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0153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docx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专题社会主义改造——怎样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教学目的:

总体了解: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

基本把握: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准确认识: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教学重难点:

1.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经验

教学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二、怎样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如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导语

上一专题我们已经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

但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又决定了实现这样的前途要分两步走。

所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只是完成了哪一步?

实现了什么?

(提问)随之而来,中国共产党必然要考虑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走向我们的最终目标。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提问)

这可以从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经济上看,建立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也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合作社经济是引导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引导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

第二,从政治上看,建立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也就是说,工人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权力,我国的阶级性质已经属于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从文化上看,要发展的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此外,与上述五种经济成分相联系存在着三种阶级力量:

即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由于以农民为代表的个体经济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所以,三种阶级力量实际上又代表着两种发展方向:

一个是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是资本主义道路;表现为两种矛盾:

一种是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一种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要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以上可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存在着社会主义因素,又存在着资本主义因素。

而社会主义的因素,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

而且,社会主义因素伴随社会发展将越来越强大,在两种不同因素的较量中,社会主义因素终将战胜资本主义因素,引导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怎样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表明它迟早是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但怎样过渡?

什么时候过渡?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即从最初提出先搞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到后来提出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设想

建国前后党和毛泽东的设想是: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一设想的依据主要是过渡的条件还不成熟。

1950年6月,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谈到关于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时说,这个时候还在很远的将来,“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刘少奇也认为,只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具备后,才可能向社会主义过渡。

就此,党和毛泽东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阐述:

第一,过渡的时间。

认为大约需要15年至20年。

第二,过渡的条件。

提出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再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三,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认为当工业发展、国营经济壮大时,就可以一步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准备

根据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国家一边加快国民经济恢复,一边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问题,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官僚资本是中国现代性工业最主要的部分,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壮大国营经济力量,使国民经济命脉控制在国家手中,又能增强社会主义因素,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准备。

第二,在已经完成土改的农村,及时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我国农村土改后,一方面,使土地真正回到了从事农业劳作的农民手中;另一方面,也使个体农民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最主要部分。

农村个体经济,有积极一面,又有消极一面。

尤其是后者,因每户劳力、经营技术水平相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差距。

而互助合作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既能克服上述现象,又能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做好准备。

第三,在调整工商业中,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调整工商业主要是通过以加工订货等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来进行的。

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支配和管理下的经济形式。

通过这一方式,也就把私营企业的产、销纳入到国家计划之中,既加大了私营企业在产、销方面对国家的依赖,又为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

经过上述准备及国民经济的基本恢复,1952年底,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此情况下,党和毛泽东原先提出的“先建设,后过渡”设想发生了变化,开始酝酿提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提出到毛泽东对它的准确表述,经历了一个过程。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话时说,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这段讲话,由于改变了原来10年到15年后再过渡的设想,可以看作他已经在开始酝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表述。

他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对总路线作了完整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一化”;二是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改造”。

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比喻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像一只大鸟,工业化好比是大鸟的身体,三大改造好比是大鸟的两个翅膀。

也就是说,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透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到它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它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毛泽东指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

1953年,党和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不是偶然,有其客观必然性。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工业化是我们党早就确定的。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就确定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目的就是为了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把我国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也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确定的目标。

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说过,未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可能建立在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上,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

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标志。

正如毛泽东讲的,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

但是,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非常落后。

1952年,现代性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8%,许多工业部门尚未建立,还是空白。

毛泽东当时感叹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就此而言,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使中国富强起来,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

然而,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历史上只有两条,即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我国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早就定了的,因此,只有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第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农村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工业化与农业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

工业化需要农业为它提供原料。

然而,农村个体经济由于生产力低下,不能适应工业化需要,无法满足工业化对它的原料、资金和市场要求。

比如,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144%,而同期粮食产量增长只有42.8%。

为了使农业能够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个体农业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本身属于现代性工业的一部分。

但是,中国的私营工商业,一方面力量太薄弱,靠它的力量根本无力推进工业化;另一方面其消极面也逐渐显露。

一些不法资本家不仅囤积商品扰乱市场,而且搞起了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窃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毒”活动。

就此而言,也需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此外,向社会主义过渡也存在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据统计,至1952年底,国营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56%,国营批发商业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额总额的60%。

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工商业的日益强大,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土改后为了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也有着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据统计,至1952年底,全国已经有800多万个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达到400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

合作社经济是引导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

大量互助组的存在,为农村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条件。

第三,建国初在对工商业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据统计,至1952年底,接受加工订货等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私营工业产值达到工业总产值的56%,属于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公私合营的企业也有1000多个。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引导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这同样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主要反映在两方面:

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强大,显示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另一方面,朝鲜停战缓和了世界形势,也为我国集中精力搞好国内建设提供了外部有利条件。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不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在实践中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它的提出和实践过程,是我们党不断认识中国国情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过程。

三、如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就是把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的道路实现的。

历史上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有劳动者私有制和非劳动者私有制,农民的生产资料主要是靠劳动积累。

如何改造农民的个体所有制?

马克思认为,不能用剥夺消灭农民个体劳动私有制,只能经过合作化途径,把私人生产和占有变为合作社生产和占有。

列宁认为,引导农民到社会主义,只要做一件事,就是让农民了解参加合作社的好处。

党和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农村实际,采取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改造方针政策。

第一,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土改后的农村存在两种现象:

从农村经济看,农民的个体所有制限制了生产力发展,显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从农民来看,他们中间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尤其是后一个积极性,既有利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克服个体经济的局限性,又能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作准备。

土改后农村平均每户掌握的生产工具状况:

 

耕畜(头)

犁(部)

水车(部)

贫雇农

0.47

0.41

0.07

中农

0.91

0.74

0.13

富农

1.15

0.87

0.22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自愿互利即不强迫,使入社的人都能得到好处。

毛泽东一再强调不能强迫农民加入合作社。

典型示范即树立榜样。

比如,河北省遵化县有个王国藩合作社,23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称为“穷棒子社”。

合作社成立后,第一年粮食亩产126斤,第二年达到254斤。

农民的实际收入比单干时增加了60%。

在它的示范下,1953年秋后60多户农户因此主动加入了合作社。

国家帮助即对合作社扶一把,在资金、生产资料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土改后的农村人口中60%-70%是贫农和下中农,这部分人处在困难地位,也是走合作化道路的中坚力量。

党据此制定:

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到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主要以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为主,其特点是互助合作,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春),主要是建立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其特点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第三阶段(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阶段,主要是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其特点是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生产、经营和分配。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有其好处。

首先,有利于农民逐步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改变生活方式。

其次,能够避免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突然变化造成农产品的减产。

再次,能够逐步训练出一批合作社管理和技术干部。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基本完成。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历史性胜利,把大量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巩固了工农联盟;农业合作化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农业发展基础上,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属于非劳动者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剥夺被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

如何剥夺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可以用暴力没收的方法,也可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如果有可能的话,赎买是最便宜的。

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结合俄国情况,又把资产阶级分成“文明”和“不文明”两种,设想把赎买和剥夺结合起来,对文明的资本家采用赎买的办法,对不文明的资本家采用剥夺的办法。

然而,俄国的资产阶级拒绝接受赎买,并以武力相威胁,所以,俄国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最终采取了剥夺手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的设想和中国的实际,对中国的私营工商业采取了一条和平改造的道路。

具体来说:

第一,采用和平赎买的改造方式。

所谓赎买,简单地说,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变为国营企业。

具体做法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

其一,我国存在和平改造的可能性。

具体体现在:

一是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具有两面性。

即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具有拥护宪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即既存在剥削工人阶级的一面,又存在拥护社会主义,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

二是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关系。

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与民族资产阶级有过两次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党的领导人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许多上层人物也保持着私人间的友好关系,这些都有利于和平改造的实施。

三是政治上我国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怕资产阶级造反,因为政权在我们手中。

四是经济上我国已经建立了国营经济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同时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和部分原材料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也加深了私营工商业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依赖。

其二,采用和平改造的方式也有着必要性。

具体来说:

一是民族资本主义经营的企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有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不少人,拥有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和平赎买既可利用民族工商业的积极的一面,又可以减少他们接受改造的阻力,积极争取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力。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指在国家管理和支配下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联系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根据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可以分为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两种。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即委托加工、统购包销等。

主要是在流通领域使私营企业与国营经济发生联系,使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加。

此时,私营企业的生产资料仍属自己,但生产经营已经被纳入到国家计划之中。

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即公私合营,指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并派干部管理企业,有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此时,企业生产资料已经为国家和资本家共同占有,社会主义因素进一步增加,并渗入到生产领域,经营管理权也已经落入国家手里。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分三步进行):

第一阶段是在1953年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通过对私营工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实行经销代销。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既限制了资本主义剥削,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此时,国家对资产阶级的赎买政策为“四马分肥”,即把企业的利润按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上缴国家的税收和资本家的红利进行分配,大约是国家税收34.5%,职工福利费15%,企业公积金30%,资本家红利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资本家只能得到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阶段是从1954年秋到1955年夏,主要是在个别行业实行公私合营。

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仍是“四马分肥”。

第三阶段是从1955年秋到1956年,是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

此时,赎买政策由“四马分肥”改为固定利息,即对私营工商业者的资产进行核定,合营期间每年发给5%的股息,为期10年。

第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即在改造企业的同时,把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具体做法是对原资本家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和“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

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99%,全国私营商业的82%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如何评价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开辟了一条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且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成功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即把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联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进行,对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实际步骤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即坚持渐进式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改造方式。

由于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能够和平、稳妥地完成,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使这场深刻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即用适合中国实际的非暴力的形式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

运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国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遵循了这一条原则。

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用“和平赎买”方式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设想。

若干失误和偏差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这种缺点与不足主要反映在改造后期。

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造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有不当之处,把大量小商小贩和一些小业主错定为资本家,以至留下一些后遗症。

这些缺点同思想认识有一定关系。

一是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在当时条件下,还不能够认识经典社会主义与国别社会主义的关联,只是简单地把公有制、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连在一起。

二是指导思想有些急于求成,只看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生产资料变革的迫切性,未看到在我们这样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以至造成改造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

 

材料分析题

<材料1>

我们说标志着革命性质的转变,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东西是政权的转变,是国民党反革命政权的灭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是说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个伟大的任务,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可以立即在全国一切方面着手施行了。

不是的,那时,我们还需在广大的农村中解决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那时在农村中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有两年至三年时间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那时我们一方面在实行民主主义的土地改革,一方面在城市立即着手接受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银行,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并已在过去几年中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所有这些显示着我国过渡时期头几年中的错综复杂的形象。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315-316页

<材料2>

“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第154页

<材料3>

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今天我们也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当然缺点也有。

从工作来看,有时候在有的问题上是急了一些。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2页

1,论述建国初期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对两个革命阶段转变的正确把握。

2,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