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214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珠海东区横琴北海涠洲岛和防城港企沙等文档格式.docx

正在新建的风电场有内蒙商都、大连瓦房店、浙江苍南、河北张北等。

总装机容量约400MW。

与此同时,国产风力发电机组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包括“八五”期间开发成功的200kw/250kw风力发电机组,和在“九五”期间开发成功的600kw风力发电机组。

并成功地开发了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当地控制和远程控制系统,使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一项关键技术得到了解决。

国内可以制造的风力发电机组其他主要部件,也包括桨叶、发电机、齿轮箱、机舱、主轴、塔架、偏航系统、液压系统等,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2.风能的发电利用

2.1风力发电的成本与效益

2.1.1常规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

以我国目前使用最普遍的300MW级火力发电机组测算其发电的上网电价,结果如表2-1。

表2-1燃煤电厂的平均上网电价(含税)

机组类型

电价

300MW机组

350MW机组

无脱硫

有脱硫

上网电价/(元/kw·

h)

0.33

0.36

0.35

0.38

由于火力发电机组每年向大气排放数百亿t的有害气体,给全球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目前发达国家已采用煤的洁净燃烧技术,国内采用相应技术,需对现有火力发电设备进行彻底改造,火力发电的建设成本要增加30%,上网电价可能达到0.40元/kw·

h。

2.1.2风力发电的成本

根据600kw风力发电机组的国产化成本测算,其价格为5000元/kw。

加上风电场配套费用,风电场的建设成本不高于7500元/kw;

取容量系数0.25,风力发电成本C/[元/(kw·

h)]可由下式计算:

A+M

C=

Ec

式中Ec——每千瓦装机年发电量(kw·

h);

M——年运行维护费(元);

A——年项目投资等额拆旧(元),可由下式计算:

ί(1+ί)n

A=P

(1+ί)n-1

式中P——每千瓦投资(元/kw);

ί——贷款利率;

n——折旧年限(年)。

将风电场建设的各项条件Ec=365×

24×

0.25kw·

h,P=7500元/kw,ί=5%,n=20代入上两式,可得

5%(1+5%)20

A=7500×

元=601.82元

(1+5%)20-1

C=0.27+m

M

Ec

式中m——每千瓦时运行维护费(元/kw·

h),m=

从上式可以看出,风力发电成本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风电场的建设成本,这是构成风电成本的主要部分,为0.27元/kw·

h;

另一部分是运行维护成本m。

由于风能消耗不计入成本,这部分成本主要取决于设备的可靠性及风电场的管理水平,根据我国目前的风电场运行情况,m=0.05~0.08元/kw·

这样,风力发电的成本将不高于0.35元/kw·

如果国家能在政策上给予强有力支持,风力发电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上网电价有一定的竞争力。

2.1.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能源生产的利用对生态环境产生损害,是中国环保问题的核心。

大量直接燃煤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以及CO2温室气体排放是其主要的问题。

燃煤释放的SO2占全国总排放的85%,CO2亦占85%,NOx占60%,烟尘占70%。

1997年SO2排放总量为2346万t。

酸雨区域在迅速扩大,已超过国土面积的40%。

1995年酸雨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65亿元,占GNP的1.9%。

风能在转换成电能的过程中,只降低了气流的速度,没有给大气造成任何污染。

用风力发电,可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CO2、SO2的排放,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燃煤的比例最大,但可采量有限,并带来环境、交通等诸多问题。

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将显得更为重要。

风力发电机组是涉及控制、机电、材料、钢结构等多学科、多专业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的产业化,会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根据在本世纪中叶我国国民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我国的发电能力应达到人均1kw,即15亿kw。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专家认为,我国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至少应达到1亿kw。

按这一发展目标估算,今后50年,我国的风力机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将有7000亿元产值的市场潜力,平均每年140亿元,可望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与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的新兴产业。

2.2风力发电技术

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项新能源技术,一开始就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因而迅速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其单机容量从最初的数十KW级,发展到最近进入市场的MW级机组;

控制方式亦从基本单一的定桨距失速控制,向全桨叶变距和变速控制发展。

预计在最近的5年内将推出智能型风力发电机组。

运行可靠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0%,提高到98%以上。

并且在风电场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全部可以实现集中控制和远程控制。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风电场将从内陆移到海上,其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2.2.1风力发电机组的总体结构

风力发电机组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1,图2-2。

图2-2现代风力涡轮机剖面图

风轮是吸收风能并将其转换成机械能的部件。

风以一定的速度和攻角作用在桨叶上,使桨叶产生旋转力矩而转动,将风能转变成机械能,进而通过增速器驱动发电机。

风轮转子直径同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2-3。

图2-3转子直径同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风力发电机组的风轮,大都采用三桨叶与轮毂刚性联接的结构,即所谓定桨距风轮。

桨叶尖部1.5~2.5m部分,一般设计成可控制的叶尖扰流器。

当风力发电机组需要脱网停机时,叶尖扰流器可按控制指令释放,并旋转90º

形成阻尼板,使风轮转速迅速下降。

这一机构通常称为空气动力刹车。

近年来,随着风力发电机组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特别是兆瓦级机组(1000kw以上)的设计中,开始采用变距风轮,桨叶与轮毂不再采用刚性联接,而通过可转动的推力轴承,或专门为变距机构设计的联轴器联接。

这种风轮可根据风速的变化,调整气流对叶片的攻角。

当风速超过额定风速后,输出功率可稳定地保持在额定功率上,特别是在大风情况下,风力机处于顺桨状态,使桨叶和整机的受力状况大为改善。

由于风力发电机组起停频繁,风轮又具有很大的转动惯量,通常风轮的转速都设计在20~30r/min,机组容量越大,转速越低。

因此,在风轮与发电机之间需要设置增速器。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机械传动系统都沿中心线布置,因此,增速器都采用结构紧凑的行星齿轮箱。

风力发电机组中的发电机,一般采用异步发电机,对于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一般还采用单绕组双速异步发电机。

这一方案不仅解决了低功率时发电机的效率问题,而且改善了低风速时的叶尖速比,提高了风能利用系数,并降低了运行时的噪声。

出于同样的考虑,一些变距风力发电机组也使用双速发电机。

发电机并网过程采用晶闸管恒流软切入,过渡过程结束时,主继电器合上,晶闸管被切除,机组进入发电运行状态。

2.2.2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控制技术和伺服传动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技术。

这是因为自然风速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变化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切入(电网)和切出(电网)、输入功率的限制、风轮的主动对风,以及对运行过程中故障的检测和保护,必须能够自动控制。

同时,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都是海岛或边远地区,甚至海上。

分散布置的风力发电机组,通常要求能够无人值班运行和远程监控,这就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与一般工业控制过程不同,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是综合性控制系统。

它不仅要监视电网、风况和机组运行参数,尚要对机组进行并网与脱网控制,以确保运行过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而且,还要根据风速与风向的变化,对机组进行优化控制,以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发电量。

2.3风电较集中的电网也需要抽水蓄能电站

在风电较集中的,或准备大规模开发风电的电网,需要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把随机的、质量不高的风电电量转换为稳定的、高质量的峰荷电量。

如目前风电比重较大的新疆、内蒙、和正在准备大规模开发风电的东南沿海,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发展风电的同时,配备一定比重的抽水蓄能电站,是非常必要的。

诚然,风力发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没有燃料运输、废料处理等问题,建设周期又短,运行管理方便。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优势。

但由于风能存在随机性和不均匀性,只有电网装机容量大,这种影响才会减少。

因此,发展风电必然要受到电网规模的限制。

抽水蓄能电站是解决电网调峰、填谷的手段,国内外已有成熟的经验。

在运行实践中,已显示其在改善电网运行条件,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优越性。

对于风电较集中的,或风电资源丰富、准备大规模开发的电网,在大力发展风电的同时,建设一定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实现风蓄联合开发,是该地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体现。

风蓄联合开发,可利用抽水蓄能电站的多种功能和灵活性,弥补风力发电的随机性和不均匀性,不仅可以打破电网规模对于风电容量的限制,为大力发展风电创造条件;

而且可为电网提供更多的调峰、填谷容量和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的手段,改善其运行条件。

2.4在已有水库上增建抽水蓄能电站

在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中,利用已有水库、天然湖泊或大海作为下水库(或上水库),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因而,利用已建水库,天然湖泊或大海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应做全面的经济比较和利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最后决策。

2.4.1利用已有水库,天然湖泊或大海作为抽水蓄能电站的下水库(或上水库),可以节省一个水库的建设费用,但有可能增加其它方面的费用。

如何利用已有水库工程(含天然湖泊或大海)的有利条件,降低抽水蓄能电站的工程投资,是保证抽水蓄能电站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

2.4.2利用已有水库,天然湖泊或大海,作为抽水蓄能电站的下水库(或上水库),不存在水源问题,但应注意协调新的矛盾。

尤其是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在有一定径流的河道上,往往已建有水库,抽水蓄能电站站址也希望选在这些水库附近。

若抽水蓄能电站需占有发电库容,影响已有水库其它综合利用部门的用水量,则应协调好各综合利用部门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可能的补偿措施。

此外,还应注意对环保和水质的要求。

2.4.3要利用已有水库,天然湖泊或大海作为上水库或下水库,而水库周围无更合适的地形,则可能造成蓄能电站设计的困难。

若已有水库与新建水库距离较远,水库水位变幅大,将直接影响蓄能机组的水头和运行效率。

若已有水库为中、小型水库,改建成抽水蓄能电站的下水库(或上水库)后,建筑物级别要提高,相应的大坝安全系数、汇洪标准、施工质量要求等也要提高;

另外,原建筑物可能留有一些隐患,亦需加固处理。

3.珠海东区/横琴风力发电的策划

3.1珠海东区(下称东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简况

3.1.1东区的位置和地形

东区,又称珠海市万山管理区,位于珠海市的东南部。

地理位置为113º

38'

~114º

19'

E,21º

47'

~22º

10'

N。

东区包括三个镇:

桂山镇、万山镇、担杆镇。

其行政界限和划分范围及地理位置见图1。

三镇的陆域都是由岛屿组成。

根据广东省海岛资源调查,岛屿面积约80.876km2,散布在3200km2的浅海海域中。

东区岛屿在1万多年前是广东大陆的一部分。

自玉木冰期后,由于海平面上升,才逐渐形成今日星罗棋布的岛屿。

由于受到广东大陆边缘华厦断裂带的影响,岛群呈东北—西南向排列。

90%以上为燕山期的粗中粒斑状花岗岩。

东区的岛屿总称为万山群岛,大致分为五大岛群:

以桂山—蜘洲—三角等岛组成的桂山岛群;

以外伶仃—三门—隘洲等组成的外伶仃岛群;

以大小万山—东澳等组成的万山列岛;

担杆列岛;

佳蓬列岛。

总共有76个(不包括3个无名岛)。

岛屿以丘陵为主,一般山的海拔高度为200—300m,最高峰出现在担杆列岛中的二洲岛凤凰山(海拔473.7m)。

大部分岛屿均是岛四周较低,岛中部较高,山体陡峻,相对高差较大,岛屿岸线曲折,多港湾,少平地。

海域属南海北部浅海大陆架,水深在5~40m范围内。

海底沉积物主要为,珠江流域带入的陆源性碎屑物质为主,其次为周围岛屿的坡积物。

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约占90%以上;

岛岸周围有少量的粉砂、砂或砾石等组成的各种沉积物类型。

3.1.2东区气候条件

东区属热带季风性气候。

光、热丰富,气温高。

年平均气温22~23℃左右。

1月平均气温14.8℃,7月平均气温27.9℃。

年内和日内的气温变化较小。

大万山岛的年平均日温差4.4℃,极端气温值一般小于35℃(极端最高),大于4℃(极端最低)。

年平均降水量1849mm,年际降水量变化值最多和最少的比率达2.4倍,年内降雨量分配不均:

4~9月份属雨季,其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

10月份至次年3月份属干季,降水量占总降水量20%以下。

全年暴雨(50mm以上)日数约12天。

东区风大,年平均风速6.5m/s左右。

冬半年风速大于夏半年。

7月平均风速5.0m/s,冬半年风速均在7.0m/s以上。

全年主导风向为E和ENE风。

10~3月期间盛行偏北风,5~8月盛行偏南风。

4月和9月为过度时间。

据大万山岛的统计,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指风速≥17.2m/s)达61天。

3.1.3东区的社会环境

东区三镇,以众多岛屿形式存在于海洋中,宜耕地极少。

改革开放前,向来渔业地位十分突出,在大农业产值中渔业占95%,是海岛的支柱产业。

为适应渔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岛屿桂山岛、外伶仃岛、大万山岛上建起了制冰厂、织网厂、小型修船厂等为渔业生产服务的工业,以及为岛上居民生活服务的粮食加工厂、五金修理厂、发电厂等。

这些为渔业生产和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小型加工与维修工业,仅在东区经济中处于辅助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珠海经济特区的建立,并利用靠近港澳的有利条件,东区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主要的工业有电力、采石业、修船厂、蓄电池厂、塑料厂、发光材料厂、鱼网厂等。

除工业外,还发展第三产业企业,如商业、贸易、饮食业、酒店等。

但东区目前的大部分工业和规模较大的第三产业均放在珠海市区内。

在东区管辖范围海岛上的工业和企业并不多,主要的有电子厂、采石场、修船厂、小型柴油机电厂、网具加工厂、砖厂、游艇厂、油库、港口、码头等,以及小型的饮食、酒店等服务业。

其中采石业产值最大。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网箱养殖业的兴建,渔业生产结构有所改变,从原来的捕捞业占绝对优势地位,转变成捕捞、养殖并举的结构。

3.1.4东区的人口

东区的76个海岛,有常住人口居住的仅5个。

即桂山岛(桂山镇政府所在地)、外伶仃岛(担杆镇府所在地)、大万山岛(万山镇府所在地)、东澳岛、担杆岛。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的发展,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岛上的渔民,相对集中在三镇镇府所在地的岛屿上,而且有的居民,离开海岛迁往珠海市区居住和谋生。

东区人口统计见表3-1。

表3-1东区人口统计(1995年)

所在地

人口数*(人)

分布

人口密度(人/km2)

东区总人口

17666

分布在五个岛上

508

桂山镇

6642

桂山岛

1600

担杆镇

5304

外伶仃岛

603

担杆岛

137

万山镇

4443

大万山岛

543

东澳岛

1277

274

*包括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

3.1.5东区的交通

东区主要海岛上建有公路和码头。

岛与岛之间主要靠海上交通。

每天有珠海—桂山—外伶仃,珠海—东澳—万山两条高速客轮航线通航。

此外,外伶仃—担杆之间隔天亦有普通客轮通航。

东区地处珠江口外的河口区,是广州、深圳、澳门、香港及珠江流域众多城市航道出海必经之道,或主要通道,处于水深线10m~30m之间。

共有六条国际水道,其中大濠水道和大西水道是最著名的国际航道。

共有4个锚地,其中桂山岛西侧是著名的国际锚地。

3.1.6东区的风力资源

东区风向、风速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在大万山岛设有国家海洋局所属的大万山海洋站,其资料可以反映本地区气象基本特征。

3.1.6.1风向频率特征

表3-2为1974~1979年各月风向频率资料统计,图3-1为该地区风向频率玫瑰图。

据上述图表分析,所在区域常年风向频率特征如下:

a.调查区域12月至次年3月,以ENE为主导风向,频率分别为25%、25%、23%和28%,其静风频率分别为1%、1%、2%和2%。

除3月次主导风向为E外(频率为26%),其它各月(12月至2月)次主导风向均为N。

而11月的主导风向为N,频率为29%;

次主导风向为E,频率19%;

静风频率为1%。

上述各月几乎无偏西风出现。

b.4~5月以E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29%、16%;

ESE次之,频率为21%及13%;

静风频率较大,达3~4%,偏西风频率较小。

c.6~7月以SSW为主导风向,其频率分别为15%、20%,西风有所增强;

静风频率低于春季,两月均为2%。

表3-21974~1979年各月风向频率统计表(%)

风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N

23

16

29

22

10.6

NNE

14

17

6.4

NE

5.4

ENE

25

28

13

15.1

E

15

26

18

24

37

19

23.1

ESE

21

5.6

SE

7.7

SSE

4.2

S

1.8

SSW

20

4.1

SW

4.0

WSW

2.3

W

0.4

WNW

0.3

NW

0.9

NNW

5.1

C

d.8~10月的主导风向为E,频率为18%、24%、37%;

静风频率为3%、4%、1%。

e.调查区域全年以E为主导风向,频率达23.1%;

ENE次之,为15.1%;

北风为10.6%;

静风为2.3%。

3.2.6.2风速

a.极端风速

表3-3为1974~1995年6级以上大风出现的日数及极端大风风速。

从表可以看出,6级以上大风出现的日数存在年际变化。

22年来,6级以上大风年平均出现日数为82天,占全年天数的22%。

极端大风风速最高达43m/s。

但极端大风一般出现于夏季台风期,且持续时间较短。

图3-2为1995年各月最大风速及风向。

图中显示:

夏季(6~9月)的最大风速明显高于春、秋季,冬季的最大风速亦较大。

夏季最大风速,风向偏南,冬季则偏北,这同夏季受台风影响,冬季受冷高压脊影响有密切关系。

表3-31974~1995年大于6级大风出现的日数及极端大风风速

年份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日数(日)

56

101

66

65

106

90

91

86

105

109

风速(m/s)

30

43

31

27

4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04

73

100

95

75

45

38

全年大风平均日数

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