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1619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docx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

1.(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

“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己,民数百成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

“释知州,如故出何?

”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目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

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

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

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

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

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

辅佐。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

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予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

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

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

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

“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

“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

“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

“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

“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

客曰:

“太尉不能耶?

”曰:

“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

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

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

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

穿透。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

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

“善。

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

“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

“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

“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

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

“善哉!

桓公又问曰:

“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

”管子对曰:

“可。

”公曰:

“安始而可?

”管子对曰:

“始于爱民。

”公曰:

“爱民之道奈何?

”管子对曰: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

“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

“二子何故不对?

”管子对曰:

“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

“仲父胡为然?

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

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

”管子对曰:

“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

“敢问何谓其本?

”管子曰: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忱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入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 ①管子:

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

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

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

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

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

渡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日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1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张文罐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

为长史,尝叹曰:

“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

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

文瓘以疑请,

曰:

“子无为嫌。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

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

文瓘谏曰:

“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

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人罔常怀,怀于有仁。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未尝回容。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或曰:

“已议。

”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 ①帑廥:

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

②戴胄:

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③佗:

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明经  第:

考取。

B.子无为嫌嫌:

疑忌。

C.俾其守约束俾:

使。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

仿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所不及

公之逮所由使也

B.因极推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

D.保邦于未危

室西连于中闺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

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

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瑾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

1.

(1)【解析】选C。

延:

邀请,召请。

(2)【解析】选D。

①说其孝,②说其劝皇帝讲信用。

(3)选C。

【解析】“被诬贪污行贿”“依法释放”文中无依据。

(4)【解析】①注意“奏罢”“有司”“列部”的翻译。

②注意“裘帽”“复遣”的翻译。

【答案】①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②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时在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

江西发生寇乱。

熊鼎聚合乡兵自守。

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邓愈镇守江西,多次邀请他来相见,惊奇于他的才华。

向皇上推荐。

太祖想授给他官职,他用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谋划军事。

母亲去世后熊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予他德清县丞(的职位)。

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恐,熊鼎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

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他们。

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都未被采纳。

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

“朝廷在四方广布信用,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

”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

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

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多人,都非常凶暴蛮横。

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

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自己)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熊鼎正要听从民意释放他,有一个小吏向熊鼎禀告道:

“如果释放了知州,(皇上)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呢?

”熊鼎叹息说:

“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

”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上告不得申冤。

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

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

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

到了那里,熊鼎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

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

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2.

(1)【解析】选C。

敛:

收兵。

(2)【解析】选D。

①④介绍何灌的作为,但均未有成效。

②③的结果是使敌人退兵;⑤是何灌建言的功效;⑥显示其射技超人。

②③⑤⑥都表明“行事有成”。

(3)【解析】选C。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错误,他建议用运粮食的钱加价就地买粮食。

(4)【解析】①整弓,整理弓箭。

第一个“之”代指靶心,第二个“之”指何灌。

②“见”指拜见。

这是一个省略句:

乞入见(帝),(帝)不许,而令(之)控守西隅。

控守,把守。

【答案】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②何灌来到,请求人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3.

(1)【解析】选B。

B.渝,改变。

(2)【解析】选C。

A.第一个是介词,到;第二个是介词,与,跟。

B.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承。

C.均为连词,那么。

D.第一个是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

(3)【解析】选A。

②说的是齐国百姓现在的处境,④⑥均说的是齐桓公在内政外交方面落实管仲建议的具体措施,并非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①说的是关心百姓疾苦,③说的是对百姓减少刑罚赋税,⑤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①③⑤均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4)【解析】选C。

管仲对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并没有“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而是提出了如何称霸天下的政治主张。

(5)【解析】①句中的两个“以”均作介词,用;“惧”“止”均为使动用法,其后省略了宾语。

②“改”即成语“朝令夕改”之“改”。

③“若”,表假设;“霸王”做动词,成就霸王之业;“本事”即“根本之事”。

【答案】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②(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③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

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

管仲回答说:

“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

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

”桓公说:

“好。

不要停止。

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

”管仲回答说:

“诚信而竭近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

”桓公说:

“请详细加以说明。

”管仲回答说:

“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感怀;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

常语说:

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所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桓公说:

“好啊!

桓公又问道:

“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天下诸侯,可以做到吗?

”管子回答说:

“可以。

”桓公说:

“从哪里做起呢?

”管子回答说:

“从爱民做起。

”桓公说:

“爱民之道是怎样的?

”管子回答说:

“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连,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

减少刑罚,少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

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

(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即位之后,管仲、隰朋进见。

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

桓公叹息说:

“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

是不是因为它们生有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

”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

桓公说:

“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

”管子回答说:

“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

”桓公说:

“仲父何必这样自谦?

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

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

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

”管子回答说:

“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

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

”桓公在坐席上挺直身子,向前挪了挪,拱手而发问说:

“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

”管子回答说:

“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

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

随意征发民夫。

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坚持能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

”桓公说:

“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

要告诉给先君才行。

”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

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

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

4.

(1)【解析】选D。

方:

比拟,相当。

(2)【解析】选B。

A项,“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

/“所”字只是一个助词,与“逮”构成的整体意义为被逮捕。

B项,均为介词,因此。

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D项,介词,在/介词,和。

(3)【解析】选D。

D项,不是“贬谪”,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是升官。

(4)【解析】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之”“者”“曰”等,谓语动词和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代词等,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

【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5)【解析】明确句子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如①中的“若”“无施”“焉”,②中的“抚”“无使”等;注意把握句式特点,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