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0432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 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热水

(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

(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

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

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

记住学无止境!

故答案为:

⑴热水

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

【参考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物:

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原文

义项

正确选项

尝月下戏

A.曾经     B.经历     C.品尝,辨别滋味

①________

若令月中无物

A.好像     B.你       C.如果

②________

不然

A.…的样子 B.这样     C.然而,可是      

③________

(2)选出与“人语之曰”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

A.学而时习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

D.日月之行

(3)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4)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答案】

(1)A;C;B

(2)D

(3)①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分析】

(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

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

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

B.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C.代词,指代手臂。

D.结构助词,的。

D项用法不同。

(3)本题注意:

何所似:

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4)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①谢道韫:

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她的才气。

②徐孺子:

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A;C;B;⑵D;

⑶①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⑷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

有人对他说:

“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

”这个姓徐的孩子说:

“不对。

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意与日去(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C.文中点出了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立志,学习和惜时。

D.“俭”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

【答案】

(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解析】【分析】

(1)本题注意“广”,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

“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淫”,过度;“冶性”,陶冶性情。

(3)D.“静”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故答案为:

(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4.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课文《诫子书》)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①诫之曰: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②,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③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④,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⑤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②尊盛位高势盛。

③畏同“威”,威严。

④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⑤由奉行,遵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实词。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亡其身者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去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成王封伯禽于鲁/②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B.①守之以恭者/②子无以鲁国骄士

C.①犹恐失天下之士/②守之以浅者

D.①亡其身者/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下列对(甲)(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全面告诫子孙的文章,表达了相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B.诸葛亮告诫儿子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C.(甲)(乙)两文在殷殷教每中都蕴含着父辈对子孙的深切期望。

D.周公告城儿子伯禽贵为郡王者,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甲、乙两文告诫孩子的中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答案】

(1)振奋;修养;死亡,使…死亡。

(2)D

(3)A

(4)甲:

立德修身,珍惜时光。

乙: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5)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解析】【分析】

(1)①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

“励”是一词多义:

振奋;劝勉。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冶”是一词多义:

修养;冶炼;艳丽。

③亡其身者:

自己身亡的人。

“亡”本义是死亡,这里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死亡。

(2)A.①在/②对于。

B.①用/②因为。

C.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

D.①代词/②代词。

故选D。

(3)(甲)文中,结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乙)文,结合“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可知是从全面告诫子孙。

故A错误,选A。

(4)①甲文。

结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告诉后辈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要淡泊,要宁静。

②乙文。

结合“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知,六种德行中重点突出的是“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周公告诫后辈的中心是:

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

①非,不。

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明,明确,坚定。

宁静: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达到。

②德行宽裕,品德高尚的人。

守,守护。

以,用。

荣,享受荣耀。

故答案为:

⑴①振奋;②修养;③

⑵D

⑶A

⑷甲:

立德修身,珍惜时光。

乙: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⑸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

“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

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

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

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

襄子击金而退之。

军吏谏曰: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襄子曰:

“吾闻之叔向曰:

‘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

’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

”中牟闻其义,乃请降。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包围)

B.襄子击金而退之(退兵)

C.不迫人于险(逼迫,胁迫)

D.中牟闻其义(传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中牟为什么不战而归顺襄子?

【答案】

(1)D

(2)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

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解析】【分析】

(1)D.加点词语解释错误错误。

闻:

听说。

故选D。

(2)句子翻译为:

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

故句子断句为: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

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

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所以中牟不战而归顺襄子。

故答案为:

⑴D

⑵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⑶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

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内容及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寻求答案。

【参考译文】

   赵简子死后还没落葬,中牟的守将就叛变投靠齐国了。

赵襄子将父亲简子下葬料理停当后,第五天发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围还没完全合拢,中牟城的城墙突然自行倒塌十来丈。

赵襄子下令鸣金收兵。

军吏们劝谏说:

“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

”赵襄子解释道:

“我听叔向说过:

‘君子不该在自己有利的形势下去欺凌别人,君子也不该在别人处于险境时去逼迫他。

’所以让他们将城墙修好后我们方开战进攻吧。

”中牟城内的守将听到赵襄子这番如此仁义的话后,便请求投降。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________》,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犬坐于前________

③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④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回答:

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

(4)作者说“狼亦黠矣”,请从文中找出体现狼之“黠”的地方。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聊斋志异;蒲松龄

(2)看,视;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3)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或“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4)①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②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③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

②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犬”:

像狗似的。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从懦弱(遇狼),迁就退让(惧狼)到果断选择(御狼),勇敢警觉(杀狼)。

在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

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穷追不舍,屠户是“惧”“大窘”。

后来屠户采取抵御的措施,狼开始前后夹击,屠户抓住时机反攻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

也就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4)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是说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是说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说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也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

⑴聊斋志异;蒲松龄

⑵看,视;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⑶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或“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⑷①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②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③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⑸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

②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结合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相关信息的筛选,并且要进行整合概括。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感悟,考生有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的理解,留心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