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1187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周备课

级索中心小学课时教学案

主备人:

李鑫使用人:

孔文秀

课题

2、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学会用生字组词,理解文中的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西沉”、“悲欢离合”、“婵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2、增进学生的人文修养,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学生字,读通文章。

2、师生共同收集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

第_1_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案

设计意图

 

(一)引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者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

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

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3)朗读过程中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出示词语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观赏

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苏辙

(2)指名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每小组读一段,第一段老师读,最后一段一起读回答问题

1、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思念他的弟弟苏辙,写下了一首新词。

2、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心绪不宁?

为什么会埋怨?

为什么会宽慰?

划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四)学习二、三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

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

2、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

(小时候…….)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主要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吗?

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5、出示《水调歌头》全篇,跟老师读一读,体会作者感情。

6、播放《水调歌头》动画

(五)作业布置

1、抄写重点词语并描红。

2、复述课文。

 

充分体现了“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应抓住基础。

 

在抓住苏轼感情变化的同时,要让学生在情感的接纳和碰撞中发展语言水平,提升人格品质。

 

这篇课文是作者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而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就必须创设和再现当时的“境”,从而获得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的获得与朗读不可分离,

级索中心小学课时教学案

主备人:

李鑫使用人:

孔文秀

课题

2、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于兄弟的手足之情,体会苏轼的广阔胸襟。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并能活学活用这句诗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2、增进学生的人文修养,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

第_2_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案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课巩固深化

1、课文中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是哪些?

并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师过渡:

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

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二)继续感悟手足情深

1、过渡:

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

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

这时的他,怎么做的?

怎么想的?

4、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

……”(配图)

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

5、师:

苏轼怎么“埋怨”的?

(点一点板书的“埋怨”)

生:

“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

板书:

月圆人缺

6、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

7、师:

“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

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

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

过渡:

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

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

(转念)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

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

 (三)、体会“美好感情”

 1、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相机点拨。

4、师:

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

(着重圈点“情”字)

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

师相机点拨。

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

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

长久、婵娟 (着重解读“婵娟”)

8、师:

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

学生交流。

(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

 四、小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2、布置作业:

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

 

板书设计                2  但愿人长久

                   思念           手足情深

                   埋怨           月圆人缺

                   宽慰          长久 婵娟

 

 

 

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兄弟情深。

 

拓展延伸,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苏轼的思念之情。

 

引出古诗,理解意境,更好的体会一个字“情”。

 

级索中心小学课时教学案

主备人:

李鑫使用人:

孔文秀

课题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还有一个多音字“磨”要掌握。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逐字逐句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

2、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插图、课件

第_1_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案

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

望洞庭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这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望洞庭》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级索中心小学课时教学案

主备人:

李鑫使用人:

孔文秀

课题

3、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插图、投影片

第_2_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案

设计意图

一、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读题。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

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

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

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

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3、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品味诗境

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

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

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读:

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

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

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默写《峨眉山月歌》。

 

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

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突出中心,总结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