镇三角城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75户,总人口1109人,劳动力683人,耕地总面积为9000亩,人均耕地面积达8.1亩。

宁远堡镇地处某市郊,辖14个行政村,102个社,总户数7671户,总人口27762人。

农业人口27512人,农业劳动力18011个。

项目区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地处城郊,现有5个村民小组,450户,总人口1542人,现有耕地12000亩,人均耕地7.8亩。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39000亩,其中:

耕地21000亩,林草地1075亩。

项目区土地状况较差,都是在五、六十年代平田整地形成的,限于当时机械水平,长期以来,两村耕地都比较零乱,地块与地块之间多存在荒芜和土丘状,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地碱性化现象严重,现有耕地的利用程度低,广种薄收,长期处于中低产水平。

受资金短缺等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项目区土地以前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上规模、规范化的土地治理,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程度的小范围治理。

80%水利设施落后,机耕道路不能满足农业生产要求,土地产出率低的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2.3农业生产水平

2012年三角城村项目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0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380亩,粮食作物总产达1250吨,平均单产500公斤;2012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85元。

2012年下四分村项目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0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300亩,粮食作物总产达1240吨,平均单产580公斤;2011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62元。

2.2.4地方财政及农民收入

2011年,某区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6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25元,其中:

宁远堡镇农业总产值达到4745万元,财政收入达10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68万元;双湾镇农业总收入达到15950万元,财政收入达58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775元。

项目涉及的三角城村和下四分村具有较好经济基础。

三角城村2011年共有344人从事二、三产业,占总劳动力的39.5%;二、三产业和非公经济收入达170万元,占总收入的6.3%。

同时,三角城村从80年代开始创办集体企业砖厂3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

下四分村2011年底农业总产值1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因此,从项目区的区、乡财政和农民的经济实力来看,该项目区的资金配套和自筹资金能力较强,完全有能力承担此项目的实施工作。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市、区分别成立了“科教兴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科技局、科协等管理服务组织;县(区)、乡(镇)还配备了科技副县(区)长、科技副乡(镇)长,95%以上的村配备了科技副主任,为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组织保障。

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区、乡(镇)、村4级科技网络体系,形成了农技推广、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病害防治、专业技术研究会等5大服务体系。

某区与省农科院以及某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院地合作关系,聘请省农科院专家长驻区内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某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定期受聘到某区讲课和现场传授指导,形成了较好农业科技氛围。

同时,项目区两镇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力量强,农民农业科技水平较高,全区现拥有中级职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9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2人,保证了技术的及时推广,所有这些都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2.3基础设施

2.3.1水利工程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三角城和下四分村现有机井80眼,由于年久失修,水利配套工程不完善,其中8眼机井设备老化,现投入使用的有72眼,2012年修复配套10眼,现仍有62眼机井需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配套。

大部分机井出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

单井效益低。

水利配套设施差,项目区下四分村和三角城村现有中低产田,没有一条可供水的渠道,长期靠土水沟浇水,渗漏损失大,灌水利用率较低,灌溉困难,项目区水浇地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从而加重了农民的灌水费用。

2.3.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耕地地块零乱,缺少田间道路和机耕道路,不便于机械化生产和交通运输,从而加大了耕作成本。

土壤贫瘠,肥力不高,从而使农业产量不稳,经济效益低下。

项目区林地面积少,不能有效对农田进行保护,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

田间渠系不配套,水量损失较大,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交通路网没有形成,农机化程度不高。

只有改善水利设施条件,增施有机肥、化肥,不断改良土壤质地的情况下,增产效果才明显。

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现有农机总动力13800千瓦。

其中:

小型拖拉机660台,配套农机具1800台,农运机械57台,每个镇都有农机服务站和专职农机管理员。

2.3.4交通与电力

●交通通讯。

项目区双湾镇、宁远堡镇各村均进入市话程控网,信息传播十分便捷,交通发达,村村通柏油路,对外交通便利,省道212线贯穿下四分村项目区,下双公路和陈金公路可直通三角城村项目区,距市区仅14公里,交通极为便利;通讯线路覆盖项目区,通讯极为方便;不种因素是项目区内有机耕道路数条,宽度不等,大都年久失修,制约着项目区农业的发展。

●电力。

双湾镇建成东四沟、天生炕、三角城、三座35千伏

农用电站,总装机容量30600千伏安,建成35千伏送电线路61公里,6—l0千伏配电线路325公里,低压线路250公里;宁远堡镇建成下四分、中牌两座35千伏农用电站,总装机容量15350千伏安,建成35千伏送电线路55公里,6—l0千伏配电线路188公里,低压线路276公里,项目区农业用电完全有保证。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1.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规划区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农村道路、水利以及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较低。

规划区田间配套工程较落后,田间渠系的衬砌率不足10%,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同时田间地块过大、平整度较差,灌水方式粗放,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较大,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重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规划区田间道路、机电井设备等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落后、效率低下,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下降,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1.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种植结构较单一

项目实施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种植业是本区农业支柱产业,但农业种植结构较单一,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较低。

主要原因是规划区产业基础薄弱,农村科学信息相对滞后,生产经营活动盲目性较大,制约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

3.1.3.林业防护措施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规划区地处内陆河干旱区,干热风、沙尘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较频繁,尤其是天牛侵害严重,导致大部分防护林干枯死亡,失去防护作用,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规划区现状农田防护林网防护率约15.7%,防护林网防护率较低,防护能力较弱,造成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3.1.4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优质、特色农业发展不足

项目区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农业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农作物种植中粮经比例不合理,产出少、效益低。

农业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商品率相对较低。

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的发展。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项目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项目区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极小,耕地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差,耕地零乱,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灌溉耗时费水,加大了农业生产投入;防护林体系不完整,长期遭受风沙危害;现有机耕道路弯曲狭窄,路况差,影响了农机特别是大型机械的通行,大量土地长期维持在中低产的水平,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制约着项目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科学规划,综合采取工程、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全面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中低产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生态建设意义。

项目区将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要求进行基本建设。

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可以提高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并起到减弱风沙危害,改善田间小气候的效果,构成了稳定性强、生物生产能力较高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建立良好的植被和残茬覆盖,提高农田防风固沙能力,遏制土荒漠化的扩展,促使土地良性逆转,减少或减轻风沙危害,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项目建设对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的实施可以通过平田整地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改变项目区普遍存在“三轻三重”现象(即“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微肥”)。

可使项目区土壤结构改善,保水保肥性能增强,增强土地生产后劲,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节本增效,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使项目区农民收入比全区农民收入提高10%—20%,辐射带农民收入提高10%—20%,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3.1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保障

项目区内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条件优越,交通、能源、电力、主干道路、通讯等基础条件良好,农机动力拥有量大,劳动力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有切实的保障,三角城村和下四分村经济实力较强,村级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基层组织认识明确,群众积极性高,各项条件均有利于项目的建设实施。

3.3.2项目实施配套资金保证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已成为促进某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近两年来,某区已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配套资金纳入区级预算,每年都能超额落实区级财政配套资金。

同时,项目实施单位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宁远堡镇和双湾镇是全省经济强镇。

近两年来,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带动,宁远堡镇和双湾镇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群众具有较强的自筹能力和极高的开发积极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因此,项目的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落实完全有保障。

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某区财力充足,每年都能超额配套本级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单位能严格推行资金公示制度,坚持县级报账制,确保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效益。

3.3.3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

从2004年实行集中连片、整村推进、规模开发和全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规范管理年活动以来,某区成立由农业、林业、水利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针对每年的项目实际,制定适合项目建设的技术规划,督促检查工程进度,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推行工程监理制,由某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通过招标聘请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跟踪监理,确保工程建设达到高质量、严要求。

3.3.4村级组织得力

项目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务实,积极进取,实施各项工作都比较得力。

近年来,三角城村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了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全村经济、社会、文化事业长足发展,两委一班人精诚团结,深得群众信任,各项工作开展顺利,1996年全村92%的农户住进了小康房,实现了门前“三化”,完成通村公路9.6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12公里,建成村级文化大院300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农业生产方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草畜、红辣椒、玉米等特色种植业生产格局,先后荣获“全国、全省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小康村”、“市级以德治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先后7次被省市区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推荐申报为全国文明村。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下四分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年富力强,工作魄力大,创新意识强,近两年带领群众,下四分村依托沿路沿线、滩涂荒地较多的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草畜业、运销业、规模种植业和砂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远郊农村经济和富余劳动力输转,现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00多人,截止目前,全村共有各类运输机械57台,砂厂3个,砖厂2个,啤酒大麦等种植、运销大户45户。

在2006年村引进试种了美国红辣椒,又于2011年引进种植了棉花和美国油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

3.3.5群众基础扎实

本项目关系到项目区内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项目的确定、规划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和意愿,同时,项目的初期规划和设计得到了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