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0879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

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最新】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铁麦客”成群结队,不远千里进行跨区作业,用汗水和辛劳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他们是麦收期间最忙碌的人。

B.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诸君为大学学士,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C.小李总感觉自己比同桌小王有优势,这不,把月考卷放在一起研究,自己哪一科都比比皆是,明显强啊,他不由地得意起来。

D.经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楼市亏损局面得到改变,可见这种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2.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历史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正确方向呢?

B.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也促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

C.他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他学习努力。

D.由于世界性水危机,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①病痛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

②它从人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人们的脚步

③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一大半“正常死亡”都可以避免

④病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敌人

⑤与这样的敌人战斗,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性才得以展现。

A.①⑤④③②B.②④①⑤③

C.④②③①⑤D.①②④③⑤

二、句子默写

根据例句,写出下列句子所描写的人物及特点

例: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描写人物:

祥林嫂人物特点:

走投无路,麻木绝望

4.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描写人物:

人物特点:

5.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描写人物:

人物特点:

6.“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描写人物:

人物特点:

从下面给出的古人字号中选出恰当的填入所给人物后的横线上(5分)

7.李白:

8.杜甫:

9.白居易:

10.苏轼:

11.韩愈:

(摩诘子瞻子美乐天永叔太白稼轩退之义山梦得)

12.补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选自初高中课本要求背诵篇目)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3.问君能有几多愁?

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4.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

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2006年达2600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

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

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和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

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聪明的美国人怎会不明白这些简单道理呢?

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

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中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时期,需要进口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但美国至今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的进口,不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

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

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

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

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13.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中国的低成本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B.由此可知美国政府已找到了美中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14.(小题2)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B.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C.减少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制造业造成的损害。

D.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永远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15.(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信任

甘晓成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

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具体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

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

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

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

“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

”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

“将军,谢谢你的提拔。

”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

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

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

“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什么问题?

”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

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

”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

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

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

“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

“继续留用斯曼。

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

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

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

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

“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

”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

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

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

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

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

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

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

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

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

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

“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

”汉克惊讶:

“为什么?

”“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

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

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

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

B.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

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造作。

D.文章结尾虽然没有交代将军为谁所杀,但却暗示读者:

将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副官汉克竟会杀害自己。

E.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复仇为暗线。

17.请围绕汉克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18.请分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

19.关于小说结尾段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有人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

你的看法呢?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士好夸言

吴士好夸言。

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指孙子和吴起)。

遇元季(元朝末年)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

士谒士诚曰:

“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

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

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

”士诚以为然,俾(使、令)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

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

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抵挡)。

搜得,缚至辕门诛之。

垂死犹曰:

“吾善孙吴法。

20.下列四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尤善谈兵善:

善良

B.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赢缩:

盈亏

C.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举:

D.士及麾下遁去遁:

逃跑

2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士好夸言”的一组是

①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②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③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④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⑤与国朝争雄,兵未决⑥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A.①③⑥B.①②④C.③④⑥D.③⑤⑥

22.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结党营私,挥霍享乐,只打了少数几仗,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喜欢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又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死敌手。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认为张士诚不能称霸的原因是任用了地位低下的人,他们只配和老鼠打仗。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他设定的“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2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形势莫便于姑苏(3分)

(2)然而不霸者,将劣也(4分)

(3)得官者数十人(3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完成后面各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

君平是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24.颔联是对首联哪两个字的具体描写?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上下句中哪两个字最为生动形象?

本联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风格的哪种特点?

(6分)

25.“不必问君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六、话题作文

26.作文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

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

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农民说:

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

请就以上材料,围绕“种子”,展开联想,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

【解析】“比比皆是”。

比比:

一个挨一个。

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并非“比一比,自己都正确”的意思。

12题为课本中成语运用的考查。

A“不远千里”(《故都的秋》)意为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顾或不怕路途遥远。

B“责无旁贷”《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贷:

推卸。

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C“比比皆是”《动物游戏之谜》。

D“卓有成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卓:

卓越,高超。

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2.D

【解析】由于……使……,滥用介词,主语残缺。

3.C

【解析】2句不能放在首位。

排除B。

3句和5句不搭配,排除D。

3句和2句不能搭配,排除A。

4.贾宝玉:

潇洒英俊、善良多情。

5.林黛玉:

聪慧灵秀、体弱多病。

6.桑地亚哥:

坚强刚毅、绝不屈服。

(6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15题为课本内容考查)

【解析】“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属于对贾宝玉的外貌描写,表现他的“潇洒英俊、善良多情”。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也是外貌描写,表现林黛玉的“聪慧灵秀、体弱多病”。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是《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的语言,写其“坚强刚毅、绝不屈服”。

7.太白

8.子美

9.乐天

10.子瞻

11.退之(5分,每空1分)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对古人字号的掌握。

12.不尽长江滚滚来长太息以掩涕兮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天涯沦落人徘徊于斗牛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13.B

14.D

15.C

【分析】

13.美国借此夸大其词,希望实现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战略目标

14.ABC三项都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表面意图

15.文中并未提及美国希望在本土发展传统制造业

16.BE

17.负责将军卫士的初选工作;隐约察觉斯曼的不同寻常;发现斯曼的真实身份;建议将军控制斯曼;为将军的落泪感到恐惧;对斯曼的手枪不响感到疑惑;明白斯曼遇害的真相后,杀死将军。

18.①心狠手辣,心胸狭窄;②城府极深,哗众取宠;③虚伪、阴险;④善于掩盖犯罪事实,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19.观点一:

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

①给读者留下更多想像的空间。

将军到底是被谁杀的?

是汉克还是其他伸张正义之士?

或者是他的对手?

②主旨表达更加含蓄。

小说结尾“可怕的东西”即指信任危机,读者仔细体味得出,更富韵味。

③小说情节在将军被杀的恐怖场面戛然而止,更有震撼力,更能表现惩恶扬善的主流思想。

观点二:

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

①情节更完整。

②汉克的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③主旨更加突出。

【分析】

16.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于文无据。

E项,文章没有采用双线结构。

故选BE。

17.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题干要求围绕汉克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小说,找到与汉克有关的事情进行概括。

概括的格式是:

汉克+事情。

第1——2节,“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具体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概括为:

汉克负责将军卫士的初选工作。

第3节,“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概括为:

汉克隐约察觉斯曼的不同寻常。

第4——7节,“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

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概括为:

汉克发现斯曼的真实身份。

第8节,“汉克小声请示:

‘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概括为:

汉克建议将军控制斯曼。

第11节,“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概括为:

汉克为将军的落泪感到恐惧。

第15节,“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概括为:

汉克对斯曼的手枪不响感到疑惑;

第16——17节,“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

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概括为:

汉克明白斯曼遇害的真相后,杀死将军。

18.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此题从“心狠手辣,心胸狭窄”“城府极深,哗众取宠”“虚伪、阴险”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人物的身份特征:

将军是一个善于掩盖犯罪事实,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然后,结合将军的言行,从小说情节中找到具体的事情。

例如,将军在知道了斯曼身份的真相后,继续留用斯曼作贴身卫士,但是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

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将军和斯曼长谈……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可见将军是一个城府极深,哗众取宠的人。

“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

‘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

’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可见将军是一个虚伪、阴险的人。

“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

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

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将军轻描淡写地说:

‘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

……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

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可见将军是一个心狠手辣,心胸狭窄,虚伪阴险的人。

19.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全文,谈谈小说结尾段最后一句是否应删除,并说明理由。

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表态:

可以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可以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

其理由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读者等角度来回答。

比如:

认为不应该删除。

理由是:

使情节更完整,使汉克的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使主旨更加突出。

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

其理由是:

“将军到底是被谁杀的”留下疑问,给读者更多想像的空间;主旨表达更含蓄,“信任危机”更富韵味。

删去最后一句,小说情节在将军被杀的恐怖场面戛然而止,更有震撼力,更能表现惩恶扬善的主流思想。

【点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

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

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20.A

21.A

22.B

23.

(1)形势没有比姑苏更好的(3分)

(2)却不能称霸,就是由于将领太差(4分)(3)得到官职的有几十人(3分)

【解析】

20.善:

喜欢

21.②是写他的交友④是写其大气⑤写其高傲

22.A没有“结党营私”,“不敢少格”不是“只打了少数几仗”的意思;C“鼠斗”不是“只配和老鼠打仗”的意思;D吴士没有“利欲熏心”,“与国朝争雄”不是吴士设定的计划

23.

(1)“莫”字、“便于姑苏”倒装句,整句意思各1分

(2)“然而”“劣”“者……也”整句意思各1分(3)“……者”、省略句、整句意思各1分

参考译文:

吴士喜好夸夸其谈,认为自己才能极高,说是全天下人没有及得上他的(号称老子天下第一)。

他最爱讲论兵法,言必推崇孙子吴起用兵之法,(以军事大家自居)。

遇上元朝末年社会动乱,张士诚在姑苏城称王,与朝廷争霸,战事未决胜败。

吴士拜见张士诚说:

“我看当今天下,所占地形地势没有谁比姑苏便利的,粮食布帛没有谁比姑苏富有的,武器士兵没有谁比姑苏更精锐的。

有这样的条件却不能称霸,是将领太差啊。

现在大王的将领,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