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836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这一变化说明

A.服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B.纺织工艺水平进步大

C.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D.服饰色彩的地域性明显

【答案】C

【解析】服饰是等级制度的体现,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齐桓公喜欢的紫色,说明维系分封制的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故C正确;此时属于战乱时代,故A错误;B不符合材料中主旨;D中地域性不符合事实。

2.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进奏院逐渐形成。

藩镇通过进奏院了解唐朝中央的动向,或顺势而为,或表明自理的利益诉求;同时唐朝中央通过进奏院了解藩镇动态,因势利导,维护中央威信。

由此推断朝廷设立进奏院的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缓和中央与地方间的对立

C.削弱中央集权

D.提高当时地方的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进奏院是介于藩镇和中央之间的机构,可见,主要目的是调和中央和藩镇之间的矛盾,故B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地方制度,故A错误;材料信息说明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错误;行政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3.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上宋哲宗的折子中认为: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这表明

A.三省制削弱了中央集权

B.三省具有了最终的议定权

C.三省制削弱了君主专制

D.三省制出现了运行的低效

【答案】D

【解析】“日有争论,纷纭不决”说明三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故D正确;三省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错误;最终议定权在于皇帝,故B错误;三省分工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错误。

4.“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命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至雍正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各省。

”军机处职能的变化表明

A.取得与内阁相当的地位

B.皇权专制逐步被弱化

C.避免了大臣的专权乱政

D.逐步成为了中枢机构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军机处最初的管理军务到雍正十年时期要求知会各省,体现出军机处演变成了皇帝和地方的中枢机构,故D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内阁和军机处信息,故A错误;军机处设置说明皇权逐渐加强,故B错误;C中避免说法绝对。

5.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兼并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到了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一称谓的变化说明

A.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D.农民的经济地位的降低

【答案】A

【解析】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措施,导致土地被地主大量兼并,说明土地兼并得到政府的认可,故A正确;B是战国时期已经确立;C是鸦片战争之后;D中除了没有体现。

6.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

自此西汉中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

此事造成东汉时期

A.田庄经济逐步形成

B.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C.小农经济极度衰退

D.流民问题不断出现

【答案】A

【解析】西汉时期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导致东汉时期田庄经济的逐渐形成,故A正确;地方割据早已形成,故B错误;田庄经济和小农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D中流民不符合材料主旨。

7.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经商团体的构成除了职业商人外,还包括军人、官员、皇室成员以及享受国家优惠的宗教人士。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宋代

A.社会阶层平等的实现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C.士商阶层的融合汇流

D.农耕经济的极度衰退

【答案】C

【解析】“官员、皇室成员以及享受国家优惠的宗教人士”说明北宋时期已经形成了官商结合的趋势,故C正确;A中阶层平等不符合事实;宋时期儒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故B错误;D中极度衰退不符合事实。

8.明代著作《五杂俎》中记载:

“山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具陈,四远竞凑……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

”由此说明当时的草市

A.得到明政府的大力推崇

B.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C.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

D.方便了民众的生活需求

【答案】D

【解析】“百货具陈”说明民间集市上商品种类较多,“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说明集市有利于民众生活需求的满足,故D正确;民间集市与政府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B是地方市镇;C属于北宋城市经济特色。

9.东汉明帝永平八年,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桓帝一面派人到老子的故乡立庙画像,一面在宫中“设华盖以祠浮屠、老子”。

这说明当时

A.佛教、道教冲击了儒学地位

B.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

C.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

D.佛教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

【答案】D

【解析】老子属于道教鼻祖,“华盖以祠浮屠”属于佛教,材料信息说明佛教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故D正确;A和B均是魏晋时期;C中完成说法错误,应该是南宋时期。

点睛: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动荡时期,有利于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传播,这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宋代时期,思想家们使儒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建立了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10.下表反映了从西汉至清朝孔子政治地位的变化,从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

时期

政治地位

西汉

皇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东晋

皇帝亲自祭奠孔子

宋代

皇帝下诏必须避讳孔子名字

清朝

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A.专制统治不断走向极端

B.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C.中央集权政治不断加强

D.儒学不断冲击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格说明李朝历代都对孔子进行尊崇,说明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得到强化,故B正确;A只反映明清时期政治特点;C与材料主旨不符;D中冲击不符合儒家思想特点。

11.中国古代官方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它刻印的书被称为监本。

北宋时曾出现开封、洛阳和商丘三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监本大多出于杭州。

这说明北宋

A.已经普及活字印刷术

B.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D

【解析】“北宋时曾出现开封、洛阳和商丘三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监本大多出于杭州”说明该时期南北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故D正确;A中普及说法绝对;B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C中实南宋时期。

12.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文化的交流加深

B.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政体的本质差异

D.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中国科技注重经验总结,西方科技注重自然科学,说明中西社会发展趋势不同,故B正确;A中交流加深不符合潮流主旨;C中政体不是本质差别;D中科技水平难以分别。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3.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

材料意在说明

A.民族意识的觉醒比较艰难

B.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

C.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

D.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过

【答案】A

14.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技”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之后,他将其扩充至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C.开始反思中英战争的结果

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答案】B

【解析】“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说明魏源已经意识到中西制度的差异,故B正确;A中文化改造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反思出来没有提及;D中改革不符合魏源思想。

15.1862年,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

“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

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说明对于太平军占领地区经济破坏持反对态度,说明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故D正确;其他说法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6.庄鸿铸在《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一文中指出:

“甲午战前,外国侵略者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

……帝国主义凭借这些新老特权,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和扩大商品输出。

”其结果是

A.西方列强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

B.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了中国工业品市场

C.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D.中国民族工业在多重压力年日益萎缩

【答案】B

17.创刊于1904年的《东方杂志》是一本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初期辟有社说、谕旨、内务、军事、外交、教育、财政、实业、交通、商务、宗教、小说、丛谈、新书介绍等15个栏目。

这些栏目

A.信息“杂”反映了客观的实际需要

B.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实现了言论自由

C.表明西方文化全面影响了社会生活

D.可佐证民主共和、实业救国观念盛行

【答案】A

【解析】“内务、军事、外交、教育、财政、实业、交通、商务、宗教、小说、丛谈、新书介绍等15个栏目”说明当时处于巨变中的中国社会需求多,这也是一种客观事实,故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是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故B错误;C中全面说法不符合事实;D中实业救国材料没有体现。

18.“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进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

”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重大缺陷是

A.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B.挑战正统的思想权威

C.针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

【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宣扬西方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故A正确;B是李贽的思想;C不符合材料中形式主义特点;D中崇洋媚外不符合材料主旨。

点睛: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前期中国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但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肯定的片面看法。

19.袁世凯在直隶省的新政中,成效卓著,那时他众望所归,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

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和列强的挺袁态度使孙中山不去位也很难。

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材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

A.当时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结果

B.袁世凯的权术蒙蔽了各派政治势力的双眼

C.列强为寻找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的结果

D.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的被迫妥协

【答案】D

【解析】2

“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说明孙中山让位是迫于国内各种压力,故D正确;A中必然结果不符合潮流主旨;材料没有提及袁世凯权术信息,故B错误;C中帝国主义支持材料没有体现。

20.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目录,其中第三卷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1865-1895)

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

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B.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C.“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D.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改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故B正确;A是属于第一阶段内容;C中实业救国属于19世纪末;D属于第一阶段内容。

21.“公民自己而不是通过推选代表来制订法律。

在吸收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每年约集会40次的公民大会上,雅典人就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如宣战、签约、使用公共基金等。

最下层的鞋匠和最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力。

”这表明

A.雅典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高

B.雅典民主的广泛性和公正性

C.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D.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公民可以直接进行投票和选举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C正确;雅典民主参政热情不高,故A错误;B中广泛性和公正性错误;D中成熟和完善不符合材料主旨。

点睛: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1)主权在民

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以及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雅典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等。

(2)法律至上

雅典实行严格的法治,提出公民法律上一律平等,神圣不可侵犯。

(3)轮流执政

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经抽签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由民主选举产生,都有一定任期。

(4)权力制约

体现在公民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如陶片放逐法、官吏任期制、陪审法庭等;雅典人民广泛参与陪审法庭,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等。

(5)公民意识

关心雅典、参与政治、城邦为上、政治为本是雅典人的共识。

22.古罗马史学家李维(公元前59年—公元17年)指出,依据公众的意见作了充分的修正后,《十二铜表法》即令在今日这种律例浩繁,法令叠床架屋的时候,它仍然是一切公私律令的根源。

这表明

A.《十二铜表法》是全体罗马人制定的法律

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重要基础

C.缺乏完整的法律体系是罗马法的不足

D.《十二铜表法》适用于一切时代和国家

【答案】B

【解析】“《十二铜表法》即令在今日这种律例浩繁,法令叠床架屋的时候,它仍然是一切公私律令的根源。

”说明该法律对于罗马法的奠基起到重要作用,故B正确;A中全体说法绝对;C中不足不是材料主旨;D中一切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

《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其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23.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指出:

“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在每一件事情上)要看荣誉或利益、激情或算计、复仇或自制哪一个在他自己的心里占上风而独立地做出他的决定。

”该学者

A.高度肯定意大利的民族精神

B.辩证地看待文艺复兴运动

C.注意到了理性主义的两面性

D.非常赞赏当时的人文主义

【答案】B

【解析】材料是看到了人文主义的两面性,是在辩证地看待文艺复兴运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在辩证看待意大利的民族精神,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注意到了人文主义的两面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在辩证看待当时的人文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4.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整个展览分为八个单元。

其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

基督雕像、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贝宁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毛利人铜棒、夏威夷编篮头盔,那么该展览单元可能为

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

C.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D.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提到的国家来看,莫卧儿、贝宁、马尼拉、爪哇和夏威夷。

这涉及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体现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时间不对;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变革的内容;D选项时间过晚。

点睛:

解答本题的突破口在于时间。

材料的每个选项都给出了时间段,而这个时间段对应的历史事实可以从所学知识得知。

将这些史实与材料内容相比较,可以发现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所以判断出本题选择C选项。

25.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

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C.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答案】B

【解析】“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说明宗教改革与社会进步和发展有很大关系,故C正确;宗教改革不是破除宗教信仰,故A错误;C中理性主义属于启蒙运动主张;D中民众疾苦不符合宗教改革事实。

点睛:

宗教改革是一场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包括下层群众、上层国王等。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而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皇的迷信,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

26.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内特酷爱文艺。

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

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

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

这反映了

A.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B.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C.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D.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答案】D

【解析】“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

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说明国王对于反对专制的启蒙思想并不反对,侧面说明当时统治者接受理性哲学,故D正确;启蒙运动是自下而上,故A错误;B中广泛说法错误;C中不符合材料主旨。

27.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说,5月23日至25日,公社社员火烧宫殿、市政府、王宫、维兰特码头等。

而在公社参与者、历史学家普·利沙加勒的著作则强调巴黎的大火是由凡尔赛军队进攻的炮火引起的。

对此可以予以确认的是

A.巴黎城遭到了战火的破坏

B.公社有选择地摧毁旧的事物

C.公社利用火阻挡敌人进攻

D.大火应由资产阶级政府负责

【答案】A

【解析】两则材料都提及巴黎公社所在城市巴黎遭受到大火的袭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公社社员有选择性,故B错误;C和D不是材料反映出信息,排除。

28.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D

【解析】题干所述的是科技发明者在发明之后,会开办与自己发明相关的工厂,这样就将发明比较快的转化成了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故选D。

题干想强调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AB把两者的关系弄反了,C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故排除ABC。

29.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营业的银行共有25家,并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分行。

各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更多,1904年共有50个殖民地银行和2279个分行;到1910年殖民地银行增至72个,分行达5449个。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垄断资本的膨胀

D.资本输出的带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世纪末”、“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侵略方式,银行就属于表现之一,故D选项正确;自由主义的盛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选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后果,不是殖民地银行增加的原因,故B选项错误;垄断资本的膨胀,会导致多种后果,如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故C选项过于抽象,排除。

故选D。

30.历史学家钱乘旦说: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

……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

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

这套政治制度成为“陈旧的制度”的原因是

A.君主立宪制不利于英国的工业化

B.议会改革整合了社会的政治力量

C.繁琐的议会程序降低了行政效率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

【答案】D

【解析】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英国必须进行议会改革,说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必须进行改革,故D正确;A明显错误;B中整合说法不符合事实;C中降低效率材料没有体现。

31.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

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

这段话旨在说明

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来看,属于间接民主;材料中的“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体现出间接民主的优势。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间接民主的优点并非只是避免多数暴政,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2.艾赛亚·柏林曾说:

“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说明

A.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B.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C.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D.牛顿思想全面影响了法国社会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